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中国大智慧 胡阿祥 著 9787532176946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当当正版 中国大智慧 胡阿祥 著 9787532176946 上海文艺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中国大智慧 胡阿祥 著 9787532176946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43.39 4.4折 98 全新

库存22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阿祥 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6946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9126616

上书时间2024-10-19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论:我是谁?我该怎么做?

何谓“中国大智慧”?不妨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说起。
《论语·为政》中有段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几句话,是孔子对他一生之经历与经验的总结,意思是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已经成为智者;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够听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打破常规。
我现在已过知天命之年了。回顾既往的岁月,虽然因为学习历史的缘故,四十来岁时就让朋友给我治了枚“耳顺”的闲章,即提前进入了“六十而耳顺”的境界;但以孔子所言,印证我的人生经历与社会经验,感觉还真的是到位,所以我也就仿照着孔子,“五十以学《易》”了,因为涵盖天地人神鬼大智慧的《易经》,不到“知天命”之年,那是难以真切地理解的,我也真切地预感到我未来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这就是智慧的力量吧,这也就是“老生常谈”的智慧。

如何理解“老生常谈”的智慧?
我们知道,传统时代的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是什么经济?是经验经济。什么是经验?老年人出门看看天,就知道会不会下雨,要不要带伞,年轻人做得到吗?清除不尽的江湖游医小招贴,总是吹嘘自己是老中医、拥有秘方,朋友们没有见过宣称自己是年轻的中医、开发了创新的秘方吧?而相对于“老生常谈”,我们也总说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是因为年轻人相对缺乏经验。那什么是经验呢?“经”是经历,“验”是验证,老年人经历的时间长,验证的事情多,所以能够“常谈”。“常”就是“经”,“经”就是“常”,织布先要拉出经线,再穿梭着织纬线,所以“经”是根本,“经常”就是经过验证的“老生常谈”。换言之,“老生常谈”就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而汲取历史的经验,接受历史的教训,也就化为现实的“智慧”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并且践行“尊老爱幼”,“爱幼”是为了我们种族的延续,“尊老”其实就是敬重历史、敬畏历史,因为“真历史”中充满着“大智慧”。
懂得了“真历史”中的“大智慧”,我们就会明白“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这句箴言,比如我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们,听我话的,工作与事业、购房与家庭等等,发展得基本上都不错,而不听话的,大多因为折腾,往往平添了许多的蹉跎。
推而广之,那些懂得从悠久历史中获取丰富智慧的人,自然也不例外,这就是“老生常谈”的“读史明智”的道理,这也本是浅显也深刻的道理。然而让我心生感慨的是,在课堂上,在社会上,竟然常常有人问我,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爆炸,股市涨跌难以捉摸,房价冷热无法把握……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现在与未来,过去的历史,对于现代人还有直接的意义吗?我的回答是:这真是浅视到极点的无厘头问题。
读者朋友们想想,古往今来,人的衣食住行甚至诗书礼乐,是不是实质上都差不多?放大些说,对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而言,是不是同样如此?历史就像一条河,从上游流到下游,从支流汇到干流,所以下游的水里、干流的水里,总有上游的水、支流的水;同样,没有历史的传承,哪来的现实?没有现实的存留,又哪来的历史?现实中有活着的历史,历史传承至今也就成了现实。想清楚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油然而生种种的认知:比如看过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难道不能推测以后50年的历史?比如吸纳了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智慧,难道不能提升我们自己的智慧?毕竟,历史是真实的过去,经过历史验证的智慧,当然也是真实的智慧。

