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 20.64 4.9折 ¥ 42 全新
库存105件
作者薇塔 著,沈矗 孙芸珏 译,惊奇 出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52557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9463959
上书时间2024-10-21
序言
以一场动荡作为故事的开场,总能让读者感到兴奋,这一次,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斯莱恩勋爵——死在了故事的开场,他是家中无可争议的家长,有一群讨人厌的子女,说是子女,实际上也都年事已高;而在外界眼中,他的那位遗孀(“母亲真了不起”)则“完全为父亲而活”,并且“完全没有主见”。这样的事情我们都经历过:亲人弥留之际,家人们守在病榻旁,安静下来,一改平日的做派,抒发着老套的情绪,却掩盖了焦虑之情,为何焦虑?因为自己的生活即将生变,多了一堆麻烦。众人窃窃私语,心怀期待——遗产该如何分配,谁将拥有哪些珠宝,“打劫”完毕后,剩下的那笔钱又将归谁所有······这里有个两难的问题,谁应该对那位痛失另一半的未亡人负起责任来?在逝者去世与葬礼举行期间,那位未亡人自然是重要的,但自此以后,此人便就成了累赘。
虽然《激情耗尽》出版于一九三一年,但哪怕说这部作品创作于昨天,也不为过——作品对于老年人的刻画准确无比,切合实际。书中的主角斯莱恩夫人便是明证,她已经八十八岁了,时日无多,亟需照料。必须有人保护她;为方便亲人探视,她离亲人的距离也不宜太远——或许她的每个子女都应承担赡养母亲的责任,轮流将母亲接回家中照料。可斯莱恩夫人却决定倾听自己的心声,去汉普斯特德找一栋房子,和她忠诚而年迈的法国女仆热努相依为命,此举仿佛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那个世界却令她的子女们大为震惊。只有她的小女儿伊迪丝认为她的母亲“没有疯,反而异常清醒”。一众子女中,伊迪丝富同情心,也得斯莱恩夫人宠爱,同样受宠的还有凯,他是个奇怪的单身汉,痴迷于地球仪、指南针和星盘,珍视自己僧侣般的独居生活,常与同样奇怪的菲茨乔治先生在俱乐部共进晚餐,并且乐在其中。在作者的笔下,斯莱恩夫人的这些家人对荒谬的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可我们也可以从身边那些熟人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薇塔写得非常出色,许多段落都让我笑出了声来,例如斯莱恩夫人次瞥见巴克特劳特先生的那一幕——只见他轻轻敲着她新居的一面墙,想象着那里有一台气压计。还有一些段落则美得出奇:斯莱恩夫人穿越波斯沙漠时,遇到了一群在她的马车周围起舞的蝴蝶。“所有这些细微的小事,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死亡归宿的映衬之下,都显得崇高伟岸起来。”
斯莱恩夫人打算去看一看那栋令她记忆犹新的房子(不过,她后一次见到它还是在三十年前),一路上,她陷入了幻梦中:她坐的是地铁,每到一站,她都会想起一段往事,就这样,她从南肯辛顿体面的街区出发,来到了伦敦北部一座偏远村庄。这所房子给她带来的那种快乐似乎也能感染读者;年仅三十八岁的薇塔居然对一个老妇人的渴望了若指掌,真是让人纳闷。如今,我比她创作本书时的年龄要大,比她那位有趣的女主角的年龄要小,也很渴望拥有一栋类似的房子:斯莱恩夫人租下的是一栋红砖房,有些破旧,属于乔治王时期风格,有许多大窗户,爬满了常春藤,照得到阳光;与她做伴的还有几位让她意想不到、但却极富魅力的朋友——房主巴克特劳特和年迈的万事通谷谢伦。
房子经过修缮与装修后,斯莱恩夫人置身于朝南的花园里,在桃树下做起了白日梦,她往日的生活也渐渐浮出水面;在外界眼中,她身为前印度总督夫人,是个逆来顺受、性子安详的公众人物,可这时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她心里住着个生性害羞,渴望伺机而逃,却从未如愿的假小子,那女孩渴望画画,剪短头发,穿得像个男孩,却稀里糊涂,在机缘巧合之下结了婚,于是命运之门就此重重关上,她也就此希望破灭,再也没机会实现梦想。虽然她知道她将做出巨大的牺牲,但外界对她抱有很高的期待,以至于她觉得自己别无选择:
她觉得自己并不爱亨利,但即便爱他,她也完全没必要为此放弃原本独立的生活。亨利是爱她的,但从未有人让他放弃过他的自我。相反,娶她为妻在亨利看来只是锦上添花······他依然可以继续他那为男性所独享的自由多彩的生活,他甚至都不用戴上婚戒或是改动姓氏以示身份的改变。但是每当他想回家时,她必须在家守候······即使他在地球的另一端召唤,她也只能跟随······她的抱负和追求,她隐秘的生活全都失去了。
