• 产业精准扶贫的质量提升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产业精准扶贫的质量提升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6.36 4.7折 56 全新

库存9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贺林波著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426192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13592066

上书时间2023-10-1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贺林波,管理学博士,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公共管理、土地政策法规与乡村产业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在《浙江学刊》《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



目录

绪论

一、提升产业精准扶贫质量的重要意义

二、产业精准扶贫质量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

四、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产业精准扶贫质量、提升机制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与产业精准扶贫质量

第二节政策内涵、影响因素与高质量发展理念

第三节提升机制、促进因素与阻碍因素

第四节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产业精准扶贫、社会资本与开发质量

第一节产业精准扶贫中社会资本与开发质量的关系假设

第二节产业精准扶贫中社会资本提升开发质量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产业精准扶贫中社会资本提升开发质量的分析论证

第四节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产业精准扶贫、连带关系与合作质量

第一节产业精准扶贫中连带关系提升合作质量的关系假设

第二节产业精准扶贫中连带关系提升合作质量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产业精准扶贫中连带关系提升合作质量的分析论证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产业精准扶贫、网络结构与开发绩效

第一节 产业精准扶贫开发绩效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 产业精准扶贫开发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三节 产业精准扶贫开发绩效的案例描述

第四节 产业精准扶贫开发绩效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产业精准扶贫、三重因素与合作绩效

第一节产业精准扶贫中三重因素与合作绩效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产业精准扶贫中三重因素与合作绩效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产业精准扶贫中三重因素与合作绩效的分析讨论

第四节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产业精准扶贫、跨域治理与合作绩效

第一节产业精准扶贫与跨域治理

第二节产业精准扶贫跨域合作治理的主要模式

第三节产业精准扶贫跨域合作治理的案例分析

第四节产业精准扶贫跨域合作绩效的提升对策

第五节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产业精准扶贫、多元因素与参与意愿

第一节农户参与产业精准扶贫意愿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农户参与产业精准扶贫意愿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提高农户参与产业精准扶贫意愿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产业精准扶贫、冲突表现与治理对策

第九章产业精准扶贫、风险转化与治理对策

第十章产业精准扶贫、治理困境与治理对策

第十一章产业精准扶贫、商标争议与治理对策

第十二章产业精准扶贫、品种困境与治理对策

第十三章产业精准扶贫、府际争议与治理对策

第十四章产业精准扶贫、监管博弈与治理对策

第十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章产业精准扶贫质量、提升机制与影响因素

在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产业精准扶贫质量提升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技能,而且有助于拓展国家高质量发展理念,丰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形式和内涵。为展开研究,本章首先界定产业精准扶贫质量提升研究中的基本范畴,然后分析产业精准扶贫质量提升研究的现实和理论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概述产业精准扶贫质量的提升机制、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提出产业精准扶贫质量提升研究的总体研究架构。

第一节 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与产业精准扶贫质量

产业精准扶贫质量提升研究涉及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和产业精准扶贫质量等多个基本范畴。每个基本范畴在不同语境下具有多种含义,为避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歧义,有必要精确界定其具体含义。

一、产业扶贫

贫困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生存权等基本人权,任何国家都有责任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减少或消除贫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扶贫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全面贫困的状态,中国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主要采用救济式扶贫措施。所谓救济式扶贫是指根据政府提出的贫困标准,对认定为贫困的农户给予生活或生产上的直接救助,比如发放现金或福利物资,帮助贫困农户渡过生计难关的扶贫方式。救济式扶贫不以提高贫困农户谋取生计的能力为目标,而以暂时性解决贫困农户的生计困难为目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户的贫困问题,贫困农户返贫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就是说,救济式扶贫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资源,但无法获得持续有效的脱贫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国家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村土地产出率,从整体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另外,随着农产品价格放开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改革措施的推进,农村经济呈现出逐渐繁荣的景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农民的整体贫困。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要改变扶贫方式,力争探索出开发式扶贫的新路子。198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明确指出:“过去国家为解决这类地区的困难,花了不少钱,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政策上未能完全从实际出发,将国家扶持的资金重点用于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而是相当一部分被分散使用、挪用或单纯用于救济。为此,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明确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当地人民自己的力量,按照本地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增强本地区经济的内部活力。”这意味着,国家虽然会继续对贫困地区进行财政支持,但是地方政府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善于使用国家扶贫资金,坚决纠正使用扶贫资金进行单纯救济的做法。这是中国开发式扶贫的起源点。

1986年5月,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为国务院扶贫工作办公室)。第一次会议就明确提出,要改变单纯救济的扶贫办法,要实行新的经济开发方式进行扶贫。这是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前称。1994年2月,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在这份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开发式扶贫”的术语,并描述了其基本内涵:“鼓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开发式扶贫的内涵被进一步拓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在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



精彩内容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研究成果。书稿以湖南湘西州三县(市)黄金茶产业为例,基于2008-2017年暑期“三下乡”的持续抽样调查数据、产业相关利益主体深度访谈与政府公报、统计年鉴、文件、网络等文本资料,从社会资本与开发质量、网络结构与合作质量、网络结构与开发绩效、跨域治理、合作绩效、冲突表现、风险困境及治理对策等十余个方面,综合应用方差分析方法、随机指数图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与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产业精准扶贫的质量提升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