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正版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戴维·米勒 著, 李里峰 译 9787544732819 译林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
18.22
4.7折
¥
39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戴维·米勒 著, 李里峰 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2819
出版时间2013-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7867728
上书时间2024-10-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言顾肃??自二战结束以来,政治哲学几乎一直成为当今世界学术思想界的一个宠儿,一门显学。此事决非偶然。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教训极其深刻。本来人们以为,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上当会更加明智、理性、仁慈,但大战的结果却是以更先进的武器进行更大规模的搏斗、杀戮,甚至像德国纳粹那样公然进行种族灭绝,屠杀了六百万无辜的犹太人。于是,当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志士仁人们就已经在审判战犯的德国纽伦堡法庭上开始思考人类的根本道义准则,包括普遍的自然法的律令。而罗尔斯划时代的巨著《正义论》于1971年出版,则代表了战后人们反省正义原则问题的重要哲学成果。从此,理论家们在政治哲学的论坛上风云际会,探讨交流,当然也不乏不同流派的激烈辩论,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百家争鸣、相得益彰的生动画面。??冷战后的政治哲学则又有了新的进展,在自由民主大前提下的政治多样化发展同样引人注目。可以说,面对一个全球化多元发展的新时代,任何有知识和理智判断力的公民都需要有基本的政治头脑,了解国内外大势,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看对方向、走对路,做有道德、正义感和政治方向感的人。这就需要对于政治哲学有所了解,因为政治哲学主要探讨基本政治概念、原则的规范意义和道义基础,对于政治的基本是非有清醒的把握。当然,要掌握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原则、立场和流派,并非易事。如今专门著作浩如烟海,令初涉者望而生畏。??正因如此,我的同行相识、牛津大学著名教授戴维·米勒所写的这本简短导论,成了一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书。这是作者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通识教材系列丛书所撰写的一本图文并茂的入门指导书,目的是向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介绍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思想和方法,以使之对当代政治哲学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米勒教授是当代政治哲学界的知名学者,在该领域有独到的重要研究成果,《社会正义原则》即是为回应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写的一本名著。但是,正如本书前言中作者所言,他想通过这本书,“让政治哲学对以前从未接触过它的人变得有吸引力而且易于读懂,所以努力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写得简单。”解释某些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不致陷入专门的圈内语言,这的确是一项挑战,但作者确实做到了。他用如此通俗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写出这样一本介绍政治哲学的读物,实属难能可贵。??本书首先从意大利中世纪的一幅名为《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的油画开始,生动地阐述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政治哲学。其实这就是对于包括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区别、权力、权威、正义、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概念和原则的是非问答。政治哲学提供了支持自由民主、捍卫人权,要求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基础之上等等基本原理的正当理由,以及与此相反的各种观点之不能成立的道理。