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许子东 著 9787542662583 上海三联书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许子东 著 9787542662583 上海三联书店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38.5 5.6折 69 全新

库存29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子东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62583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25283494

上书时间2024-10-19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作者简介

许子东,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兼中文系主任。生于浙江天台,早年求学华东师大,师从钱谷融,成名作《郁达夫新论》开启“新人文论”系列,成为“八十年代青年评论家”(包括赵园、陈平原、王晓明等),与陈思和负责修订过《辞海》的现代文学和作家条目。1989年应邀赴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后于加州大学进修,师从李欧梵,1993 年受聘于香港岭大。著作还有《许子东讲稿》(三卷),以及《呐喊与流言》、《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等,主编有《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1995》等,与王德威、陈思和合编有《一九四九以后》。此外,被列入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经典三人嘉宾组合(窦文涛、许子东、梁文道),近年有喜马拉雅FM、《圆桌派》、《见字如面》及腾讯网络公开课《许子东文学课》等。


◎ 作者的故事


许子东,是“69届初中生”,他的同行里,王安忆、陈思和、陈平原等,都是代差不多完全没读中学的青年人,又是后一代全体离城下乡的青年人,接受贫农下中农的再教育。他当过生产队副队长,砍柴,挑水,插秧伤了腰(因为插得好,需一步步往后蹲),返城做轧钢工人患了气喘病(因为火红的钢条在前,巨大的鼓风机在后)。曾被公社推荐参加县城高考,填报生物系志愿未果,后被荐入冶金局“大学”,一半精力读电气自动化,一半时间仍在发文学梦,但接到的多是感谢投稿的退稿信,直到失恋,废“铁”从文,“考研”上了华东师大中文系。


他的“张爱玲之缘”,始于新婚之时,当时完全不知情,大学分配的教工房就在1949年张爱玲上海公寓所属的弄堂。后来“洋插队”在洛杉矶,只知神秘的张爱玲隐居于此,但真没想到她后的住处就在“眼皮底下”,同用一个邮局,同一家复印店,可能还擦肩而过,而他心中正暗暗构思着张爱玲论文。再后来到香港的大学教书,这也是张爱玲生活写作过的城市。偶然,当然都是偶然。


“眺望”其行踪,看似复杂,一个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的文学教授,关心自由的价值。他笑说自己的青春,在没有饭岛爱、苍井空的红色时代。在这个世界上,说真话常常要付出代价,但一个惩罚说真话的社会,则需要付更大的代价。他发现“郁达夫式的苦闷”(郁闷)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民族”,二是“性”,跟今天的网络热点几乎一致。2000年以来,完全在人生计划之外,越界上了凤凰台《锵锵三人行》,这一上成了《老友记》,反而令几十年教书生涯似乎毫无影响。但他对中国文学一直专注,说到底,“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他如实写过自己的以上故事,只是想说明一个过程:“废铁是怎样炼成的”……

目录

【自 序】不可能完美的“经典课堂”


【讲】现代文学与“五四”文学革命


节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


时间、空间、语言和性质


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分别


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分别


第二节 留学生们的救国之道


关于“五四”的不同看法


中国文学担任的家国使命


现代作家们的家庭规律


一个并不例外的例外者


第三节 两篇文章启动了文化政治的大变革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第二讲】鲁迅是狂人还是阿Q?


节 北大与《新青年》的分化


胡适与“整理国故派”


“改良”与“革命”


陈独秀离开北大


第二节 “永远正确”的鲁迅


关于鲁迅的评价


关于鲁迅的研究


第三节 从周树人到鲁迅


人生中的几件大事


“铁屋”启蒙的悖论


第四节 鲁迅与几个女人


甘愿被旧文化束缚


早的启蒙思考


好在有许广平


【第三讲】鲁迅对“五四”的怀疑和反省


节 《狂人日记》:看破礼教吃人的人,投降了


“疯”与“狂”之区别


“吃人”的写实与象征


个人与群体的对立


进化论和鲁迅的怀疑


第二节 《阿Q正传》:喜剧始,悲剧终,一个象征性的预言


“阿Q”这个名字


“精神胜利法”的层次和界定


对革命的象征性预言


第三节 《肥皂》与《伤逝》


又曲折又美丽又变态的性幻想


对“五四”启蒙主题的活生生的反省


【第四讲】周氏兄弟与二十年代的美文(陈平原主讲,存目)


