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心理学是什么 崔丽娟 著 9787301259023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当当正版 心理学是什么 崔丽娟 著 9787301259023 北京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心理学是什么 崔丽娟 著 9787301259023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19.18 4.0折 48 全新

库存1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崔丽娟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9023

出版时间2015-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3785177

上书时间2024-10-19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篇心理学是什么
 --从对大众认识的勘误到大师的解读 
 一 众说纷纭心理学
 --心理学要揭示什么 
 二 精神分析论心理学
 --无意识:清白无邪的梦的背后? 
 三 行为主义论心理学
 --环境和人的行为,谁控制了谁? 
 四 人本主义论心理学
 --不是社会的错: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任 
 第二篇研究个体的人
 --对人心灵深处的探索 
 一 人是如何触摸世界的?
 --感觉及其研究 
 二 感觉到的并非是知觉到的
 --知觉及其研究 
 三 我们熟悉但不了解的世界
 --记忆与遗忘 
 四 人类的心理活动
 --思维及其研究 
 第三篇作为社会的人
 --理解与解释作为社会群体的人 
 一 融于社会又保持独立
 --独立的社会人 
 二 融入社会并成为社会的一员
 --人的社会化 
 三 人真的能做到我行我素吗?
 --社会影响 
 四 印象形成与人际吸引
 --社会交往 
 第四篇不断发展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新拓展 
 一 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
 --认知心理学 
 二 心理学研究的新内容
 --心理学与现代社会 
 编辑说明

 
 
 
 

导语摘要

心理学有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看似令人望而却步,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社交有心理学,恋爱有心理学,教育有心理学,管理有心理学,消费有心理学,连犯罪自杀都牵扯到心理学。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关于生活和社会的科学与技巧。《心理学是什么》用通俗的语言从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与解释、心理学家对社会人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商品简介

心理学有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看似令人望而却步,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社交有心理学,恋爱有心理学,教育有心理学,管理有心理学,消费有心理学,连犯罪自杀都牵扯到心理学。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关于生活和社会的科学与技巧。《心理学是什么》用通俗的语言从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与解释、心理学家对社会人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作者简介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老年心理学会会长,上海市心理学会应用心理学会副会长。在海内外发表心理学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出版心理学书籍近四十种,其中《心理学是什么》一书,在香港和台湾相继出版,并获得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奖、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众多奖项。讲授课程《诠释社会、解读生活:社会心理学》展示在网易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爱课程”网站;为各级党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司、学校等举办的心理学普及与应用讲座颇受欢迎。



目录

心理学是什么
目 录
CONTENTS
阅读说明 
序一 林建华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序二 许智宏 
重视人文学科 高扬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在哪里?
--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乐黛云 
前言 
篇心理学是什么
--从对大众认识的勘误到大师的解读 
一 众说纷纭心理学
--心理学要揭示什么 
二 精神分析论心理学
--无意识:清白无邪的梦的背后? 
三 行为主义论心理学
--环境和人的行为,谁控制了谁? 
四 人本主义论心理学
--不是社会的错: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任 
第二篇研究个体的人
--对人心灵深处的探索 
一 人是如何触摸世界的?
--感觉及其研究 
二 感觉到的并非是知觉到的
--知觉及其研究 
三 我们熟悉但不了解的世界
--记忆与遗忘 
四 人类的心理活动
--思维及其研究 
第三篇作为社会的人
--理解与解释作为社会群体的人 
一 融于社会又保持独立
--独立的社会人 
二 融入社会并成为社会的一员
--人的社会化 
三 人真的能做到我行我素吗?
--社会影响 
四 印象形成与人际吸引
--社会交往 
第四篇不断发展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新拓展 
一 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
--认知心理学 
二 心理学研究的新内容
--心理学与现代社会 
编辑说明


 


内容摘要

心理学有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看似令人望而却步,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社交有心理学,恋爱有心理学,教育有心理学,管理有心理学,消费有心理学,连犯罪自杀都牵扯到心理学。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关于生活和社会的科学与技巧。《心理学是什么》用通俗的语言从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与解释、心理学家对社会人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主编推荐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老年心理学会会长,上海市心理学会应用心理学会副会长。在海内外发表心理学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出版心理学书籍近四十种,其中《心理学是什么》一书,在香港和台湾相继出版,并获得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奖、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众多奖项。讲授课程《诠释社会、解读生活:社会心理学》展示在网易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爱课程”网站;为各级党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司、学校等举办的心理学普及与应用讲座颇受欢迎。



