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正版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著,博集天卷 出品 9787540489328 湖南文艺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
13.85
2.9折
¥
48
全新
库存49件
作者[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著,博集天卷 出品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89328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6482260
上书时间2024-10-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一个寻求真知的人的心路历程 石枕川
《复活》这部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自20世纪初便已开始译介到我国,一百年来曾为它展开过无数次讨论,评论文章何止车载斗量!现在重译,抚今追昔,不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故略陈感怀,以就教于读者和学界专家同仁。
我想说的是:,小说的情节是写聂赫留朵夫如何完善自我、忏悔过去、分田散产、皈依宗教的过程,亦是写一个寻求真知者的人生探索和心路历程;第二,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劝说世人注重伦理道德;第三,书中引用《圣经》中的众多说教,乃是为了达到完善自我这一目的。说《复活》是部社会小说当然不错,但若把它看成是道德伦理小说,可能更为准确。
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两种对停滞的社会生活进行重构的途径:一条是通过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另一条则是通过精神文明的建设或道德的匡正。托尔斯泰在俄国社会生活和文学中极力主张的正是后者,即完臻道德情操的途径。这既是托尔斯泰的社会理想,也是他的文学审美追求。
可是长久以来,对待列夫·托尔斯泰的这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他全部著作的核心——却缺少积极的评价。这出于多种原因。由于出发点不同,评论家往往说它背离革命、背离现实等等。在今天,我觉得,不但觉得,而且认为有重新审视这位作家的学说的必要。经验证明,重建社会生活如不注意到人在道德方面的自我改造和完善,将不会得到应有的效果。
托尔斯泰是思想的艺术家。书中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艺术形象与其说是性格的典型,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典型。托尔斯泰的思想就活在他创造的艺术典型里。当然,聂赫留朵夫不等于托尔斯泰自己,但在聂赫留朵夫寻求真知的探索中可看到作者本人的追求。这种追求主要表现在理念上、道德观念上。托尔斯泰的立场既内在于聂赫留朵夫,又外在于聂赫留朵夫。
在托尔斯泰看来,凡是人,都有一切人性的胚芽。他写道:“有一种极为常见及普遍的迷信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他一成不变的本性,或是善良的,或是凶恶的,或是聪明的,或是愚蠢的,或是精力充沛的,或是冷漠疲沓的,等等。其实并非如此。我们谈论一个人,可以说他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蠢的时候,精力充沛之时多于冷漠疲沓之时或者相反,但若触及具体的人,说他生来善良或者聪明,说另一个生来凶恶或者愚蠢,那就不对了。然而我们总是这样把人分类,实在失之公平。人好比是一条河,河里的水全都一样,没有分别,但有的地方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面宽广,水流平缓,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浑浊,有的地方冰冷,有的地方温暖。人也一样,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切人性的胚芽,有时流露出这一种本性,有时流露出那一种本性,他常常显得面目难辨,其实他还是他。”作者接着写道:“有些人身上这类变化尤其突出,聂赫留朵夫便属此类。他变化的原因有生理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作者以此说明,他的男主人公并非什么“超人”,聂赫留朵夫从一个纯洁无瑕的青年到堕落乃环境使然,后来他得以精神复活,则是不断审视自己、改造自己的结果。
