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正版 生物:育生命之真善美 陈月艳 著 9787504174932 教育科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当正版 生物:育生命之真善美 陈月艳 著 9787504174932 教育科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14.51 4.5折 32 全新

库存20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月艳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4174932

出版时间2013-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3327405

上书时间2024-10-19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生物:育生命之真善美

我们常感佩宇宙的宏大与古老,心折于在广袤的苍穹下充满了千变万化的生命,更惊诧于如此繁茂的生命里出现了叫作“人”的奇妙动物,他可以运用心智,去感知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宇宙的奥秘。

人求知,是因为探索一切事物是人类的本性。人求知,是因为人这种具有心智的生物善于思考。生命有限,一个人所见、所闻有限,思考却无限,善思便觉无知。苏格拉底说:“我之智慧,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很无知。”人在获取真理的过程中感受到丰盈、充实和快乐,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的人,进而不断积累着自己的智慧财富。

人求善,因为“爱”深植于人类的本性中。即使我们不能确认爱的能力是否刻写在我们的DNA分子上,我们却可以确信爱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与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有爱,我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与众不同,我们寻求合作,与人为善,善待自己、他人、自然,在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得到令人愉悦的善的回报。

人求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也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原动力。具体到生命科学,美大概可以归类于现象之美和理论描述之美。对于生命的生生不息、景致的行云流水、植物的姹紫嫣红这些从客体中获得的美感,只需要观察力就够了,不一定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而理论描述之美是这些客体的自然规律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它的简洁、对称、和谐与整齐划一令我们愉悦,令我们猝不及防。这种理论描述之美不能在自然界中直接见到,只有掌握了一定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才能感受到。常常有选专业的同学问道:“我应该学数学,学物理,还是学生物?”那要看你喜欢哪一方面的美,要看你对哪一方面的美有判断力。法国数学物理学家庞加莱(J?H?Poincare)说过:“如果自然不美,就不值得去探究。”凡是美的事物,总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求美,体现了求真,包含了求真。

心智是大自然给人的好的礼物,求知、求善、求美的天性或者说人性使人的生命溢发理性的光辉。如果说,人之初在身体内就有求知、求善、求美的原基或者种子的话,那么教育者就是使那原基或雏芽生长、开花、结实的园丁。教育使求知、求善、求美的心日益变得茁壮和坚强,不会因为生活中的暴雨而凋零,不会因为世事的寒冷和炎凉而尘封。教育使人愿意做一个在一生当中都努力去理解事物的人,做一个爱智慧的人,直至愿意把学习和探索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果说人之初便有一双求真、求善、求美的稚嫩翅膀的话,那么教育会使这双翅膀羽翼丰满,使受教育者不仅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世界之规律、探自然之奇妙的大气胸怀,更有拓宽人的视野,拓展人生的广度和深度的能力。

我愿意把什么赋予我自己和我的学生?那就是求知不懈、求善不悔、求美不倦的人生态度。我愿意我的学生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就是心存高远、爱智慧、爱生命、爱生活、对人生充满激情的人。

生命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中,自然界及其规律性是被研究的客体;而在生命科学中,人既是研究者——主体,又是被研究者——客体。生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用任何语言去赞美她的神圣和奇妙都不过分,而用生命感悟生命,常会使我在某一个时刻内心翻腾不已,不能平静。从择业上,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幸运的人,能在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讲授精彩的生命科学,是一种荣幸和荣耀,而富有意义的生命学科的学习和教育教学也必然会时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常有这样的时候,一节看似具体而丰富的课结束后,自己却不满意。这时候,多半是发现自己的这一节课没有了魂。引发的思考是:我为什么上这一节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生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生命有生命的逻辑,那么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反映的生命规律或者说生命的哲学是什么?而从生命哲学中,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的自然科学的哲学规律又是什么?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方法,还要渗透学科的思想观念,内化认识自然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自从有了人类的历史,就有了人类探索生命的历史,可是至今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公认的关于生命的准确定义。生物学家在研究和思考生命的本质时,往往会感觉这个问题“太哲学”,因而把它当作一个哲学问题;哲学家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又觉得它“太科学”,因而把它当作一个科学问题。也正因为如此,生命科学充满着神奇与魅力。人类探索生命的本质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历史,呈现的不仅仅是不断被发现和积累的知识的进步,先人寻求真理的执着、痛失机遇的缺憾、前赴后继的探索、完美合作的结晶、划时代意义的成就、科学认识和认识过程本身的迷人光彩等,都深刻体现着人类的心灵、情感和理智对真、善、美的渴望、追求和理解。我陶醉于和学生一同追踪生命科学发现的科学之美,欣赏和敬佩生命科学史上闪耀的群星,和学生分享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更重要的还有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审美能力。

