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人生的智慧 汤一介 9787569950021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当当正版 人生的智慧 汤一介 9787569950021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当当正版 人生的智慧 汤一介 9787569950021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当当正版 人生的智慧 汤一介 9787569950021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人生的智慧 汤一介 9787569950021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37.52 6.4折 59 全新

库存187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汤一介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50021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9670759

上书时间2024-10-20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推荐序/戴锦华

儒雅质朴,浪漫天真

为两位我最敬爱的尊师:乐黛云、汤一介先生的散文集作序,于我,饱含着僭越的惶恐与隐秘、丰盈的欣悦。如同有机会在一份自昨日发往未来之厚礼的包装纸上悄悄地印上一枚模糊的指纹。

两位先生的散文集是他们闲来偶为的夫子自道,他们大波大澜的生命故事的余波或涟漪。他们的“出处”与片段印痕。从容怡然、云淡风轻的文字之间与深处,是大时代雨急风骤的世纪回响。在汤先生那里,娓娓铺陈的,是几代人的文脉相继,书香凝敛,是时代的追随,也是价值的坚守;在乐老师那里,是迎向暴风雨的豪情、张扬与背负、承担。正像这对传奇伴侣的故事,风雨同舟,错落成影。

四十年前,他们并肩未名湖畔的背影,令我做出了终老学院的毕生之选。

最初与两位尊师相遇之际,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那些浓烈而急促的时日。那时,乐老师作为一位“归来者”,携带着某种近乎神圣的传奇光晕。在彼时彼地年轻人的眼中,这些历经了二十三年蹉跎、放逐,再度绽放活力的先行者,正是勇气、悲情与智慧的所在。不久,乐老师真真切切地以一己之力开创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之际,在彼时我们的心中更冉冉如一颗明亮巨星,猎猎如一面醒目的旗帜。相较乐老师的领袖式炫目,在那时我幼稚浅薄的眼中,汤先生“只是”一位儒雅质朴的学者。尽管我大学时代大胆妄为之一,便是公共课的报到点名之后,将书包沿排水管滑向草坪,然后溜出教室,混入哲学系汤老师的课堂。溜出与混入,都事实上顶着满屋同学不满乃至嫌弃的目光。于彼时千真万确地陷于社恐的我说来,无异梦魇。但整个学期,我不曾“缺课”于汤老师的道教研究的课堂,因为其中的魅力于我,如铁屑遇磁石。彼时,一腔热血地仰望着乐老师、渴望成为一名军中马前卒之时,只以为乐老师平复了西蒙娜·波伏娃的怨念:汤老师的社会身份似乎的确是“乐黛云的伴侣”。我甚至以为,乐老师日常频繁出访欧美各国的学术旅行中,汤老师是“随行家属”,而非事实上的“同量级嘉宾”。彼时尚无知:在中国比较文学披荆斩棘、落地生根的突破之畔,是汤老师主导的中国文化书院的支撑和共进;乐老师决意跨学科,创立中国自己的“缅因河畔法兰克福学派”的宏大构想,有汤老师学识、见地、胆略的共识和加成。彼时尚不知,曾经,那些风雨如磐的日子里,汤老师自乐老师手中接过几个月大的女儿,送妻子踏上“农村改造”之途时付出了怎样的深情、勇气和牺牲,不知汤老师写给身为右派分子的妻子的信笺,抬头以“同志”二字开头向乐老师传递去多少跃然纸上、又无法付诸言表的爱与守候。

及至我年逾而立,终于成了乐老师麾下一名小卒,不时“蹲守”乐老师书房受训、倾谈或待命,汤老师多在自己的书房里办公,也不时隔墙介入我们的谈话和争论。那时,我才渐渐知晓:乐老师是帆,汤老师是锚。时不时,乐老师冲动、激愤的言辞,会续上隔壁汤老师一句带笑意的批评,偶尔,我们、有时是我的激进议论会意外地赢得汤老师墙外的加盟背书。那时,我才近切地体会着他们生命的共振和同幅的脉动,才理解了乐老师那源源不绝的活力、创意,毫不吝啬的善意与意趣,得自怎样思想与情感的富足的输入,来自怎样的爱、欣赏和包容。这也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两位先生给年轻人的国文课的珍贵。那是他们对时代、对中国、对文化,尤其是对年轻人与后来者的厚重而深切的爱意,是他们共同生命淌出的一线细流。

祈望这套精美的丛书:两位先生的细语与自道、两位先生对晚辈后生的指点,能成为一枚钥匙,引领我们初窥大时代之子/之女的,在暴风雨中诞生、在暴风雨中搏击、在暴风雨后云淡风轻的心灵风景,引领我们自此进入他们博大的思想与学术的世界,引领我们去扣访一个渐行渐远,却奠基、缔造了我们的当下、此时的历史时段。



