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下) 南怀瑾 9787309140477 复旦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下) 南怀瑾 9787309140477 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19.11 5.5折 35 全新

库存10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40477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27881153

上书时间2024-10-19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南怀瑾先生常谓:立国之本是文化。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万载,文化渊远流长,在新世纪到来之初,世界瞬息万变,炎黄子孙又该何去何从?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于廿一世纪初应各方邀请之讲课记录,内容涉及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除凸显众所关心之话题,更望能唤起读者对文化教育之重视。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一 感论中国文化的儒家
       师儒之道的由来
       师儒之道的分歧与衍变
       秦汉阶段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宋明理学的兴起
       明清时期的儒林
       
       二 谈中学与西学的体用问题
       堂
       开场白
       百年的人与事
       龚定盦的预言
       戴鸿慈的资料 蒋梦麟的说法
       西学为体的百年
       西方的毒害
       第二堂
       认知科学与唯识
       想是想 思是思
       三世与因缘
       意识 健康 梦境
       第六意识的复杂作用
       性理与理性
       第三堂
       中国文化与生命科学
       静坐修养 端容正坐
       修定的三个方法
       听呼吸的方法
       观心法门 三际托空
       解疑释惑
       
       三 经史合参研读班前言
       炎黄子孙的起源
       尧舜禹的公天下
       夏朝开始的家天下
       观今宜鉴古
       治史要通才
       六经皆史
       孔子著春秋
       春秋的内涵
       司马迁著《史记》
       读历史的眼睛
       《史记》列传的深意
       历史不是“载之空言”
       四首诗说项羽
       
       四 谈人性的真相
       堂
       人类文化的心性问题
       人性是善是恶
       中外各家的观点
       知行的问题
       王阳明四句教
       四句教的矛盾
       第二堂
       佛家的说法
       禅宗六祖
       两首偈子
       
       五 谈如何学佛
       堂
       佛教 佛学 佛法
       佛的出身 佛的疑惑
       佛的苦修与悟道
       佛学中的宇宙观
       佛学怎么看生命
       因果轮回
       第二堂
       贪 嗔 痴 慢 疑 恶见
       十善业道
       答问解疑
       
       六 谈神通与特异功能
       特异功能不特异
       是神通,还是神经
       神通无用,价值有限
       神通扭不过大势至
       
       七 谈“照明三?昧”
       引言
       绝利一源 用师十倍
       在黑暗的光明中
       照明三昧——生命的功能
       对话与答问
       
       八 漫谈商业道德
       堂
       中学为体还是西学为体
       什么是中国文化
       出国看门道
       要对商业反思
       正确理解“重农轻?商”
       第二堂
       居安思危了么
       中国的传统美德遗失了
       自我管理与管理人事
       财富的用途
       
       九 谈文学与修养
       讲
       失心疯的社会
       学习文化 注意文学
       韦应物的诗
       刘克庄的词
       谈性情
       第二讲
       文化的重要性
       谈思想
       什么是真正的学问
       第三讲
       初学静坐的要点
       不要怕思想情绪
       修养仍须配合文学
       
       附录:国学与中国文化
       堂
       第二堂
       第三堂
       第四堂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内容摘要

            南怀瑾先生常谓:立国之本是文化。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万载,文化渊远流长,在新世纪到来之初,世界瞬息万变,炎黄子孙又该何去何从?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于廿一世纪初应各方邀请之讲课记录,内容涉及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除凸显众所关心之话题,更望能唤起读者对文化教育之重视。
      



