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 99.25 6.7折 ¥ 14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杨耕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32208
出版时间2023-03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48元
货号29544420
上书时间2024-10-20
《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为“杨耕文集”第10卷,是作者学术生涯与出版生涯的回顾。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深耕细作,成果丰硕,同时对出版业发展提出了前瞻性思考,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推动了大学出版业体制改革。本书从作者的学术自述、学术演讲、记者对作者的采访,以及报刊对作者的介绍、评价的材料中精选出来编辑而成的。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学术自述、人物介绍、思想评价、理论对话、哲学演讲、出版实践,以缩影的形式展现了作者的哲学之“旅”、出版之“旅”乃至人生之“旅”:读书、教书、写书、出书。
《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为“杨耕文集”第10卷,是作者学术生涯与出版生涯的回顾。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深耕细作,成果丰硕,同时对出版业发展提出了前瞻性思考,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推动了大学出版业体制改革。本书从作者的学术自述、学术演讲、记者对作者的采访,以及报刊对作者的介绍、评价的材料中精选出来编辑而成的。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学术自述、人物介绍、思想评价、理论对话、哲学演讲、出版实践,以缩影的形式展现了作者的哲学之“旅”、出版之“旅”乃至人生之“旅”:读书、教书、写书、出书。
杨耕,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总编辑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 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 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
先后被评为教育 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韬奋出版奖。
学术自述
从往事门前走过——我的学术自述/3
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方式——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16
人物介绍
名师剪影: 杨耕/29
哲学家: 杨耕/30
著名哲学家: 杨耕/34
出版企业家: 杨耕/39
学术名家: 杨耕/41
封面人物: 杨耕/51
当代学林: 杨耕/53
首席专家: 杨耕/55
学者: 杨耕/57
杨耕:“钟情”哲学/59
杨耕: 重读马克思/62
杨耕: 重读·重建·重生/64
杨耕: 学问人生/68
杨耕: 与哲学连成一体/73
杨耕: 哲学之“旅”/83
杨耕: 把哲学融入生命活动之中/95
思想评介
用创造性思维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101
以深入的学理把握现实中的时代——读“杨耕作品系列”/104
实践、历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沉思——“杨耕作品系列”的意义和地位/112
需要勇气的对话性探索/131
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地——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133
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136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142
非体系化哲学的体系化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 历史演变与基本问题》的学术主题与理论意义/151
突破“原著导读”的局限性/165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群的全景展现及深层研究/168
让马克思哲学“活”在当代/171
有为的价值取向——读《理性与激情》/178
理论对话
建构哲学空间雕塑思维个性/185
“光荣的路是狭窄的”——访杨耕教授/195
哲学对我足够“深情”——访杨耕教授/208
马克思: 从“天上”回到“人间”——杨耕教授谈《马克思传》/222
马克思: 现代哲学的开创者/230
唯物主义历史观: 本质特征和当代意义——访杨耕博士/233
马克思哲学: 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访杨耕教授/241
今天马克思仍然“在场”/251
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258
哲学家的当代良心和使命——访杨耕教授/260
深化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26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杨耕教授解读中共十六大报告的主线、灵魂和主题/271
哲学演讲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在南京大学的演讲/285
哲学的位置在哪里——在武汉大学的演讲/316
哲学的显著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北京大学的演讲/337
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358
历史规律研究中的三个重大问题——在中山大学的演讲/371
“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396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特征和缺陷——在复旦大学的演讲/424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背景——在吉林大学的演讲/437
出版实践
杨耕: 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453
在学术传播与市场运作之间/458
体制创新: 开启出版产业发展之路/465
大学出版社: 抓住机遇与破解困局/470
向现代出版企业迈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组建一周年纪实/476
创新激发出版活力/481
改出活力、实力、竞争力——写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成立一周年之际/486
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505
京师样板: 巨变与跨越/517
来自北师大出版集团的体制改革报告/537
复盘北师大出版集团变革系列/549
杨耕: 书缘人生皆风景/559
哲学的力量——评点《杨耕: 书缘人生皆风景》/574
后记
《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为“杨耕文集”第10卷,是作者学术生涯与出版生涯的回顾。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深耕细作,成果丰硕,同时对出版业发展提出了前瞻性思考,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推动了大学出版业体制改革。本书从作者的学术自述、学术演讲、记者对作者的采访,以及报刊对作者的介绍、评价的材料中精选出来编辑而成的。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学术自述、人物介绍、思想评价、理论对话、哲学演讲、出版实践,以缩影的形式展现了作者的哲学之“旅”、出版之“旅”乃至人生之“旅”:读书、教书、写书、出书。
