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正版 康德书信百封 [德]康德 著 李秋零 编译 9787208159150 上海人民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华正版 康德书信百封 [德]康德 著 李秋零 编译 9787208159150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35.21 4.3折 82 全新

库存1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康德 著 李秋零 编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9150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2元

货号27918926

上书时间2024-10-18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康德书信百封》于199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版本的依据以及编译的原则和体例,当时的“编译后记”写道:

 

迄今,已发现的康德书信大约有300余封。这本《康德书信百封》主要是从科学院版(第2版)《康德全集》第10—13卷,即第二部分:“书信往来”(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Herausgegeben von der Kniglichen Preu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 BdⅩ—ⅩⅢ, 2 Abteilung: Briefwechsel, Berlin und Leupzig 1922)选出,并根据该版本翻译的。除此之外,编译过程中还参考了下列书目:

1. J.蔡贝编选的《康德书信集》(Immanuel Kant: Briefe Herausgegeben und Eingeleitet von Jürgen Zehbe, Gttingen 1970)。本书中第1封、第50封即由此选译出。

2. K.福兰德编的《康德其人及其事业》(Immanuel Kant: Der Mann und das Werk, von Karl Vorlnder, Hamburg 1977)。

3. R.艾斯勒的《康德辞典》(KantLexikon, von Rudolf Eisler, Hildesheim 1961)。

4. 阿尔森·古留加的《康德传》,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另外,本书中有8封信曾由我的导师苗力田先生译出,作为附录载于庞景仁先生翻译的康德《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之后,这里借鉴了先生原文的译文。

康德书信是康德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包含了康德对自己思想体系的许多重要的说明和解释,形成了康德哲学著作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且以动态的方式再现了康德哲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同时,它们也是康德生活与事业的忠实见证人。如何使这有限的百封书信成功地体现康德的思想和生平,是一项要求颇高的任务。在编选方面,编译者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一方面要尽可能挑选对研究康德思想和生平有价值的书信,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康德生平各个时期的连续性,避免出现空白现象。为此,在体例上采取了编年史的方法,即按年代先后排列。

《康德书信百封》的编译,是我尚在德国读书的时候,苗力田先生给我布置的一项任务,在我回国两年之后才告完成。同时,它也是我的部译作,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尽管在出版上它迟于我的其他作品)。可想而知,作为我这个“后生”的学术带路人,苗力田先生为这本书要付出了多少心血。当时,先生在百忙中详细审阅了全部译稿,并作了校对。在编选、翻译方面,先生都提出了极其珍贵的意见。此书得以完成,自然也是先生心血的结晶。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1.苗力田先生译出并作为附录载于庞景仁先生翻译的康德《形而上学导论》之后的康德书信共有9封,当时我只准备采纳8封,先生欣然同意。但我本欲原文照搬,却被先生否定,理由很简单:先生认为,我既然留学德国有年,在德文的理解上应当超过他,必须重译。但这一重译,不免也失去了先生的一些文采。2.在原稿的封面上,我曾写上了“苗力田校”的字样,但被先生抹去,理由为:老师为学生改稿乃天经地义,不必署名。我提出“署名以示负责”。先生答曰:即使不署名,老师也要为学生的作品负责。这项原则,也是我今日的治学之道。3.苗力田先生已于2000年5月与世长辞,此书的再版,就只能是对先生的纪念了。

《康德书信百封》出版至今,已13年。出版后,此书得到了一些学界前辈和同仁的较高评价,各种学术文献亦曾广泛引用。但出版日久,市面上早已见不到了。不断有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来信、来电索书,令我难以应对。就连我自己保存的一本,也未能保得住,终被一位好友强行索去。我把这都看作对本书的不同方式的肯定。现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决定再版这本书,也可以说是遂了众多读者和我的一个心愿。此次再版,编选方面没有任何改动,但由于我现在正在主编《康德著作全集》,其中康德著作的一些篇名和一些概念的译法发生了变化,值此再版之际加以改动,以求统一,也更方便读者的使用。

 

李秋零2005年8月25日



导语摘要

此外,本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康德三篇重要的论文,即《关于一种出自世界公民意图的普遍历史的观念》《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启蒙》《重新提出的问题:人类是否在不断地向善进步?》



