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正版 阿城论 杨肖 9787521200027 作家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华正版 阿城论 杨肖 9787521200027 作家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12.38 3.2折 39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肖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0027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5299837

上书时间2024-10-18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①?何以故?盖因阿城作品虽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他涉猎广,见识高,凡有讲论,头头是道;人有趣,他的人生就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三王”为代表作,又有《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通识与常识》等。他也介入影视,为顾问,做编剧、美术指导等。他画画,曾参与“星星美展”。

“我当时下乡了,还想着怎么离开这儿。我就去学烹调,我是有执照的厨子。但是那个时候还是少一根弦。做了厨子之后,没有人要我。因为我出身不好,出身不好的人不能做厨子,怕下毒。学成了之后才想到这个。……我以前跟木匠学手艺。一般师傅开始都要给徒弟个下马威,不然他不老实。为什么说要给师娘端尿盆子,你能端得了师娘的尿盆子,行,你做人可以忍。师傅说,你把这凳子给拆了。我想肯定就是拿斧子往外打呗。结果打不动,才发现里面是榫。这个榫很复杂,你越摇这个椅子越结实。中国的老椅子不怕摇。越摇越结实。”①?自述如此,可见传说他厨艺不凡、能修明清家具等,当是事实。何其多能也?非天纵之圣,当与长期居于社会边缘有关,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②“不试,故艺”。

“因为想起在大陆我常是公共厕所,朋友急了,就跑来解决,因此甚么样的屁股都帮忙擦过。”③?他帮人修改烂尾电影,因其固然,竟能化腐朽为神奇。他帮李爽整理自传,成《爽》。“公共厕所”乃“及时雨”之象,既见其热心,又见其神通广大。能擦各种屁股,必也致广大而尽精微。非广大,不能擦各种屁股;非精微,不能解决好各类疑难杂症。

2016年,《阿城文集》七卷本出版。稍加浏览,叹其博观。深究其文,佩服其见识。文集是一个人能量的总汇,是其能量分布的记录,是其成长足迹。观文集,可知阿城大略。

“东西南北之人”定位阿城,亦以此名书。“东西南北之人”为孔子自道行迹与境界④?,用来论阿城似亦恰当。

“东西南北之人”的解释——“居无常处”。

“不是一个职业作家,是个‘专业’作家,职业作家是靠写小说吃饭的,而专业作家写什么凭的是兴趣。什么东西哪一个专业吸引我了,我就会去追随它,多长时间我也不管,这就是因为自学形成的性格,你对这个感兴趣了你就追这个,你对那个感兴趣就追那个。”①?追兴趣而动,不拘一处,这种境界亦合“东西南北之人”象。他以文学名世,但提及文学大都语气轻蔑,做文学失足青年状:“我以前在云南的山里去寨子里玩耍,几个人随身带着烈酒。所谓烈酒。就是用化肥硝胺酸沤甘蔗渣蒸馏出来的一种烈酒。我就是被这种烈酒喝坏了,智商本来就不高,结果又下降一大截,再加上偏头痛,记忆力衰退,基本上就不能想严肃的事儿,只能弄写写小说之类的轻脑力活动了。”②?鲁迅尝论曹丕曹植:“曹丕说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但子建却说文章小道,不足论的。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论。这里有两个原因,,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的了。”③?阿城应也是小说作得好,遂说小说小道,不足为。《闲话闲说》虽还与文学有关,但纵横捭阖,出入儒释道,格局恢弘;《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格局完全超乎文学之外。阿城有实力,故可作如是言。阿城与周勤如谈音乐,与孙晓云讨论书法,同姜文聊电影,和刘小东谈美术,与查建英讨论文学,辩才无碍,各领域出入无间,高见迭出,令人神往。观其聊天记录,知其涉猎广泛,思想上亦不滞留。