主编推荐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精彩内容
 一 感论中国文化的儒家南怀瑾二〇〇二年初于香江
常常有人问我,儒家就是中国文化的中坚代表吗?我往往瞠目不知所对。因为我性喜博览,但不能由博而约,专攻一技一艺之学,故而至今一无所长、一无所成,所以不算是中国读书人中的知识分子。只是因缘际会,在偶然需要时,讲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孔孟
学说,因此被人误认我通儒学;就像我生平喜欢说禅讲佛,别人就误认为我也通达佛学。事实上,我既不通儒,更不知佛,当然也不明道,只如韩非子所说的南郭处士,滥竽充数罢了。所以,我的书只称得上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聊供参考而已,如果要再深入地问我,那我就无言以对了。
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因时代累积久远,自然会形成庞杂而高深的特点,正如庄子所说的大椿之树,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成长年代久远,自然枝条茂密,干叶缤纷,又加上攀附丛生于干外之藤萝茂草,纵使是专家学者也难一一剖析精详,又岂能随便即加定论。明白这个比喻,便可知道,要讲中国文化,实在不能以一概万,更不可以偏概全。勉强地说,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在本质上影响民间社会的是杂家、阴阳家和道家之学,并非纯粹是儒家或孔孟之教。再看历代政治学术思想的运用,实质上也掺杂了法家、道家、兵、农、儒、墨等诸家之学,并非完全属儒家学说。
师儒之道的由来讲到文化,首先应该知道我们自己的历史,更要细读我们先民的历史。对于三皇五帝等堂皇尊号暂且不论,只要从我们的共祖轩辕黄帝所建立的文明开始,大家就会了解,我们的文化是由上古原始自然科学的天文、星象、历数,以及人群生活技术的农业、畜牧、兵器等的开发所形成;然后,是根据自然规律的星象而建立起管理事务的政体官制。但是,这一切的上古传统学术,后来却统统被汉代的历史学者们归纳到道家、阴阳家、杂家的范围里,因此在汉代以后,似乎只有儒生们所标榜的儒学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个现象完全是由误解而产生的结果。
周公制定礼乐,再经六百年后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若要说如此形成的孔、孟儒学就是中国历史政治上的主流
,那也未必尽然。须知周公、孔子著书立说的目的,只是汇集先民对于人道文化的精华,传之于后世,希望以此文教普及人人,上至帝王,下及百姓,都能做好一个“人之谓人”。万一出而为政,为社会人群做大事,则必须博古通今,知道如何才能做好一个圣君贤相。换言之,孔子秉承周公汇集教化的宗旨,也正如庄子所说的只是“陶铸尧舜”,教导人们如何塑造一个圣君和贤相的典型,使他为人群服务而不负平生所学。
但遗憾的是,自秦汉以后,所谓的儒生们,为了谋求
荣耀的职业而出仕为官,只是依附在既成权力的帝王丹陛之下,臣伏称尊,自己既非皋陶、契、稷的君相雄才,更未怀有“致君尧舜”的臣子之道,由此反而使负有师儒之道的儒家学说,以及“五经…‘四书”等儒学内涵,变成了千古蒙尘的迂疏之学。虽然如此,但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历代的儒生们总算还保留了周、孔之教的精神,从而使儒家之学发挥了经络作用,成为周延贯串诸子百家的重要文化。好比人体血肉之躯的生命,如果没有经络的作用,就会断绝活力而了无生机了。
师儒之道的分歧与衍变周武王奋起革命,推翻殷商末期纣王的暴政后,建立诸侯分封、中央集权的周朝封建制度,大致相似于欧洲历史上的联邦政体。但是,周朝的封建制度,并非类如欧洲中古时代奴隶制度的封建。周代的政治是以文化为中心的政体,由周公姬旦制订礼、乐、刑、政制度,并以师儒之道为最高导向,所谓“师以德行教民”,是以注重全民的道德教育为基础;“儒以六艺教民”,是以全民自治、文武合一和生产技术相结合为根本。但是,在时势的驱使下,任何一种体制始终难逃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所以,周初封建体制虽然是以师儒之道的精神为基础,但经过几百年后也渐渐趋向衰落而变质了。
所谓师儒之道的礼、乐遗风,到了春秋时期,只有周公后嗣的鲁国,大体上还保有周礼文化儒术的规模。所以,便有出生在鲁国的孔子,起而祖述王道遗制的精神,“删诗书、订礼乐”,传述德行之道和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相结合,保留兼备师儒为一的教化,作为后世的准则。孔门弟子如颜渊、曾参,传承了孔门以道兼艺的精神;至于子游、子夏等人则稍有不同,是以文艺兼道为主。因此,春秋末期,在鲁定公、哀公(公元前五。九一四六八年)时期的鲁国,还保留儒术最为纯朴的风气,这个时期也就是后世认为儒家学术思想突出成家的主要时期。
P1-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