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正版 休谟 [美] 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Elizabeth S. Radcliffe)著,胡自信 译 9787302525639 清华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
12.14
3.5折
¥
35
全新
库存28件
作者 [美] 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Elizabeth S. Radcliffe)著,胡自信 译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2525639
出版时间 2019-05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定价 35元
货号 27904787
上书时间 2024-10-1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Preface 本书的引文均根据休谟的以下著作,用缩写方式标出。不使用脚注。书中引文标明有关版本的页码。 T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人性论》), ed. by L.A.Selby-Bigge, 2nd ed. revised by P.H.Niddit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EHU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人类理解研究》), ed. by L.A.Selby-Bigge,3rd ed. revised by P.H.Niddit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The first Enquiry”(《研究》)] EPM An 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道德原理研究》),ed.by L.A.Selby-Bigge, 3rd ed.revised by P.H.Niddit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The second Enquiry”(第二《研究》)] DNR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自然宗教对话录》), ed. by Richard H.Popkin(Hackett Publishing,1980). 在章和第二章里,对休谟的观念论及其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出自于《人类理解研究》和《人性论》。读者也许会注意到,第三章对《人类理解研究》的引述突然消失了,这是因为休谟在那本书里有意未涉及讨论世界和自我这样一些难题。关于情感和道德的讨论,即本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根据《人性论》(有几处引述了第二《研究》)展开的。后一章根据《自然宗教对话录》和《研究》讨论了宗教。遗憾的是,限于篇幅,我无法就不同问题阐明自己对休谟的理解,也无法借鉴当代的许多优秀研究成果。我只希望,在研究我喜爱的哲学家所提出的那些重要问题时,我的阐述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肯耐斯 ·温克勒对本书前三章提出过不少建议,里克 ·麦克卡蒂不止一次地审阅本文的初稿,在此谨致谢忱。 导语摘要 《伟大的思想家:休谟》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休谟的生平,让我们了解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然后则对其关于“因果关系”、“情感心理学”、“物质世界与自我信念”、“道德实践”和“宗教信念”等方面的思想进行深入阐述,以让我们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商品简介 《伟大的思想家:休谟》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休谟的生平,让我们了解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然后则对其关于“因果关系”、“情感心理学”、“物质世界与自我信念”、“道德实践”和“宗教信念”等方面的思想进行深入阐述,以让我们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作者简介 仰望44位哲学大师的星空,开启你的智慧人生之旅! 72位著名学者鼎立推荐——《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人人都看得懂的哲学书! 