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 63.89 6.5折 ¥ 98 全新
库存17件
作者刘绪银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350341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9626390
上书时间2024-10-20
我出生在湖南偏远山区农村,自幼见证农村医师以中草药治疗麻疹、感冒、黄疸的疗效,父亲的尿道结石以打鼓藤治愈,激起了我学中医的兴趣。七岁起,在任赤脚医生和卫生院工作的叔叔的指导下挖采中草药,读《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1986 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新邵县中医院工作,目睹了外感病与急症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悲剧,故以外感病及急症为主攻方向,曾报考研究生,因学业不精和外语差未果。2002 年冒昧致信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大家张学文教授,恳请招生考试以医古文代替外语,张师赐复愿授学于我,自此得以师从。张师认为中医的优势在外感病、危重急症和疑难病,长期致力中医急症、温病、脑病研究,守正创新,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诊疗模式。张师待我如子,常携我参加中医名家讲习班学习和求教于路志正、任继学、何任、邓铁涛、朱良春、唐由之、李今庸等中医大家,亲荐我为路志正大师、李今庸大师的入室弟子。
中医外感病学历史悠久,主要有伤寒、温病两大学派,但两派争执不断。外感病发病急速、变化快,张老、路老长期呼吁加强外感病学科、急症学科建设。张老多次撰著宏论,呼吁寒温统一,建立统一的规范的外感病理论体系与诊疗模式。恩师们告诫我要博学兼容,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古籍和古今名家经验,对现代感染性疾病要遵循中医思维模式,结合发病特征,融《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家经验于一炉,探讨中医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在恩师们教诲下,我诊治外感病的水平得以提升。二十多年寒暑,稍有临证体会、学习心得则记录在案,以勒《外感病辨治纲要》,期以建立外感病辨治新模式。
本书在师门诸贤和弟子及出版社的鼎助下,即将付梓。但令我痛心的是恩师路老、李老已驾鹤仙去。路老生前多次听取编写工作汇报,审阅书稿,提出修改意见,恩师的教诲是我奋发的力量源泉,我将无我为中医事业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书稿草成后,承蒙恩师张学文教授再为序言,北京中医药大学肖相如教授作跋,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刘绪银
二〇二三年六月
外感时行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寒、温表象是对立统一的,伤寒六经辨证体系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三焦辨证体系都是以脏腑、经脉、阴阳、表里、寒热、气血理论为依据的,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没有本质区别。伤寒学派以伤寒为一级病名,以统温病,并不完全否定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温病学家是以温病为一级病名,将《伤寒论》所述之伤寒限定为与风温、湿温、暑温、秋燥等并立的狭义伤寒。按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寒、温辨证论治体系可以合二为一,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时行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刘绪银,男,主任医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张学文、路志正教授学术继承人,长期从事中医内科诊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上篇 基础篇
第一章 绪论/2
第一节 外感病学术简史 /2
一、 先秦时期 /2
二、 秦汉时期 /3
三、 晋唐时期 /4
四、 宋金元时期 /4
五、 明清时期 /6
六、 现代发展 /8
七、 寒温学说之争 /9
第二节 外感病分类和命名 /11
一、 外感病分类 /11
二、 疾病命名 /12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13
第一节 病因 /13
一、 时令淫邪 /13
二、 杂气戾气 /15
第二节 发病 /16
一、 发病条件 /16
二、 发病形式 /18
三、 人群特征 /18
第三节 病机病理 /19
一、 基本病机 /19
二、 演变规律 /22
三、 预后转归 /23
第四节 外感病特征 /23
一、 触邪史 /23
二、 时空性 /23
三、 病程阶段性 /24
四、 流传性 /24
五、 急速险恶 /24
六、 并发症与后遗症多 /25
第三章 辨证论治/26
第一节 诊察 /26
一、 症征 /26
二、 询问病情 /26
三、 客观检察 /27
第二节 辨证 /27
一、 外感病传统辨证模式 /27
二、 辨证诊断步骤 /33
第三节 论治 /37
一、 论治步骤 /37
二、 外感病治法 /42
第四节 预防 /47
一、 养生强体 /47
二、 规避邪毒 /47
三、 预施药物 /48
四、 接种预防 /48
五、 保护环境 /48
中篇 辨治纲要
第四章 卫表证治/52
第一节 卫表寒证治 /52
一、 伤寒表虚证 /53
二、 伤寒表实证 /61
三、 卫分寒湿证 /73
四、 卫分凉燥证 /80
第二节 卫分热证治 /82
