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 25.97 5.3折 ¥ 49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张抗抗 张婴音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00714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8535733
上书时间2024-10-20
我们是名副其实的文学之家: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和老伴朱为先的合集《双叶集》,我们的大女儿张抗抗是专业作家,小女儿张婴音是业余儿童文学作家。多年来,她们分别出版了很多文学作品。如今我已九十六岁高龄。令我高兴的是,两个女儿要出版作品合集了,就好像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捧起了一本书,我在心里把它称作,《双花集》。
作为生于后五四时代的青年,我与朱为先对文学有着同样的热爱。对于我们来说,文学代表着自由的思想,是纯洁、崇高、理想主义的。虽然我是一个老报人,在文学创作上没有多少成就,但是我内心十分热爱文学,也极其向往文学创作。我年轻时曾写过纪实文学和小说、散文,算是我为数不多的作品。朱为先则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是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充满天真童趣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两个女儿的文学之路,可以说朱为先就是抗抗和婴音文学上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
文学创作的主旨,在于反映时代生活,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两个女儿的要求。我希望她们能够对现当代的中国社会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写出有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作品。大女儿抗抗从二十多岁开始写作,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作品不断,到现在发表的散文和小说达千万字之多,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她的散文,佳作极多。抗抗是一个有天赋、有思想的作家,但重要的是她对待文学的态度非常认真,极其勤奋,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小女儿婴音在姐姐的影响下开始创作,利用她编辑工作之余的时间写作,先后出版了多部儿童文学著作。她的写作风格活泼清丽,受到许许多多孩子的欢迎。婴音时常要照顾父母,占据了她很多的时间,或多或少影响了她的创作,否则她一定会写得更多更好。
这一次姐妹俩出版作品合集,我感到非常欣慰。她们分别定居于北京和杭州,聚少离多,但姐妹感情极好,十分亲密。她们能够一起出一本书,不仅象征着她们的姐妹情谊,对于我们全家来说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这部合集里的作品我全部都读过,有她们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情感,也有许多经典的散文,还包括了一些讲述家人故事的文章。虽然姐妹二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并不相似,但她们的文笔都十分生动,作品也都富含思想,无论在艺术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有一定的价值。
时光荏苒,光阴飞逝。如今,抗抗和婴音也已经度过了创作的黄金期,希望这部合集能成为她们二人写作生涯的一个小结。作为父亲,我为她们感到骄傲。特地写下这些话作为序言,更希望得到读者的关注和支持!
姐妹的夜航船
终于等来《姐妹》。
对我而言,这部合集亲切又陌生。亲切的是其中许多篇目我都相当熟悉,我的大姨妈和妈妈讲述的那些记忆、故事、情感和人物似乎就在眼前。
陌生感却并不是来自几篇我过去未曾读过的文章。确切一点,这种陌生中裹挟着某些文本之外不可名状的洪荒与混沌,在我的内心深处翻涌起锐利的悲伤和感动。
这本姐妹书的诞生,实现了某种迟到的可能性,不但让她们的作品与创作经历成为一个互为映照的整体,同时让我拥有了一个罕见、亲近又独立的视角,从家庭故事、个人生活、地域南北等等多重融合的变量中来触碰、感知她们的心灵史。几十年来,她们坚持写作,而她们作品里的生活和故事,则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女人的记忆,包括栖居其上,载有无数情感与想象的精神世界。
她们在生活中迎接个人际遇与群体命运,在创作中勾勒着中国女人纷繁的剪影和侧颜。姐姐和妹妹互为背景,在各自的表达路径上展开了所有的情感张力。当这个世界似乎不那么美好的时候,妹妹的每一个故事中依然充盈着乐观的笑容和纯真的爱;当这个世界令人担忧失望的时候,姐姐的每一次描写里始终铺满了丰盈细腻的比喻和汹涌不息的自然意象。这便是她们对抗微观时代的遗忘、拒绝虚无历史的迷雾、击退人间谎言的方式。无论是真实的生活细节、定格的孩童视角、还是永恒的成长主题,她们的创作过程始终遵循生命本身的潮汐之力。若是把她们的作品放在一起看,会有一种完整的家庭感,以及明显地把自然世界、人间冷暖和自我情感三者归于一体的阅读感受。人的自我实现、相互依靠、精神追求,在每一个故事、每一篇散文当中变换着方式,此隐彼现。打动我的既有时常出现的有关社会责任的思考,也有踏实的人物内心挖掘,以及珍贵的文学想象力。那些真实的爱与隔阂,尊重与敬意,自我否决和不断进取,都在她们笔下的光与暗、正与反里投下模糊又清晰的影子。