【第五讲】郁达夫:民族·性·郁闷


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青春期


一幅文坛的纷争地图


文学研究会:文学是为人生的艺术


创造社:文学是为艺术的艺术


第二节 郁达夫的生平


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


可以做朋友,不能做丈夫


他究竟被谁杀掉?


第三节 “颓废”与“色情”


《沉沦》:性的苦闷


《春风沉醉的晚上》:生的苦闷


【第六讲】莎菲与丁玲: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节 冰心与凌叔华:幸福女作家的代表


两类不同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冰心的《超人》,是对应“狂人”的


凌叔华的“绣枕”


第二节 丁玲:出走的娜拉,真正的女权英雄


丁玲这一辈子,太值得拍电影了


创造了延安文艺好的成绩


早在九十年前,丁玲就敢写女性的情欲和追求了


【第七讲】“五四”新诗的发展


节 没有新诗,就没有“五四”


“诗”是比“文学”更早出现的概念


早的新诗诗人


草创阶段的代表作


第二节 现代诗歌四章


《炉中煤》的崇高,《雨巷》的优美


《死水》的审丑,非常厉害的颠覆


意象的变化发展非常重要


《断章》有三种解读


【第八讲】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茅盾


节 现代散文三章


《立论》:如果鼓励说假话,这个社会就会腐化


《故乡的野菜》:胃比脑袋重要,本我比超我重要


《“春朝”一刻值千金》:春天睡懒觉的两个理由


第二节 茅盾:典型的中国现代作家


文学与政治的悲欣交集


《创造》:启蒙者唤醒了民众,却被民众抛弃了


【第九讲】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节 中国现代戏剧与《茶花女》


对中国来说,现代戏剧是一个全新的文类


《茶花女》的影响非常大


真正创作早期话剧的几个人


第二节 其他人的戏剧加在一起,等于一个曹禺


《雷雨》:早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


《日出》:一个社会的横截面


一个女人怎么堕落,少有三种完全不同的写法


【第十讲】老舍、巴金的生平与创作


节 巴金:一生坚持青年抒情文体和革命心态


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家》:年轻的、新的就是好的


第二节 老舍:一个作家可以提前写出自己的命运


舍予,就是“放弃我”,名字真是预言


《断魂枪》:这个时代不配这样的好东西


《骆驼祥子》:老舍在写我们自己,在写今天的中国


【第十一讲】沈从文与三十年代“反动文艺”


节 一辈子不接受城市


凡写乡村,都很美好;凡写城市,都很糟糕


很多作家想不出来的故事,他都是真的见到的


第二节 《丈夫》:屈辱比优胜的感觉深刻得多


“反动”,就是反潮流而动


严肃文学中的屈辱感


第三节 《边城》: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


中国乡土文学的重要人物


沈从文不是农村的谢冰心


【第十二讲】 鲁迅是一座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节 “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对“五四”新文学的反驳与挑战


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无家可归”


第二节 《炉香》与《倾城之恋》


《日出》之前的堕落故事


女人次发出这么不浪漫的声音


【注 释】


【附 录】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

内容摘要

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主编推荐

许子东,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兼中文系主任。生于浙江天台,早年求学华东师大,师从钱谷融,成名作《郁达夫新论》开启“新人文论”系列,成为“八十年代青年评论家”(包括赵园、陈平原、王晓明等),与陈思和负责修订过《辞海》的现代文学和作家条目。1989年应邀赴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后于加州大学进修,师从李欧梵,1993 年受聘于香港岭大。著作还有《许子东讲稿》(三卷),以及《呐喊与流言》、《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等,主编有《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1995》等,与王德威、陈思和合编有《一九四九以后》。此外,被列入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经典三人嘉宾组合(窦文涛、许子东、梁文道),近年有喜马拉雅FM、《圆桌派》、《见字如面》及腾讯网络公开课《许子东文学课》等。