目录 目录 1 001 2 027 3 055 Contents 总序序 奠定哲学大师地位的观念论 探索观念的一生 / 003观念论 / 010 因果关系与信念 因果关系 / 030信念 / 043经验主义与怀疑主义 / 049 关于物质世界与自我的信念 我们为什么相信对象存在? / 056我们是如何获得自我观念的? / 067虚构与休谟的怀疑主义 / 074 4 079 5 107 6 137 情感心理学 情感的分类 / 080间接情感 / 083直接情感 / 091动机理论 / 093自由与必然 / 103 道德实践 道德区分并非唯由理性做出 / 110情感、同情心以及自然之善 / 117正义,或人为之善 / 130 宗教信念 奇迹 / 139上帝的存在及其本质 / 143来世如何呢? / 151 参考书目 / 155 内容摘要 《伟大的思想家:休谟》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休谟的生平,让我们了解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然后则对其关于“因果关系”、“情感心理学”、“物质世界与自我信念”、“道德实践”和“宗教信念”等方面的思想进行深入阐述,以让我们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主编推荐 仰望44位哲学大师的星空,开启你的智慧人生之旅! 72位著名学者鼎立推荐——《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人人都看得懂的哲学书! 精彩内容 On Hume奠定哲学大师地位的观念论 大卫·休谟,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在生命的后几个月曾致函其出版商,传记作家E.C.摩斯纳曾引述了其中的一句话:“我记得有这样一位作者,他说,人生的一半过于短暂,不足以完成一部著作,而另一半同样不足以完成修改的任务。” ①直到生命的后时刻,休谟还在修改他满意的一部著作《自然宗教对话录》。他知道,该著身后的出版将引起赞美者和批评者的不同关注。休谟无疑是英国经验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传统—这个传统强调观察和归纳比形而上学思辨更重要—中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就他的时代而言,他的观点比较激进。他竭力把这些观点介绍给受过教育的公众。 当代哲学家仍在密切关注休谟的理论。他的理论已在认识论、 伦理学和宗教哲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索观念的一生 在休谟的生活方式和他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一种显而易见的契合。他的道德观强调同情心、“人类的情感”,以及对自我和他人有用且有益的那些特征。休谟本人被描述为一个既善良又和蔼可亲的人。尽管他也经历了著书立说人在生活中的那些不幸遭遇—秀的作品被人忽视,自己的思想却贻人口实,无法在大学谋得一个职位 —但是,他一直保持着镇定平和的心境。有人说,他的思想已超越了宗教信仰。 ②在他弥留之际,詹姆斯·博斯韦尔来了,他希望休谟能够坦白地说,自己在内心深处渴望一种来世生活。这时,休谟神态自若,保持着自己的理智和尊严。他忠于自己以前的主张,只是说,无论这样的念头—能够再次见到他的朋友们—多么令人愉快,他都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他也清楚地知道,哲学与日常生活不时发生冲突,因此在其著述中他表述了摆脱书斋的晦涩思辨,投身日常社会事务的必要性。读者们都喜欢引述他的这一劝告:“做一个哲学家吧。但是,在任何哲学中,你仍然要做一个人。(EHU 9)” 早年生活 1711年 4月 26日,大卫·休谟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父亲约瑟夫·霍姆是一位律师,母亲叫凯瑟琳·福克纳。(大卫后来更改了自己姓氏的拼写,以便适合这个词的发音。)在南维斯的家族庄园,大卫家虽然不十分富有,但大卫和哥哥、姐姐却度过了快乐的童年生活。三个孩子都是由母亲辛劳地抚养成人,因为早在 1713年,他们的父亲就撒手人寰,把三个孩子留给了母亲。休谟自己说,他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酷爱”。 ③尽管还是个孩子,他却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对待宗教。他从 18世纪的祈祷书《人的全部义务》中摘录了许多罪恶的条款,用以反省。他摘录的内容包括:“不安排任何神圣的时间认真忏悔,”“把快乐而不是健康作为吃饭的目的,”以及“为取悦他人花费时间或财物。”④ 人们以为大卫会成为一名律师,然而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休谟在 11岁或 12岁时,在爱丁堡大学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正规学习。随后,他做了几年独立的研究工作。因此,他很早就专注于哲学事业了。在这段阅读、学习期间,他钻研过法律、文学和哲学。他写道:“法律,作为我以前打算从事的一种职业,在我看来令人作呕。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做学者和哲学家,我再想不出别的途径可以提升我的声誉。” ⑤伴随着这种独立反思,休谟系统地阐述了日后使他名声大振的经验主义观点。