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正版 那更罗衣峭窄裁 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研究 张玲 著 9787565726576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
59.57
6.1折
¥
9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张玲 著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26576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8973584
上书时间2024-10-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2016年8月在中山大学举办的宋史年会上,结识了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张玲女士,这本《那更罗衣峭窄裁——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研究》则是她数年辛勤钻研的结晶。虽然早前我对宋代服饰做过一些摸索,但服装的“形制风格”于我则近于空白,见到这个标题,自然抱有很大兴趣。在我国古代服饰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上已经取得有许多成果,但囿于条件的限制,对服饰的形制探讨为薄弱。该论以“南宋女装形制风格”为题,可谓迎难而上,在服装形制的精细化上下苦功,且又不仅限于此,视角阔远,给人深刻印象,不失为宋代服饰史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就服饰史而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制风格,这是历史、文化、社会、时代诸因素在服装上的沉淀,所以,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服饰风格,必须将之放在那个时代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讨论,才可能获得深入的认知。作者非历史专业出身,但从书中可以看出,她在宋代历史文化和史料上下了不少功夫,故而能尽可能地紧扣历史脉动,节次展开论述。与前代相较,宋代社会及其风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部论著以大量的文献和图像,结合难得的服装实物证据,充分显现了宋代的这一特点,故而著作的时代感十分强烈。例如,今人说的唐肥宋瘦,是指唐宋审美旨趣发生了变化,但变化不可能整齐划一,近代史学大家刘咸忻《北宋政变考》说,北宋仁宗初期及以前,“貌以丰肥为美”,是言审美观的演变在北宋中期就已经发生了。到了南宋,这种变化就更明显了。张玲通过对福州、南京、江西德安等地多座南宋墓葬出土服饰的实地调研测绘,将其形制数据与北宋及历代加以对比考察,实证了南宋女装“峭窄化”成为普遍追逐的时尚剪裁风格。她还在宋词中找出大量关于衣衫形制的描述,如北宋王齐愈《虞美人》中“水沈香熨窄衫轻”,曹组《醉花阴》中“峭窄春衫小”;南宋曹勋《武陵春》中“峭窄春衫试嫩寒”,辛弃疾《醉太平》中“薄罗衣窄絮风软”,黄机《浣溪沙》中“墨绿衫儿窄窄裁”,吴文英《玉楼春》中“金蝉罗翦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佳句不胜枚举。以文证史,进一步证实两宋服饰向峭窄形制发展的趋势。儒家强调服装对人体的遮蔽与覆盖,汉晋士人服饰有“宽衣博带”之风,但在宋代,女性窄衣文化却受到普遍欣赏,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这是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揆诸史实,衣着的窄短之风更多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胡汉间的服饰文化交融源远流长,宋代民族融合现象更加明显。且不论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装,宋沈括《梦溪笔谈》就已指出:“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勒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勒,皆便于涉草。”上引宋吴文英词也明确说是“胡衫窄”。该书对“胡化”与汉装之间的互动亦有很好的论述,不仅仅限于上述的窄衣现象,这是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
文字与图像是服饰研究的两大要素,沈从文和周锡保的著作为中国服饰史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张玲在图像的采集利用上用力甚勤,进而证之以服装实物,得出的结论可信度高。对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和比较,以及对南宋墓葬中女装研究标本的深入分析,是该书为出彩的地方之一。作者利用自己擅长的剪裁技术,对南宋各类女装结构、尺寸、款式特征都作了细微的比对分析,为宋代女装的数据化定量研究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这些年来,张玲跑了不少地方,调研了许多博物馆,大凡有与宋代服饰相关的墓葬发现,似乎都少不了她的身影,这是难能可贵的,其间自有发现的惊喜。例如,南宋岳珂《桯史》记载,宣和(1119-1125)年间流行一种“不施衿钮”的妇人便服,“束身短制”,“始白宫掖,未几而通国皆服之”,被称为“服妖”。有一天张玲告诉我,她在安徽南陵铁拐北宋晚期墓出土服饰的考察中发现,各式女装上衣均无衿带装饰,使北宋晚期的“服妖”得到实物证据,我也难禁一喜。其实,“服妖”就是所谓的奇装异服,在当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之中,“服妖”成为这种变化的一个表象。北宋晚期,金人南下,北宋政权风雨飘摇,出现所谓“服妖”,这就不足为怪了。今日视之,这正是着装上的突破和创新,追求俏美是人天性使然,“服妖”不妖,应予“平反”。
