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 21.1 3.6折 ¥ 5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施錡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258076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385486
上书时间2024-10-19
序
及至今日,海内外学界中国古代书画研究成果已颇为可观,
至于书画题跋,亦有局部探究精深者,然对书画题跋史系统梳
理之著述,尚未可见。题跋乃中国书画特有构成元素,其发展
演进如何,形式呈现如何,实有待于深入全面研究。揆诸史料,
文字与图像相属结合,萌自姬周;六朝洎隋唐,广义之题跋即
已形成。然合于今人所目文人书画题跋者,实盛行于宋元,遗
惠明清以降,其蕴含大而富焉。因而,宋元书画题跋史之撰述,
书画题跋文化蕴藏之发掘,确可补缺于中国书画研究。
今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施錡女史撰就《宋元书画题跋
史》一书,系统整理研究宋、金、元书画题跋,上溯唐以前
书画题跋概况,下揽明清书画题跋景观,旁涉日本镰仓、室
町时代受宋元影响之禅画题赞及“诗画轴”题跋。此书以社
会学角度观察,注重题跋群体诸如宫廷帝后、重臣官僚、朝
野文人、书家、画家于历史语境中的互动。从收藏、装褫、
押署、款识、书仪、钤印、鉴赏、诗文、品评、书画理论、
文人交游等多方面阐述书画题跋之形成、发展与盛行,于繁
杂历史材料中选取代表性实例加以论证,阐明书画题跋发展
史各个阶段之特征及转捩点,言简意赅,呈现宋元书画题跋
完整历史脉络。此书出版,确有益于书画题跋史研究,尤其
可供初涉中国书画研习者以为入门津要。诚如施錡所言,其
撰此书,以傅申先生《海外书迹研究》为楷模,希冀既有学
术探获,亦可裨益于传播中国文化之精髓。
施錡作为书画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精进于学术著述之
外,雅好书法,时习不辍,或为其撰写本书之一契机。此书为
研究题跋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之成果,相关领域则尚有诸多
问题值得继续探究。希望如其所愿,以此书为基础,未来再完
成一部中国书画题跋通史之著作,进一步服务于公共史学与社
会美育,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艺术与文化。
李星明
2021年11月8日
于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805室
引 言
题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一种文章样式。清代段玉裁
(1735—1815年)《说文解字注·
足部》“跋”中谓 :“题者,
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1】可见题跋原是书写于书籍、书
画、碑帖等载体前后的说明与评论文字,后也单独另写成篇,
逐渐成为一种文体。据毛雪《古代题跋文体源流述略》,【2】北
宋欧阳修(1007—1072年)有“杂题跋”二十首,【3】首创了
“题跋”这一文体名称。
关于题跋的分类,张相(1877—1945年)在《古今文综
评文·
跋》中将题跋分为故籍、书体、诗文和图画四种 :“综
其流别,约分为四 :捃逸抽秘,考订丛残,是曰故籍之属 ;
一帛一缣,望古遥集,是曰书体之属 ;文章不朽,性命与契,
【1】 [汉]
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2】 毛雪撰:
《古代题跋文体源流述略》,《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3】 [宋]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
《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第1053页。
是曰诗文之属;摩挲尺幅,暇思渊渊,是曰图画之属。”【1】王
晓骊认为,书体题跋与图画题跋有很大的相似性,常放在一
起辑录,并可统称“书画题跋”,此外,她认为在张相所分四
类之外,还应增加“金石题跋”一类。【2】在欧阳修的“杂题
跋”二十首中,《跋晏元献公书》《跋李西台书》《又跋李西台
书》《跋李翰林武昌书》《跋杜祁公书》《跋观文王尚书举正
书》《跋薛简肃公奎书》《跋醉翁吟》《跋三绝帖》是“书体题
跋”,《题薛公期画》是“图画题跋”,【3】从撰写的内容与格式
来看,书画题跋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可归之一类。
关于题跋产生的时代,罗灵山在《题跋三论》中提到,
题跋可分为“跋尾”,即六朝至唐人的书画文籍鉴定 ;“题
后”/“书后”,人们随笔写在文章、书画、典籍末尾的文