导语摘要

本书是国学泰斗、北大著名哲学教授汤一介的散文随笔集。书中分为“我家与北大”“读书与安身立命”“学问与致知”和“平生师友”四个部分,讲述了哲学大师汤一介的人生经历、治学理念、生活感怀,以睿智平和的语言,记录了一代哲人于时代变迁中的所思所感,书写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智慧。在书中,读者可以了解汤氏三父子“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精神传承和学术操守,见证北大著名学术伉俪汤一介、乐黛云波澜壮阔的半生经历和不离不弃的神仙爱情,感悟汤一介面对历史沉浮依旧从容平和、随遇而安的淡泊胸怀。

三代传承的家国情怀,一世携手的伉俪情深,汤一介的真情与真思,皆在此书中。



作者简介

汤一介(1927—2014)


著名学者、哲学教授。祖籍湖北黄梅,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人物之一,出版有《郭象与魏晋玄学》《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哲学专著。晚年主持编纂《儒藏》,任《儒藏》编纂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目录

 我家与北大 


读祖父雨三公文


我的父亲汤用彤


记我的母亲


到云南与父亲团聚


我的中学时代


北大四院的生活


我们家的儒道互补


我的子孙成了美国人


 


 读书与安身立命 


人生要有大爱  


念天地之悠悠


为自己找个安身立命处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生活在非有非无之间


自由的层次


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


寻找溪水的源头


生与死


 


 学问与致知 


“文化热”与“国学热”  


“会东西之学,成一家之言”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小议“以德治国”


孔子儒家思想


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思考


禅师话禅宗


 


 平生师友


“真人”废名


悼念贺麟伯父


读钱穆先生文


悼念周一良先生


怀念张岱年先生


对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理解


冯友兰先生《新原人》的“四种境界说”


 


编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国学泰斗、北大著名哲学教授汤一介的散文随笔集。书中分为“我家与北大”“读书与安身立命”“学问与致知”和“平生师友”四个部分,讲述了哲学大师汤一介的人生经历、治学理念、生活感怀,以睿智平和的语言,记录了一代哲人于时代变迁中的所思所感,书写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智慧。在书中,读者可以了解汤氏三父子“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精神传承和学术操守,见证北大著名学术伉俪汤一介、乐黛云波澜壮阔的半生经历和不离不弃的神仙爱情,感悟汤一介面对历史沉浮依旧从容平和、随遇而安的淡泊胸怀。


三代传承的家国情怀,一世携手的伉俪情深,汤一介的真情与真思,皆在此书中。



主编推荐

汤一介(1927—2014)

著名学者、哲学教授。祖籍湖北黄梅,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人物之一,出版有《郭象与魏晋玄学》《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哲学专著。晚年主持编纂《儒藏》,任《儒藏》编纂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精彩内容

为自己找个安身立命处

我认为现代新儒家或者自己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认为“儒家思想”可以“救世”“救人”而“以天下为己任”。当然,如果用儒家思想能做到“救世”“救人”是再好不过,可是今日之世界,今日之人心是否可以用儒家思想拯救呢?这点颇可怀疑。但是,儒家思想是否已无用处?我想不是的,它仍有很大用处。它的用处在于儒者可以用以“自救”,为自己找个安身立命处。

朱熹在其《答张敬夫书》中与敬夫讨论“中和义”时说:“而今而后,乃知浩浩大化之中,一家自有一个安宅,正是自家安身立命,主宰知觉处。所以立大本行达道之枢要,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者,乃在于此。”在《中庸或问》第一章中说:“但能致中和于一身,则天下虽乱,而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害而为安泰;其不能者,天下虽治,而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害而为乖错。其间一家一国,莫不皆然。”我有一个想法,不知是否有些道理。如果把上面引朱熹《答张敬夫书》的话分为两截:“而今而后,乃知浩浩大化之中,自家自有一个安宅,正是自家安身立命,主宰知觉处。”这在一个儒者或可以做到;但是否一定能“立大本行达道”,去“救世”“救人”,则是另一个问题。当然,历来儒家都有十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要“以天下为己任”,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且认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是,我想来想去都觉得儒家对自己要求太多,为什么要对自己提出那么沉重的使命呢?因此,我觉得在今天,儒者或者只须为自己找个安身立命处就可以了。

但是这样一来,是不是会有人说,如果世道人心不好,你如何能为自己求得一安身立命处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如果我们能如朱子所说,“致中和于一身”,天下之治乱,对我来说并不妨碍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这就看自己如何要求自己了。

历来儒家认为,生死、富贵不是能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到的,而道德学问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追求到的。现在,我想还可以加上一点,即社会的治乱、兴衰也不是能由儒家的“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以左右的。从历史上看,我们那么多大儒都“以天下为己任”,都希望靠他们的道德说教而实现一理想的和谐社会。但是,理想的和谐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过,这虽然非常遗憾,而它不仅是事实,且必然如此。所以人们才把孔子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空想家,把孟子视为“愚论”的幻想家。因此,我想我们是不是应为自己找一个更切合实际的目标。近期偶然读到潘尼的《安身论》,觉得有一些道理,现抄录两段,请诸君子看看是否可取:

盖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笃其志而后行。故寝蓬室,隐陋巷,披短褐,茹藜藿,环堵而居,易衣而出,苟存乎道,非不安也。