“家庭—单位”单向街状态。他跳出体制外,不在体系中,为自由职业者,乃“游民”,故生活状态亦合“东西南北之人”象。

“this guy”①?,对于“东西南北之人”,怎么条分缕析地描述他?虽然如此,阿城依然有迹可循,故东西南北之人以东西南北之方式描述。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呼马为马,呼牛为牛,呼吸暗积,待时势一变,既出离困境,亦见知于世人。大名鼎鼎之际,转身去国,以工养读,游览阅读,格局日新。今则居京,深居简出。故是书先述阿城生平,列其行事,次其时序,使知其生平大略。好在阿城谈论其经历颇翔实,关于他的访谈亦甚多。故此章以阿城说阿城,以为主体。为免孤证之讥,故亦取他人见闻与记录,以为补充。本书所谈阿城经历及所附年谱只言大概,有些细节或未必十分准确,但虽不中亦不远。尝听艾恺与梁漱溟聊天录音,艾恺屡问什么事在哪年等,梁漱溟答曰,这不重要,不用执着。笔者亦曾与阿城会面,问及相关年份,阿城或说未必记得清,或说此“车轱辘话”。故言阿城平生,此书未敢称精当。考察阿城平生,关键之处不在于弄清具体史实,在乎通过行迹了解阿城如何锻成,所谓“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借鉴其居困与处贵两方面经验,以小观大见出时代变迁,亦看时代变迁中人应该如何自处。

“五项全能”者,排列次序比较困难。青藤自谓,书一,诗二,文三,画四;白石自谓,诗一,印二,字三,画四。青藤次序合乎实际,白石恐全盘颠倒方为恰当,因其诗格调诚然不高,曾为王闿运讥为“薛蟠体”。如何排列阿城所长者?他当有自己的排列方式,或画一,电影二,文三。笔者则按其目前成就大小排列:小说一,是为本书第四章;因“三王”地位尤为突出,故单列,是为第五章;文二,是为第六章;电影三,是为第七章;画四,是为第八章。

 

 

 

 记

“三王”,听过很多关于阿城的传说。2014年,《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出版,很快买来读过。也曾想过系统阅读他的作品,但因为读书兴趣逐渐转移,遂鲜关注时人作品。

“党八股腔”者。尤其钟先生下放之后,对《资治通鉴》下了极大功夫,当于历史变迁、兴衰、荣辱有了更深体验。故复出之后,依然有光芒。阿城之所以为阿城,与钟惦棐密切相关。钟先生的荣辱,深深影响了阿城的知识结构、经历,甚至立场。

“何居乎”?当何去何从?

2017年,我经历了几次剧变。在变化中,我一边应对,一边调整,一边写作。好在今日终于完成此书。

 

2017年12月31日

 



导语摘要

“气质”。作者对阿城的基本判断是,他是中国当代*流的作家,其格局、视野、规模,当代作家鲜有能及者。



作者简介

1983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西北大学艺术史学博士。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南方文坛》《当代文坛》《海国图志》等刊物发表文章,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美术史研究、文学、电影、当代艺术评论等。



目录

 1



“电影锣鼓”风波 /2


 11


 16


 20


 24



 26


 31


 39



 42


 53


 57


 



 67


 72


 78


 92


“考古”:论《色相》《噩梦》《炊烟》 /94


“访碑” /97


 100


“三王”


“新文学”形式 /103


 111


 115



“春秋” /120


 127


“礼下庶人”之恶果 /143



 159


 164


 167


 169


 172


 175



“星星美展” /178


 184


 190


 196


 


 203


 206



内容摘要

“气质”。作者对阿城的基本判断是,他是中国当代*流的作家,其格局、视野、规模,当代作家鲜有能及者。



主编推荐

1983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西北大学艺术史学博士。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南方文坛》《当代文坛》《海国图志》等刊物发表文章,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美术史研究、文学、电影、当代艺术评论等。



精彩内容

 

 

1984年,阿城为《作家》杂志写过一个小传。2016年,《阿城文集》七卷本依然用之,可见阿城对此传记是满意的。“我叫阿城,姓钟。今年开始写东西,在《上海文学》等刊物上发了几篇中短篇小说,署名就是阿城。为的是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糊糊涂涂地来了。半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传统的说法,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这之后,是小学、中学。中学未完,文化‘革命’了。于是去山西、内蒙插队,后来又去云南,如是者十多年。1979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可爱。这样的经历不超出任何中国人的想像力。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1984年前行迹。①?阿城不说“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而强调“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固是戏谑,但或能见其立场。强调出生日期为“清明节”,虽似不动声色的玩笑话,但可见其怨。小传对于父亲遭遇只字未提,或因碍于时势,有所避讳?或不欲别人知其父亲为谁?或不愿回首往事?“如是者十多年”,看似轻描淡写,其中多少辛酸泪。阿城插队居困,好比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其人生的关键时期。“也是手艺人”云云,不唱“灵魂工程师”高调,颇有“反对崇高”之风,可见出阿城对小说的态度,不高视之,也不卑下之。

