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正版 天台宗讲义 谛闲法师 978756752002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华正版 天台宗讲义 谛闲法师 978756752002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21.2 5.3折 40 全新

库存59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谛闲法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20028

出版时间201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23461625

上书时间2024-10-18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归元文库》总序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以来,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在哲学、文学、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美术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佛教的积善行德的说教也一直深入民心,成为广大百姓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对于安定社会民心,维护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发源于印度,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其在中国的翻译和广泛传播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借助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思想以及魏晋玄学的概念,来翻译和诠释佛教思想。随着佛教经论的大量翻译,佛教概念逐渐得到了厘清,形成了有别于儒道的独具一格的思想体系,产生了众多的佛教学派,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是佛教中国化及佛教思想发展的高峰,尤其是以隋唐大乘佛教宗派的创立为重要的标志,智顗创立天台宗,吉藏创立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法相宗,惠能创立禅宗(南宗),法藏创立华严宗,还有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宗派,一时蔚为大观,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宋以后佛教得到了持续的发展,虽然没出现开宗立派的大师,但佛教的思想和信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其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和启发了儒学,产生了吸纳佛学、融入道学的新儒学——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中华大地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睡梦之中时,不期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震醒,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新的冲击,随着西学的大量传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佛教资源的重要价值。杨文会、欧阳竟无等人竞相创办刻经处及佛学院,流通经籍,培养佛学研究人才;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人都对佛学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使中国佛学呈现了复兴之势。特别是太虚、月霞、谛闲、圆瑛、弘一、印光、虚云等佛教高僧对佛教的振兴、弘扬,使佛教在艰难曲折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武汉归元禅寺位于汉阳区翠微横路,东眺晴川阁,南滨鹦鹉洲,北邻古琴台。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浙江僧人白光禅师和主峰禅师经17年筚路蓝缕,募化王氏葵园而创建,以《易经》“元者,善之长也”,乾元资始,坤元资生,而易行乎其间,此万法归一的思想,以及《楞严经》中“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而得名。辛亥革命期间归元禅寺是武昌起义军的指挥部之一,故被清军破毁,1922年才又恢复原貌。建国后,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保护。现为湖北省佛界协会、武汉市佛教协会驻地,湖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风景区。武汉归元禅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内屈指可数的著名曹洞宗传法丛林之一,寺内五百罗汉造像工艺精湛,是国内现存的清代之前四大罗汉堂之一。“数罗汉”已经成为武汉市民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同时也是国内外众多游客游览归元寺的一件趣事。各国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等都曾先后来此参观。
  近代以来,太虚法师、虚云法师、月霞法师、持松法师等高僧大德曾在此讲经说法或兴办佛教教育,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了很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寺院在坚持继承佛教文化传统的同时,又积极创新,适应时代,在寺院文物古迹保护、佛教文化建设及慈善公益事业等诸多方面成绩突出,为佛教文化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实施,中国佛教正处于历好的发展时期。武汉归元禅寺和全国所有寺院一样,经历了寺院殿堂建筑修复重建的阶段。目前归元禅寺耗资两亿多元、全国单体石木结构建筑的圆通阁已经建成,硬件建设的任务即将告一段落,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将由寺院基础建设转向文化建设和佛教教育事业,这是佛教长远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推出《归元文库》,准备系统整理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有着深远影响的佛教高僧和学者大德的著述,并且深入研究武汉归元禅寺历史上的祖师著述和曹洞宗法系传承,希望发挥佛教劝善教化,安定社会民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且对佛教的研究和佛法的弘扬有所裨益。是为序。
  隆印
  2013年9月22日于武汉归元禅寺

导语摘要
谛闲法师是近代天台宗的泰斗,著作众多。本书主要收集了他的《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义》、《始终心要略解》三部书。
  《大乘止观法门》为南朝陈代慧思大师所著,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基础,阐述了大乘止观的学理及修行方法,对后世天台宗及禅宗都有极大的影响。《大乘止观述记》即是对本书的讲解,重点揭示了本书的主旨及止观修行的方法。
  《教观纲宗》是明末蕅益智旭大师阐扬天台教观的名著,天台宗教义与观行并重,理论与实修双运。本书是研究天台宗和修学佛法的***书。
  《始终心要》为唐代湛然大师所著,阐释了真谛、俗谛、真谛三谛及空观、假观、中观三观,提出立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的思想,是一部很重要的佛学经典。
谛闲法师对这三部经典做了讲解,是理解天台宗及佛学的很好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谛闲法师(1858--1932)浙江黄岩人,号卓三。毕生幸勤弘法,诲人不倦,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为天台泰斗。对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众。一生著述宏丰,有《圆觉经讲义》、《圆觉经亲闻记》、《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义》、《金刚经新述》、《楞严经叙指味疏》、《始终心要略解》、《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等书。