在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语境中,“真历史”中的“大智慧”,会让我们真正明白我是谁,我该怎么做。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 
诸位静下心来想想,人活在世上,会跟哪些方面发生关系?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家族,人和自身(即你和你自己),是不是就这几对关系?还能想出其他的关系吗?似乎想不出来了。而中国大智慧,规定了我们每个人在这四种关系中的行为、心态、做法以及价值观。我们不妨按照这个线索,展开说说。
层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是根本的关系。
上面说了,传统时代的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或汉族的农业经济有一些基本逻辑。比方说农业是靠天吃饭的,靠天吃饭某种意义上就是靠水吃饭。谁管水啊?天管水,所以中国人敬天、畏天,慢慢发展下去就是天命观念。天命观念决定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这种天命观念中,中国人讲究人和自然的和谐。什么叫人和自然的和谐?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可以不需要人,人却需要大自然。所以再强的人,强不过时间,再狠的人,狠不过大地。
比如东北的狩猎民族跑到黄河流域来了,蒙古的游牧民族跑到黄河流域来了,这些征服民族强到后来、狠到后,还是得按照黄河流域农耕社会的路子来玩,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制度的道理。推而广之,我们也就理解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回事,比如西方的民主政治很好,中国的民心政治也很好,但是彼此置换一下就都不好了,这就叫各走各的路,各有各的道,这是自然环境决定的经济形态、经济形态决定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这也就是2013年3月*总书记在莫斯科说的“大白话”:“‘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有发言权。”
第二层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这是广泛的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不会像鲁滨逊那样,在无人的荒岛上与世隔绝地生活了28年,我们总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那么在中国传统时代,人和社会都有哪些关系呢?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中国这个血缘社会,基础的关系是父子关系。父子关系怎么来的?从夫妻关系来的。父子关系抬升一步,就是君臣关系,所以有了君父、臣子的说法;父子关系延伸一下,就是兄弟关系,所以有了“兄弟如手足”的说法;兄弟关系扩大一步,就是朋友关系,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那么这种种的关系,究竟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比较复杂的变迁过程。简而言之,先秦时代,双方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就是双方都有共同遵守的准则,比如《孟子》中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及至秦汉以降,双方之间的关系逐渐趋向不平等,所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阳为主,阴为从,可见这已是不平等的主从关系了;又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的“纲”是统领的意思,“纲举目张”的意思,从此,君、父、夫稳居主导地位,臣、子、妇总处服从地位,“三纲”成了臣、子、妇的精神枷锁。再到宋明以来,又变成了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妇的控制,于是有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情况。而时至今日,中华传统文化中所秉承的许多原则,比如“天地君亲师”不可亵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等,也正是这种伦理观念的形象写照吧。
第三层关系,人和家族的关系,这是现实的关系。
在中国农业社会,孩子多尤其是男孩多,劳动力就多,势力就大,地位就高,这就是家大业大的道理,所以中国人喜欢大家族,追求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中国人又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你的身体里流淌着父母乃至祖先的血液,你在延续着父母、祖先的生命,你如果不生养孩子,等你去世了,就等于你亲手杀死了父母、祖先,所以这是不孝的逆子。
但是另一方面,从国家统治的层面来说,为了方便社会的治理,为了多派赋税劳役,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小家庭,于是国家与家族之间就有了矛盾。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一个重要的弥补手段就是设立宗祠。在传统时代的中国,宗祠遍布神州大地,各姓的宗祠,就是对应家族的历史凝聚、精神象征、地位表达,是维系家族纽带的公共活动空间。近几年央视以及不少地方的电视频道,喜欢制作、播放“乡愁”、“远方的家”一类的节目,这类节目拍来拍去,就是拍的宗祠、老街、家族的记忆、地方的乡情,这就是难以逆转的传统的力量吧。同样显示传统力量的,还有家族记忆的书面呈现形式,就是家谱,家谱维持着小家庭与大家族之间的联系,家谱是同宗同姓的中国人总说“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血缘根据。
由人和家族的关系放大一步,我们又能理解中国人的“家国天下”情怀、“家国同构”意识。国家国家,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家大业大,具体到国家层面,就要追求大一统,不仅政治上的大一统,而且文化上的大一统。按照中国古代的逻辑,家长是的,族长是的,所以国家的君主也应该是的,这叫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家长、族长要有权威,国家的领袖当然也要有权威。
第四层关系,人和自身的关系,这是深层的关系。
我们经常讲内心和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内心是人格,外在是行为。内心与外在、人格与行为如果不相协调,甚至两者分离,那你的生活、你的日常就是有问题的,你就会陷入矛盾、痛苦甚至精神分裂中。中国人追求的是人格外化为行为,行为内化为人格。中国人的内心与外在、人格与行为讲究的是中庸之道。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就是无过无不及,“庸”就是守常不变,“中庸”就是一切言行要不偏不倚、守常不变。其实归根结底,中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就是天命,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所以到了我这个年纪,真的理解了什么是天命,什么是自然。比如就个人来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你不能反着来,也无法反着来;就种田来说,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薅草、什么时候收割,这也是大自然规定好的,你不按照岁时节令就不行。
这样的中庸之道,又使得中国人的行为,整体而言,不同于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冷静老成、德国人的准确高效严肃、美国人的自由开放幼稚、日本人的善采异邦与实用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国人的典型行为,是“中”,是中庸,是调和,是折中。所以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传世名著《吾国与吾民》中说:“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轨范……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以此对照我们自己,读者朋友们也可以想想,你是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呢?