本书即围绕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对主要概念的学理分析,介绍相互联系的、甚至还有对立的主要观点,并且由此展开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讨论。当然,作者不只是简单地论述是非,而且对各个问题的复杂性进行了实事求是的阐述。比如民主,作者指出,以民主的方式构建政治权威的做法渐成趋势,它依赖的是两个基本假设:,无人天生比他人优越,因而需要证明两者间的任何权威关系;第二,保护人民利益的好办法就是使之成为政治权威的终极来源。尽管民主具有这样的道义基础,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包括公民们对于政治过程和知识的了解有限,因而作出的决定也许并不都合理,故公民们也乐于选择一支领导者队伍来代表自己。结果就出现了作为代表的政府与其委托人之间的互动问题,以及当政府代表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策时,如何对待持反对意见的少数人的问题。现实中,一些民主体制下的公民经常对政治问题和政治知识表现出惊人的冷淡和无知,这就说明决不应该忽视民主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宪政体制即是为了保护每个人包括少数派的权利而设计和运作的,它是民主的多数人决定原则的必要补充。但是,宪政民主体系还不止如此,它还必须保证多数人在作出后决定之前充分考虑少数人所关注的问题,即便这并不涉及基本权利问题。这就需要民主制度本身拥有充分的协商和沟通机制,以及就公共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辩论。因此,尽管民主与专制相比是一个更合理和优越的制度,但也决不应该无视其本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全面了解了民主的这些方面以后,无论是理论家和政治家对于民主体制本身的运作才会有清醒的认识,避免的情况发生。??作为著名的研究学者,本书作者本人显然对基本政治哲学问题持有自己的基本倾向和立场,包括在不少方面不同意罗尔斯的观点。但是,作者却没有以介绍自己的观点为主,而是讲透基本问题,并且简要地联系从古代希腊至今的相关经典论述,相当客观全面地介绍了当代政治哲学的代表性观点和论据,总结了相关的争论,提纲挈领,概括准确,给读者以鲜明的总体把握。好比你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某人只是提供给你某个街道的细节,细致到连商号及其经理的名字都有,但却没有给你提供一幅脉络清晰、方位明确、标明主要街道和代表性建筑的全景图,那你在该城行走时仍然会迷失方向,不知置身何处。本书就是提供了一幅当代政治哲学方位明确、概念清晰、原理表述准确、代表性论点介绍精辟的全景图。??本书以政治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问题来安排论述,但在此过程中,也穿插了对不同流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论。总的来说,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与此进行相当一段时期论争的社群主义是一个带有集体和社群倾向的流派,但并未完全脱离自由主义的基本论述。马克思主义则是长期以来与自由主义论战的另外一个激进的政治哲学思潮,此外,近年还有女性主义,以及世界主义和全球正义论者,这些流派之间互有争论。本书不可能一一细述各个流派,但在讨论各个基本问题时对相关流派的代表性观点均有所总结。读者可以在基本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再阅读一些专门著作,以便对相关的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有更深入和全面的把握。??生动形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大量的插图和形象描述,加上对寓言画的仔细分析,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比如,除了上面提到的开头的油画以外,作者在讨论正义问题时也仔细分析了另外一幅有关公正的寓言画。所作的解析生动精辟,让人对于政治哲学有了身临其境的亲近感,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和晦涩难懂的概念名词轰炸。英国哲学的传统是经验主义,从基本经验事实中总结出相应的概念和原则,加上概念分析的逻辑工具,把深奥的哲学概念和理论与经验世界密切结合,而不是只满足于发明新名词新概念,用自我臆想的庞大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掩盖思维严重脱离实际的致命伤,以致许多理论对于现实的社会和政治改革毫无贡献(当然,这里并无全盘否认形而上学的意思,关键是看研究者本人的根本态度是以实践为依归,还是逃避现实、躲在象牙之塔里孤芳自赏甚至自欺欺人)。本书论述中处处体现出的鲜明的实践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样值得称道。??本书中译本文句通顺,表达准确,加上有英文对照,对于广大读者包括高校师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政治哲学基本问题大有裨益。因此,我愿在此大力推荐这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书。? 2007年10月,写于南京秦淮河畔曲水文华苑
