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小逻辑(汉译名著本) [德]黑格尔 著 贺麟 译 9787100005586 商务印书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小逻辑(汉译名著本) [德]黑格尔 著 贺麟 译 9787100005586 商务印书馆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35.4 6.4折 55 全新

库存305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黑格尔 著 贺麟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05586

出版时间1980-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29228057

上书时间2024-10-19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译者引言(节选)

本书是自黑格尔著《哲学全书》中部《逻辑学》译出。这书讲黑格尔哲学的人有时称《全书本逻辑学》,有时称《小逻辑》,以示有别于他的较大的两厚册《大逻辑》而言。此册译本称为《小逻辑》,取其方便易于辨别。小逻辑或大逻辑是后人用来区别这两种逻辑学的名词,并不是黑格尔原来的书名。

因为本书名叫《小逻辑》,一提到《小逻辑》就会令人联想到《大逻辑》。我愿意在这里略谈两者的差别和各自的特点所在,以供读者参考。《大逻辑》分上、下二册,册包含“存在论”及“本质论”,黑格尔叫做“客观逻辑”。出版于1812年,格罗克纳本共721页。第二册专讨论“概念论”,他叫做“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格罗克纳本共353页。都是黑格尔在鲁恩堡当中学校长时期内写成的。这书的优点在于思想深邃,问题专门,系统谨严,发挥透彻。也可说是黑格尔全部著作中富于学院气息的一种。他似乎有意要表现他的科学知识,特别加进了许多科学材料,特别是数学材料,在“量论”里,单是讨论量就占了200页左右(《小逻辑》中讨论量的材料仅有19页),使得全书的分配欠匀称。这书出版后他从未修改过,直至1831年冬他才准备刊行第二版。恰当第二版序言写成后的第七天(11月14日),他就感染霍乱症逝世了。

黑格尔的《小逻辑》是构成他的《哲学全书》的一个主要环节,本来是印发给学生的讲义性质。1817年出版,1827年出第二版,内容比版增加了一倍。1830年出第三版,内容比第二版只增加了8页。(依格罗克纳本共452页,比《大逻辑》篇幅少一半多。)足见《小逻辑》是黑格尔于后十余年内随时留心增删,足以代表他晚年成熟的逻辑系统的著作。这书可说是《大逻辑》的提要钩玄和补充发挥。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意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

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他的学生在他逝世后编订全集时,再附加以学生笔记作为附释,于是使得这书又有了明白晓畅、亲切感人的特点。从内容的分配来说,《大逻辑》有478页讲“存在论”(中有60多页是序和导言),243页讲“本质论”,353页讲“概念论”。对于“存在论”讲得过分的多,讲“量”时参加数学材料太多。《小逻辑》一书,序言、导言,综论逻辑性质、方法,批评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共占200页。“存在论”仅60页。“本质论”92页。“概念论”100页。没有畸重畸轻的偏差。比较参照两种逻辑著作的结果,我们发现下面几个特点:凡是《大逻辑》有,而《小逻辑》上没有的材料,可以省略。凡两书皆有的材料,须得详加贯通研究。凡《小逻辑》有、而《大逻辑》没有的材料,那便是黑格尔晚年所发挥的较新较成熟的思想,值得特别注意。譬如《小逻辑》中论逻辑的性质和方法,较《大逻辑》为详。关于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及概念的推论等,也是《大逻辑》所没有或极少见的,都是特别值得重视的。

书首的三篇序言和开讲词,本身就比较难译,又因无英译本参考对照,所以更觉困难。这部分译稿除请冯至同志校阅一遍外,又请王太庆同志校阅一遍。又本册译稿的前一半曾经郑昕同志校阅过,又曾经陈镇南同志校阅过。他们都曾纠正过不少错误。此外在解放前读过我前一半译稿的有汪子嵩、陈修斋、谢邦定诸同志。在1949年至1950年这一学年内,我在北京大学授“黑格尔哲学研究”一科,班上有杨宪邦、张岂之、杨祖陶、陈世夫、梅得愚诸同学,并有王太庆、徐家昌二同志参加。上学期我们研读《小逻辑》,下学期我们研读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他们都参读了我的译稿,有几位同学并曾根据我的译稿与英文或德文本对照读,作有读书报告。他们对于名词和译文的斟酌修改,都曾贡献过宝贵的意见。此外,这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三年多以来,我与读者发生了一些联系,且得到多位读者同志的鼓励与帮助。为了使这一新版的《小逻辑》更能减少错误,并进一步使翻译黑格尔其他重要著作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我希望能多取得与读者同志们的联系,并多得到读者同志们的帮助。