 

“电影锣鼓”风波

 

 

1949年,阿城出生。他自述:“我是公元千九百四十九年、中华民国第三十八年四月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十月成立,所以我呢算是民国出生,共和国长大。”①?阿城屡言“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又说“民国出生,共和国长大”,不完全是戏言。观阿城大略,知其知识结构、格调、品位、师友结构等确属“旧社会的人”。他与“新社会”未必协调,故言出生日郑重写下两个时间:“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中华民国第三十八年四月”。某某年云云,涉及奉正朔问题,不可不重视之。前者为耶稣纪年,今则通用为标记客观时间而已①“中华民国第三十八年四月生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十月成立”之间张力,对于理解阿城,思过半矣。

“我出生前,父母在包围北平的共产党大军里,为我取名叫个‘阿城’,虽说俗气却有父母纪念‘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战略成功的意思在里面。十几年后去乡下插队,当地一个拆字的人说你这个‘城’字是反意,想想也真是宿命。”②?王忠明转述钟惦棐的话:“‘人要经得起出名。’阿城之‘名’,原本就很平常,无非是进城那年生的,故取名‘阿城’。”③?阿城之名,有钟惦棐的寄寓、憧憬和感慨,展现那一代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情感。钟惦棐说:“对于中国无产者终于有了一个国家,是处在怎样的兴奋状态之中。”④?为儿子取名阿城,即此状态之见。⑤?可是,谁能料到后面的变局。这个参与新中国缔造的文艺工作者,忽一朝成为右派。阿城这个城市出生者,反而流落农村十余年。阿城坚持用此名,既有“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之意,或亦有尊父思父之意。

“打倒”,阿城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都受到很大影响,此其人生大变。此后,阿城的立场、格调、生活和写作状态均与此有关。

1983年,钟惦棐作自传:“钟惦棐,四川江津人,1919年生。初中一年后失学。1937年赴延安,入抗大,次年转鲁艺。1939年去敌后,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任教。1943年到冀中游击区。1948年调华北局宣传部。次年调文化部筹建艺术局。1951年调中央宣传部。现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自1950年开始写影评至1956年,有关评论收入1983年出版的《陆沉集》。1979年后至1982年间的评论另编《电影文学断想》,在印刷中。”①?由此大概了解钟惦棐生平。“四川江津人”,言籍贯也。“初中一年后失学”,知家境一般,昔尝艰苦,但亦说明家庭成分好,此新政之资也。“1937年赴延安”,根正苗红,嫡系部队。“抗大”“鲁艺”云云,知在延安接受了高等教育,知其知识结构。“去敌后”,“到冀中游击区”,知曾接受了全面锻炼。“文化部”“中宣部”云云,知乃文艺领导干部,曾在重要岗位。小传有二十二年空白期,此其人生低谷,钟惦棐只字未提,似毫无怨言,君子人也,君子人也。《电影策·序》称:“书以策名,一点要说明,一点要辩正。说明是说明我至今还是个电影社会学者,总是以社会学的角度看待电影艺术的发生、发展和作用的。并认为美学和电影美学的核心问题,也仍然离不开这点——包括不接触任何社会问题的电影。辩正是辩正我在电影社会中,又更多留心的是‘策’,但我从来也不是个决策者。……‘策’前‘策’后。甚至‘策’里‘策’外,我都是作为一名信奉共产主义的宣传干部,从不以为自己是什么电影行家。”②?受难二十二年,复出之后依然自我定位为“宣传干部”,将作品命名为“策”,初心不改,立场坚定。1981年,钟惦棐谈及《电影的锣鼓》:“从这里我们还得进一步提到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工农兵题材问题。这在艺术上,首先是标志着我们的艺术之异于历史的、现状的其它艺术的本质所在。《电影的锣鼓》在表述这个重要问题上是有缺陷的,因而引起过不小的误解。我将引以为戒。”①?受冤而平反,《电影的锣鼓》本可以是新时期政治待遇、学术待遇、生活待遇的“资本”,钟惦棐先生却能反省此文“缺陷”。小传可见前辈风采及人格魅力。