以上,我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家族、人和自身四个方面,说了作为“中国人”,如何格致诚正、安身立命、奉献社会、完善人生。今天的我们是这样,过去的我们、未来的我们也不得不这样,这就是历史的规律、历史的智慧,而把握这样的规律、汲取这样的智慧,我们就会获得自然、社会、家族、自身的大道,我们就会明白我是谁、我该怎么做,我们就会更加平和、冷静、通达、有趣地活出更加精彩的我。所以我常说,知古才能知今,知此才能知彼,追问过去,是为了理解现在、规划未来,亲近历史,不仅使人明德,而且使人明智……



导语摘要

语言风趣幽默,史料真实严谨
从帝王智慧、人居智慧、处世智慧、为官智慧、教育智慧、军事智慧、商业智慧、外交智慧、科技智慧、思想智慧十个篇章。从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方方面面展开专属中国的大智慧图卷。知古才能知今,知此才能知彼,追问过去,是为了理解现在、规划未来;亲近历史,不仅使人明德,而且使人明智。



作者简介

胡阿祥,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名大会》评委,《百家讲坛》、喜马拉雅FM主讲人,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出版专著、主编著作七十多种,发表论文与随笔五百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文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地名学与行政区划。



目录

导论:我是谁?我该怎么做?

一、帝王智慧
引言:治国与谋身
大禹与周厉王:疏与堵的对立选择
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业难,守成更难
齐威王与唐太宗:“寡人”不能“寡听”
萧道成:为每个萝卜找到合适的坑
隋文帝与隋炀帝:“成由勤俭破由奢”
汉宣帝:戒急用忍,步步为营
刘邦与项羽:得人心者得天下
齐襄王与宋太祖:高明的帝王之“术”
北魏孝文帝:师法先进,厉行改革
乾隆皇帝:开编《贰臣传》的“创意”之举

二、人居智慧
引言:人,诗意地栖居
何谓风水:迷信还是学问?
理想家园:寻求自然的庇护
安居乐俗:摆布装饰有道道
中和刚健:北京城中轴线的奥秘
堪天舆地:南京城布局的玄机
桃源何处:神州处处有福地
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庭院深深:体现伦理、适应自然的四合院
丹凤朝阳:坐享自然的馈赠
榫卯斗拱:让房子像鸟儿一样自由
万年吉地:节俭的道光皇帝在这事上不抠门
风水初程:理论与实践

三、处世智慧
引言:如何处世,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东方朔:大隐隐于朝的“狂生”
马援:任劳任怨的伏波将军
司马懿:在蛰居中等待时机
阮籍:乱世中的保命秘诀
谢安:年过四十,为何还要出山?
陶弘景:和皇帝做笔友的山中宰相 
长孙皇后:李世民背后的调节器
司马光:诚正刚直的“迂叟”先生
宋濂:无道则隐,有道则出
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逆天”之人 

四、为官智慧
引言:做官、做事与做人
周公旦:孔子为何总梦见他?
商鞅:惨遭“车裂”的大改革家
张良:功成身退的大汉留侯
王导:不愧“千古一相”的美誉
魏徵:成就唐太宗千古美名的“乡巴佬”
冯道:“狼虎丛中也立身”的官场“不倒翁”
韩熙载:夜宴上的他为什么不开心?
呂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寇准:敢说敢做的直臣
耶律楚材:“楚材晋用”的“大胡子”
海瑞:不合时宜的“模范”官员
曾国藩:“比贼笨”的晚清中兴名臣

五、教育智慧
引言:好的教育像一束光
孔子与韩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王烈与周处:感化熏陶,幡然醒悟
杨震与湛氏:身正为范,言传身教
项羽与王献之:发掘禀赋,因势利导
子路与谭其骧:我爱我师,也爱真理
陶行知:生活教育,知行合一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梅贻琦:通识之用,不止博雅
折箭与磨针:寓理于物,借物点拨
科举作弊:是魔高一尺,还是道高一丈?

