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 22.5 5.9折 ¥ 3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虞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22228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9612541
上书时间2024-10-20
《怎样辨别真伪》是已故著名佛学家、因明学家虞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按照佛教量论因明立宗辩论的程式,探讨了辨别真伪的标准问题。
事物的真伪不易辨,有关真伪的学说更不易辨,古有本能、风俗、传说、普遍同意之说,今有情绪、感觉、直觉、符合、效用之争,虞愚先生旁征博引,“取径立宗,不舍博知,先由历史演进批评各种标准所以难于成立之故”,后“参酌群书融以己见”,以“现”“比”二量为依归,提出可靠且完备的辨别真伪之标准——融贯论。
虞愚(1909—1989),原名德元,字竹园,号北山,中国现代著名的佛学家、因明学家、书法家和诗人。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哲学系、历史系兼职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成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协会理事,中国逻辑史研究会顾问。原籍浙江山阴,1909年出生于福建厦门。1924年入武昌佛学院,从学于太虚大师。1928年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学于欧阳竞无。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并留校任教。主要著作有《因明学》(1936)、《中国名学》(1937)、《印度逻辑》(1939)、《怎样辨别真伪》(1946)等。
顺真,吉林桦甸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冷门绝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释量论成量品略解浅疏》等六部专著,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汤伟,贵州毕节人。哲学博士,任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讲师、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州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研究工作。
校注编辑说明
导读:一代宗师虞愚先生文化哲学思想述评 顺真 汤伟
自序
怎样辨别真伪
一 逻辑底发展的要略
二 真理的意义
三 以本能为标准
四 以风俗为标准
五 以传说为标准
六 普遍的同意
七 以情绪为标准
八 以感觉的经验为标准
九 以直觉为标准
十 以符合论为标准
十一 以效用论为标准
十二 以融贯论为标准
后记
《怎样辨别真伪》是已故著名佛学家、因明学家虞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按照佛教量论因明立宗辩论的程式,探讨了辨别真伪的标准问题。
事物的真伪不易辨,有关真伪的学说更不易辨,古有本能、风俗、传说、普遍同意之说,今有情绪、感觉、直觉、符合、效用之争,虞愚先生旁征博引,“取径立宗,不舍博知,先由历史演进批评各种标准所以难于成立之故”,后“参酌群书融以己见”,以“现”“比”二量为依归,提出可靠且完备的辨别真伪之标准——融贯论。
虞愚(1909—1989),原名德元,字竹园,号北山,中国现代著名的佛学家、因明学家、书法家和诗人。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哲学系、历史系兼职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成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协会理事,中国逻辑史研究会顾问。原籍浙江山阴,1909年出生于福建厦门。1924年入武昌佛学院,从学于太虚大师。1928年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学于欧阳竞无。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并留校任教。主要著作有《因明学》(1936)、《中国名学》(1937)、《印度逻辑》(1939)、《怎样辨别真伪》(1946)等。
顺真,吉林桦甸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冷门绝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释量论成量品略解浅疏》等六部专著,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汤伟,贵州毕节人。哲学博士,任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讲师、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州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研究工作。
自序
夫真伪岂易辨哉!于昔有本能、风俗、传说、普遍同意之说,于今有情绪、感觉、直觉、符合、效用之争,冰炭不同,主奴各执;在己者务必欲张之,异乎己者务必欲黜之而后快。世人徒知事物真伪之不易辨,而不知辨别真伪之学说,尤不易辨也。呜乎,是又岂知辨别真伪,亦必有融贯同循之轨道,并不局于一隅一曲乎!
哲学之目的,原始要终,固以真为归,或唯理是从。古今以哲学著名之国,必其国人能乐道好学,爱智崇理。若西方之希腊,东方之中、印,最足代表此种精神。惟研究之态度,则有主立宗及主博知之别。主博知者,诸家学说,分类缕述,叙说弥详,少加论断,诵习记忆,蔚为大观。然谓研究哲学以是为极,则不惟沧海扁舟,靡所归宿;必至人云亦云,无有是处,闻知虽博,徒类书簏。研究哲学而若斯,诚不若不研之为愈也。若夫主立宗者则异乎是,古今学派以次胪列,纯以正见,提出问题,遇有疑似,摧破无遗。虽易司是非若发机括,守胜如留诅盟,然苟先纵之以博,返之以约,抉择群言,归于一宗;既无犹豫不成之病,亦鲜武断偏颇之患。况真理必待反复辩论而后明,疑似必待展转推求而后见,此是彼非,彼破此立,如水火不相处,冰炭不相容,研究哲学求真自矢,固宜定于一是乎?
兹编讲述,取径立宗,不舍博知,先由历史演进批评各种标准所以难于成立之故,其目次多依西哲勿莱门之所列,然内容则参酌群书融以己见,而以“现”“比”二量为依归。盖由所量之境,不外“自”“共”二相故。宇宙间一切事物之实义各附己体为自相;能知之者曰现量。假立分别通在一切事物为共相;能知之者曰比量。分明证境之自相曰真现量。推度决知于境之共相,曰真比量。貌似显现证知而不如于境之自相者,曰似现量。貌似推度决知而不如于境之共相者,曰似比量。今欲“自悟”(Useful for self-understanding)、“悟他”(Useful in arguing with others),即在如何辨别真似,及如何摧似存真耳。知识之中,除“自”“共”二相外,更无量境,故能知之量,亦莫由成三。
庄子有言:“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准事酌理,则“莫若以明”矣。
山阴虞愚序于国立厦门大学师虚室之北窗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