“20世纪50年代前期,钟惦棐的人生道路可谓花团锦簇。1951年5月20日发表了《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后,6月份就组织了一个‘武训历史调查团’赴山东进行调查。调查团的主要成员是江青、袁水拍和钟惦棐。他们三人执笔写成的《武训历史调查纪》经亲自修改在《人民日报》连载。能够直接参与文化战略部署中重要文章的起草,足见钟惦棐当年的分量。”②?批评《武训传》,并组建“调查团”,钟惦棐同“夫人”一起参与,可见对其非常器重。某种程度上,钟惦棐可谓的“电影秘书”。钟惦棐回忆道:“1951年批《武训传》,中央组织了个调查组,去武训家乡调查,周扬叫我参加——以后被说成是周扬派我‘打进去搞破坏’!后形成一份调查报告,读后很满意,请全体调查人员吃饭。亲自把我安排在上席,还划着火柴给我点烟,当时真有点受宠若惊,可后来却……”③?

1956年5月2日,在国务会议闭幕式上提出:“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1956年6月13日,陆定一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怀仁堂的讲话》,拉开了“双百运动”的大幕。①?在此背景下,“《文汇报》针对当时电影业出现国产电影普遍上座率不高等问题,于1956年11月14日开始,至1956年12月22日截止,发起一系列以‘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为题头的文章,共计40篇,随后,从1956年12月25日起至1957年3月24日止,又以‘电影问题讨论’为题头,发表讨论文章约15篇”②

“1956年11月里的一天,《文汇报》驻北京办事处一个叫姚芳藻的女记者,来找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工作的钟惦棐,鉴于国产电影受到群众冷淡,她准备在《文汇报》上发起一场电影界如何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拍出好片争取群众的讨论。……钟老回忆道:‘我当时就对她说,电影界目前的问题非常多,完全值得讨论。我提议,讨论应抓住三个要点,,群众为什么不喜欢国产影片?第二,领导的干涉是否太多太过?第三,电影人的创作潜力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一口气谈了大概两三个钟头。……而我们目前的电影,已经很不景气,观众不掏钱买票,不要说电影事业的发展,连国家每年从电影上取得的丰厚的经济收入也全泡了汤。总而言之,姚芳藻对我那一天的谈话以及我给她看的材料很感兴趣,她也认为把这些问题拿到报纸上去讨论,很有价值,很能贯彻双百方针的精神。’”①?

“解放后,眼看我们的文艺只能写工农兵,题材、主题越来越单一、简单,路子越来越窄!朱老总都说:‘我打了一辈子的仗,不想看舞台上还打仗!’我当时忧心如焚,反对还提‘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觉得《讲话》不适用了!但又不能这么说,那就换个说法‘要发展’吧,可也没人说这个话。我只好站出来说了,于是写了《电影的锣鼓》。”②?

“为什么,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明确了,工农兵及一般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国产影片的观众却如此不景气!这是否就同时暴露了两个问题:一、电影是一百个愿意为工农兵服务,而观众却很少,这被服务的‘工农兵’对象,岂不成了抽象?二、电影为工农兵服务,是否就意味着在题材的比重上尽量地描写工农兵,甚至所谓‘工农兵电影’!”“这种以行政方式领导创作的方法,完全可以使事情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而且条理井然,请示和报告的制度都进行得令人欣慰。但是后被感光在胶片上的东西却也如请示、报告、开会一样索然。广大观众不欢迎这类国产影片,岂不是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也可以明了的么?”“电影既是重要的,既然它和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它的领导须注意符合电影创作和生产的规律。”“管的人越多,对电影的成长阻碍也越大。事实证明,当1951年文化部门成立电影指导委员会时期,领导力量比任何时候都强大,但结果,却是全年没有一部故事影片!”“国家也需要对电影事业作通盘的筹划与管理,但管理得太具体,太严,过分地强调统一规格,统一调度,则都是不适宜于电影制作的。”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