当一个学生遇到困难缺乏自信的时候,他这样鼓励自己:“即使是我们的同胞姐妹,性状完全相同的概率比1/246还要小,因此,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虽然平凡,却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平凡的我是伟大的,感谢父母给了我伟大的生命,我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生物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告诉学生要珍爱生命,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教会学生如何珍爱生命,如何尊重生命。爱生命,尊重生命,才能爱这个世界。

18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认为:“人们只要不断了解和研究科学知识,人类的处境就会越来越舒适,人类的寿命可能会得到延长,生活日益幸福并能使别人也享受这种幸福。因此,不管这世界怎样开始,结果必然成为一个我们想象中的乐园。”(梅森,1977)

1997年初,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宣布了克隆羊的诞生,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在为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取得成功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严重关切由此而面临的十分严峻的伦理道德问题:克隆技术一旦被用于人类,将会对社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与普利斯特利的预言不同的事实是:生态失衡、资源枯竭、我们的生存环境危机四伏,传统伦理道德受到挑战。这让我们重新思考:科学技术带给了我们什么?人类知道了“怎么做”才能战胜自然,那么,是不是还应从未来、从子孙后代的角度反思“我们做了什么”来强化未来每一个公民强烈的地球意识、未来意识、忧患意识,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这理应是一个生物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一。

巍巍青山、茫茫草原、蛙鸣虎啸、鸟语花香……生命世界,丰富多彩,自然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美丽,地球因为有了生命而勃发生机。美是人类得到的无偿的恩惠。生物教师在课堂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展示生命和生命科学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这种展示,这种由于被美感动从而发自内心的表达与传承,是否也感动了学生,使他们因为对美的执着追求而对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充满感恩之心?花枝招展美、DNA双螺旋美、麦克斯韦方程美……美有现象美、人性美、理论描述之美,我们所渗透的美的教学是否让学生更有能力去拓宽自己获得美感的世界?

明确了一个生物教师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就给“怎样教”定了型。都说“教有方法,教无定法”,可有一点是明确的,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唯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燃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方法才是真正有效之法。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说:凡是想在晚上把东西指给别人看的人就必须准备好光亮。如果这个东西本身不发光,你应该把它擦亮,让它熠熠生辉。同样,假如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求知的学生,他就必须准备好光亮,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激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汲取知识。(夸美纽斯,1984)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R?Feynman)描述生物学现象、充满激情地赞美科学和科学教育的魅力:“学过科学以后,你周围的世界仿佛变了样子。就拿树来说吧,树的构成材料居然主要是空气。你把树焚烧了,树就会化作原来的空气,在火焰的光和热中散发出来的是原来被束缚在里面用来把空气转化成树的太阳光热。在灰烬中的那一小部分参与物质,则本来不是来自空气,而是来自固体物质泥土。这些真是十分有趣,这样的例子,科学里面简直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样一些例子都是很有激励作用的,你可以用它们去激励、去启迪、去教育别的人。”(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1999)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自己要被激发,产生迫切和学生交流的愿望;要感动学生,教师首先自己要被感动,体验与学生交流和分享的乐趣,把我们自身对于科学之力量、生命之神圣、生活之丰富所赋予的热情和兴趣,传输给学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虽忙碌辛劳,却能享受工作,充实快乐。因为我努力付出并给予学生的,也正是我自己自豪得到或想得到的,那就是融入了人性的求知、求善、求美的过程、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