字。【4】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将题画诗文分为四种,即画赞、题
画诗、题画记和画跋。画赞产生于战国时代 ;题画诗和题画
记开始于六朝,流行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之后 ;画跋在唐代
【1】 王水照编:
《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册,第8790页。
【2】 王晓骊著:
《中国古代题跋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9页。
【3】 [宋]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
《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第1053、1055—1056、1058—1059、1062—1063、1065页。
【4】 罗灵山撰:
《题跋三论》,《益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出现了端绪,宋代后成为主流。【1】王晓骊也提到,题跋大致
成熟于北宋文人画兴起之时。【2】
综合来看,实物和文献表明,宋元时代是书画题跋发展
和成熟的时期。因此,本书主要围绕这一时期进行论述。狭
义的书画题跋指书画实物中的题记与跋尾,广义的书画题跋
也包括鉴定押署、题写款识、印章附字、题写画名等方面。【3】
为求清晰,本书主要围绕狭义的题跋进行论述,同时也涉及
广义的题跋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内容。
【1】 (日)
青木正儿著:
《中国文人画谈》,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51—
52页。
【2】 王晓骊著:
《中国古代题跋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81页。
【3】 按:王晓骊举出阮璞先生观点,广义的题跋包括题在本幅及各处的诗、文或名款。(阮
璞撰:
《中国画诗文题跋浅谈》,《美术研究》2003年第2期。)
《宋元书画题跋史》一书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宋、金、元的书画题跋,并上溯唐以前书画题跋概况,下揽明清书画题跋景观,旁涉日本镰仓、室町时代受宋元影响之禅画题赞及“诗画轴”题跋。此书以社会学视角观察,注重题跋群体诸如宫廷帝后、重臣官僚、朝野文人、书家、画家于历史语境中的互动。从收藏、装褫、押署、款识、 书仪、钤印、鉴赏、诗文、品评、书画理论、文人交游等多方面阐述书画题跋之形成、发展与盛行,于繁杂历史材料中选取代表性实例加以论证,阐明书画题跋发展史各个阶段之特征及转捩点,呈现了宋元书画题跋完整的历史脉络。
施錡,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研究所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书画史,中日书画交流,西方视野中的东亚艺术。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上海市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奖、浙江省地域美术史年会论文优青奖等。为《澎湃新闻》《信睿周刊》《书法报》和《上海美术》等媒体撰稿,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与社会公共美育教学。
章 唐以前的书画题跋 / 1
节 从文献看早期题跋 / 1
第二节 从实物看早期题跋形态 / 13
第二章 北宋书画题跋 / 27
节 北宋宫廷画家款识 / 27
第二节 北宋士人书画题跋 / 35
第三节 两宋史实画中的图文互补 / 58
第四节 徽宗君臣绘画题跋与题画诗 / 67
第三章 南宋书画题跋 / 84
节 南宋士人题跋 / 84
第二节 南宋帝后书画题跋 / 119
第三节 金代书画题跋 / 153
第四节 禅画中的题赞 / 1736 |
第四章 元代书画题跋 / 188
节 元代前期文人书画题跋 / 188
第二节 元代皇家鉴藏与士人群题 / 207
第三节 元代中后期文人题跋 / 238
第四节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诗画轴”题跋 / 273
第五章 《潇湘卧游图》:南宋与明清人士题跋对比个案 / 286
节 南宋诸家群题 / 287
第二节 明清以后诸家题跋 / 317
附录 《潇湘八景图册》:晚明文人的创作与群题 / 328
节 画家与书家生平 / 328
第二节 “八景”诗画研究 / 347
第三节 晚明“诗画合一”的特征 / 361
后记 / 364