作者简介
康德
康德(1724-1804)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分别系统地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李秋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曾访学于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雷根斯堡大学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中世纪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基督教思想等。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专著和《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论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等论文若干;译有《康德著作全集》《基督教哲学》《从黑格尔到尼采》《神学与哲学》《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学术专著等。


目录

1. 致莱昂哈德·欧拉(1749年8月23日)1


2. 致阿尔·布莱希特·冯·哈勒(1749年8月23日)3


3. 致国王弗里德利希二世(1756年4月8日)5


4. 致大学校长和评议会(1758年12月11日)7


5. 致约翰·戈特黑尔夫·林德耐(1759年10月28日)10


6. 致约翰·亨利希·萨姆埃尔·弗尔门(1763年6月28日)14


7. 致莎洛特·冯·克诺布洛赫小姐(1763年8月10日)16


8. 致约翰·亨利希·兰贝特(1765年12月31日)22


9. 致莫色斯·门德尔松(1766年4月8日)26


10. 致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1768年5月9日)31


11. 致约翰·亨利希·兰贝特(1770年9月2日)34


12. 致马库斯·赫茨(1771年6月7日)38


13. 致马库斯·赫茨(1772年2月21日)41


14. 致马库斯·赫茨(1773年底)49


15. 致约翰·卡斯帕尔·拉法特(1775年4月28日)53


16. 致克里斯蒂安·亨利希·沃尔克(1776年3月28日)58


17. 致马库斯·赫茨(1776年11月24日)62


18. 致马库斯·赫茨(1777年8月20日)65


19. 致约阿希姆·亨利希·卡姆佩(1777年10月31日)69


20. 致马库斯·赫茨(1778年4月初)72


21. 致威廉·克利希顿(1778年7月29日)75


22. 致克里斯蒂安·亨利希·沃尔克(1778年8月4日)78


23. 致马库斯·赫茨(1778年8月28日)81


24. 致马库斯·赫茨(1778年10月20日)83


25. 致马库斯·赫茨(1778年12月15日)85


26. 致马库斯·赫茨(1779年1月)87


27. 致约翰·雅可布·恩格尔(1779年7月4日)89


28. 致马库斯·赫茨(1781年5月1日)91


29. 致马库斯·赫茨[手稿](1781年5月11日后)93


30. 致约翰·埃利希·比斯特尔(1781年6月8日)96


31. 致约翰·贝尔诺利(1781年11月16日)100


32. 致克里斯蒂安·伽尔韦(1783年8月7日)103


33. 致莫色斯·门德尔松(1783年8月16日)110


34. 致约翰·舒尔茨(1783年8月26日)115


35. 致约翰·舒尔茨(1784年2月17日)118


36. 致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许茨(1785年9月13日)121


37. 致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许茨(1785年11月底)123


38. 致约翰·贝林(1786年4月7日)125


39. 致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许茨(1787年6月25日)128


40. 致路德维希·亨利希·雅可布(1787年9月11日)130


41. 致卡尔·莱昂哈德·莱因霍尔德(1787年12月28日、31日)132


42. 致卡尔·莱昂哈德·莱因霍尔德(1788年3月7日)136


43. 致约翰·舒尔茨(1788年11月25日)139


44. 致亨利希·容施蒂林(1789年3月1日之后)143


45. 致卡尔·莱昂哈德·莱因霍尔德(1789年5月12日)146


46. 致卡尔·莱昂哈德·莱因霍尔德(1789年5月19日)154


47. 致马库斯·赫茨(1789年5月26日)163


48. 致弗里德利希·亨利希·雅可比(1789年8月30日)170


49. 致路德维希·恩斯特·鲍罗夫斯基(1790年3月6日—22日)174


50. 致约翰·戈特弗里德·卡尔·克里斯蒂安·基塞维特尔(1790年3月25日)177


51. 致弗兰措斯·特奥多尔·德·拉伽尔德(1790年3月25日)179


52. 致约翰·戈特弗里德·卡尔·克里斯蒂安·基塞维特尔(1790年4月20日)182


53. 致约翰·弗里德利希·布卢门巴赫(1790年8月5日)185


54. 致奥古斯特·威廉·雷贝格(1790年9月25日之前)187


55. 致克里斯多夫·弗里德利希·赫尔瓦格(1791年1月3日)191


56.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贝克(1791年5月9日)195


57. 致卡尔·莱昂哈德·莱因霍尔德(1791年9月21日)198


58.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贝克(1791年9月27日)201