六、军事智慧
引言:高考还能复读,战争不能重来
师出有名:给战争披上“正义”的外衣
紫电青霜:扭转战局的“神兵利器”
兵家巨擘:不只是“纸上谈兵”
疑兵重重:从诸葛亮的“空城计”说起
出其不意:神兵天降的奇袭战
谍影疑云:小间谍有大作用
斩首行动:制胜法宝便是“擒贼先擒王”
以弱胜强:各有各的道道
攻心为上:刀光剑影背后的心理战
借力打力:水火无情却给力

七、商业智慧
引言:“无奸不商”其实是个误解
子贡:既儒又商,儒商鼻祖
范蠡与卓氏:择地生财,因地制宜
白圭:人弃我取,贱买贵卖
吕不韦:奇货可居,巧取富贵
沈万三:锐意开拓,灵活调整
盛宣怀:“一手官印,一手算盘”
乔致庸:创新模式,注重管理
晋商常家:培养人才,家族经营
广告营销:丰富多彩,匠心独运
商道朝宗:诚信不欺,以义取利

八、外交智慧
引言:外交无小事
合纵连横:天下大势,由这张嘴说了算
远交近攻:兔子专吃窝边草
以夷制夷:班超定远西域
和亲策略:出嫁即出使
“妙选行人”:有时,舌比剑更加锋利
左摇右摆:结盟还是背盟?
城下之盟:退一步海阔天空
朝贡册封:“宣德化而柔远人”
转型变性:大清帝国的“裱糊匠”李鸿章
夹缝求生:弱国也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外交

九、科技智慧
引言:所谓“李约瑟难题”与“四大发明”
墨子:大师 大匠
扁鹊:望闻问切
华佗:妙手回春
许慎:说文解字
裴秀:制图六体
贾思勰:地方官的“齐民要术”
李冰:“天府之国”的由来
潘季驯:束水攻沙,蓄清刷黄
一行和尚:“玩物”而不丧志
沈括:《梦溪笔谈》里的“梦幻”百科

十、思想智慧
引言:百家争鸣的思想界才是辉煌灿烂的
儒家:“中庸”与“权变”
道家:师法自然,无为无不为
墨家:兼爱与非攻的呐喊与实践
法家:法术势的结合
名家:所谓“诡辩”的逻辑
兵家:“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阴阳家:五德终始与大九州说
玄学:“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禅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理学:“道问学”与“尊德性”的鹅湖辩论

结语:感悟经典智慧,完善智慧人生

附录:喜马拉雅课程《中国大智慧》推介词

后记



内容摘要

语言风趣幽默,史料真实严谨
从帝王智慧、人居智慧、处世智慧、为官智慧、教育智慧、军事智慧、商业智慧、外交智慧、科技智慧、思想智慧十个篇章。从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方方面面展开专属中国的大智慧图卷。知古才能知今,知此才能知彼,追问过去,是为了理解现在、规划未来;亲近历史,不仅使人明德,而且使人明智。



主编推荐

胡阿祥,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名大会》评委,《百家讲坛》、喜马拉雅FM主讲人,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出版专著、主编著作七十多种,发表论文与随笔五百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文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地名学与行政区划。



精彩内容
如何理解“老生常谈”的智慧?
我们知道,传统时代的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是什么经济?
是经验经济。什么是经验?
老年人出门看看天,就知道会不会下雨,要不要带伞,年轻人做得到吗?清除不尽的江湖游医小招贴,总是吹嘘自己是老中医,拥有祖传秘方,朋友们没有见过宣称自己是年轻的中医,开发了创新的秘方吧?而相对于“老生常谈”,我们也总说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是因为年轻人相对缺乏经验。那什么是经验呢?‘经”是经历,‘验”是验证,老
年人经历的时间长,验证的事情多,所以能够“常谈”。
“常”就是“经”,“经”就是“常”,织布先要拉出经线,再穿梭着织纬线,所以“经”是根本,“经常”就是经过验证
的“老生常谈”。换言之,“老生常谈”就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而汲取历史的经验,接受历史的教训,也就化为现实的“智慧”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并且践行“尊老爱幼”,“爱幼”是为了我们种族的延续,“尊老”其实就是敬重历史、敬畏历史,因为“真历史”中充满着
“大智慧”。
懂得了“真历史”中的“大智慧”,我们就会明白“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这句箴言,比如我指导的博士生
、硕士生们,听我话的,工作与事业、购房与家庭等等,发展得基本上都不错,而不听话的,大多因为折腾,往往平添了许多的蹉跎。
推而广之,那些懂得从悠久历史中获取丰富智慧的人,自然也不例外,这就是“老生常谈”的“读史明智”的道理,这也本是最浅显也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