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胡适 :四十自述 胡适 9787507538373 华文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胡适 :四十自述 胡适 9787507538373 华文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7.22 2.7折 27 全新

库存28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适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38373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7元

货号23188625

上书时间2024-10-20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亲笔撰写的记录其早年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本书中,胡适回顾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全面总结了自己早年的心路成长历程。《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的“心灵对话”,读《四十自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胡适先生特有的睿智、幽默与文化气质,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特别是胡适青少年时代的心路成长历程。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的领袖之一。1962年病逝于台湾。

目录

自 序
序 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
第一章 九年的家乡教育
第二章 从拜神到无神
第三章 在上海(一)
第四章 在上海(二)
第五章 我怎样到外国去
附 录 逼上梁山
台湾版自记
胡适年谱



内容摘要
《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记录其早年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本书中,胡适回顾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全面总结了自己早年的心路成长历程。《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的“心灵对话”,读《四十自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胡适先生特有的睿智、幽默与文化气质,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特别是胡适青少年时代的心路成长历程。

主编推荐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的领袖之一。1962年病逝于台湾。

精彩内容
 这七篇自述,是二十多年前一时高兴写了在杂志上发表的。前六部都是在《新月杂志》上登出的,后来(民国二十二年)亚东图书馆的朋友们劝我印成单行本,题作《四十自述》。后一篇是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三日补写的,曾在《东方杂志》上登出,后来收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册里。
《四十自述》的前六篇,叙述到我十九岁考取官费出洋留学时,就没有写下去了。当时我曾对朋友说:“四十岁写儿童时代,五十岁
写留学时代到壮年时代,六十岁写中年时代。”但我的五十岁生日(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十七)正是日本的空军海军偷袭珍珠港的后十天,我正在华盛顿作驻美大使,当然没有闲工夫写自传。我的六十岁生日(民国四十年十二月十七)正当大陆沦陷的第三年,正当韩战的第二年,我当然没有写个人自传的情绪。
在抗战之前,亚东图书馆曾把我留学美国的七年日记排印出来,依我原题的书名,叫做《藏晖室札记》。这四册日记,在抗战胜利之后,改归商务印书馆出版,改题作《胡适留学日记》。这是我留学时代的自传原料。《逼上梁山》一篇,写文学革命运动的原起就是根据留学日记的资料写的。
今年我回到台北,我的朋友卢逮曾先生同他的夫人劝我把《四十
