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与黄龙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与黄龙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0.62 4.7折 150 全新

库存6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宁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339607

出版时间2012-05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0元

货号9297245

上书时间2023-07-0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总序前言
第1章 九寨-黄龙的生态环境与保护概况1.1 生态保育与世界自然遗产1.2 九寨-黄龙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1.3 九寨-黄龙景区的自然地理特征1.4 九寨-黄龙景观特征及其地质水文条件1.5 九寨-黄龙的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第2章 气候变化对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水循环(降水)的影响2.1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气候变化特征2.2 九寨-黄龙景区气候变化与其他地区的比较2.3 九寨-黄龙景区水循环要素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的影响2.4 九寨-黄龙景区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与异常机理第3章 旅游干扰对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沿湖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3.1 旅游干扰对沿湖植被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3.2 旅游干扰对九寨-黄龙景区沿湖土壤的影响3.3 旅游干扰对九寨沟景区湖岸林下地表径流、侵蚀量与水质的影响第4章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生物多样性与湿地植物4.1 九寨沟水生植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4.2 九寨沟水质与浮游植物的动态监测4.3 生物监测方法的建立4.4 九寨-黄龙珍稀植物及外来植物4.5 干扰对九寨-黄龙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第5章 九寨-黄龙森林生态系统在水循环中的作用5.1 森林植被对水分传输与转化过程的调节机理5.2 森林水文过程的模拟研究5.3 九寨-黄龙景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效益评价
第6章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旅游的环境容量研究6.1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现状诊断6.2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生态环境容量研究6.3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服务管理容量研究6.4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空间环境容量研究6.5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环境容量模型6.6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分流体系设计6.7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生态保护及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主编推荐

《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与黄龙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本著作的完成仅仅标志着九寨一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保护与管理中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目前,九寨一黄龙核心景区的管理服务已逐步与接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核心景区一些地段仍然存在严重的人为干扰现象,不断改善管理措施、合理调配游客流量依然是今后长期面临的任务。此外,对于自然遗产地的有效保护来说,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也是当务之急。监测范围应该涉及动植物生长、湿地与森林动态、水体与土壤污染及山地灾害情况等,但这些工作对于我国的每一个自然遗产地目前都还是十分缺乏的。同时,应该加强严重干扰地段的植被恢复(包括周边地区),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改善景区及周边地区的植被景观。并且,要加强对游客的生态保护宣传和教育,这也是实现真正生态旅游的重要环节。对此,不仅是景区管理部门,所有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科技工作者都应该把普及科学知识作为保护事业的中心议题,而不是把门票收入看成是旅游业发展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名录中的遗产成为惠及子孙万代的真正遗产。 

精彩内容
《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与黄龙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与黄龙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九寨—黄龙的生态环境与保护概况、区域的气候特点以及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情况;从核心景区森林植被的水源调节功能与湖泊水量的关系角度,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在维系核心景区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旅游干扰对核心景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揭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体质量变化的关系,并对生物监测的关键物种选择提出了建议;在对核心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容量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缓解旅游压力的时空分流体系,以及生态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措施与对策。
  《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与黄龙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供生态学、环境科学、林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和高校师生,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旅游等领域的管理人员参考。

媒体评论
《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与黄龙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本著作的完成仅仅标志着九寨一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保护与管理中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目前,九寨一黄龙核心景区的管理服务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核心景区一些地段仍然存在严重的人为干扰现象,不断改善管理措施、合理调配游客流量依然是今后长期面临的任务。此外,对于自然遗产地的有效保护来说,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也是当务之急。监测范围应该涉及动植物生长、湿地与森林动态、水体与土壤污染及山地灾害情况等,但这些工作对于我国的每一个自然遗产地目前都还是十分缺乏的。同时,应该加强严重干扰地段的植被恢复(包括周边地区),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改善景区及周边地区的植被景观。并且,要加强对游客的生态保护宣传和教育,这也是实现真正生态旅游的重要环节。对此,不仅是景区管理部门,所有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科技工作者都应该把普及科学知识作为保护事业的中心议题,而不是把门票收入看成是旅游业发展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名录中的遗产成为惠及子孙万代的真正遗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