一、 卫分风热证 /82
二、 卫分湿热证 /94
三、 卫分温燥证 /100
第五章 半表半里证治/103
第一节 少阳证治 /103
一、 提纲 /104
二、 常见证治 /105
第二节 邪遏三焦证治 /113
一、 寒湿遏三焦证 /113
二、 湿郁三焦化热证 /116
三、 湿热郁遏三焦证 /117
第三节 邪遏膜原证治 /117
一、 提纲 /118
二、 常见证治 /119
第六章 里实热证治/124
第一节 上焦气分实热证治 /124
一、 肺气分实热证 /125
二、 心气分实热证 /135
三、 热遏胸膈证 /142
第二节 中焦气分实热证治 /148
一、 阳明气分实热证 /148
二、 太阴阳明湿热证 /158
三、 肝胆实热证 /163
四、 阳明大肠实热证 /171
第三节 下焦气分实热证治 /179
一、 提纲 /179
二、 常见证治 /180
第四节 营血证治 /187
一、 上焦营血证 /187
二、 中焦营血证 /192
三、 下焦营血证 /193
第七章 里实寒证治/196
第一节 上焦实寒证治 /196
一、 肺实寒证 /196
二、 心实寒证 /202
三、 寒湿结胸证 /206
四、 寒饮停胸膈证 /207
第二节 中焦实寒证治 /209
一、 太阴阳明寒实证 /209
二、 厥阴肝实寒证 /219
第三节 下焦实寒证治 /222
一、 太阳蓄水证 /222
二、 风水搏肾证 /223
三、 寒湿着肾证 /224
第八章 危证证治/226
第一节 内闭昏妄证治 /226
一、 毒热内陷证 /227
二、 腑实热闭证 /229
三、 湿热蒙蔽证 /230
四、 痰热蒙蔽证 /231
五、 痰浊蒙蔽证 /232
六、 瘀热交阻证 /233
七、 颅脑水瘀证 /234
第二节 厥脱证治 /235
一、 热厥证 /235
二、 寒厥证 /236
三、 痰厥证 /237
四、 阴盛格阳证 /238
五、 热深劫阴证 /239
六、 气阴衰脱证 /240
七、 阳气暴脱证 /241
八、 气衰喘脱证 /242
九、 阴阳衰绝证 /242
第三节 其他危证证治 /243
一、 热盛动风证 /243
二、 痰热动风证 /244
三、 毒热瘀交加证 /245
四、 热陷喘促证 /247
五、 关格证 /247
第九章 恢复期证治/251
第一节 里虚寒证治 /252
一、 上焦虚寒证 /252
二、 中焦虚寒证 /257
三、 下焦虚寒证 /271
第二节 里虚热证治 /279
一、 上焦虚热证 /279
二、 中焦虚热证 /283
三、 下焦虚热证 /290
四、 阴虚动风证 /296
第十章 杂论/299
第一节 寒热错杂证治 /299
一、 肺热中寒证 /299
二、 肺热腑寒证 /300
三、 肺燥肾寒 /301
四、 膈热胃寒证 /302
五、 上热中寒证 /303
六、 寒热交夹中阻证 /304
七、 胃肠寒热错杂证 /306
八、 肾寒腑热证 /307
九、 肝寒胆热证 /307
第二节 毒证证治 /309
一、 伤寒阴阳毒证 /309
二、 毒蕴肌肤证 /311
三、 毒邪内攻证 /316
四、 邪毒流注证 /318
第三节 妇女外感证治 /320
一、 血室 /320
二、 卫分证治 /321
三、 半表半里证治 /323
四、 里证证治 /323
五、 热入血室证治 /324
下篇 常见外感病辨治
第十一章 肺系外感病/330
第一节 伤风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30
第二节 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335
第三节 喉蛾病(扁桃体炎) /340
第四节 肺风咳(急性气管- 支气管炎) /343
第五节 肺热病(普通肺炎) /347
第六节 肺疫(传染性肺炎) /350
第七节 风疹 /357
第八节 烂喉丹痧(猩红热) /358
第九节 疫瘰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62
第十二章 心系外感病/367
第一节 心瘅(病毒性心肌炎) /367
第二节 心热病(感染性心内膜炎) /372
第十三章 肝系外感病/377
第一节 胆热病(细菌性胆囊炎) /377
第二节 肝疫(病毒性肝炎) /380
第十四章 脾胃系外感病/388
第一节 胃肠风(感染性胃肠炎) /388
第二节 痢疾 /393
第三节 霍乱 /397
第四节 胃肠湿疫 /401
第十五章 肾系外感病/409
第一节 肾疫斑病(流行性出血热) /409
第二节 淋病(尿路感染) /420
第十六章 脑外感病/424
第一节 风头痛 /424
第二节 脑瘟 /427
第十七章 其他外感病/434
第一节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434
第二节 疱疹病 /437
第三节 湿热疫疹 /442
第四节 稻田瘟(钩端螺旋体病) /447
跋/455
主要参考书目/456
外感时行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寒、温表象是对立统一的,伤寒六经辨证体系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三焦辨证体系都是以脏腑、经脉、阴阳、表里、寒热、气血理论为依据的,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没有本质区别。伤寒学派以伤寒为一级病名,以统温病,并不完全否定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温病学家是以温病为一级病名,将《伤寒论》所述之伤寒限定为与风温、湿温、暑温、秋燥等并立的狭义伤寒。按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寒、温辨证论治体系可以合二为一,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时行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刘绪银,男,主任医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张学文、路志正教授学术继承人,长期从事中医内科诊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