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先秦诗选(增订版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赵敏俐 刘国民 选注 9787020174843 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先秦诗选(增订版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 赵敏俐 刘国民 选注 9787020174843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19.33 5.4折 36 全新

库存6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敏俐 刘国民 选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74843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29479138

上书时间2024-10-20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先秦诗歌古朴典雅,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含韵悠长,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其一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是部诗歌总集《诗经》,后世文人从中总结出了“风雅”“比兴”等中国诗歌创作的根本大法,并将其作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其二是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以个体的歌唱为特征的诗歌艺术。此外,还有散见于典籍中保留了原始诗歌面貌的古歌谣。本书在诗歌的选择上注重艺术性,同时兼顾思想性;注释简明易懂,解读准确得当,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掌握先秦诗歌艺术风貌,理解先秦诗歌内容深意的优秀选本。 

......



商品简介

先秦诗歌古朴典雅,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含韵悠长,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其一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后世文人从中总结出了“风雅”“比兴”等中国诗歌创作的根本大法,并将其作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其二是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以个体的歌唱为特征的诗歌艺术。此外,还有散见于典籍中保留了原始诗歌面貌的古歌谣。本书在诗歌的选择上注重艺术性,同时兼顾思想性;注释简明易懂,解读准确得当,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掌握先秦诗歌艺术风貌,理解先秦诗歌内容深意的优秀选本。 

 

......



作者简介

赵敏俐,1954年出生,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文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国现代学术史,在先秦诗歌、特别是汉代诗歌研究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著有《两汉诗歌研究》《汉代诗歌史论》《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先秦君子风范》《周汉诗歌综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三百到元曲的艺术生史》等。



内容摘要

先秦诗歌古朴典雅,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含韵悠长,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其一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是部诗歌总集《诗经》,后世文人从中总结出了“风雅”“比兴”等中国诗歌创作的根本大法,并将其作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其二是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以个体的歌唱为特征的诗歌艺术。此外,还有散见于典籍中保留了原始诗歌面貌的古歌谣。本书在诗歌的选择上注重艺术性,同时兼顾思想性;注释简明易懂,解读准确得当,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掌握先秦诗歌艺术风貌,理解先秦诗歌内容深意的优秀选本。 


......



主编推荐

赵敏俐,1954年出生,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文学博士,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国现代学术史,在先秦诗歌、特别是汉代诗歌研究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著有《两汉诗歌研究》《汉代诗歌史论》《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先秦君子风范》《周汉诗歌综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三百到元曲的艺术生史》等。



精彩内容

击壤歌〔1〕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2〕 !

〔1〕这首歌屡见于东汉王充《论衡》之《艺增》、《自然》、《须颂》诸篇。《艺增》:“《论语》曰:‘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乎民能名焉。'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魏晋间皇甫谧《帝王世纪》:“老人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文字略有不同。王充称引此歌,但非他所作,此歌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全歌古朴质厚,写出了远古初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纯朴生活。击壤:古时一种游戏。王应麟《困学纪闻》二十引《风土记》曰:“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三寸,其形如履,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

〔2〕“帝力”句:远古初民自然无为地生活,不需要尧之仁义礼让来行教化。帝,尧。

 

蜡辞 〔1〕

土反其宅 〔2〕 ,水归其壑;昆虫勿作 〔3〕 ,草木归其泽 〔4〕 。

〔1〕出自《礼记·郊特性》。蜡(zhà),一种在年终举行的有关农事的祭典,相传始自远古时代伊耆氏部落。蜡辞,即蜡祭时的祝辞。这篇祝辞全用祈使性的语气,实际上是一首“咒语”式的歌谣。在远古时代,因为生产力低下和科学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对自然灾害往往怀有恐惧和无可奈何的心理,但这首歌谣表现了人民控制、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和豪迈气慨。

〔2〕反:通“返”。宅:住宅,此处指土本来应该呆的地方。

〔3〕昆虫:害虫。勿:不要。作:兴起。

〔4〕草木:妨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和丛生的灌木之类。泽:聚水的洼地。

 

卿云歌 〔1〕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2〕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3〕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 〔4〕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5〕 。於予论乐,配天之灵 〔6〕 。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7〕 。鼙乎鼓之 〔8〕 ,轩乎舞之 〔9〕 。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10〕 。

〔1〕《尚书大传·虞夏传》曰:“舜将禅禹,八风修通……于时俊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八伯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帝乃载歌,旋持衡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於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莫不咸听;鼙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时八风循通,卿云丛丛……。”这是舜帝与其大臣的相和之歌。舜歌唱天下光明太平;大臣赞美舜集聚日月光华而聪明贤达;舜勉励大臣百姓要遵从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的迁移之序和国家的政教法令,以后要听从禹的领导。后面写歌舞娱乐的盛况。传说舜是歌舞能手,还发明了五弦琴。他所演唱的歌舞有神灵的福佑,圣贤百姓莫不愿意欣赏聆听。他们也跟着载歌载舞,直到尽兴而去。这也许是中国古代有着完整记载的组唱和诗,整组诗生动地描写了帝舜与大臣们欢乐和谐的情景,也表现了古代社会对帝王禅让的美好理想。诗的词句流畅,语言也比较华丽。虽然这首诗早见于汉人的著作,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卿:通“庆”;庆云,和气光明之云。南朝沈约《宋书·符瑞志》:“于是八风修通,庆云丛聚。”

