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 刘锡诚 9787503960857 文化艺术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 刘锡诚 9787503960857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16.51 3.9折 42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锡诚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60857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23978571

上书时间2024-10-19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提升理论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先导地位

(代序)

2013年1月16日批四个“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命名并颁牌之后,第二批“非遗保护研究基地”今天在这里举行命名暨颁牌仪式,在此我向各“非遗”保护研究基地的代表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一项跨世纪文化保护工程,起步于2003年,迄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回首往事,“十年辛苦不寻常”!在征途上留下的每个脚印里,都浸染着“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我们不仅在各个层面上一步一步地开拓和推进着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成绩,而且理论探讨和研究工作也受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视和参与。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2013年6月在成都答记者问时所说的:“中国有很多的专家和专业机构介入‘非遗’保护,能够传达这些遗产所固有的文化表征。中国的‘非遗’保护走在世界前列。”我们的保护工作成绩可以如数家珍般地数算,但归结到一点,莫过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宏伟事业重新回归民间,为亿万普通百姓所耳熟能详,普遍认知,他们在“非遗”保护上的文化自觉空前提高了。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是行动(实践)的先导。没有理论的行动(实践),常常会陷入盲目性。试想,如果没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就不会有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也不例外,同样是在理论的先导下开展起来的。当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或预感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即将给以口头形式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带来衰微甚至泯灭命运的时候,保护工作开始进入了政府的视野,形成了“政府主导”的自觉文化工程。稍后,我们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学术理念,并在我国的国情下不断地本土化。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汲取了、集中了、反映了全国“非遗”保护工作者、包括法律界人士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一直以来,我们始终遵循着理论与实践作为“非遗”保护工作两翼的理念前行。毋庸讳言的是,在一定阶段上,保护实践走在了前面,理论工作落在了后面,或者说,理论大体上停留在保护工作研究的层面上,而对“非遗”本体及其相关领域的学理性研究探讨则显得裹足不前,不能适应“非遗”保护工作的要求了。现在,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之后,又一批保护研究基地被命名和投入工作,这些包括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的“非遗”保护研究基地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非遗”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一道,将会大大提升我国“非遗”及其保护的理论研究的力度,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问世,从而充实和提升“非遗”理论在“非遗”科学保护领域里的先导地位,为构建和完善我国新兴的“非遗”学科,为中华文化的大复兴、大繁荣尽一份力量。



导语摘要
本书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作者从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以来的学术成果二十余篇论文组成,主要有《非遗十题——我国非遗保护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新课题:都市民俗保护》、《春神句芒考》、《重建国家与节日文化——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民俗文化是一条滔滔巨流》等,从理论、实践、立法、保护、传承、发展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既有对“非遗”理论的归纳,也有具体个案的分析;既显示了对“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反复思考过程,也将对“非遗”的传承实践引向深入。

作者简介
刘锡诚,男,山东昌乐人。1935年2月生。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学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供职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华通讯社、中国作家协会。1997年退休。现兼任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民间文化论坛》特约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小说创作漫评》、《小说与现实》、《作家的爱与知》、《河边文谭》、《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中国原始艺术》、《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追寻生命遗韵——我眼中的文化史迹》、《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文坛旧事》、《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民间文学的整体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走出四合院》、《黄昏的眷恋》等。

目录
1       提升理论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先导地位(代序) 


 


上 编


 


3       “非遗”十题


          ——我国“非遗”保护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66     对新文化理念的认同 


68     “保存”和“保护”并重


       ——读“法”心解  


71     新世纪新理念:文化作为资源


76     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


95     “非遗”保护应向农村传承人倾斜


99     什么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之我见


103  亚洲应携手合作保护东方文化传统


107  民俗文化是一条滔滔巨流


112  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


119  遵循规律·适应时代·融入生活


       ——再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道


133  重建国学与节日文化


          ——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


144  “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159  探索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新途径


167  对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解


180  反思与进言:聚焦“非遗”名录之民间文学


 


下 编


 


205  及怪及戏  无侵于儒


          ——走进巴渝文化


225  民间故事:端午习俗的流传与变迁


230  春神句芒论考


259  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藏典》丛书总序


265  新课题:都市民俗保护


270  破解人类文化密码


274  刻刀下的历史


          ——以蔚县高佃亮剪纸为例


279  坚守适应  重现辉煌


          ——简论佛山木版年画的保护


 



内容摘要
本书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作者从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以来的学术成果二十余篇论文组成,主要有《非遗十题——我国非遗保护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新课题:都市民俗保护》、《春神句芒考》、《重建国家与节日文化——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民俗文化是一条滔滔巨流》等,从理论、实践、立法、保护、传承、发展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既有对“非遗”理论的归纳,也有具体个案的分析;既显示了对“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反复思考过程,也将对“非遗”的传承实践引向深入。

主编推荐
刘锡诚,男,山东昌乐人。1935年2月生。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学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供职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华通讯社、中国作家协会。1997年退休。现兼任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民间文化论坛》特约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小说创作漫评》、《小说与现实》、《作家的爱与知》、《河边文谭》、《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中国原始艺术》、《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追寻生命遗韵——我眼中的文化史迹》、《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文坛旧事》、《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民间文学的整体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走出四合院》、《黄昏的眷恋》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