贺麟

一九五四年二月八日,北京大学

 



导语摘要

本书主要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四部分。黑格尔把“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事实基础;把“概念论”中的*理念作为论证的*终结果,其基本思路就是探讨由这两者形成的思维(理念)和存在(现实)的关系问题。构建了一个融思辨逻辑、形而上学本体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



作者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生于斯图加特,求学于图宾根大学(与谢林、荷尔德林为同窗),先后任教于耶拿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现柏林洪堡大学)。主要著作有《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体系的差别》(1801)、《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哲学科学百科全书》(1817)、《法哲学原理》(1821);除此之外,《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等课堂讲授录也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重要呈现。被视作是德国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西方哲学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译者介绍:贺麟(1902年-1992年),汉语世界黑格尔翻译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 1926年赴美国留学,先在柏林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30年转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清华大学兼课。贺麟对黑格尔、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1950年之后,集中精力研究西方哲学和翻译西方哲学名著,主要译作有:《小逻辑》、《黑格尔》、《黑格尔学述》(J.Royce著) 、《哲学史讲演录》(与王太庆合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精神现象学》(与王玖兴合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目录

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柏林大学开讲辞
导言(§1—18)(概论哲学的性质)

部 逻辑学
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19—83)
A.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形而上学(§26—36)
B.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二态度(§37—60)
Ⅰ.经验主义(§37)
Ⅱ.批判哲学(§40)
C.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三态度(§61—78)
直接知识或直观知识(§61—78)
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和部门划分(§79—83)
篇 存在论(Die Lehre vom Sein)(§84—111)
A.质(Die Qualitat)(§86—98)
(a)存在(Sern)(§86)
(b)定在(Dasein)(§89)
(c)自为存在(Fursichsein)(§96)
B.量(Die Quantitat)(§99—106)
(a)纯量(Reine Quantitat)(§99)
(b)定量(Quantum)(§101)
(c)程度(Grad)(§103)
C.尺度(Das MaB)(§107—111)
第二篇 本质论(Die Lehre vom Wesen)(§112—159)
A.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Das Wesen als Grund der Existenz)(§115—130)
(a)纯反思规定(Die reine Reflexionsbestimmungen)(§115)
(1)同一(Identitat)(§115)
(2)差别(Der Unterschied)(§116)
(3)根据(Grund)(§121)
(b)实存(Die Existenz)(§123)
(c)物(Das Ding)(§125)
B.现象(Die Erscheinung)(§131—141)
(a)现象界(Die Welt der Erscheinung)(§132)
(b)内容与形式(Inhalt und Form)(§133)
(c)关系(Das Verhaltnis)(§135)
C.现实(Die Wirklichkeit)(§142—159)
(a)实体关系(Das Substantialitats—Verhaltnis)(§150)
(b)因果关系(Das Kausalitats—Verhaltnis)(§153)
(c)相互作用(Die Wechselwirkung)(§155)
第三篇 概念论(Die Lehre vom Begriff)(§160—244)
A.主观概念(Der Subjektive Begriff)(§163—193)
(a)概念本身(Der Begriff als Solcher)(§163)
(b)判断(Das Urteil)(§166)
(1)质的判断(Qualitatives Urteil)(§172)
(2)反思的判断(Das Reflexions—Urteil)(§174)
(3)必然的判断(Urteil der Notwendigkeit)(§177)
(4)概念的判断(Das Urteil des Begriffs)(§178)
(c)推论(Der Schluss)(§181)
(1)质的推论(Qualitativer Schluss)(§183)
(2)反思的推论(Reflexions—Schluss)(§190)
(3)必然的推论(Schluss der Notwendigkeit)(§191)
B.客体(Das Objekt)(§194—212)
(a)机械性(Der Mechanismus)(§195)
(b)化学性(Der Chemismus)(§200)
(c)目的性(Die Teleologie)(§204)
C.理念(Die Idee)(§213—244)
(a)生命(Das Leben)(§216)
(b)认识(Das Erkennen)(§223)
(c)理念(Die absolute Idee)(§236)
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四部分。黑格尔把“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事实基础;把“概念论”中的*理念作为论证的*终结果,其基本思路就是探讨由这两者形成的思维(理念)和存在(现实)的关系问题。构建了一个融思辨逻辑、形而上学本体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