〔2〕“卿云”二句:形容丛聚的庆云像丝织品那样光彩灿烂。隐喻舜之世教化广远而天下太平。烂,灿烂。纠,丛聚。缦(màn)缦,光彩灿烂的样子。

〔3〕旦复旦兮:一天又一天,指太平之世将绵延不绝。沈德潜《古诗源》“旦复旦,隐寓禅代之旨”,可供参考。以上四句为帝舜唱。

〔4〕“日月”两句:日月的光明灵秀之气蕴育了舜之聪明贤圣。这是大臣赞美舜的歌辞。以上四句为八伯唱。

〔5〕“日月有常”四句:舜勉励大臣百姓的话,日月、星辰、四时、社会皆有秩序地运行,大臣百姓要诚实地遵从。常,常道。行,常行。经,常经。允诚,诚实。

〔6〕於(wū):语气词。论:讨论,此处指演唱。配天之灵:得到天的福佑。灵:神灵,灵气。

〔7〕“迁于”两句:舜所作的乐歌,连贤圣们也都愿意聆听。迁,移动,进升。

〔8〕鼙乎鼓之:大鼓小鼓一起演奏。《仪礼》:“鼙者小鼓,与大鼓为节。”这里的鼙与鼓都是动词。

〔9〕轩:飞舞的样子。

〔10〕“菁华”二句:尽情地歌舞娱乐之后,高高兴兴地离开。菁华,原指盛开的花,此处指歌舞尽兴。褰裳,提起下衣。去,离开。以上十二句为帝舜唱。 

......



媒体评论

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敏感,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通行、读者认知度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书。“那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影印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优秀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国家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任的编选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性,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非常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佛映现在眼前。那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当代人做选本,有自己的优势

    “文革”之前,列入读本丛书的书有十二种。据周绚隆介绍,丛书的出版在“文革”中放缓,但并未中断。“文革”后,古籍出版迎来新局面,读本丛书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现蓬勃之势。一批在“文革”中被搁置延误的书出版了,重新活跃的学术界贡献了一批新成果,还有一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红楼梦》就是这一时期面世的。

    近些年,读本丛书在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一批唐宋以后的文选和诗选陆续加入。周绚隆概括为:“断的补齐,个别版本替换,有问题的修订。”古典编辑室重整规划,丛书下设三个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历代诗选,如今从《先秦诗选》到《清诗选》已出齐;三是断代文选,有《唐文选》《明文选》《清文选》等。三个系列加上已有的词选、曲选、四大名剧等,结构更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等几个选本很有名,如今由于版权原因,已不在读本丛书之列,《诗经选》更替为褚斌杰先生的选本。至于增补新书必然涉及的编选者问题,周绚隆说,要选择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投入和深度积累的学者,“我们要避开那些特别忙的学术达人,掌握各种资源的学术组织者,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好干的。”

    周绚隆认为,今人编选古籍,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对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细化,与纯粹靠记忆和学养的前辈学者相比,这些都是优势。“但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如老一辈。另外,现在借助各种工具,互相参考,选本的独特性就不如过去那么鲜明。不过,选家的个性和经典性之间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追求经典性,不要遗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证经典性的情况下有一定独特性。”

    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

    如今,读本丛书面临着新环境,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读者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也在升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明显感觉经典文学的经典版本,销量在持续回升。”周绚隆介绍说,去年人文社的“四大名著”平均销量都过了五十万套,业绩超出以往。而刚面世不久的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印了5000套,很快就加印了。“如果是2000年前后,印5000想卖掉,就要费很长时间。”

    周绚隆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读者对古典文学纸质书的依赖一度有所下降,“但是现在明显感觉到,读者重新开始关注有品质、有品牌的东西。我们再版读本丛书,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市场判断。”不过,他并不一味乐观,“必须承认,古典文学在全民阅读中的占比,跟过去比还是下降了很多,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现当代作品,不管原创的还是引进的,有很多是消费品。但古典文学,即使很轻松的东西,在许多读者看来,也是知识性的,还是有一定的分量,不太容易接受。”

    近,古典编辑室的葛云波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识破机器人的“伪诗”》,他从作家韩少功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谈起。韩少功把宋代秦观的一首七绝和IBM的作诗软件“偶得”的一首作品并置,让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分辨,结果很多人“犹疑不决抓耳挠腮”。接下来,葛云波逐一分析了机器生产的这首诗的“不对劲”之处,实际上从字句到格律破绽都很明显。“熟读唐诗三百首,识破假作不用久”,葛云波觉得,目前并不是机器作的诗有多高明,而是我们自身阅读古典文学的经验不足,导致真伪莫辨。

    显然,积累这种经验,培育对古典文学的感受力,没有捷径,只能从基本的阅读开始。历时六十余年锻造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就是一套打基础的书。曾经参与丛书工作的人文社老一辈编辑陈新先生认为:“时代变了,如今的出版社大多专注长篇大卷、总集、全集之类,对小打小闹的如选本等作品,基本上已无暇顾及,因此在书店中也很难找到新的古籍选本。但我认为,要弘扬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如果离开优秀的古籍选本,恐怕难以为功。不妨设想一下,一位普通的读者,哪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从篇幅浩瀚的总集、全集中去吸收营养,何况优良的古籍选本,并非真正没有市场。”

    让古典文学走出学院的藩篱,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营养,前辈们已经做出了示范,能否接续这个事业,就要看出版界、学术界的志向和能力了。比起学院内部的研究和积累,普及恐怕是更艰难、更重大的课题。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