杨耕,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与研究》杂志社总编辑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 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 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
先后被评为教育 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韬奋出版奖。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我的《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的第二版。
这个世界充满着偶然性。这本书的出版就纯属偶然。 一次,我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日)的《名师剪影》栏目介绍了我的“教学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的《哲学家》栏目介绍了我的科研成果。在“名师”和“哲学家”这两个“头衔”的“鼓舞”下,我的“虚荣心”大发,于是,我开始“不辞辛苦”“不知疲倦”地在记忆中搜索、在资料中寻找报刊对我的介绍、思想评价、理论访谈以及我的学术自述、学术演讲。当这些介绍、评价、访谈、自述和演讲稿端放在写字台上时,我又偶发奇想,对这些介绍、评价、访谈、自述、演讲稿进行筛选、整理,加以编辑、出版,以便“自我总结”,并供读者“批判”。于是,便有了这本书,即《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
同这本书的版相比,第二版有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把“学术自述”“思想介绍”“理论对话”“哲学演讲”四个部分,调整为“学术自述”“人物介绍”“思想评价”“理论对话”“哲学演讲”“出版实践”六个部分;二是删去了《当代学林: 杨耕》(《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谋求图书结构转型》《书里书外的马克思》三篇内容;三是增加了《从往事门前走过》《出版企业家: 杨耕》《杨耕: 哲学之“旅”》《用创造性思维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以深入的学理把握现实中的时代》《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哲学的位置在哪里》《向现代出版企业迈进》《来自北师大出版集团的体制改革报告》 等27篇内容。收入这部著作“学术自述”“人物介绍”“思想评价”“理论对话”“哲学演讲”“出版实践”,以一种缩影的形式展示了我的哲学之“旅”、出版之“旅”乃至人生之“旅”,这就是: 读书、教书、写书、出书。所以,我把这本书定名为“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
中国有句古话,叫“光阴似箭”。这句话,年轻时只是说说而已,年老时确感如此。从 1977 年我考入安徽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到今天,“光阴”已40多年。40多年来,我一直在哲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辛跋涉,不断地走向远方。“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汪国真)。我至今也没有成为“一处风光”,但我的确“珍爱”着我走过的“每一处风光”。
当这本书的定稿端放在写字台上时,我心中想的并不是这本书。它既然已经定稿,那么,它就是这样了。此时,我的思绪和采访过我的记者朋友、为我的著作撰写书评的导师和朋友的名字连接起来了。《光明日报》的梁枢、《中国新闻出版报》的冯文礼、《中华读书报》的陈香、《哲学动态》的李立新老师等报刊的记者们不厌其烦,耐心地听完我的“故事”;我的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等学者们不惜屈尊,为我的著作写下了思想深刻的书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邢自兴、杜丽娟编辑不辞辛苦,为我查找资料、打印书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编审不嫌浅陋,将这本书列入出版计划,项目部主任朱华华副编审精心组织这本书的编辑与出版工作,并担任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本书的编辑。在此,一并表达我的深深的谢意。
人是社会存在物,需要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一个人如果没有朋友,那么,他即使生活在像“北上广”这样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高楼耸立的地方,他也会感到孤独,产生孤独感。在我看来,孤独不一定有孤独感,孤独感反映的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帮。”我不是“好汉”,更需要帮。所以,在这本集中反映我的哲学之“旅”、出版之“旅”乃至人生之“旅”的图书出版之际,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的朋友、师长和亲人,没有他们的友情和亲情,我不可能成长;同时,我也想到由于种种原因对我产生误解、偏见甚至“敌视”的人,没有他们的误解和责难,我不可能成熟。“被人误会,是我们人类的命运”(歌德)。对我来说,友情与亲情、理解与误解、委屈与磨难,都是一笔财富,一笔不可缺少的财富。
实际上,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当然,这里存在一个矛盾,这就是,当你有了相当的经历以及由此形成丰富的经验时,你可能已经步入中年甚至老年阶段,属于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当你年轻而拥有充分的时间时,你往往又缺少经历,缺乏经验,所以,越年轻,越容易犯错误。这部著作实际上只是反映了我的哲学之“旅”、出版之“旅”乃至人生之“旅”的成功之处,而没有反映这一过程的失误、错误之处。实际上,我经常犯错误。这使我想起了卢梭的一句话:“要认识我,就要了解我的一切方面,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
人的一生可以“过五关”,也可能“走麦城”;可能掌握了某些真理,也往往陷入错误之中。人与错误的关系,就像浮士德与海伦的关系:“谁认识了她,谁就不能同她分离。”(歌德)我们只有正视错误,才能正视生活。同时,失败又是成功之母,错误往往是发现真理的先导,“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渠中流过”(泰戈尔)。波普尔甚至认为,科学的历史是一部“不可靠的猜测的历史,是一部错误的历史”,因此,应“从错误中学习”。这颇有哲理。海涅说的同样有哲理,即“谁若为我们指出了走不通的道路,那末,他就像那个为我们指点了正确道路的人一样,对我们做了一件同样的好事”。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宽宏大量”的话,这就是,“允许犯错误”。在我看来,这是一句“废话”。这是因为,不管你允许不允许,是人,都会犯错误。“不犯错误的人没有。”(邓小平)我们也都知道这样一句格言,这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看来,这句格言同西方的一句格言,即“教皇无谬误”一样,本身就是谬误。这是因为,它有一句“潜台词”,那就是,“圣人”不会犯错误,而“凡人”必然会犯错误。实际上,只要是人,无论是“凡人”,还是“圣人”,都会犯错误。“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马克思的这句话才是真理,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非要说“有的人不犯错误,那是因为他从来不去做任何值得做的事”(歌德)。
当《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第二版定稿时,已是2021年的秋天了。秋天是一个落叶的季节,是一个容易让人感伤的季节,即使王安石这样的政治家也“悲秋”:“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秋天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一个让人憧憬的季节。所以,当这本书的定稿端放在写字台上时,我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杨耕
2021年10月于北京世纪城时雨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