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城市化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城市化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6.74 6.0折 7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纯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6059352

出版时间2017-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小16开

定价78元

货号9227164

上书时间2023-07-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黄纯,女,广东潮州人,1986年生,党员。200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史。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标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六节 研究综述

 第一章 粤剧城市化历史概况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戏剧的城市化进程

 第二节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博弈——粤剧城市化的艰难历程

 小结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班社的城市化进程

 第一节 从“红船班”到“省港班与落乡班”的分野

 第二节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粤剧人寿年班进城始末考述

 第三节 逡巡与抉择——粤剧人寿年班在城乡之间的生存策略探析

 小结

 第三章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演出场所的城市化进程

 第一节 “前戏院”时代广州的观剧环境及其嬗变

 第二节 清末广州第一家戏园考

 第三节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四大戏院的兴起

 第四节 中西融合下的都市狂欢——百货公司天台游乐场的演剧活动探析

 第五节 器物与精神的错位——对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城市民众观剧行为的反思

 小结

 第四章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审美风格的城市化演变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城市化对粤剧剧本生产机制的形塑

 第二节 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剧目的城市化表征

 第三节 移植、利用和包装——粤剧例戏在城乡演出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从神仙道化到机关布景——晚清民国时期粤剧神仙剧的传承及嬗变

 第五节 民俗艺术的城市新装——晚清民国时期粤剧服饰的革新

 第六节 “薛马争雄”与近代粤剧改革之路

 第七节 大众传媒下粤剧审美共同体的营构

 小结

 第五章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市场机制的建立及运行

 第一节 清末以前粤剧业的市场交易模式

 第二节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市场机制的建立

 第三节 市场机制下粤剧业态的变迁

 第四节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演剧纠纷案件的产生及其背后原因的阐释

 小结

 第六章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传播机制的嬗变

 第一节 粤剧传统的传播机制

 第二节 报纸:粤剧与现代大众传媒的首度联姻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广播电台与粤剧粤曲的发展——以广州市播音台为例

 第四节 民国时期粤剧与电影的结盟

 小结

 第七章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功能的延伸与转化

 第一节 粤剧神功戏的功能剖析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粤剧娱神功能的削弱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粤剧娱乐功能的强化

 第四节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粤剧交际功能的延伸

 第五节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粤剧政治功能的凸显

 小结

 第八章 晚清民国时期粤剧行会组织城市化变迁考察

 第一节 八和会馆的成立及基本职能

 第二节 现代性制度外衣下的传统运作

 第三节 晚清民国时期八和会馆管理职能的转变

 第四节 八和会馆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博弈

 小结

 第九章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影响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府戏剧管理进程探析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管理对城市演剧的影响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广州市政府戏剧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节 失范与控制——民国时期广州戏院中的军人之患

 小结

 结论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的城市化进程

 第二节 对当代传统戏剧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黄纯著的这本《晚清民国时期广州粤剧城市化研究》以粤剧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粤剧从农村进入城市
的过程中,在演出形态、传播途径、演出功能以及戏剧管理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对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城市化进行连续性和统一性的考察,挖掘城市演剧的内在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拓展戏剧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为传统戏剧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的蓝本,同时也加深对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城市
文化的研究。

主编推荐
        本书以翔实的文献、流畅的文字、全面的视角和丰富的图片,向读者阐述了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在广州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和流变。文献丰富。本书参引了400多种文献,除了古籍、专著、论文外,还有大量晚清民国时期的报纸、杂志、政府公报、笔记小说、族谱年鉴、碑刻资料等,基础夯实,论据充分,学术性极强。视角立体。本书视野开阔,涵盖了粤剧的班社、演出场所、审美风格、市场机制、传播机制、功能转化、行会组织、管理体制等多方面,、较深入地为读者展现了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的粤剧从以乡野演出为主到以城市演出为主的历史进程。现实意义。在基于真实考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粤剧的生成机制和内在发展规律进行合理系统的阐释,进而观照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和发展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精彩内容
        粤剧与中国大多数地区剧种一样,根源于乡土社会的祭祀戏剧或仪式戏剧,随后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晚清民国时期,是粤剧实现城市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承先启后,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话语并存,且相互碰撞、交融和异变的关键时期。广州是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之一,粤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广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民国时期甚至是广州城市文化的艺术折射和重要象征。因此,本书将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的粤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演出形态、传播途径、演出功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挖掘城市演剧的内在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拓展戏剧研究的理论视野,为传统戏剧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蓝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