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觉叙事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听觉叙事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0.98 6.2折 9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傅修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1320105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11016932

上书时间2023-07-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傅修延,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大叙事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常务副会长。

目录
自序·为什么要研究听觉叙事?
一、叙事从一开始便与听觉结下不解之缘 
二、人类听觉钝化及其对叙事的影响 
三、听觉叙事的研究前景 
导论
听觉叙事初探 
一、针砭文学研究的“失聪”痼疾 
二、听觉叙事的研究工具 
三、声音事件的摹写与想象 
四、“重听”经典──听觉叙事研究的重要任务 
“听”与“讲”
第一章  释“听”:我听故我在/我被听故我在 
一、太初有声 
二、声之所起 
三、听之为用 
四、视听之辨 
五、“听”与“被听” 
六、“被听”与“被看” 
第二章  释“讲”:人类为什么要讲故事 
一、梳毛与结盟 
二、八卦:梳毛的升级 
三、夜话与抱团 
四、语音与排外 
五、烙印与赋形 
第三章  “你”听到了什么:《国王在听》的听觉书写与“语音独一性”的启示 
一、“你”的三重倾听与倾听的三种模式 
二、对人类倾听的成功书写 
三、“语音独一性”的启示:“听声”“听人”与“听文” 
“景”与“聆”
第四章  音景 
一、音景:故事背景上的声音幕布 
二、不仅仅是幕布:音景的反转与“声音帝国主义” 
三、音景何以不可或缺:拟声种种及人类本能 
第五章  聆察 
一、“耳睑”开启“觉有声” 
二、“消极的能力” 
三、“最大的好客就是倾听” 
四、倾听作品中的声音 
第六章  叙述声音 
一、发现叙述声音 
二、倾听叙述声音 
三、梳理叙述声音 
“听”之种种
第七章  幻听、灵听与偶听 
一、幻听 
二、灵听 
三、偶听 
四、小结 
第八章  偷听 
一、从“无心”到“有意” 
二、一开始就“有意” 
三、介于“无心”与“有意”之间 
四、被偷听对象反制 
五、为什么作者爱写偷听? 
第九章  因声而听、因听而思和因听而悟 
一、因声而听 
二、因听而思 
三、因听而悟 
四、小结 
“人”之种种
第十章  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 
一、“以视为知”:西方文化的视觉耽溺 
二、“闻声知情”:中国文化的听觉统摄 
三、“因听而酷”:中国文化的尚简、贵无、趋晦与从散 
四、从文化差异到叙事之别 
第十一章  从二分心智人到自作主宰者 
一、内心声音因何产生——来自二分心智理论的解释 
二、从“被主宰”到“自作主宰”——任重道远的主体意识建构 
三、“to be or not to be”——为何许多人物都处于两难境地 
四、小结 
空间、阅读与感应
第十二章 叙事与听觉空间的生产 
一、生产视阈下的听觉空间 
二、看戏/听戏 
三、你说/我说 
四、包裹/沉浸 
五、对话/复调 
第十三章 诵读的意义 
一、诵读与理解 
二、诵读与创作 
三、诵读与视读 
四、默读、齐读及其他 
第十四章 物感与万物自生听 
一、物 
二、人物 
三、物感 
四、万物自生听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我听故我在

内容摘要
全书分导论、音景、聆察、万物自生听、听觉空间、视听之辨、诸根互用与经典重听等十章。本书稿第一个着力点是创建和移植一批适用于听觉叙事研究的概念术语。如在描述"听"这一行为上,我们缺乏一个像"观察"这样适用范围较广的词语,以指代一般情况下凭借听觉对事件的感知。本书的又一着力点在于探讨听觉叙事的文学功能。列维-布留尔说原始民族喜欢用"声音图画"表达自己的感知,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动作的摹拟;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大量使用拟声词,细细"聆察"有鸟、虫、兽、风、雨、雷、水等自然之声,以及车马、军旅、钟鼓、伐木、割禾、金石等人类活动之声,它们赋予《诗经》无穷的艺术魅力。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声音?这不仅由于听觉是当时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还因为他们懂得声音携带的信息更具"原汁原味"。书稿的第三个着力点,即从声音角度"重听"中外经典。以往的阅读存在一种"重'视'轻'听'"的倾向,许多人一味沉湎于图像思维而不自知,"重听"作为一种反弹琵琶手段,有利于拨正视听失衡导致的"偏食"习惯,让经典散发出久已不闻的听觉芬芳。

主编推荐
本稿是一部独特的关于“听觉”的本体论研究,这里的本体论并非生理或物理层面的声学,亦非语言学中的语音学,而是从文学叙事学、文学符号学的角度,探究人类文明历史中、中西文化比较中,对事件描述、对情状感知、对艺术雕刻的过程中,听觉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作者从当代文学中的视听失衡、听与讲的关系、文艺作品中的听觉景观和旁白视角,到幻听偷听等各种类型的听觉事件、东方听觉美学、听觉中的形而上学等方面层层展开,用磅礴的篇幅和形象的例举,概述了人类文明成果中有关听觉内含和外延的全面图景,启发人们从一种全新角度对待文学叙事,对听觉叙事研究做了极有见地的概括。

精彩内容
全书分导论、音景、聆察、万物自生听、听觉空间、视听之辨、诸根互用与经典重听等十章。本书稿第一个着力点是创建和移植一批适用于听觉叙事研究的概念术语。如在描述"听"这一行为上,我们缺乏一个像"观察"这样适用范围较广的词语,以指代一般情况下凭借听觉对事件的感知。本书的又一着力点在于探讨听觉叙事的文学功能。列维-布留尔说原始民族喜欢用"声音图画"表达自己的感知,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动作的摹拟;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大量使用拟声词,细细"聆察"有鸟、虫、兽、风、雨、雷、水等自然之声,以及车马、军旅、钟鼓、伐木、割禾、金石等人类活动之声,它们赋予《诗经》无穷的艺术魅力。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声音?这不仅由于听觉是当时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还因为他们懂得声音携带的信息更具"原汁原味"。书稿的第三个着力点,即从声音角度"重听"中外经典。以往的阅读存在一种"重'视'轻'听'"的倾向,许多人一味沉湎于图像思维而不自知,"重听"作为一种反弹琵琶手段,有利于拨正视听失衡导致的"偏食"习惯,让经典散发出久已不闻的听觉芬芳。

媒体评论
本稿是一部独特的关于“听觉”的本体论研究,这里的本体论并非生理或物理层面的声学,亦非语言学中的语音学,而是从文学叙事学、文学符号学的角度,探究人类文明历史中、中西文化比较中,对事件描述、对情状感知、对艺术雕刻的过程中,听觉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作者从当代文学中的视听失衡、听与讲的关系、文艺作品中的听觉景观和旁白视角,到幻听偷听等各种类型的听觉事件、东方听觉美学、听觉中的形而上学等方面层层展开,用磅礴的篇幅和形象的例举,概述了人类文明成果中有关听觉内含和外延的全面图景,启发人们从一种全新角度对待文学叙事,对听觉叙事研究做了极有见地的概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