精彩内容

心理学是什么
  ——从对大众认识的勘误到大师的解读
  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将通过纠正大众普遍存在的对心理学的偏见与误解,告诉你,作为一个整体的心理学应该是什么。然后再通过回答心理学家的一些具体研究,使你感受到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进而介绍几个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并通过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界定,使你看到心理学研究的多样性。后,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近心理学的大师们,在大师的研究与学说中,再次感受心理学。
  大家知道,自1879年冯特(Wundt, W.)创立心理学以来,心理学就呈现出理论纷呈、学派林立的繁荣景象,在这众多的理论门派中,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学说、人本主义学派,一直被心理学界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流派。我们将向你介绍的就是心理学的这三大门派。
  我们的介绍无法勾画出心理学的全部画卷,但希望能帮助你对心理学的一些主要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篇包括以下四部分:
  1 心理学要揭示什么——众说纷纭心理学
  2 无意识:清白无邪的梦的背后?——精神分析论心理学
  3 环境和人的行为,谁控制了谁?——行为主义论心理学
  4 不是社会的错: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人本主义论心理学
  众说纷纭心理学——心理学要揭示什么
  “心理学”这个名称常被人误解,其原因就在于:在历史演变中,多次都是旧瓶装入新酒的形式,只换内容,不改名称,因而使人们对心理学有了多种多样的理解,却不能确知“心理”二字的涵义。
  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心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心理学源于西方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都把“心”的探讨,视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到了19世纪末,受生物科学的影响,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此后,心理学的内容不断变更,但名称仍旧不改。在英文中,表示心理学的单词psychology,是由希腊文中的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前者意指“灵魂”,后者意指“讲述”,合起来就是:心理学是阐述心灵的学问。这一界定不含科学概念,只具有哲学意义。到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心理学一度被界定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至此,心理学开始被列入科学的范畴。
  从隶属于哲学到开始被视为科学,心理学在内容上只涉及了人的精神或心理方面的问题。到了20世纪20—60年代期间,心理学又被界定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行为是指可以观察到的外显活动。这一界定一直维持了四十多年,直到70年代才又改为: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这一新的界定修正了对行为的偏重,加上了“心理历程”,意指“内外兼顾”,这也正是现代心理学的特征。
  1.大众眼中的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偏见与误解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心理学家(folk psychologist)。四岁的幼儿已经能揣度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闹,等妈妈高兴时,又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知道怎样运用奖励和处罚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都建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洞察和推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这也正是心理学家想要努力说明的问题中的一部分。Psychology,尽管每个人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但“心理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常常被冠以“玄”“神秘”“不可信”,甚至是“伪科学”的名头。如果去问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心理学是什么,可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其中不乏一些偏见和误解。
  1.1心理学家知道你在想什么
  大多数心理学工作者和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周围人得知了你的职业或专业,他们会马上好奇地发问:“你是研究心理学的?那么你说说我正在想什么……”人们总是以为心理学家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和卦先生差不多。你不是研究人的心理吗?“研究心理”就是揣摩别人的所思所想。
  纠正:心理活动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即它们如何产生、怎样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等。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具有所谓的“知心术”——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内心,除非他有超感知能力(ESP),关于这个能力,我们后面再谈。
  1.2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日渐火热,各种所谓的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培训等不断涌现,通过不同的渠道冲击着人们的视听,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因此,很多人听到的个与心理学有关的名词就是心理咨询,并由此把它当做了心理学的代名词。此外,人们关注一门学科,更容易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认识它。而今天,心理学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也就更使人们会把心理咨询与心理学等同起来。
  纠正: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咨询心理学家的工作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团体。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困扰,使其更好地发展,增加生活的幸福感。一般来说,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来访者有心理困扰,但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就要由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加大,现在出现心理困扰的人越来越多,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很多人从事这项工作可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但又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技能,再加上缺乏行业规范,使得目前心理咨询业良莠不齐。这种现象造成了一些人对心理学的失望,对此我们也很担忧。
  1.3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会认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有问题就是不正常,就是变态的人,因此,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一方面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人比较内敛,有了心理困扰倾向于自己调节,如果放在了台面上,就会被认为是很严重的精神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媒体在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变态心理,认为这样更具有炒作价值,会有更高的收视率。很多人的确也是从电视、电影、报纸和杂志上认识心理学的,这很容易使人们对心理学产生误解,认为心理学只关注变态的人。尤其是好莱坞和日本的所谓“心理电影”,对此要负很大责任。《精神变态者》《发条橙》《沉默的羔羊》《本能》《催眠》等,为观众展现了光怪陆离的心理世界,也为心理学打上了带有偏见的烙印。
  纠正: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有些人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淆了。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 精神病学家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所谓“变态”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精神科医生和其他医生一样,在治疗精神疾病时可以使用药物,他们还必须要接受心理学的专业培训。与精神病学家不同,心理学家关心所有的人,虽然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除此之外,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探讨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跨文化的比较、人机界面,等等。
  1.4心理学家会催眠
  越是神秘的东西,越能让人感兴趣。在很多人眼中,催眠术是一种很玄妙的技术。而知道催眠术的人,又往往把它和心理学家的工作联系起来。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一是因为弗洛伊德的知名度太大了。在一些人看来,弗洛伊德(Freud, S.)就是心理学家的典型代表,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就是会催眠的;二是和几部深有影响的“心理电影”有关,如日本恐怖片《催眠》。这部影片夸大甚至是歪曲了催眠术的作用,纯粹是为了商业的炒作,和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催眠术相去甚远。
  纠正:催眠术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并非心理学家的“招牌本领”,而且很多心理学家并不相信催眠术,他们更喜欢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和行为观察。
  催眠术发源于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出令患者凝视发光物体而诱导出催眠状态的方法,并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故另创了“催眠术”一词。但催眠的本质至今尚未明了。催眠术的方法很多,大多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某个小东西上,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然后诱发出催眠状态。催眠前先要测定患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的恍惚状态,对这些人进行催眠治疗效果较好。人在催眠状态下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搞不好会有不良后果,所以要由经验丰富的催眠治疗师来进行。催眠术在国外的一个应用是帮助问讯罪犯,使罪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犯罪情况。但很多司法心理学家反对这样做,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对被告人有诱导之嫌,被告很可能会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催眠师所“期待”的回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