 



导语摘要

  本书是“北京四中人文课”丛书之一。作为一所以理科见长的名校,北京四中重视并切实实践人文教育,努力培养健全的人。丛书意在深入挖掘并弘扬各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及其价值,使课堂不止于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会尊严、自由、独立、民主、宽容、博爱等人文精神,为现代公民的培养勾勒出教师应有的精神理路,并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实践方案。
  作者根据自己近二十年来的生物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以30多个生动的教学实例,从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多个维度,阐述生物教师如何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利用学科优势,以教师对生命和生命科学的热爱、欣赏和感动,向学生渗透求知、求善、求美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愿意并有能力做一个爱智慧,爱生命,爱科学,内心充实丰盈、乐观自信,同时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作者作为一名理科教师,却有着超乎寻常的细腻情怀和优美文笔,若读到书的后一章,你会明白作者何以成长为这样一位感性与理性兼具的有魅力的教师。

 



作者简介


  陈月艳,1965年生于黑龙江省。1987年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任职于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1994年考取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研究生,1997年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四中。多年的教学生涯使作者感到,能在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讲授精彩的生命科学,向学生传授生命之真、善、美,是人生之幸运。



目录



前言  生物:育生命之真善美


○一  认识生命

1. 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基础的特殊性

2. 生命是复杂、开放、有序的系统

课例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课例2:一张旅游图片与“群落”教学

课例3:巧克力的诱惑

课例4:生命的构造有如艺术

课例5:“细胞与能量”的核心概念教学

3. 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命本质的统一性

课例6: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4. 生命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

○二  科学史中的真与美

1. 探索科学之真谛

课例1:植物生长素的科学发现史教学

课例2: 柳树生长之谜

课例3:白玉米果穗上为什么出现了紫玉米?

课例4:百合花的鳞片叶在哪一端生出小鳞茎?

课例5:天呐,伤口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泡沫?

2. 坚持来自深厚的学养

课例6:孟德尔——自信源于艰苦的探索

课例7:卡尔文——植物的几分钟与他的十年

3. 那些意外

课例8:“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课例9: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课例10:根为什么会生长在?

4. 科学之美

课例11: 细胞学说建立的科学史——赋予科学概念厚重之美

课例12:假说演绎法——科学的逻辑美

课例13:DNA分子结构科学史——科学的内在美

5. 科学家的生活和研究富有激情

课例14:克里克——过分忙碌的一生是虚度的一生

课例15:达尔文——看一眼缤纷的河岸吧

课例16: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遗传信息的表达”教学

○三培植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的善

1.热爱生命,感恩生命

课例1 :生命如此圣洁与光华

课例2: 萨拉看到了自己的大脑

    2. 做一个有能力珍爱生命的人

课例3:奶粉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课例4: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

课例5:一张化验单

课例6:也许我是那个幸运的人

课例7:渗透生命教育的“神经调节”高三教学

3. 生命之网哺育了人类文明

课例8: “种群的增长模型”教学

4. 欣赏生命之美

课例9:阳光食品带来美的享受、温馨的祝福

课例10:“萝卜花”带来的乐趣和探索

课例11:科学而诗意地表达教师的感激之情

课例12:有曲乐谱,把简单和谐的乐章写到了我们的生命里

课例13:流畅——音乐与生命的和谐美

○四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一段旅程,一份财富

兰花老师版纳行

圣沃尔夫冈的翡翠绿

去成都,你一定要去拜访一下那神奇的古蜀王国

2.用好书丰盈心灵

朋友一样的书——读《普通生物学》

那些事实存在着,而且值得注意——读《物种起源》

分子生物学上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读《生命是什么》

故事中还有人的意义——读《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个人经历》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北京四中人文课”丛书之一。作为一所以理科见长的名校,北京四中重视并切实实践人文教育,努力培养健全的人。丛书意在深入挖掘并弘扬各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及其价值,使课堂不止于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会尊严、自由、独立、民主、宽容、博爱等人文精神,为现代公民的培养勾勒出教师应有的精神理路,并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实践方案。