人的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人所处的特定环境、所观察事物的特定角度决定着所观察到的意义。在托翁笔下,聂赫留朵夫在他姑妈家度假、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原是个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贵族青年,“当一个青年次得以不按别人的指导而由他自己来领会生活全部的美和它的重要性,领会到事业之于个人至关重要的时候莫不如此。在他的想象之中,经他的参与,整个世界乃至他本人,不仅有希望,而且有可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完善。那一年他在学校里读了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那时他次明白到土地私有制的真正残酷和不平。他又是个为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平衡不惜做出牺牲的人,于是他做出决定,放弃土地私有权,把他从父亲那儿继承下的土地交给了农民”。
然而聂赫留朵夫后来起了变化,他沉沦了。这种变化是他三年后进入京城彼得堡开始,而加入军队后才完成的,因为“军队(指帝俄军队——译者)生活本就容易使人堕落,人一进入军队,没有了合理的有益的劳动,变得无所事事,既不承担人类的共同义务,又能享受军旗、制服和团队的荣誉,一方面,对别人拥有无限的权力,另一方面,对上级则是奴颜婢膝般的服从”;又因为“被遴选入禁卫军,和那些门第显赫、家境优越的军官厮混在一起,由于富裕和接近皇室,就使人加倍地堕落,堕落到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甚至疯狂的程度”。聂赫留朵夫奸污姑妈家半是养女、半是奴仆的玛丝洛娃就是在这个时候。
……
导语摘要
《复活》是世界殿堂级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小说以贵族聂赫留朵夫为主人公,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开展,惟妙惟肖刻画了当时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以及官吏的昏庸,各个阶层、不同身份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复杂人性,可以说是一面大时代的镜子。这部作品包括了非凡卓越的人性洞察,巨细靡遗的现实刻画,动人心魄的灵魂救赎,是一部完整体现列夫·托尔斯泰一生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的文学巨作。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目录
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内容摘要
《复活》是世界殿堂级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小说以贵族聂赫留朵夫为主人公,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开展,惟妙惟肖刻画了当时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以及官吏的昏庸,各个阶层、不同身份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复杂人性,可以说是一面大时代的镜子。这部作品包括了非凡卓越的人性洞察,巨细靡遗的现实刻画,动人心魄的灵魂救赎,是一部完整体现列夫·托尔斯泰一生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的文学巨作。
主编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精彩内容