导语摘要
我们应该如何共同生活于社会之中?我们究竟为何需要政府?社会正义意味着什么?至善的现实政治真的只能是海市蜃楼吗?这些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需要考虑,因为它们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之根基。打开《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它将带你进入对于这些问题的追问与探索。
作者简介
戴维·米勒 牛津大学政治学理论教授、纳菲尔德学院官方院士。撰写或主编的著作和论文涉及政治学理论及政治哲学的许多领域,包括《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1987)、《论民族性》(1995)、《社会正义原则》(1999)和《公民权与民族认同》(2000)。2002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目录
前 言1 我们为何需要政治哲学2 政治权威3 民主4 自由与政府的限度5 正义6 女性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7 民族、国家与全球正义索 引英文原文
内容摘要
我们应该如何共同生活于社会之中?我们究竟为何需要政府?社会正义意味着什么?至善的现实政治真的只能是海市蜃楼吗?这些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需要考虑,因为它们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之根基。打开《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它将带你进入对于这些问题的追问与探索。
主编推荐
戴维·米勒 牛津大学政治学理论教授、纳菲尔德学院官方院士。撰写或主编的著作和论文涉及政治学理论及政治哲学的许多领域,包括《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1987)、《论民族性》(1995)、《社会正义原则》(1999)和《公民权与民族认同》(2000)。2002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精彩内容
【文摘】第一章 我们为何需要政治哲学这是一本关于大主题的小册子。众所周知,一张图画抵得上千言万语,因此我想从谈论一幅巨型图画开始,它能帮助我们弄清政治哲学是怎么回事。要讨论的这幅画是由安布罗焦·洛伦泽蒂在1337至1339年间创作的,它覆盖了锡耶纳市共和宫帕切厅的三面墙壁。这幅画通常被称为《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洛伦泽蒂的壁画首先是通过代表了统治者应该有和不应该有的品质的人物形象,描述好政府和坏政府的本质;然后再展现出两种政府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在好政府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威严的统治者穿着华丽的长袍,端坐在自己的宝座上,众人围坐在他的身边,象征着勇气、正义、宽厚、平和、审慎、节制等美德。他的下方站着一列被长绳缠绕的公民,绳子两端系在统治者的手腕上,象征着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和谐联结。我们转向右边,就能见到洛伦泽蒂所描绘的好政府先是对城市、继而对乡村的影响。城市井然有序,富庶繁荣:我们看到工匠在勤劳地操练手艺,商人在买卖货物,贵族骑着装饰花哨的马匹;有个地方,一群跳舞的人手拉手围成一圈。城门外,一位穿着考究的女士骑马出猎,途中遇到一头滚圆的白条猪正被赶往市场;在乡村,农民们耕种土地,收获庄稼。万一粗心的观察者没能抓住壁画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也清楚地写在象征安全的一位长有双翼者手中高举的旗帜上:只要共同体继续维护这位女士的权威,人人都将无所畏惧地自由旅行、耕地、播种,因为她剥夺了邪恶者的一切权力。
另一面的壁画代表了邪恶的政府,它保存得没有那么完好,但传达的信息同样一目了然:被贪婪、残酷、傲慢等罪恶所环绕的恶魔般的统治者,军事占领下的城市,以及被可怕的军队摧毁的荒芜的乡村。在这里,恐惧之神所举的旗帜上写着:在这座城市,正义屈服于暴政,因为人人都只顾追逐自己的利益。没有人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不为自己的生命担忧,因为城门内外都有抢劫发生。
要想懂得什么是政治哲学以及我们为何需要它,看看洛伦泽蒂的恢弘壁画是再好不过的方法了。我们可以将政治哲学定义为对好政府与坏政府的性质、起因和结果的研究,我们的图画不仅概括了这一探求,而且以引人注目的视觉形式表达了这门学科最核心的三个理念。一是好政府和坏政府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质量。洛伦泽蒂向我们展示了正义和其他美德的统治如何任由普通人民去工作、贸易、打猎、跳舞,简言之,去做一切使人类生存更加丰富多彩的事情;而这幅画的另一面,则展示了暴政如何孕育贫穷和死亡。所以这是首要的理念:被统治得好还是坏,这对我们的生活的确非常重要。我们不能脱离政治、退隐到私人生活中去,也无法想象自己被统治的方式不会对我们的个人幸福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个理念是,政府采取的形式不是预先确定的:我们可以作出选择。这幅壁画究竟为何出现在这里呢?它被画在“九人厅”——九人执政会的议政室里,这是一个由九位富有商人轮流执掌的议政机构,在14世纪上半叶统治着这座城市。因此,这幅画的功能不仅在于提醒这些执政者牢记他们对锡耶纳人民的责任,也是对该地建立起共和统治形式的一种庆祝,当时许多意大利城市正处于严重的政治骚乱之中。对坏政府的描绘也不仅是一部学究气的影射作品:它还警告人们,如果城市的统治者不能履行对人民的责任,或者人民不能履行他们监督自己的代表的职责,将会发生何种情形。