◎ 作者的故事

许子东,是“69届初中生”,他的同行里,王安忆、陈思和、陈平原等,都是代差不多完全没读中学的青年人,又是后一代全体离城下乡的青年人,接受贫农下中农的再教育。他当过生产队副队长,砍柴,挑水,插秧伤了腰(因为插得好,需一步步往后蹲),返城做轧钢工人患了气喘病(因为火红的钢条在前,巨大的鼓风机在后)。曾被公社推荐参加县城高考,填报生物系志愿未果,后被荐入冶金局“大学”,一半精力读电气自动化,一半时间仍在发文学梦,但接到的多是感谢投稿的退稿信,直到失恋,废“铁”从文,“考研”上了华东师大中文系。

他的“张爱玲之缘”,始于新婚之时,当时完全不知情,大学分配的教工房就在1949年张爱玲上海公寓所属的弄堂。后来“洋插队”在洛杉矶,只知神秘的张爱玲隐居于此,但真没想到她后的住处就在“眼皮底下”,同用一个邮局,同一家复印店,可能还擦肩而过,而他心中正暗暗构思着张爱玲论文。再后来到香港的大学教书,这也是张爱玲生活写作过的城市。偶然,当然都是偶然。

“眺望”其行踪,看似复杂,一个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的文学教授,关心自由的价值。他笑说自己的青春,在没有饭岛爱、苍井空的红色时代。在这个世界上,说真话常常要付出代价,但一个惩罚说真话的社会,则需要付更大的代价。他发现“郁达夫式的苦闷”(郁闷)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民族”,二是“性”,跟今天的网络热点几乎一致。2000年以来,完全在人生计划之外,越界上了凤凰台《锵锵三人行》,这一上成了《老友记》,反而令几十年教书生涯似乎毫无影响。但他对中国文学一直专注,说到底,“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他如实写过自己的以上故事,只是想说明一个过程:“废铁是怎样炼成的”……

精彩内容

※ 胡适和陈独秀,这两个新文学的开端的人,他们在一百年前的今天用两篇文章启动了现代中国文化政治的巨大变革,其中一个是1879年出生,一个是1891年出生,也就是说,一个是70后,一个是90后。包括后来的鲁迅、茅盾、郁达夫这些人,都是80后和90后。当初,他们这一代人做事情的时候,都非常年轻,就是今天意义上的80后、90后。

※ 在“五四”那个时代,觉得现代比清代好,是所有新文学作家的共识。但张爱玲不这么觉得。她并不觉得从法国回来弹弹钢琴就一定更有文化。所以,后来胡兰成和她谈起《战争与和平》与《金瓶梅》哪个好?张爱玲说,当然《金瓶梅》好。

※ 大部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父亲,都在这些作家未成年时去世了。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包含某种规律性。比如鲁迅的父亲大概是他十来岁去世的;郁达夫的父亲是在他两三岁时去世的;老舍的父亲惨,他守在北京的城墙上,被八国联军打死了,当时老舍不到两岁;茅盾也是,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 还有一个规律性,这些现代作家的启蒙老师大都是母亲。中国现代文学里面说父亲好的极少。曹禺的戏剧里面写出来的父亲都是周朴园那个德性。巴金《家》里的高老太爷,也是个反面角色。这些作家写的父亲,要么去世,要么很坏,但他们笔下的母亲都是好的,比如鲁迅的“鲁”,就是用了母亲的姓。母亲被作家恨的大概只有张爱玲。