《宋元书画题跋史》一书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宋、金、元的书画题跋,并上溯唐以前书画题跋概况,下揽明清书画题跋景观,旁涉日本镰仓、室町时代受宋元影响之禅画题赞及“诗画轴”题跋。此书以社会学视角观察,注重题跋群体诸如宫廷帝后、重臣官僚、朝野文人、书家、画家于历史语境中的互动。从收藏、装褫、押署、款识、 书仪、钤印、鉴赏、诗文、品评、书画理论、文人交游等多方面阐述书画题跋之形成、发展与盛行,于繁杂历史材料中选取代表性实例加以论证,阐明书画题跋发展史各个阶段之特征及转捩点,呈现了宋元书画题跋完整的历史脉络。
施錡,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研究所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书画史,中日书画交流,西方视野中的东亚艺术。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上海市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奖、浙江省地域美术史年会论文优青奖等。为《澎湃新闻》《信睿周刊》《书法报》和《上海美术》等媒体撰稿,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与社会公共美育教学。
章 唐以前的书画题跋
唐及更早的时期的书画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包括题记、
题赞,以及装褙与鉴藏相关信息的书写,但主要是对于书画
相关信息的辑录,或是根据经典文本进行图文互注,可以称
为书画题跋的滥觞时期。
节 从文献看早期题跋
在图像上题字,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汉书·
苏武传》
载,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刘询,前91—前48年)
思股肱之美,命人图霍光、张安世、韩增、苏武等十一人于
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1】王晓骊认为,这是
早的题画记载。《历代名画记》卷四引《东观汉记》载,汉
【1】 [汉]
班固撰:
《汉书》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8册,第2468页。2 |
灵帝(刘宏,157/156—189年)令工书画的蔡邕(133—192
年)画五代将相于省,兼命为赞及书,书画与赞,皆擅名于
代,时称三美。至东晋,被认为是“晋代书画”的王廙
(276—322年)为勉励王羲之(303—361年)而画《孔子十弟
子图》,并书写散文式的长赞。【1】 《南史》卷八“梁本纪”载:
“帝(梁元帝萧绎,508—555年)工书善画,自图宣尼像,为
之赞而书之,时人谓之‘三绝’。”【2】这均是早期的自书自画与
自题。笔者以为,以上的题画与今天所论的书画题跋还有所
区别。今天所理解的书画题跋,更多的是对书画作为艺术品
看待而生成的品评与观感,而非单纯功能性的图示、图赞和
后记。但早期的题写多类似于前述功能性的文字。
唐以前的绘画,实物已经不可多见。傅申先生认为,
早的题跋应是以佛经抄本之后的题记文字出现的(图1.1.1),
大多数产生于五六世纪。他举出一件公元296年的写经,其
后有五行文字,注明了年、月、日和字数,相当于是抄写人
【1】 (日)
冈村繁译注,俞慰刚译:
《历代名画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233、256页。
【2】 [唐]
李延寿撰:
《南史》,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43页。| 3
的后记。【1】然而佛经在抄写之时,并非是作为艺术品进行制
作的。若考虑到作为艺术品的书画,我们从《历代名画记》
卷三《叙自古今跋尾压署》等文献出发,可见题跋的状况。
,文献表明唐代以前收藏的法书名画多采用押署的
【1】 傅申著,葛鸿桢译:
《海外书迹研究》,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年版,第166页。
图 1.1.1 晋代佛经题
跋,公元 296年(采自
《海外书迹研究》,第
166页)。4 |
形式,一般不作钤印,此时题跋已经初步形成。
《历代名画记》卷三《叙自古跋尾押署》载 :“前代御府,
自晋、宋至周、隋,收聚图画,皆未行印记,但署列当时艺
人押署。”【1】刘涛提到,此意即在唐以前的绘画收藏中,不钤
盖收藏印记,而是列出当时的鉴定者以及绘画者的署名。从
西汉到东晋,虽有收藏,却无造伪,至南朝有人悬金购买二
王书迹,导致趋利之徒伪造名迹。故他认为,鉴定的押署活
动,是从南朝开始的。南朝的鉴定活动,主要偏重于书法。
所谓押署,就是宫廷鉴识艺人在藏品上署名,作为秘藏和鉴
定的标记。刘涛梳理出押署之人,南朝宋有张则、袁倩、陆
绥 ;南朝齐有刘瑱、毛惠远 ;南朝梁有沈炽文、唐怀充、徐
僧权、孙子真、庾於陵、法象、徐汤、孙达、姚怀珍、范胤
祖、江僧宝、满骞、陈延祖、顾操;南朝陈有杜僧谭、黄
高 ;北齐有丁道矜 ;隋代有江总、姚察、朱异、何妥。【2】如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中,《平
安帖》右下有“(徐)僧权”(半),《何如帖》右下有“(姚)