第三个理念是,我们能够知道好政府与坏政府的区别何在:我们可以探究不同政府形式的后果,可以了解哪些品质有助于构成最好的政府形式。换言之,有这样一种叫做政治知识的东西存在着。洛伦泽蒂的壁画承载着这一理念的所有外在印记。我们已经看到,有德行的统治者被象征各种品质的人物所环绕;根据当时的政治哲学观念,这些品质代表了好政府的特征。壁画旨在予人以启迪:它们想要同时教会统治者和公民实现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正如洛伦泽蒂所坚信的,这预示着我们能够知晓如何做到这一点。
然而,我们该不该相信壁画中的信息呢?它们含蓄提出的那些主张确实是可靠的吗?我们拥有哪一种政府这一点对我们的生活真的那么重要吗?在这方面我们有选择吗,抑或我们对诸如政府形式之类的事情根本无法控制?我们能否知道是什么使一种政府形式比另一种更好?这些都是政治哲学家们提出的一些重要问题,此外还有许多更小的问题。但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还得多解释几句。
我在这里所说的政府,是指比“当下的政府”——任何社会中某一特定时刻拥有权力的一群人——宽泛得多的东西。实际上,我指的是比国家——权威所赖以行使的政治机构,诸如部长内阁、议会、法院、警察、武装部队,等等——还要宽泛的东西。我指的是引导我们共同生活于社会之中的规则、实践和制度的整体。我们或许会认为以下这些是理所当然的:人类需要相互合作,需要知道谁能和谁一起做些什么,谁拥有物质世界的哪些部分,如果有人破坏规则将会发生什么,如此等等。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人类必须有一个国家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看到,政治哲学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首先要有一个国家,或者更笼统地说,为什么需要政治权威。我们需要和无政府主义者论战,他们认为没有国家,社会也能很好地管理自己。所以我想暂时让它成为一个开放性的议题:“好政府”究竟是否要求有一个国家,或者说习惯意义上的政府。另一个在本书最后一章之前也将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应该只有一个政府还是有许多政府,即整个人类共用一种单一的制度形式,还是不同的民族采取不同制度?
在创作这幅壁画时,洛伦泽蒂首先是依据两类统治者的人性品质及其对属民生活的影响,来表现好政府和坏政府。考虑到壁画这一介质的信息传递方式,这一点也许难以避免,但它无论如何是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的观念的。好政府不仅与政府体制本身有关,也取决于那些统治者的性格特征——比如审慎、勇气、慷慨,等等。当然在体制方面还存有争议:比如君主制是否比共和制政府更加可取,抑或正好相反。如今关注的重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对好政府的制度方面思考得更多,而对使制度得以运行的人们的个人品质思考得更少了。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已经沿着这条路走得太远了,但我仍将采纳现代主流视角,在随后的章节里主要谈论作为一种制度的好政府,而不是怎样使我们的统治者更具美德。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幅巨画背后的理念。三大理念中最没有争议的一个,是政府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质量。如果有读者没能立刻认识到这一点,那也许是因为他或她生活在年复一年无甚变化的政府形式之下。选举的时候一个政党代替另一个政党,可对大多数人的生活来说,这种转换只会产生极小的影响(尽管政治家们喜欢假装不是这样)。但是,想想在上个世纪兴起和衰落的那些政权吧:想想德国的纳粹政权和被它杀害的六百万犹太人。而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国家,所有人都看到自己的生活水平以空前的速度提高着。20世纪的历史,几乎是精确地复制了洛伦泽蒂壁画中那种泾渭分明的对比。
但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三大理念中的第二个。即便不同的政府形式曾经是、现在仍然是造成繁荣或贫困、生存或死亡的直接原因,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统治着我们的政体呢?抑或它们只是链条上的一环,其自身也受控于我们无法左右的更深层的原因?如果这样的话,政治哲学还有什么意义,何人宣称的宗旨能帮助我们选择最好的政府形式?