  作者根据自己近二十年来的生物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以30多个生动的教学实例,从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多个维度,阐述生物教师如何在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中利用学科优势,以教师对生命和生命科学的热爱、欣赏和感动,向学生渗透求知、求善、求美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愿意并有能力做一个爱智慧,爱生命,爱科学,内心充实丰盈、乐观自信,同时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作者作为一名理科教师,却有着超乎寻常的细腻情怀和优美文笔,若读到书的后一章,你会明白作者何以成长为这样一位感性与理性兼具的有魅力的教师。


 



主编推荐

  陈月艳,1965年生于黑龙江省。1987年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任职于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1994年考取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研究生,1997年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四中。多年的教学生涯使作者感到,能在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讲授精彩的生命科学,向学生传授生命之真、善、美,是人生之幸运。



精彩内容

  丛书序
  忽视养育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北京四中校长  刘长铭
  
  社会上曾经流行着一种说法,北京四中是一所重视理科的学校,这的确有一定道理。20世纪30年代,北京四中的马文元(数学教师,他所编写的数学教材被称为“马氏代数”)、李直均(物理教师)、刘景昆(化学教师)和张子锷(物理教师)被称为京城“四大金刚”,吸引不少学子慕名而来。但是,北京四中历来也是一所重视人文教育的学校。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四中就开设了哲学概论、文化史、法学、伦理学、人生哲学、近代史、教育学、新闻学、经济学等大量课程。在北京四中的毕业生当中,也不乏像冯至、谢飞、北岛等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近年来,北京四中又确立了“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课程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理性精神、国际视野和文化融通能力,追求“人性至善、理性至上、胸怀至广、修养至高”的课程培养目标。几年来,北京四中系统开展了人文教育活动,国学讲座、人文游学、经典诵读、北京四中大讲堂等,已成为北京四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亮点。北京四中的教育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人文教育、人文情怀、人文修养、人文精神等字眼儿,对我们这些中国的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地的考生家长因担心池塘中青蛙鸣叫影响考生复习,遂将池塘里的青蛙全部毒死,可以想见,在一段时间里,这里的居民不能再体会“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了。这使我想起了2011年去访问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科学高中时的情景。这次访问缘于大约30年前我读到的一篇文章,说是美国一所叫做布朗克斯的中学里一个班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于是布朗克斯就成为我心中的一个童话。在我的想象中,这所学校里一定充斥着各种科学怪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那天,校长在她的办公室里接待了我们。交谈中,我们问她,为什么在办公室里摆放着这么多青蛙物件,有文具,还有各种卡通玩具。她回答说,我是一名生物科学家,许多青蛙为人类科学献出了生命,我用这种方式来纪念它们。这两件事都与青蛙的生命有关,却透射出两种对生命截然不同的态度。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日后有人来纪念池塘里的青蛙的话,他们会在心中默念什么呢?
  退一万步讲,如果我们认为人类作为灵长类高级生物是天生优越的种群,有权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或有权随意剥夺它们的生命的话,我们暂且不去论证这种权力的合法性如何,那么,漠视乃至残害同类生命的行为则是我们无法理解和容忍的。那些醉酒驾车伤及生命的案件透露出驾驶者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而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是对我们人类自身的戕害。还有更加令人发指的事件:据中新网报道,吉林一男子只为试验射钉枪的杀伤力而在街头随意杀人。警方经过全力侦查,将这起毫无因果关系的“离奇案件”成功侦破。更无法理解和容忍的是漠视亲人的生命。据报道,江西一男子持刀连杀8人,其中包括他的母亲、妻子、女儿、邻居及路人。这一事件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江西的恶劣的刑事案件。钱文忠教授曾在一次教育论坛上讲过一个故事:他让助手从网上收集一些杀害父母亲人的案例,打印出来,不一会儿,助手来找他说,打印纸用完了!
