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正版 传习录 王阳明 著,叶圣陶 点校,新华先锋 出品 9787550287273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新华正版 传习录 王阳明 著,叶圣陶 点校,新华先锋 出品 9787550287273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新华正版 传习录 王阳明 著,叶圣陶 点校,新华先锋 出品 9787550287273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新华正版 传习录 王阳明 著,叶圣陶 点校,新华先锋 出品 9787550287273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新华正版 传习录 王阳明 著,叶圣陶 点校,新华先锋 出品 9787550287273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新华正版 传习录 王阳明 著,叶圣陶 点校,新华先锋 出品 9787550287273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新华正版 传习录 王阳明 著,叶圣陶 点校,新华先锋 出品 9787550287273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华正版 传习录 王阳明 著,叶圣陶 点校,新华先锋 出品 9787550287273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39.21 4.5折 88 全新

库存3102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阳明 著,叶圣陶 点校,新华先锋 出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273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500578

上书时间2024-10-18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下卷均为其弟子整理的语录,上卷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本书为叶圣陶先生亲笔点校并作注释的版本。本次再版以传世经典版本作为参考本,精心修订。



商品简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下卷均为其弟子整理的语录,上卷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本书为叶圣陶先生亲笔点校并作注释的版本。本次再版以传世经典版本作为参考本,精心修订。



作者简介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精通儒释道,其学术思想风靡一时,并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小说月报》的主编,开明书店编辑。1949年后,先后出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代表作有《倪焕之》《稻草人》等。



目录

绪论
  传习录
  王守仁
  王 学
  王学大概
  余 语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 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序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内容摘要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下卷均为其弟子整理的语录,上卷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本书为叶圣陶先生亲笔点校并作注释的版本。本次再版以传世经典版本作为参考本,精心修订。



主编推荐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精通儒释道,其学术思想风靡一时,并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小说月报》的主编,开明书店编辑。1949年后,先后出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代表作有《倪焕之》《稻草人》等。



精彩内容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①,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是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注释】
  ①宗贤,一作叔贤,黄氏名绾,号久菴,浙江太平人。以荫入官,累擢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致仕卒。有《五经原古》。惟贤,顾氏名应祥,号若溪,长兴人。弘治进士。有《惜阴录》《人代纪要》《尚书篡言》《归田诗选》《南诏事略》等书。尤精算学,有《授时历撮要》《测圆海镜分类释术》《弧矢算术》诸书。守仁没后,应详见《传习续录》门人问答,多有未当于心者,因作《传习录疑》《龙溪致知义略》。
  【译文】
  徐爱由于没有理解先生“知行合一”的训示,所以与宗贤、惟贤反复辩论,没有得出结论,于是向先生求教。
  先生说:“试着举例子来看看。”
  徐爱说:“现在人们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但是却不能做到。由此可见,知与行是两件事。”
  先生说:“这就是已经被私欲蒙蔽,不是知和行的本意了。没有知道了却不付诸行动的事,知道却不行动,就是还没有完全明白。圣贤教人认知、践行,就是要恢复知和行的本意,而不是让人只知道知、行就可以了。所以,《大学》中把真正的知、行指给人看,说真正的知、行‘就像喜欢美色和厌恶臭味一样’。看到美色是知,喜好美色是行,在看到美色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了,而不是看到后才又起了一个心思去喜欢它;闻到臭味是知,厌恶臭味是行,在闻到那臭味的时候就已经厌恶它了,而不是闻见之后又起了个心思去厌恶它。又比如鼻塞的人,虽然身边有臭味,但他闻不到,也就不觉得厌恶,这也只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臭味。就像我们说某人知道孝顺父亲、尊敬兄长,一定是因为这个人曾经做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事,所以才能这么说他。并不是只知道这个人说些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话,我们就可以说他知道顺敬父母、兄长了。再比如说知道痛楚,一定是自己已经感到疼痛了,才会知道什么是疼痛。知道寒冷,一定是因为自己已经感到寒冷了。知道饥饿,一定是因为自己已经感到饥饿了。知和行怎么能分开呢?这才是知和行的本意,里面没有任何私心杂欲去阻断和蒙蔽。圣贤教诲大家,一定要这样,才可以称作知,不然的话,就是还不知道。这些都是多么紧要、实在的功夫啊!现在人们非得把知和行说成是分开的两件事,是什么意思?我要把它们说成一件事,又是什么意思?如果人们不知道我的学说的主旨,而只是去探究知、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这又有什么用呢?”
  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分成两件事来说,也是要人们能清楚地区分。一边做知的功夫,一边做行的功夫,这样功夫才能落到实处。”
  先生说:“这就是丢失古人的宗旨了。我曾说过认知是实践的主意,实践是认知的功夫。认知是实践的开始,实践是认知的结果。如果能领会到这些,即使只说认知,里面就已经包含实践了;即使只说实践,里面就已经包含认知了。古人之所以既说认知又说实践,只是因为有的人办事糊涂、任意妄为,完全不知道思考反省,只是盲目妄为,所以一定要让其知道什么是知,他才能够正确地实践。还有的人糊涂愚昧,只知道漫无目的地瞎想,一点儿也不愿意亲身参与实践,也只是无端空想,所以一定要让其明白实践的重要性,他才能知道如何正确地认知。这是古人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的说法。如果明白了这个意思,一句话就完全能够说明白了。如今的人却就将认知和实践分成两件事去做,认为只有先认知了,然后才能实践。我现在如果只是在认知上下功夫,非得等到完全认知了,再去实践,这样也许终身都没法去实践,也终身没法完全认知。这不是小问题,产生的时间也不短了。我现在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对症的良药,这并不是我凭空杜撰的,认知与实践原本就是这样的。如果能够明白其中的要领,即使是把它们说成两件事也无妨,因为它们本质上就是同一件事。如果没有领会其中要领,即便是把它们说成一件事,也没有什么用,只是说些闲话罢了。”



媒体评论

    李贽: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梁启超: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