第二章 政治权威
如果有人问我们今天是如何统治自己的,即我们在什么样的安排下共同生活于社会之中,答案肯定是我们被国家统治着,国家行使前所未有的权力对我们的生活施加影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基本保护,使我们免遭人身和财产的损害;还以无穷多的方式对我们进行管理,制定我们借以谋求生存、与人交流、来回旅行、养育孩子等等的规则。同时它还为我们提供范围广泛的福利,从卫生保健、教育一直到道路、住房、公园、博物馆、运动场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说今天我们都是国家的傀儡并不为过。当然并非所有国家在履行这些职能方面都同样成功,但是没有人能从隶属于一个失败的国家中受益。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晚才有的一种现象。过去,人类社会通常以小得多的规模来统治自己。在部落社会,权威掌握在村庄长者的手中,他们开会解决部落成员间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对部落的规范作出解释。当更大规模的社会出现时,譬如汉朝统治下的中国或中世纪的欧洲,仍然没有任何可以称得上国家的东西。尽管国王或皇帝拥有最高权威,但日常治理是由地方领主及其属下官员来进行的。他们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也非常有限,因为他们既不想对人民管制得这么严密(也许除了第二章宗教事务之外),当然也不打算提供现代国家所提供的大部分物品和服务。政治权威以这样一种方式被织入社会结构中去,它的存在相对而言似乎是无可争议的。发生的争论在于事实上应该由谁来行使它(国王依靠什么权利来实施统治?),以及它是否应该在不同的实体(比如国王与牧师)之间进行分割。
然而,现代国家首先在西欧、随即在几乎所有其他地方的出现,意味着政治权问题成了过去五百年间政治哲学家们关注的对象。现在有一个机构声称有权以各种方式来统治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能够证明其正当性?在何种情形下(如果有的话)国家可以行使合法的政治权威?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有义务去服从它制定的法律、遵循它的其他指示?在我们于下文继续探讨如何最好地组织国家——政府形式应该是怎样的——以及应该对国家权威设立什么限制之前,需要先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
当我们说国家行使政治权威时,我们指的是什么呢?政治权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人们普遍承认它是权威,即拥有命令他们以特定方式行事的资格。譬如说,当人们服从法律时,常常是因为他们相信制定法律的实体有权这样做,而自己有相应的服从义务。另一方面,拒绝服从的人们会在制裁的威胁下被迫服从——破坏法律的人会被抓住并受到惩罚。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的。除非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出于相信其合法性而服从法律,法律体系是无法运行的:首先是需要大量官员来执行法律,随后就会出现谁来对他们执行法律的问题。同样地,那些的确是出于义务感而遵守法律的人,也会因为知道违法者将很可能受到惩罚而被鼓励去遵守它。我不从邻居那里偷窃,因为我尊重他的财产权。我期待他也同样尊重我的财产权,但我知道如果他不尊重的话,我能够让警察把我的财产拿回来。因此,自愿服从权威的人们知道自己得到了保护,不会被心存不良者占便宜。
这样,政治权威就把真正的权威与被迫的服从结合起来了。它既不是纯粹的权威,像智者那样,他的门徒不受任何强制地听从他的指示;也不是纯粹的强制,好像一个夺走你钱包的持枪者;而是二者的混合物。但问题仍然在于,我们为什么需要它?毕竟,政治权威——尤其是当它由现代国家这样强有力的实体来行使时——将许多不受欢迎的要求强加于我们,其中有一些(比如交税)使我们在物质上遭到损失,另一些则迫使我们去做自己在道德上抵制的事情(比如在我们所反对的战争中作战)。如果无政府主义者声称没有政治权威社会也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国家本质上不过是谋求当权者利益的一种非法勾当,我们能作出何种回答呢?
本章稍后将回到无政府主义对国家的替代选择,但我首先要像其他人以前做过的那样为政治权威辩护:请读者想象一下没有政治权威的社会生活——将警察、军队、法律体系、文官系统以及国家的其他分支机构全部拿走,这时会发生什么呢?