在婚姻中,斯莱恩夫人沦为了丈夫的“附属品”,总是遵从他的意愿;反观薇塔,却在自己的婚姻中拒绝了这种活法。与小说中的女主角不同,薇塔保留了自己的名字,尽管她与斯莱恩夫人相似,嫁给了外交官哈罗德·尼科尔森,但她的写作仍是她职业生涯的重点。她没有随丈夫出国执行外交任务,而是选择留在国内,专注于个人事业。后,薇塔说服哈罗德完全放弃了他的外交生涯,以便能和她一起留在英国。女性究竟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在当时是个热门话题,斯莱恩夫人的处境恰好也呼应了薇塔的朋友兼情人伍尔夫在两年前发表的女权主义文章《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的许多问题。
“她从未拿起画笔,在画布上画过什么”,此言不假,但读者却发现,斯莱恩夫人曾在印度富丽堂皇的住宅的地板摆弄花朵,当时她的幼子当时就躺在她身边的小床上,她则专注地将不同的颜色和形状组合起来,如同作画一般(后来,巴克特劳特先生也给她主动送来了一些花,她也是这么对待那些花的)。作为一名园艺师,薇塔天赋异禀,这种天赋似乎也让她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视觉魅力,与她对人类行为的刻画一样有魅力。随后,斯莱恩夫人又得知,她儿子的朋友——古怪而吝啬的菲茨乔治——曾是她年轻时的一位故交,这让她大为惊讶,因为在那些遥远的日子里,他也与如今大不相同,那时候,他在无意间邂逅了跪在一旁摆弄花朵的她,人生也从此发生了变化。作为一名收藏家,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不仅喜欢美丽的东西,还收藏它们,又被它们的价值所痴迷;她则和巴克特劳特先生一样,只爱美本身。就这样,他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度走进了她的生活,给她人生的后几个月带来了一股新意,他给予她的,不仅是陪伴,还有一笔巨大的财富,这笔财富反倒成了她的子女们的烦恼。
斯莱恩夫人所剩的时间越来越少,往事也如同相册中褪色的照片一样被读者翻阅。她平静地接受注定会来临的死亡,这让她倍感安慰;她越发珍视与巴克劳特先生这位杰出友人的情谊(此外,巴克劳特先生的哲学观也与她不谋而合),也越发珍视菲茨乔治先生的每一次来访。她爱她的丈夫,但并不想念他,也并不怀念大英帝国鼎盛期的辉煌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开始缩小,欲望逐渐消退,就连财产,也成了一种累赘。回忆不断地出现在她眼前,变得比现实世界更为重要。回首往事,她似乎是在寻求一种解释,解释她的生活究竟是如何变成如今这副样子的,这样一来,她就可以在死亡降临之前与自己的生活和解。
一本以死亡为开头,又以死亡为结尾的书竟然写得如此欢快,如此幽默,真是既让人拍案叫绝,又让人感到奇怪。薇塔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处在**期;写完这篇序言后,我已打算再次拿起这本书,立即重读,细细品味每一句话,与斯莱恩夫人坐在一起,看着下午的阳光从窗户斜射到她舒适的小客厅,看着她坐在那里,燃尽所有的激情,梦见了那些已经逝去的日子。
乔安娜·拉姆利,二〇一一年
“一部无比优雅、令人惊讶、仍然鼓舞人心的小说。”——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斯莱恩勋爵在世期间,曾任印度总督和英国首相,乃英国政坛的大人物。他去世后,外界都以为他那位八十八岁的遗孀将会一如过去,继续做一只乖巧得体的“花瓶”,并在悲伤中渐渐凋零。可斯莱恩夫人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无视子女们自以为是的安排,搬到了汉普斯特德一所租来的房子里,过起了独立生活。在那里,她重新获取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并且结识了几位特别的同伴。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她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并慢慢发现,过去的那些年里,她为了不辜负别人所谓的期望,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一部无比优雅、令人惊讶、仍然鼓舞人心的小说。”——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斯莱恩勋爵在世期间,曾任印度总督和英国首相,乃英国政坛的大人物。他去世后,外界都以为他那位八十八岁的遗孀将会一如过去,继续做一只乖巧得体的“花瓶”,并在悲伤中渐渐凋零。可斯莱恩夫人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无视子女们自以为是的安排,搬到了汉普斯特德一所租来的房子里,过起了独立生活。