姐妹俩的文章中具有清晰的家族脉络,她们作品里的人物肖像涵盖了完整的家族拼贴画。她们各自的个人写作风格,虽然有深浅不一的探索,但是两个人显然都不只在进行简单的描摹或者回忆。作品当中的感情和文采、生活细节的刻画、诗情渲染和赞颂,都有贴切的具象描述。然而她们笔下核心的价值取向,毫无疑问来自父亲和母亲,她们的创作内容延续了父母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上半时所经历的热血抗争、艰难生活与痛苦跋涉。父母身上闪耀的珍贵的优点在姐妹身上全部留存,那种来自血脉亲情的灵感,不断在姐妹的作品里以质地各异的笔触往复出现。她们对家庭的日常付出和对每一丝文学情绪的真诚处理,凝聚了面对家的劳碌以及朝向国的奉献。她们虽然从不写诗,但家国情怀间的诗意一直存在。
我始终认为,家庭中的两代人,只有在文本的灵魂中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深刻而纯真的共同体。在这部合集里,我的外公外婆以一种半透明的、背景式的阅读感,塑像般地站立在两姐妹的身后。那些来自宏伟年代的心灵力量,那些在生活中对抗苦难的勇气和面向世界的善良,从来不曾缺席。不仅仅是那些关于父母本身的文章,更是文学表达中处处存在的顽强的生命律动和真实的人生际遇。 而当我以自身的代际观念和文学观感,尝试重新审视她们的作品时,我发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已被淹没在纷繁平庸的渺小生活里,缺乏感知命运本身的力量。对迅速变换的环境的撕裂感、生活日复一日平静前行的倦怠感、在灵魂深处越发缺失信念的麻木感不断堆积,自我精神挖掘陷入了雨中刨沙般的困境。那些对人类精神本身的责任感,在精神勃发的20世纪之后,渐渐被庸常的生活消解在时代的车轮里,消散在转速可怖的历史碾压中。“责任”一词在我们身上渐渐隐匿不见,甚至灰飞烟灭。 于是我怀着一种伤感的情绪回到姐妹俩的文本之中,在她们的文学之路上,一直存在一种价值观的契合与互补。而出版合集则让两人的作品在同一个时空下交换了文本价值,也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试图慰藉写作者数十年来堆叠在心的孤独和寂寞。这份情绪恐怕不那么容易理解,但若是细细感知,便知这是一种极少数人才可能得到的默契与谅解。妹妹满怀童心,乐观单纯地面对生活故事,姐姐背负着辽远深重的文化责任走向远方。姐姐没有时间和精力触及的童趣童真童心,妹妹一直在努力探索;而妹妹没有能力思考的更大的世界,姐姐始终在为之拼搏。这种感觉令我感动落泪,因为这真的太美好了,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幸福。 本书收录了很多我之前未曾读过的作品,为我打开了一些隐秘的文学窗口。而令我动情的,就是大姨妈早期的散文《夜航船》。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其实也是一篇诡谲的小说。在这短短的几千字里,童年在特定的场域、复杂的光影、压抑的人群以及神秘的河流之中被完美展现。所有物件、情绪、感官都拥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孩童的沉默和恐惧,未知的环境与鬼怪都成了感知世界的别样视角,船只与河流承载着来自童年并且从未消失的暗影之境,好奇与快乐在此隐匿。一种漫长人生缩小为黑暗运河的寓言式思索循环往复、渐行渐远,阅读美感却依然缠绕周身。若以男性视角面对这篇极具艺术风格的作品,会感到一种巨大而细腻的力量围上心头,那来自女孩内心的无助与发问,在穿越时光之后竟然挟带着一种耀眼的震撼。《夜航船》所展露的触感和体验,以及与所处世界的互动和对其的认知,在如今看来更显得切合实际,仿佛自己五岁的噩梦在蔓延,那黑色的运河之水和腐朽船舱,人类面对未知的哀愁从文本中扑面而来。这种略带哲学感的文学表达,让我感受到了时空的错落——夜航船就这样从童年一直开到今天,船上与河上,满满的都是文学人生的重量,还有那些没有来得及探索的未知之地,那些尚未做到可能也无法做完的事情。在这里,收获与遗憾一起被刻骨而深邃的忧伤揽入怀中。 若是以这条夜航船作为象征,我的眼前会出现这样的影像:姐姐神思凝重,在船头迎风而立仰望星空;而妹妹则欢笑地在船板上跑来跑去,在船舷上戏水自娱……姐妹俩的艺术风格差异如此鲜明。 而在文学之外,从性格到生活,她们在各自的精神原野上都拥有独特的自然烙印。当少年行至如今,当她们渐渐在创作上走向帷幕深处的时候,她们笔下的人物和意象可以逐渐被归纳总结。所有她们写到的角色,一切聚焦描绘过的事物都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互为参照。她们温柔如水,坚韧如石,她们笔下的中国大地、森林花朵、水乡和城市,都是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份小小的佐证。那些真实可见的人生与连绵持续的感情终以文学的方式留存。从南到北,从上个世纪到这个世纪,从文学回到生活。姐妹俩永远把家人朋友放在前面,几乎不曾有自由闲暇的休息时光。她们总是在照片里展现笑靥与温柔,在谈吐中表达爱与童心,然而在这背后,姐姐依靠顽强的毅力进行着厚重严谨的精神书写,妹妹则在琐碎的生活里为家庭奉献出绝大多数时间。她们满怀纯粹的文学理想,在文字表达的漫漫长路上相携而行,也在具体复杂的生活中彼此支持。文学和情感无法分离,无论在她们的作品还是生活里,自我总是和对方,以及整个世界联动存在,而并非是当今社会纷繁表象下无数孤独的自我。而这种亲密的姐妹关系,就像一条船的左舷与右舷一般不可分割。 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姐妹俩在同一条夜航船上坠入梦乡——人生确如匕首,划开流淌的寂静黑夜,凝固不住岁月之血。