也许可以在托马斯·霍布斯出版于1651年的《利维坦》中找到循此思路的最著名的思想实验。我在第一章中提到,霍布斯经历过英国内战所导致的政治权威的局部崩溃,他所描绘的缺乏政治权威的生活景象是极为惨淡的。他把没有政治统治的“人类的自然状态”描述为一种为了生活必需品而残酷竞争的状态,人们处在持续的恐惧当中,担心遭到他人的抢劫或攻击,因而总是倾向于首先攻击他人。其结果被概括在常被引用的一段话中: 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这样一来,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移动与卸除那些须费巨大力量的物体的工具、地貌的知识、时间的记载、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有时人们会说,霍布斯之所以得出这种悲观的结论,是因为他相信人的天性是自私、贪婪的,如果没有政治权威的约束就会试图为自己攫取尽可能多的东西。但这种说法没有抓住霍布斯观点的核心,即在信任缺失的情况下人们之间的合作是不可能的,而只要没有超越众人之上的权力来执行法律,信任就不会存在。霍布斯描述的“自然状态”中所没有的那些东西,首先需要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才能获得;这些人将期待他人也会尽到自己的职责,而在没有政治权威的地方,心存任何这样的期待都是不安全的。如果我和别人达成协议,却没有法律来保障其执行,我凭什么能指望对方遵守协议呢?就算他愿意遵守协议,也会对我产生同样的疑虑,从而断定这样做太冒险了。霍布斯声称,在这种情形下只能小心翼翼地作最坏的打算,尽你所能采取任何措施以保护自己免于死亡的威胁;要做到这一点,就得积聚相对于别人而言尽可能多的力量。说到底,正是因不信任而产生的对他人的恐惧,把没有政治权威的生活变成了“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无休止战争”。
霍布斯的悲观论调是否正确呢?他的批评者指出,我们只需环顾四周,就能发现在没有国家或国家分支机构介入的情况下,人们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甚至不期待任何回报地相互帮助的大量证据。譬如说,一群街坊可以共同决定修葺一块废弃的儿童操场,成立团队,分派工作,每个人都可以指望其他人完成各自的那一份工作,而用不着任何法律协议或其他强制手段。人类的本性并不像霍布斯所描绘的那样。但是这种看法在某方面未能抓住要害。尽管霍布斯也许的确对人类本性作了过低的评价(曾经有人发现他塞钱给一个乞丐,他只能解释说自己这样做只是为了减轻看到乞丐所产生的不适感),他真正的观点是,在权威坍塌后接踵而至的恐惧氛围下,人类天性中更值得信任的良善的一面会被湮没无存。从我们所知道的人类在被卷入内战和其他困境、生存本身受到威胁时的行为表现来看,他似乎是对的。
所以,我们需要政治权威,因为它给我们以安全,这种安全让我们能够信任他人。在信任的气氛中,人们能够合作创造出霍布斯所列举的显然不存在于“自然状态”中的所有那些好处。但是,我们怎样在没有政治权威的地方造出权威来呢?霍布斯设想所有人集中起来相互缔约,成立一个主权机构,此后就由它来进行统治;或者另一种选择,他们可以个别地服从一个强有力的人,比如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在霍布斯看来,谁拥有权威无关紧要,只要权威是不受限制、不被分割的。在这里,我们也许会和他产生分歧。但在更周密地考察权威应如何构成之前,我们应该先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避免“自然状态”。不管霍布斯说了些什么,在政治权威缺失的情况下社会合作究竟有没有可能呢?
媒体评论
行文简洁,可为广泛的人群所理解,论题综合性强,是对许多有争议的重大问题的一个可靠导言……????????????——英国赫尔大学政治学理论教授?帕雷克勋爵 他用如此通俗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写出这样一本介绍政治哲学的读物,实属难能可贵。 ——政法学者?顾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