※ 张爱玲后来的小说主题就是“男女战争”——就是男女谈恋爱。但这个“恋爱”是打仗,是计算,是猜疑,是提防,是博弈,从头到尾是在“打仗”。而这种爱情战争早、的人物原型就是她的父母。

※ 辜鸿铭学问非常好,英文也非常好,可有一个荒唐的观点,张爱玲在《色,戒》里面还引用了: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张爱玲在《色,戒》里还提出了另一个说法:爱情的道路,男人是通过胃,女人是通过阴道。但张爱玲不赞成这个说法。很多人把这句话忘掉了,以为张爱玲是赞成这个说法。爱情道路究竟经过哪里我们不好说,但茶壶茶杯论显然荒唐,鼓吹一男多妻,典型的男权观点,必须批判。

※ 取消婚约就是休妻,等于毁了朱安一生。所以鲁迅必须从日本回来结婚。可他结婚第四天就走了,他们也没有行夫妻之实。有人后来问鲁迅,你的婚姻是什么情况,鲁迅说朱安女士“不是我的妻子,她是我妈妈的媳妇”。说此话时,鲁迅也是半个阿Q。是“自欺欺人”的半个,不是“欺软怕硬 ”的半个。

※ 现代女作家有两类,一类是一夫一妻,婚姻稳定;一类是五彩缤纷的感情,惊心动魄的小说。套用《安娜·卡列尼娜》的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女作家的幸福家庭也都是一样的幸福:冰心、冯沅君、凌叔华、林徽因……一般都是嫁给学者。冯沅君写的小说《隔绝》,也是“五四”时“娜拉出走”这一类的小说。她的丈夫陆侃如写《中国诗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教授,非常有名。林徽因不为徐志摩的爱情所动,理智地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是古建筑学家。她后来从事美术、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就是林徽因参与设计的。

※ 鲁迅不是说过吗,娜拉出走以后,要么回去,要么堕落。回去的故事就是子君,堕落的故事就是陈白露。陈白露故事的开头,很像张爱玲小说《炉香》的结尾。

※ 《炉香》的女主人公想知道一个男人爱不爱她,就抬起头来想看他的眼睛,可是他戴着墨镜,她怎么都看不到他的眼睛,只看到墨镜里自己缩小的身影。这个描写多厉害!这是写实的,对着墨镜看,当然看到自己;但实际的意思是:她根本抓不住这个男人的心,只看到自己非常可怜。这种又写实又象征的技巧,非常高。

※ 文学是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泄露作家的内心秘密的——真正的文学,比宣言、日记、情话更能宣泄心底的秘密,包括作家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

※ 茅盾的小说常有很多情色描写,他的小说是所有革命作家作品里sexy的。我早读茅盾的小说是当“黄色书”读的。那时下乡,有同学拿了一本书,没有封面,没有底,已经被翻得卷边了,知青们都是废寝忘食地看,因为能借的时间都有限。那时当然还有其他的手抄本,什么《少女的心》之类,但是我印象深的是这一本,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也不知道前后的故事是什么。多年以后才知道是茅盾早期的小说《蚀》。

※ 我认识的位作家是许杰先生。我曾经问他,什么是文学?他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就是文学,因为打破了语言的常规。文学就是对于语言的一种陌生化。如果说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那等于在说另外一棵肯定是别的树,否则就是脑子出问题。

※ 在核电站出事前,有一度,国人去日本旅游,热门景点就是鲁迅在仙台上课的教室。这是非常反讽的:据说鲁迅当初选在仙台学医,就是为了避开国人。没想到,他读书的地方变成今天国人的旅游点。大家去买电饭煲之余,看看鲁迅在仙台读书的地方。

※ 近有一个网络用语,群众前面加了两个字“吃瓜”,把看热闹的旁观的人称为“吃瓜群众”,不要小看这么一个网络用语,就有鲁迅精神渗透在里面:对国民性的批判,对群众大多数的怀疑。

※ “摩登”是“modern”的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