主编推荐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生于斯图加特,求学于图宾根大学(与谢林、荷尔德林为同窗),先后任教于耶拿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现柏林洪堡大学)。主要著作有《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体系的差别》(1801)、《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哲学科学百科全书》(1817)、《法哲学原理》(1821);除此之外,《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等课堂讲授录也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重要呈现。被视作是德国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西方哲学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译者介绍:贺麟(1902年-1992年),汉语世界黑格尔翻译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 1926年赴美国留学,先在柏林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30年转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清华大学兼课。贺麟对黑格尔、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1950年之后,集中精力研究西方哲学和翻译西方哲学名著,主要译作有:《小逻辑》、《黑格尔》、《黑格尔学述》(J.Royce著) 、《哲学史讲演录》(与王太庆合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精神现象学》(与王玖兴合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精彩内容

黑格尔对听众的致辞

一八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

诸位先生:

今天我是奉了国王陛下的诏命,初次到本大学履行哲学教师的职务。请让我先说几句话,就是我能有机会在这个时刻承担这个有广大学院效用的职位,我感到异常荣幸和欣愉。就时刻来说,似乎这样的情况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而这几乎很消沉的科学也许可以重新提起它的呼声。因为在短期前,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实上的兴趣,却在于努力奋斗首先去复兴并拯救国家民族生活上政治上的整个局势。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赢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渐减轻,日耳曼民族已经把他们的国家,一切有生命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源,拯救过来了,于是时间已经到来,在国家内,除了现实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会独立繁荣起来。一般讲来,精神的力量在时间里已有了如此广大的效力:即凡现时尚能保存的东西,可以说只是理念和符合理念的东西,并且凡能有效力的东西必然可以在识见和思想的前面获得证明。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寄托的这个国家,由于精神力量的高度发展,而提高其重量于现实世界和政治事件中,就力量和独立性来说,已经和那些在外在手段上曾经胜过我国的那些国家居于同等地位了。由此足见教育和科学所开的花本身即是国家生活中一个主要的环节。我们这个大学既是大学的中心,对于一切精神教育,一切科学和真理的中心,哲学,必须尊重其地位,优于培植。

不仅是说一般的精神生活构成国家存在的一个基本环节,而是进一步说,人民与贵族阶级的联合,为独立,为自由,为消灭外来的无情的暴君统治的伟大斗争,其较高的开端是起于精神之内。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这种无价的热情,我们这一代的人均生活于、行动于、并发挥其作用于这种热情之中。而且一切正义的、道德的、宗教的情绪皆集中在这种热情之中。-在这种深邃广泛的作用里,精神提高了它的尊严,而生活的浮泛无根,兴趣的浅薄无聊,因而就被彻底摧毁。而浅薄表面的识见和意见,均被暴露出来,因而也就烟消云散了。这种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也是哲学的真正的基础。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的兴趣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精神一旦为这些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理性便不能追寻它自身的目的,因而没有活动的余地。当人们感到努力以寻求实体性的内容的必要性,并转而认为只有具实体性内容的东西才有效力时,这种空疏浅薄的意见必会消逝无踪。但是在这种实体性的内容里,我们看见了时代,我们又看见了这样一种核心的形成,这核心向政治、伦理、宗教、科学各方面广泛的开展,都已付托给我们的时代了。