在那里,她重新获取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并且结识了几位特别的同伴。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她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并慢慢发现,过去的那些年里,她为了不辜负别人所谓的期望,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英国小说家、诗人、园艺家,生于贵族之家。1913年,她与外交官哈罗德·尼科尔森(Harold Nicolson)结为夫妇,后于1930年定居在西辛赫斯特城堡(Sissinghurst Castle),并在那里打造了一座举世闻名的花园。她与弗吉尼亚·伍尔夫有着特殊的情谊,乃伍尔夫小说《奥兰多》(Orlando)中主人公的原型。薇塔一生出版过众多作品,以小说和诗歌为主,代表作为《激情耗尽》(All Passion Spent)与《爱德华七世时代群像》(The Edwardians),曾两度荣获霍桑顿文学奖(The Hawthornden Prize)。
“一部无比优雅、令人惊讶、仍然鼓舞人心的小说。”——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斯莱恩勋爵在世期间,曾任印度总督和英国首相,乃英国政坛的大人物。他去世后,外界都以为他那位八十八岁的遗孀将会一如过去,继续做一只乖巧得体的“花瓶”,并在悲伤中渐渐凋零。可斯莱恩夫人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无视子女们自以为是的安排,搬到了汉普斯特德一所租来的房子里,过起了独立生活。在那里,她重新获取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并且结识了几位特别的同伴。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她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并慢慢发现,过去的那些年里,她为了不辜负别人所谓的期望,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英国小说家、诗人、园艺家,生于贵族之家。1913年,她与外交官哈罗德·尼科尔森(Harold Nicolson)结为夫妇,后于1930年定居在西辛赫斯特城堡(Sissinghurst Castle),并在那里打造了一座举世闻名的花园。她与弗吉尼亚·伍尔夫有着特殊的情谊,乃伍尔夫小说《奥兰多》(Orlando)中主人公的原型。薇塔一生出版过众多作品,以小说和诗歌为主,代表作为《激情耗尽》(All Passion Spent)与《爱德华七世时代群像》(The Edwardians),曾两度荣获霍桑顿文学奖(The Hawthornden Prize)。
而人生就是那湖泊,斯莱恩夫人心想,此刻她已坐在南墙之下,沐浴在桃子的芬芳之中;湖面平静如镜,倒影无数,阳光为其镶金,月色为其镀银,云朵一片,四下陡然暗淡,浪花一朵,引来涟漪阵阵;然而湖面始终坦荡如砥,边界分明,让其卷曲成坚实硬丸,抑或蜷缩至股掌之中,皆为无稽之谈,而这恰是人们所为——问及某人此生幸福与否。
作为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在霍加斯出版社的出版人,伦纳德·伍尔夫认为,她好的小叫便是《激情耗尽》。谈论这本书,不可能不谈到伍尔夫夫妇。薇塔是从一九三〇年开始创作这部作品的;那时候,她正在同弗吉尼亚·伍尔夫交往(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两位女作家的艺术高峰期,因为两人都对彼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伍尔夫也将“雌雄同体”的薇塔作为故事的原型,创作出了《奥兰多》;此外,《激情耗尽》也被视作伍尔夫那篇《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小说版。《激情耗尽》讲述的,是一位八十八岁老妇人的故事,这位老妇人刚刚失去自己的伴侣,过去的七十年,她一直(以牺牲自己的艺术梦想为代价)支持着丈夫辉煌的事业,维系着家庭的幸福,如今却决定退隐到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过自己喜欢的日子,结果把自己的子女们吓了一跳。这部小说充满了哲学上的深意,具体体现在斯莱恩夫人对自己的人生及其意义的思索过程中,与此同时,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