与此同时,他患了缠绵不去的抑郁症。医生诊断说,他患的是“学者病”。开出的药方是:抗歇斯底里丸,苦啤酒,日服法国波尔多产红葡萄酒一品脱,锻炼。但是,休谟很清楚,他和别的思想家一样都在经受折磨,他们由于不懈地严肃沉思人性及其状况而心力交瘁。1734年,即与病魔搏斗了四年之后,休谟的身体终于开始康复。于是,他去了法国,希望在乡间寻找一个宁静的住所。他在拉弗莱什( La Fleche)住下,因此可以经常光顾那里的耶稣会学院。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在这里学习。 23岁时,他就在此地完成了自己重要的著作《人性论》的大部分。 著述和中年生活 《人性论》分三卷。卷“论理解”和第二卷“论情感”均发表于 1739年。第三卷“论道德”于 1940年出版。《人性论》的社会反响着实令人沮丧。休谟说:“它是印刷机产下的一个死婴。” ⑥其实,有些人真的读过这部书,只是经常产生误解。虽然书的销路不畅,但是性情温和的休谟很快走出了失望的阴影。1742年,他又推出两卷论文集,题为《道德与政治论文集》。这部文集体现了《人性论》的哲学精神,它的出版引起了轰动。 两年后,休谟申请虚位以待的爱丁堡大学伦理学与精神哲学教授席位。以前湮没无闻的《人性论》的思想,现在已经广 为人知。休谟被看作怀疑论者、无神论者和人本主义者。他认 为,我们对心灵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宗教信仰没有根据;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情感,而不是上帝的律法。舆论和大多数教授都反对聘用休谟。弗朗西斯·哈奇森从 1729年到 1746年去世前,一直占据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席位。他是休谟的朋友,与休谟保持着通信联系。连他都反对休谟出任这个职位。哈奇森本人显然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讲者。据说,他能使学生“从善如流”,他“渴望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市政厅选择哈奇森,而不是休谟,出任爱丁堡大学的教授席位。但是,哈奇森拒绝了。大卫·休谟从未担任过任何大学的教授席位。 随后几年,休谟更换了好几个工作。他做过华而不实、反复无常的阿南戴尔侯爵的私人教师,还做过圣克莱尔将军的秘书。圣克莱尔将军是休谟的远亲,曾策划过一次入侵法属加拿大的行动,但终未得手。此间,休谟修改了他那默默无闻的《人性论》卷。他认为,修改后的表述方式更能适应读者的需求。他那部影响深远的《人类理解研究》出版于 1748年。《人性论》第三卷的改写本,即《道德原理研究》,出版于 1751年。1752—1765年间,休谟当选爱丁堡哲学学会主席,却未能获得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席位。他担任了爱丁堡律师协会的图书馆馆员。1754—1762年间,他出版了六卷本的《英国史》。他试图在卷中保持政治中立。书稿出版后,社会 反应冷淡。休谟对自己极度失望的心情作了如下描述: 我认为,我是的历史学家,因为我把现世的权力、利益、权威和公众偏见的呼喊全然置之度外。既然我的论题适合普通人阅读,所以,我希望获得相应的欢呼。可是,我沮丧的心情是多么沉重啊!谴责、非难甚至憎恶的声浪滚滚而来…… 我承认……我已经心灰意冷。碰巧这个时候,英法开战。否则,我肯定会躲到英国的某个偏僻小镇,更名改姓,永不重返自己的故乡。 ⑧ 《英国史》的其他几卷出版以后,社会反响也是毁誉参半。但是,休谟已经懂得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浮躁的批评:置之不理。他的研究工作终于为他赢得经济上的回报。没出十年,《英国史》已经变得遐迩闻名。 50岁时,他决定留在苏格兰从事文学和哲学研究。但是,在 1763年,他被任命为驻巴黎大使馆的秘书。直到 1766年,陪伴英国大使,休谟处处受到热情款待。此间,他爱上了博乐夫人,一个有夫之妇。她爱恋的却不是大卫,而是一位王子。但休谟一直对她痴情不改。甚至在他不久于人世的时候,还写给她一篇简短的悼词,对她热爱的孔德王子的逝世表示慰唁。 大约在 1755年,休谟写成“论自杀”和“论灵魂不死” 两篇文章。它们和其他三篇文章一起,共同组成一本名为《五 篇论文》的文集出版发行。这部文集先行印制的几本,在有影 响力的读者那里引起消极反响。于是,休谟和他的出版商决定,从已经印制的文集中删去上述两篇文章,取而代之的是一篇题为“论趣味的标准”的文章。后来,这部文集以《四篇论文》为题,于 1757年出版。该文集辑录了“自然宗教史”一文,追溯宗教信仰的心理起源。被删去的两篇文章以匿名的方式用法语在 1770年秘密出版。休谟去世后又于 1777年用英语出版。⑨ 休谟打算闭门谢客,潜心写作。但是,他的计划又一次被一个简直无法拒绝的委任打断了。 1767年,休谟应邀赴伦敦任副国务卿。对他来说,这不是一个十分惬意的职位,因为他同情北美殖民地。他写道:“原则上我是美国人。希望他们获得自治,不管这种自治的结果是好或是坏,只要他们认为是合理的,我们就任其自主。” ⑩直到 1769年,他才卸任,回到爱丁堡。他在爱丁堡的圣安德鲁斯广场盖了一座房子。美国人本·富兰克林就是光临这所房子早的客人之一。 晚年生活与身后的论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