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在这青春化和强有力的实体性基础上培养起哲学的发展。这种实体性的内容的青春化现在正显示其直接的作用和表现于政治现实方面,同时进一步表现在更伟大的伦理和宗教的严肃性方面,表现在一切生活关系均要求坚实性与彻底性方面。坚实的严肃性本身就是认识真理的严肃性。这种要求-由于这要求使得人的精神本性区别于他的单纯感觉和享受的生活-也正是精神深刻的要求,它本身就是一普遍的要求。一方面可说是时代的严肃性激动起这种深刻的要求,一方面也可说这种要求乃是日耳曼精神的固有财产。就日耳曼人在哲学这一文化部门的优异成果而论,哲学研究的状况、哲学这个名词的意义即可表示出来。在别的民族里哲学的名词虽还保存着,但意义已经改变了,而且哲学的实质也已败坏了,消失了,以致几乎连对于它的记忆和预感一点儿也都没有存留了。哲学这门科学已经转移到我们日耳曼人这里了,并且还要继续生活于日耳曼人之中。保存这神圣的光明的责任已经付托给我们了,我们的使命就在于爱护它、培育它,并小心护持,不要使人类所具有的的光明,对人的本质的自觉熄灭了、沦落了。

但就在德国在她新生前一些时候,哲学已空疏浅薄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哲学自己以为并确信它曾经发现并证明没有对于真理的知识;上帝,世界和精神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把握不可认知的东西。精神必须停留在宗教里,宗教必须停留在信仰、情感和预感里,而没有理性知识的可能。知识不能涉及和上帝的本性,不能涉及自然界和精神界的真理和本质,但一方面它仅能认识那消极的东西,换言之,真理不可知,只有那不真的,有时间性的和变幻不居的东西才能够享受被知的权利。——一方面属于知识范围的,仅是那些外在的、历史的、偶然的情况,据说只有从这里面才会得到他们所臆想的或假想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能当作一种历史性的知识,须从它的外在方面搜集广博的材料予以批判的研究,而从它的内容我们却得不到真诚严肃的东西。他们的态度很有些像拜拉特的态度,当他从耶稣口里听到真理这名词时,他反问道:真理是什么东西?他的意思是说,他已经看透了真理是什么东西,他已经不愿再理会这名词了,并且知道天地间并没有关于真理的知识。所以放弃对真理的知识,自古就被当作可轻视的、无价值的事情,却被我们的时代推崇为精神上的胜利。

这个时代之走到对于理性的绝望,初尚带有一些痛苦和伤感的心情。但不久宗教上和伦理上的轻浮任性,继之而来的知识上的庸俗浅薄——这就是所谓启蒙——便坦然自得地自认其无能,并自矜其根本忘记了较高兴趣。后所谓批判哲学曾经把这种对永恒和神圣对象的无知当成了良知,因为它确信曾证明了我们对永恒、神圣、真理什么也不知道。这种臆想的知识甚至也自诩为哲学。为知识肤浅、性格浮薄的人受欢迎,易接受的也莫过于这样的学说了。因为根据这个学说来看,正是这种无知,这种浅薄空疏都被宣称为秀的,为一切理智努力的目的和结果。

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识那表面的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只去认识虚浮的东西,这种虚浮习气在哲学里已经广泛地造成,在我们的时代里更为流行,甚至还加以大吹大擂。我们很可以说,自从哲学在德国开始出现以来,这门科学似乎从来没有这样恶劣过,竟会达到这样的看法,这样的蔑视理性知识,这样的自夸自诩,这样的广泛流行。-这种看法仍然是从前一时期带过来的,但与那真诚的感情和新的实体性的精神却极为矛盾。对于这种真诚的精神的黎明,我致敬,我欢呼。对于这种精神我所能做的,仅在于此:因为我曾经主张哲学必须有真实内容,我就打算将这个内容在诸君面前发挥出来。

但我要特别呼吁青年的精神,因为青春是生命中美好的一段时间,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的狭隘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同样青年人也还没有受过虚妄性的否定精神,和一种仅只是批判劳作的无内容的哲学的沾染。一个有健全心情的青年还有勇气去追求真理。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所熟习的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是可以分享的。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形相。自然界是注定了只有用必然性去完成理性。但精神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举凡一切维系人类生活的,有价值的,行得通的,都是精神性的。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存在。我祝愿并且希望,在我们所走的道路上,我可以赢得并值得诸君的信任。但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条件。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那隐蔽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