自述》六篇在台湾排印出版,加上《逼上梁山》一篇,仍题作《四十自述》。他们的好意,使这几篇试写的自传居然有一部台湾版,这是我很感谢的。我在六十年前,曾随我的先父先母,到台南台东住了差不多两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时,我们一家都在台东。今年又是“甲午”了,我把这一部台湾版的《自述》献给青年朋友。
中华民国四十三年二月廿六夜胡造记干台北。
顺弟在上庄过了会场,她姑丈送她姐弟回中屯去。七月里天气热,日子又长,他们到日头快落山时才起身,走了十里路,到家时天还没全黑。
顺弟的母亲刚牵了牛进栏,见了他们,忙着款待姑丈过夜。
“爸爸还没有回来吗?”顺弟问。
“姊姊,我们去接他。”姊姊和弟弟不等母亲回话,都出去了。
他们到了村口,远远望见他们的父亲挑着一担石头进村来。他们赶上去喊着爸爸,姊姊弟弟每人从挑子里拿了一块石头,捧着跟他走。
他挑到他家的旧屋基上,把石子倒下去,自己跳下去,把石头铺平,才上来挑起空担回家去。
顺弟问,“这是第三担了吗?”她父亲点点头,只问他们看的会好不好,戏好不好,一同回家去。
顺弟的父亲姓冯,小名金灶。他家历代务农,辛辛苦苦挣起了一
点点小产业,居然有几亩自家的田,一所自家的屋。金灶十三四岁的时候,长毛贼到了徽州,中屯是绩溪北乡的大路,整个村子被长毛烧成平地。金灶的一家老幼都被杀了,只剩他一人,被长毛掳去。长毛军中的小头目看这个小孩子有气力,能吃苦,就把他脸上刺了“太平天国”四个蓝字,叫他不能逃走。军中有个裁缝,见这个小孩子可怜,收他做徒弟,叫他跟着学裁缝。金灶学了一手好裁缝,在长毛营里混了几年,从绩溪跟到宁国,广德,居然被他逃走出来。但因为面上刺了字,捉住他的人可以请赏,所以他不敢白日露面。他每日躲在破屋场里,挨到夜间,才敢赶路。他吃了种种困苦,好容易回到家乡,只寻得一片焦土,几座焦墙,一村的丁壮留剩的不过二三十人。
金灶是个肯努力的少年,他回家之后,寻出自家的荒田,努力耕种。有余力就帮人家种田,做裁缝。不上十年,他居然修葺了村里一
间未烧完的砖屋,娶了一个妻子。夫妻都能苦做苦吃,渐渐有了点积蓄,渐渐挣起了一个小小的家庭。
他们头胎生下一个女儿。在那大乱之后,女儿是不受欢迎的,所
以她的名字叫做顺弟,取个下胎生个弟弟的吉兆。隔了好几年,果然生了一个儿子,他们都很欢喜。
金灶为人最忠厚;他的裁缝手艺在附近村中常有雇主,人都说他诚实勤谨。外村的人都尊敬他,叫他金灶官。
但金灶有一桩最大的心愿,他总想重建他祖上传下来,被长毛烧了的老屋。他一家人都被杀完了,剩下他这一个人,他觉得天留他一
个人是为中兴他的祖业的。他立下了一个誓愿:要在老屋基上建造起一所更大又更讲究的新屋。
他费了不少工夫,把老屋基爬开,把烧残砖瓦拆扫干净,准备重新垫起一片高地基,好在上面起造一所高爽干燥的新屋。他每日天未明就起来了;天刚亮,就到村口溪头去拣选石子,挑一大担回来,铺垫地基。来回挑了三担之后,他才下田去做工;到了晚上歇工时,他又去挑三担石子,才吃晚饭。农忙过后,他出村帮人家做裁缝,每天也要先挑三担石子,才去上工;晚间吃了饭回来,又要挑三担石子,才肯休息。
这是他的日常功课,家中的妻子女儿都知道他的心愿,女流们不能帮他挑石头,又不能劝他休息,劝他也没有用处。有时候,他实在疲乏了,挑完石子回家,倒在竹椅上吸旱烟,眼望着十几岁的女儿和几岁的儿子,微微叹一口气。
顺弟是已懂事的了,她看见她父亲这样辛苦做工,她心里好不难过。她常常自恨不是个男子,不能代她父亲下溪头去挑石头。她只能每日早晚到村口去接着她父亲,从他的担子里捧出一两块石头来,拿到屋基上,也算是分担了他的一点辛苦。
看看屋基渐渐垫高了,但砖瓦木料却全没有着落。高敞的新屋还只存在她一家人的梦里。顺弟有时做梦,梦见她是个男子,做了官回家看父母,新屋早已造好了,她就在黑漆的大门外下轿。下轿来又好像做官的不是她,是她兄弟。
P6-8

媒体评论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熊培云 话说从头,要了解胡适,《四十自述》应是的部书。——唐德刚,著名历史学家作为胡适传记的“模本”,典型的莫过于他的《四十自述》了。试问到现在为止,哪一个为胡适立传的人,对胡适早年生涯的叙述不是跟着《四十自述》亦步亦趋?——江勇振,学界公认的权威的胡适传记作者美国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大学历史系教授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蒋介石全书文字简洁,叙述生动,自具胡适文章的特色。尤其可贵的,是书中的一种诚恳坦白的态度,像第四章自述自从新中国公学解散后,心绪郁牢,生活渐趋颓废,染上许多恶习。他把自己那时打麻将、喝酒、逛窑子、醉倒在马路上与巡捕打架,种种事情,均毫无讳饰地抽写出来,这样使读者见得学者原来也不是超人,也有同凡人一样的缺点,便更对发生亲切的情感了。——苏雪林, 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适之先生幼年是中国文化的产儿,适之先生的少年和中年是英美文化的产儿,读了胡适《四十自述》可以明了适之先生,以及幼受中国教育,长受英美教育人格的养成的过去。——默莊,1936年第1期《人物月刊》书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