【1】 (日)
冈村繁译注,俞慰刚译:
《历代名画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138页。
【2】 刘涛著:
《字里书外》,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版,第118、120—121、128页。| 5
察”“(唐)怀充”押署。卷后有“开皇十八年(598年)三
月廿七日。参军士学士诸葛颖(536—612年)。咨议参军开
府学士柳顾言(537—605年)。释智果。”
《法书要录》卷四所录唐代韦述《叙书录》中,载二王、
张芝、张昶等真迹,梁则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 ;隋
则江总、姚察等署记其后。唐太宗(李世民,598/599—649
年)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记其后。这里魏、褚应是指魏
征(580—643年)和褚遂良(596—658/659年)。可见唐代
的押署延续了前朝的格式。从载录来看,押署这一形式至少
从南朝延续到了初唐。而这些押署之人,许多是著名画家或
书家,如南朝宋的张则、袁倩、陆绥 ;南朝齐的刘瑱、毛惠
远等。《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又道 :
“夫识书人多识画,自古蓄聚宝玩之家,固亦多矣。”【1】可见当
时鉴藏之人大多书画兼通。我们在《万岁通天帖》《快雪时晴
帖》等唐代钩摹法书中可以见到南朝梁的满骞、姚怀珍、唐
怀充押署的形式,当时人常将姓名题于本幅,甚至墨迹行文
【1】 (日)
冈村繁译注,俞慰刚译:
《历代名画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124页。6 |
的字里行间。
第二,隋代至唐代与前朝相比又有所变化,除了押署,
又出现了跋尾这一称谓,是后世书画题跋的滥觞。不过,跋
尾和押署之间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有时合称“押署跋
尾”,记录绘画的诸种信息。如贞观年间,褚遂良监管绘画
的装褙后,录入与鉴藏有关的简要信息,但很少出现对绘画
本身的品评。因此跋尾的功能主要是信息的实用载录,如果
信息有变动,可能就删去前人所录。如至开元年间,玄宗要
求鉴定者押署跋尾,当时的刘怀信等人把前代的鉴定者姓名
挖掉,署上自己的姓名。韦述《叙书录》也提到,开元五年
(717年),陆元悌等割去前代名贤押署之迹,惟以己之名迹
替代 ;另将前人的“三藐毋驮”印以墨涂去除等。此外,鉴
藏钤印也在唐代开始出现 :“右军之迹,凡得真、行二百九十
纸,装为七十卷 ;草书二千纸,装为八十卷 ;小王及张芝
等亦各随多少,勒为卷帙,以‘贞观’字为印印缝及卷之首
尾。”“至开元年间,玄宗自书‘开元’二字,以印记之。”【1】
具体题跋的情况,如《历代名画记》卷三《叙自古今跋
【1】 [唐]
张彦远撰:
《法书要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8—79、103页。| 7
尾压署》中所录,“大业年月日(奉敕装)”“开皇年月日(内
史薛道衡署名跋尾)”“开皇年月日”(参军事学士诸葛颖,咨
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与《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一致,“唐朝武德初秦王府跋尾。(主簿、上开府薛收,文学
褚亮,亦有褚亮下更署虞世南姓名。)”至初唐时期题跋的初
步形式完备 :“贞观年间,河南郡公褚遂良等监督书画装裱,
均记入当时鉴定者之押署、跋尾、官爵、姓名。贞观十一年月
日,兵曹史樊行整裱装、拼接数张纸。宣义郎、行参军李德
颖,数功曹参军、金川县开国男(爵)平俨,典司马、行相州
都督府司马苏勖监(修)。银青光禄大夫、行黄门侍郎、扶风
县开国男(爵)章挺监(修)。”【1】这样的题跋内容,与佛经抄
本之后的题记存在相似之处。
第三,跋尾上的钤印,开始注重美观的视觉效果,表现
为由收藏者(帝王)亲自书写。如《历代名画记》卷三《叙
古今公私印记》中所录,前述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并做
成二小印,玄宗也自书“开元”二字做成一印。此外,印的种
【1】 (日)
冈村繁译注,俞慰刚译:
《历代名画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139页。8 |
类、形式、内容也逐渐丰富,又有集贤印、秘阁印、翰林印,
这些属于收管图书之所的印;还有宫中图书寮“弘文之印”,
印拓本书画的官印“元和之印”。属于品鉴收藏印的有东晋尚
书左仆射周顗印,雌字(白文)“周顗”;南朝梁的徐僧权印
“徐”;唐朝魏王泰印“龟益”;太平公主驸马武延秀印,采用
胡书(梵文)“三藐毋驮”;还有作为画家所用的“周昉印”等
等。张彦远认为,这些印鉴“千百年可为龟镜”,要识别图画,
必须明了这些跋尾印记,此乃是书画之本业。【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