导语摘要
峭窄的剪裁、通透的纱罗,尽为衬托南宋女子“腰肢纤袅”的轻盈雅态。这与以往观念中受理学思想禁锢的保守的宋代女性形象相去甚远。《那更罗衣峭窄裁: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宋代服饰文化研究的整体反思之上。以学界鲜有涉及的服装形制文化为突破口,从出土的南宋女装实物出发,结合文献与图像证据,对南宋女装形制类别及组合秩序、形制结构及工艺特征、形制构成的风格范式、形制风格的时代变迁、形制语言的二元互逆等问题逐层钩考,从微观到宏观,揭示南宋女装形制风格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历史流变特征,理学对南宋女性衣装生活并未产生束缚性影响,女装多受时尚潮流驱动,凸显“峭窄化”、“轻盈化”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张玲,艺术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影视服饰文化。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60余篇。出版专著《东周楚服结构风格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9BG105),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8ZD20)。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现状
三、题目的界定
四、研究的方法
章 南宋女装多元发展的社会语境
一、震古烁今的两宋文明
二、繁盛的社会生活实景
(一)以文治世的政治环境
(二)活跃繁荣的经济形态
(三)交融并济的文化格局
三、女性权益空间的拓展
(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二)女性生活场域的开放
四、上下交济的时尚推动
(一)“上行下效”的大众崇尚
(二)下层时尚的逆行侵袭
(三)形制风格与时尚异变
五、小结
第二章 南宋女装形制类别及组合秩序
一、“稳中求变”的后妃命妇冠服
(一)“循袭有序”的礼服
(二)“世俗化”的常服
二、“相矜侈靡”的女性日常服饰
(一)华炫雅逸的外衣
(二)简洁实用的内衣
三、女装组合与搭配秩序
(一)出土服装的性质
(二)着装的搭配原则
(三)着装的搭配秩序
四、小结
第三章 南宋女装形制结构及工艺特征
一、标本资料的收集与调研
(一)女装标本的文本资料
(二)女装标本的实地调研
二、南宋女装结构剪裁技要
(一)上衣类
(二)裤类与裙类
(三)内衣类
三、南宋女装缝制工艺探微
(一)配领及缘边工艺
(二)领抹及花边装饰工艺
(三)衿带工艺
(四)缝纫工艺
四、小结
第四章 南宋女装形制构成的风格范式
一、衣之构成:尚简归一、竞趋峭窄
(一)简洁纯粹的“十字型”通裁
(二)高度统一的开放领式
(三三)“峭窄裁”竞成时尚
二、裙之构成:简约轻盈、奇巧创新
(一)“裙幅式”结构融通发展
(二)“褶裥式”结构轻盈便捷
(三)“复合式”结构奇巧创新
三、裤之构成:稳中求变、外化发展
(一)开裆裤形制稳中求变
(二)合裆裤双轨并行,内隐外显
四、小结
第五章 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的时代变迁
一、北宋后期(1086-1 127):雍容遗韵犹在
(一)褒博式微与雍容遗绪
(二)从“疏阔漫散”到“宽适利落
二、南宋前期(1 1 27-1 162):“峭窄化”新变
(一)“纤柔秀雅”之风劲起
(二)衫裤组合的变奏
三、南宋中期(1 163-1224):承传与深化
(一)纤长裙背、裤背同步流行
(二)衫裤的兴盛与普及
四、南宋后期(1225-1279):“轻盈化”递变
(一)裙背、裤背长度同步削减
(二)衫裤更趋利落
(三)大袖的“简易化”
五、小结
第六章 南宋女装形制语言的“胡化”及二元互逆
一、女装形制语言的“胡化”
(一)尺寸紧缩
(二)式样仿效
二、“女真”女装的“汉化”转型
(一)原初的“纯实之风”
(二)演变中的“褒博之象”
三、小结
第七章 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的文化建构
一、女装形制风格之形成
(一)“华夷之辨”的民族意识
(二)“求简从便”的着装观念
(三)“腰肢纤袅”的审美旨趣
二、女装形制风格之特色
(一)轻装化
(二)开放性
(三)外衣化
三、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峭窄的剪裁、通透的纱罗,尽为衬托南宋女子“腰肢纤袅”的轻盈雅态。这与以往观念中受理学思想禁锢的保守的宋代女性形象相去甚远。《那更罗衣峭窄裁: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宋代服饰文化研究的整体反思之上。以学界鲜有涉及的服装形制文化为突破口,从出土的南宋女装实物出发,结合文献与图像证据,对南宋女装形制类别及组合秩序、形制结构及工艺特征、形制构成的风格范式、形制风格的时代变迁、形制语言的二元互逆等问题逐层钩考,从微观到宏观,揭示南宋女装形制风格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历史流变特征,理学对南宋女性衣装生活并未产生束缚性影响,女装多受时尚潮流驱动,凸显“峭窄化”、“轻盈化”的艺术特色。
主编推荐
张玲,艺术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影视服饰文化。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60余篇。出版专著《东周楚服结构风格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9BG105),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8ZD2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