59.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贝克(1791年11月2日)205


60.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贝克(1792年1月20日)208


61. 致约翰·哥特利布·费希特(1792年2月2日)212


62. 致克里斯蒂安·哥特利布·赛勒(1792年2月24日)215


63. 致马丽娅·冯·赫伯特小姐(1792年春)217


64.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贝克(1792年7月3日)221


65. 致约翰·埃利希·比斯特尔(1792年7月30日)224


66. 致神学院(1792年8月底)226


67.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贝克(1792年10月16日)228


68.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贝克(1972年12月4日)231


69. 致约翰·本亚明·艾哈德(1792年12月21日)235


70. 致卡尔·施柏纳(1793年3月22日)238


71. 致阿伯拉罕·戈特黑尔夫·凯斯特纳(1793年5月)240


72. 致卡尔·弗里德利希·司徒林(1793年5月4日)242


73. 致约翰·哥特利布·费希特(1793年5月12日)245


74. 致格奥尔格·亨利希·路德维希·尼科罗维(1793年8月16日)247


75. 致卡尔·莱昂哈德·莱因霍尔德(1794年3月28日)250


76. 致约翰·埃利希·比斯特尔(1794年5月18日)253


77. 致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贝克(1794年7月1日)255


78. 致约阿希姆·亨利希·卡姆佩(1794年7月16日)257


79. 致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草稿)(1794年10月12日后)259


80. 致弗兰措斯·特奥多尔·德·拉伽尔德(1794年11月24日)262


81. 致卡尔·弗里德利希·司徒林(1794年12月4日)264


82. 致迪特利希·路德维希·古斯塔夫·卡斯滕(1795年3月16日)267


83. 致弗里德利希·席勒(1795年3月30日)269


84. 致约翰·戈特弗里德·卡尔·克里斯蒂安·基塞维特尔(1795年10月15日)271


85. 致克里斯多夫·威廉·胡弗兰德(1797年4月19日)273


86. 致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许茨(1797年7月10日)275


87. 致雅可布·林德布罗姆(1797年10月13日)278


88. 致约翰·亨利希·蒂夫特隆克(1797年10月13日)280


89. 致约翰·哥特利布·费希特(1797年12月)282


90. 致约翰·亨利希·蒂夫特隆克(1797年12月11日)284


91. 致约翰·亨利希·蒂夫特隆克(1798年4月5日)288


92. 致弗里德利希·尼科罗维(1798年5月9日)291


93. 致格奥尔格·克里斯多夫·利希滕贝格(1798年7月1日)293


94. 致克里斯蒂安·伽尔韦(1798年9月21日)295


95. 致约翰·戈特弗里德·卡尔·克里斯蒂安·基塞维特尔(1798年10月19日)298


96. 关于与费希特知识学关系的声明(1799年8月7日)300


97. 致约翰·本亚明·艾哈德(1799年12月20日)303


98. 致卡尔·戈特弗里德·哈根(1800年4月2日)305


99. 致约翰·戈特弗里德·卡尔·克里斯蒂安·基塞维特尔(1800年7月8日)307


100. 致卡尔·克里斯多夫·许恩(1802年4月28日)309


 


附录


关于一种出自世界公民意图的普遍历史的观念311


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启蒙?328


重新提出的问题:人类是否在不断地向善进步?335



内容摘要

此外,本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康德三篇重要的论文,即《关于一种出自世界公民意图的普遍历史的观念》《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启蒙》《重新提出的问题:人类是否在不断地向善进步?》



主编推荐
康德
康德(1724-1804)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分别系统地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李秋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曾访学于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雷根斯堡大学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中世纪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基督教思想等。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专著和《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论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等论文若干;译有《康德著作全集》《基督教哲学》《从黑格尔到尼采》《神学与哲学》《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学术专著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