上引两段,或者有人也认为它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影子。我想,也不能说全然没有,但是我们可以不做那样的理解,而只是作为“求自家一个安身立命处”来解释。我们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至于“世道”“人心”那是很难管的。对“世道”“人心”,我们虽然管不了;但是这个“世”,这个“人群”又少不了你,因为从整个现代社会说,作为“士”的儒者是进不了中心的,而很可能越来越“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做儒者,我想那就只能自己找一安身立命处,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可以了。

此短文虽是有感而发,但或为“真言”。



媒体评论

她依然是坦诚率真,近乎天真;做事仍然是大刀阔斧,绝不忸忸怩怩,绝不搞小动作……她却偏偏又选择了北大,一领青衿,十年板凳冷,一待就是一生。

——季羡林国学大师 

 

当人们借比较文学而仰望欧美、追随西方之时,乐黛云先生在这处高地上,瞩目的是中国的文化与诗学传统,她思考它们与学术的落点,是将差异而普遍的中国思想带往世界。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当真正的理性融铸为恒久的浪漫,平凡的书斋生活就成了岁月的传奇。这里呈献给读者的三本书,是汤一介先生、乐黛云先生的散文精粹和思想短论。时代巨变下的感受、思考,峰巅谷底间的记忆点滴,文字平实,思想深刻,既是文学精品,也是学术华章。勇敢、真诚的生活留下的印迹,将成为未名湖畔的经久传说。

——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读这套文化学术随笔,对于什么叫作爱不释手更有了切身的体验!跨越两个世纪,一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伉俪,以优美智慧的锦绣文字,把你带入百年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他们的生活与情感,追求与理想,顽强与坚持,面对世事艰辛,笑看风云变幻,始终从容镇定的人生态度,都会在掩卷之余,久久存留于你的记忆之中。

——陈跃红(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精选辑录的“汤乐三书”,在各自讲述自己家庭和生活道路之后,一起开讲中国哲学和比较文学精义的“国文课”。由于他们的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回忆的前辈、师友多是现代中国著知名学者和文化人士,而几十年的遭际也紧密连结着当代诸多政治和文化事件,这些叙述能让我们窥见时代风云的驳杂光影。但是它们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人格性情上的启示。一个冷静温和谨慎,一个浪漫热情勇敢,却“儒道互补”般几十年相濡以沫,在患难中扶持携手同行;“去看那看不见的事物,去听那听不见的声音,把灵魂呈现给不存在的东西吧”的进取;知与行、真与善、为学与为道统一的人格追求;绝不趋势附炎、“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的承担和操守……由于生命真诚、执着的投入,他们所期望的和而不同、通过对话构建多元文化共存格局的人类理想,也因此变得可信、似乎也可行起来了。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们这一代人已支离破碎,失去根基,纷纷老于世故,在清澈的老一辈面前是有愧的。“汤乐三书”辑录了一个世纪的回忆片段,而作为读者,我们只有通过这些文字在自己身上复活这个似乎已成往事的漫长而复杂的世纪,与它一起呼吸,荣辱与共,才会理解,那种百折不挠的理想主义(或者说浪漫主义)能够与智慧、谦逊和宽容如此奇迹般地、持久地结合在一起,是多么不易——更有经历的读者会在每一页文字后面读出“爱”。

——程  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这里有隽永的文字,这里有热情而动人的沉思。

汤一介、乐黛云两位先生是大时代的儿女,他们穿越时代的狂飙巨浪,从大风大雨中走来,告诉我们:

有一种风骨,叫作不可转让的尊严;

有一种传承,叫作以对历史的信念去面向未来;

有一种英雄,叫作看透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

——陈越光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总以为汤乐二师的特点是“儒道互补”,然感谢时代华文让我们可以对读两位先生,方才体认到,无论是“天人合一”的存在关怀,“熔铸古今”“兼通中外”的全球视野,文史哲融汇的阅读与思辨经验,还是“留下无痕迹的痕迹”“追求非有非无之间”的生命感悟,都诉说着二位先生的“同”而非“异”:对生活、他人、自我以及学术的真诚。

——张  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辑)

 

汤一介和乐黛云先生自喻为“未名湖畔两只小鸟”,他们乃中国文化和文明比较领域卓然大家。他们的文章,充盈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文化价值的珍视,其理明、其思远、其情真、其词美。开卷可见哲思之流淌、掩卷可享博雅之沉淀。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学研究院教授)

 

他们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数十春秋,命里注定比翼而飞。

他们在修德讲学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亦浪漫,亦幻灭,亦追求;迷失自我,又找回自我。生命的花火由此而绽放出绚丽的光辉。

他们以自由、独立的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东西之学,在全球化视野下反本开新,在各自学术领域树立起灿烂的丰碑。

他们用语言,把无数的心灵照亮。

——王达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饱经世事沧桑,体会人间百味,而依然纯粹如精金、温润似良玉的人,才能写出如此自然通透的文字。而文字的境界,或许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些用热血、生命和智慧写成的篇章,会让我们更能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爱情,什么才是最值得过的人生。

——张辉(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暨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

 

磨难时沉静,辉煌时进取,她始终保持了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北大人的精神品格,成为这一代人中的杰出代表。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