  请不要说这些事件与我们无关,因为这些事件的发生已经严重危害了我们的生活;请不要将这些事件的发生都归咎于社会,因为这些肇事者都曾经在我们的学校里接受教育。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背负这样沉重的十字架?这些跟你有什么关系?是社会造成的呀!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背负这样沉重的十字架?因为我们是教育者。这一切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象的产生,总要引起人们反思,总要有人来承担一些责任吧,尽管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当承担全部的责任。的确,这些都与社会有关,当下的社会风气令人十分担忧。我们的学校不曾教过杀人,不曾教过如何制造有毒食品,也没有学校是为监狱培养罪犯的。但是,无法否认,几乎所有的罪犯都曾是学校里的学生。究竟为什么教育的结果会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这难道不应当反思吗?我们的教育中究竟缺少了什么?究竟为什么使这些人视他人生命如草芥?所以我认为,忽视养育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危险的。开展人文教育,培育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文精神首先体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博爱是人类道德的境界”,这是北京四中历史教师赵利剑曾对学生说的话。与他有关的一个著名故事,就是2001年9月12日上午的历史课。那是一个引导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尊重生命和对生命价值进行深刻思考与探求的教育课堂。类似的情景我也曾遇到过。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班会,班会主题是“敬畏生命”。学生列举了许多保护和尊重生命的事例,其中提到弘一法师圆寂前曾留下遗嘱,告诫别人在焚化时不要误伤蚂蚁。后来班会上的一个问题引起了争议:如果所有的生命都要尊重,那我们还要不要吃肉,还要不要杀死蚊子苍蝇蟑螂?学生们终用目光要我表态。我要说这是一次富有意义的思辨。我对学生讲,一切生命都应得到尊重,这毫无疑问。但尊重生命不仅包括维护生的权力,还包括选择死的方式——使死的过程少有痛苦,使死的形式更有尊严。我们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宰杀动物,我们必须剥夺它们的生命,但我们可以减少它们在死亡过程中的痛苦,这就是对它们生命的尊重。如果一个人出于变态而残害某个生命,施尽手段折磨,故意增加痛苦,以欣赏死亡前的痛苦挣扎为乐趣,那只能暴露他人性的残忍与扭曲。在这里我要说,尽管我们都有生的愿望,但死是我们每个人无法规避的结局。然而在今天,我们从文化层面或哲学意义上对死亡的研究与认识还相当肤浅。如何面对生命和死亡,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修养。
  人文精神还体现为对人的关注与关怀。也许人们会问,一个人掌握了知识可以考取大学,掌握了一技之长可以谋得生计,有无人文修养或人文精神又有何妨?它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有何影响?人文修养能值多少钱?道德修养又能值多少钱?的确,今天的学校招生没有这方面的考查,多数情况下,一个人也难以据此谋得职业。也许这正是今天有些学校忽视人文教育的原因所在。然而我认为这是一种浅薄与短视。人文修养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我始终怀疑物质充裕而缺少关怀的生活还是否算得上是幸福。其实,即使是在今天的商品经济中,从纯粹赚钱的角度讲,一件商品能否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而占有市场,恐怕除了产品的科技含量,更取决于设计者对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心灵与精神的追求倾向、消费心理需求的洞察与研究。没有对人的关怀就没有成功的市场,甚至可以说,赢得市场的前提是赢得人的心灵。影响一个电冰箱购买者终决定的因素,往往不是电冰箱的制冷原理,而是冰箱的容积总量、藏室结构设计、使用是否便捷,甚至是外观形状与颜色,等等。当然,品牌信誉也是重要因素。品牌信誉归根到底是生产者团队的职业素养、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讲,道德修养是可以兑现成财富和价值的。购买时装的消费者也许更为典型。款式、品牌对消费者的选择具有更大的影响。这说明,我们不仅需要发明新衣料的科学技术,还需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在商品中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以此来满足消费者超越物质需求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人们所关注的已不仅是商品本身,而是拓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和更深的层面,如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工作条件是否得到改善、环境是否遭到破坏,等等。如果我们认为这只是商贸壁垒和利益之争的话,那正说明在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上,我们与世界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国学生在国际学业测评中成绩骄人,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是我们的优势。然而我们的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长期以来,我们为如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而费尽心机,然而无法否认的是,我们的全部努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