而每一个被情感唤醒的时刻,文学始终陪伴左右。她们用柔软的内心之水,注满时代的精神空洞,一步步继承来自父亲母亲的生命遗产,成就纯真而伟大的灵魂。恢宏时代已匆匆远去,文学也仿佛失去了那“人类为稳固的精神堡垒”的地位,然而姐妹俩明知命运黑洞在前方吞噬岁月,也依然勇敢向前。容颜和身体在老去,但她们却有一颗年轻的心、爱与宽容。在女性主义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及,并且对青年进行价值输出的时代,《姐妹》一书可以提供一个具体而温暖、广阔又真实的例证——文学就是抗拒遗忘、告别迷惘、战胜欺瞒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远比一些口号化的常识更真切、更具象,只因文学书写当中的女性主义,蕴含着对自然、世界、社会和人性,深沉温存的悲悯。 面对她们的作品,我不得不谈论了文学。但没有人比我更清楚真实生活中我的大姨妈和母亲,或许比文学更有魅力。 是啊,到后我还是动了情,我好希望,她们能够在同一条船上,一直写,一直写,在船头和船尾,在船板和船舷,倾听运河的桨声并歌唱。 姐妹俩的夜航船在黑暗里一直前行,终将见到朝霞。 (冬筱,本名陈冬筱,张婴音之子,青年作家)
著名作家张抗抗、张婴音首次联袂,推出作品合集。书中按不同主题分别收入二人的优秀佳作,交相辉映。这本书记录的,是姐妹和妹妹的生命时光。它们波澜不惊,却也汹涌流逝,让她们彼此依靠、随风摇晃的影子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了远方。
辑 故乡在远方
故乡在远方
西拉木沦河漂流
重识钱江潮
杨公堤随想
西湖宝石山
青藤双面绣
宛若剡溪
洛舍漾
流淌不尽的亲情
西溪.儿时相见不相识
春天的孩子
纯真年代的温暖
我们永远是少女
客居日本
第二辑 少女的肖像
后脑勺
“计划”之家
聪明爸爸
留守父女
水晶球,水晶球
善待那一份朦胧
少女的肖像
加拉白垒
夜航船
橄榄
假如再做一次女孩
有生肖图案的碗
两个钩子的大吊车
“安妮”来了
谜面:九十九
安安静静一个家
第三辑 不会丢失的爱
我的节日
雾天目
苏醒中的母亲
母亲的精神财富
父母《双叶集》小引
快乐的忧思
银婚日
妈妈的童话
生命的感动
小妹当家
与儿子一起成长
我的姐姐
番外特辑
让孩子感知那些美好的
缝
长长的小巷
小抗抗的故事
后记
姐妹的夜航船
感谢亲恩
著名作家张抗抗、张婴音首次联袂,推出作品合集。书中按不同主题分别收入二人的优秀佳作,交相辉映。这本书记录的,是姐妹和妹妹的生命时光。它们波澜不惊,却也汹涌流逝,让她们彼此依靠、随风摇晃的影子就这样一步步走到了远方。
《姐妹》一书可以提供一个具体而温暖、广阔又真实的例证——文学就是抗拒遗忘、告别迷惘、战胜欺瞒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远比一些口号化的常识更真切、更具象,只因文学书写当中的女性主义,蕴含着对自然、世界、社会和人性,深沉温存的悲悯。
故乡在远方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十九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三十岁时,才同父母一起回过一次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地贴水而行,悠悠远去……但老家于我,已无故乡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上透紫酸甜的桑葚,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我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那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漾。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地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之名是因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我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如闭上眼睛,还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二十一年的生命中,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食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木桦,隆隆声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的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串串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怀疑自己也是否会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漂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十九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乡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安,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浪漫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