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块不大的地方,拼命糟蹋他们脚下的土地,用石子砌路,什么也不让生长,露出个草芽儿便把它铲除,烧煤炭、烧石油,烧成烟雾瘴气,砍伐树木,驱逐鸟兽。尽管如此,春天依然是春天,在人们麇居的这个城市,太阳暖融融的,受蹂躏的小草仍然发芽茁长,不但在街心公园,而且在马路的石缝里露出它的翠绿。桦树、白杨、稠李长出了黏糊糊、毛茸茸的嫩叶。菩提树也照例绽了芽儿。乌鸦、麻雀和鸽子在欢欢喜喜地营巢筑窝。被太阳晒暖的苍蝇贴着墙壁嗡嗡飞舞。无论树木虫鸟或者孩子们都觉得高兴。可是人——那些成年人,却仍在欺骗、折腾自己和别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天的早晨,不是上帝赐予一切生灵的美丽世界,充满和睦、融洽和爱的美丽世界,而是挖空心思统治他人。
例如,省监狱办公室里的官吏就认为,神圣和重要的不是让动物和人们分享春天的爱抚和欢乐,而是昨天收到有编号、盖章并且指名道姓了的传票,传票上限定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前把三个在押犯—一男两女——送去过堂,还说其中一个女的是主犯,应分开押解。为了这张传票,四月二十八日早上八时,看守长走进光线昏暗、空气污浊的女监,他身后还跟着女看守,一个脸容憔悴、白发蓬松、穿件金绦镶边的外套、腰际束一根皮腰带的女人。
“您是说要带玛丝洛娃?”她一边问,一边和值班看守来到一个门朝走廊的号子跟前。
值班的哐啷啷启了铁锁,打开号子门,迎着一股比起走廊里更难闻的恶臭出声叫唤:
“玛丝洛娃,过堂去!”随后他带上门,站在走廊里等候。
甚至在监狱院子里,也充溢着春风送来的清新的泥土气息,可是走廊里却是令人抑郁的空气,充满粪便、焦油和腐烂物的味儿,使得每个来到这儿的人都感到颓丧和忧悒。刚从监狱院子走进来的女看守也同样感觉到了这股难闻的气息,虽然她早习惯于此。她一进走廊便觉得全身倦怠,想睡觉。
号子里的人显然在忙着收拾,传来女犯的说话声,光着脚板的走路声。
“玛丝洛娃,我说,你得赶紧着点儿!”看守长冲着牢门高声催促。
两分钟后,从门里出来个年轻妇女,中等个儿,挺着高高的胸脯,白衣白裙,外罩灰大褂。她快步走到看守身边,转过身站住。但见她脚上套着亚麻布袜和囚犯暖鞋,头上扎块白头巾,而在白头巾下,有意露一绺乌黑的鬈发,脸一如长久闭门不出的人那样,是灰白色的,使人想起地窖里的土豆芽,她那双纤手和从大领口里露出的脖子也是这个颜色。使人惊奇的是,在这灰白甚至苍白的脸上有一双稍稍浮肿、却炯炯有神的眼睛,其中的一只带着点儿斜视。她仰首看了看守一眼,便垂首挺着笔直的腰肢等候吩咐。看守正要锁门,这时从里面探出一张白发老婆子皱巴巴的苍白脸来,正经八百地对着玛丝洛娃嘱咐什么。看守冲着她的脸乓地关上牢门,那张脸消失了,号子里响起女犯的哈哈笑声。玛丝洛娃也笑了,她扭头去看牢门的小窗,见老婆子贴着窗洞,用嘶哑的嗓门对她说:
“要紧的是不说分外话,不能改口。”
“反正路只一条,再坏,也坏不到哪。”玛丝洛娃摇头答道。
“当然啦,路只一条,没有第二条,”看守长以其长官的坚信不疑的口气,俏皮地应着说,“跟我走吧!”
老婆子的眼睛从窗洞口挪开了。玛丝洛娃快步随看守长下了石级楼梯,经过比女监更臭、更喧闹的男监,在窗内男犯的注视下出了牢狱,来到办公室。两名持枪的押送兵已在那里等候,文书把一张写好了的、纸上带着烟味儿的公文交给了其中的一个,指着女犯说:
“把她带走吧。”
那个押解兵——红脸膛、麻脸、下诺夫戈罗德的汉子收下公文,把它塞进大衣翻袖里,朝他同伴,一个高颧骨的楚瓦什人眨了眨眼,示意带这女犯上路。押解兵和玛丝洛娃下楼朝大门走去。
走出出入口的边门,穿过院子和围墙,便来到了监狱外面的石砌马路上。
马车夫、掌柜的、女厨娘、工人、当官的都朝女犯好奇地张望。有的摇摇头,心里暗暗想:“瞧吧,如果行为不规,便会落这样的下场。”孩子们瞅见这么个女强盗很是害怕,不过见有大兵押着,没法儿干坏事,这才宽了心。一个乡下佬不久前才卖煤卖到了钱,在小铺里喝足了茶,见犯人走过,便走近她跟前,朝她画个十字,给了她一戈比,而她,倏地红起脸,低头嘟囔了一句什么话。
女犯人感觉到了人们投射过来的眼光,不过她并不扭头去瞧,只是斜着眼睛睨他们一下。见有人注意她,心里觉得高兴。使她高兴的还有这较之监狱来得干净的春天的气息。她那双穿着犯人鞋的脚因为长久没有走路,踩在石子马路上很不舒服,脚底疼痛,所以她小心地看着脚下,尽可能把脚步放轻。一群鸽子在食品铺子前面正旁若无人般大摇大摆地散步,她的脚差点儿没踩在一只瓦灰鸽的身上,鸽子扑棱一声飞了起来,翅膀在她耳边扇起一阵风。女犯笑了,但随即又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由沉重地叹了口气。
……
媒体评论
《复活》即使没有托尔斯泰早年的作品的和谐丰满,但它仍不失为歌颂人类同情的诗——真实的诗。在《复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托尔斯泰那清明的目光——淡灰色的、深沉的、深入人的灵魂的目光,比在他别的任何作品中更清楚。这束目光在每个灵魂中看到神的存在。 ——罗曼·罗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