目录

 《归元文库》总序
大乘止观述记/001
教观纲宗讲录/247
始终心要解略抄/321



内容摘要
谛闲法师是近代天台宗的泰斗,著作众多。本书主要收集了他的《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义》、《始终心要略解》三部书。
  《大乘止观法门》为南朝陈代慧思大师所著,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基础,阐述了大乘止观的学理及修行方法,对后世天台宗及禅宗都有极大的影响。《大乘止观述记》即是对本书的讲解,重点揭示了本书的主旨及止观修行的方法。
  《教观纲宗》是明末蕅益智旭大师阐扬天台教观的名著,天台宗教义与观行并重,理论与实修双运。本书是研究天台宗和修学佛法的必读书。
  《始终心要》为唐代湛然大师所著,阐释了真谛、俗谛、真谛三谛及空观、假观、中观三观,提出立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的思想,是一部很重要的佛学经典。
谛闲法师对这三部经典做了讲解,是理解天台宗及佛学的很好的入门书。

主编推荐
谛闲法师(1858--1932)浙江黄岩人,号卓三。毕生幸勤弘法,诲人不倦,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为天台泰斗。对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众。一生著述宏丰,有《圆觉经讲义》、《圆觉经亲闻记》、《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义》、《金刚经新述》、《楞严经叙指味疏》、《始终心要略解》、《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等书。

精彩内容
有人问沙门曰:“夫禀性斯质,托修异焉。但匠有殊彫(雕),故器成不一。吾闻大德,洞于究竟之理,鉴于玄廓之宗。故以策修,冀闻正法尔。”
  有人问者,大师设为问端,以资发起,不必实指何人。沙门,梵语,此云勤息,勤修众善,息灭众恶也。以广义言之,凡在人道,皆可称沙门,以人人皆宜修善息恶故。然自古相承,此二字久为出家人之专称矣,故师即以自承。善有多多,如有漏善,无漏善,二边善等。恶亦多多,根本不外贪瞋痴。就出家人言,必须修戒定慧,息贪瞋痴。不然,非沙门也。即在圣位,亦皆如是勤息,何况凡夫耶?性者,即本书自性清净心,乃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性是。质者体质,即是五阴色身。禀,禀受。斯,此也。凡有此身,皆禀此性。不禀此性,便非生物。托,依托。修,进修。异者,十法界之差别。禀性斯质,本是一而不异,所谓性相近也。托修异焉,乃致异而不一,所谓习相远也。盖因迷悟之心,托染净之缘,起逆顺之修,成十界之异,可不惧哉。匠,师匠,彫即雕字,雕凿也。殊,不一也。器成不一者,如一木材,因匠人雕凿之高低不一,故成器之精粗美恶,亦因之而不一。此喻师友皆以其所自得者,传授于人。自非有过人之资,即随所传习者,而成种种差别。如遇恶友,即牵入三恶道。遇善人,即导归三善道。学出世间法者,倘不遇善知识,而遇邪知邪见,及外道邪师,求其不入歧途,难矣。或遇自了汉,即今证果,亦不过成一自了汉。能遇大道心人,劝令发大心自度度他,广修万行,即可望成菩萨。更能遇净土家,教令念佛,回向往生,则一生取办,径登不退,尤妙之妙也。此即所谓匠有殊雕,器成不一。由此可知,吾人得遇善知识,真堪庆幸,不可当面错过也。大德二字,褒赞之词,所谓名称远闻,道尊德备是也。洞者,洞达。理者,理性,即是性德。此之性德,古今不变,万劫常新,故曰究竟。鉴者,明澈。宗者,修德。不滞浅近,是为深玄,所谓发深心也。不局小境,是为宽廓,所谓发大心也。此洞于二句,即是显其大德之词。末二句之意若曰:因慕大师性修二德,所以策励修行,希冀得闻正法尔。佛所说法,如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以及自度则说小乘,度人则说大乘,莫非正法,今问者未有专指,泛云正法,故科目谓之泛标。
  沙门曰:“余虽幼染缁风,少餐道味。但下愚难改,行理无沾。今辱子之问,莫知何说也。”
  染,习也。青黑色为缁,出家人衣缁,在家人衣白。师幼即出俗,故曰幼染缁风。道者,无上菩提妙道,即指佛法言。少餐,犹云浅尝。难改者,谦言习气未除。无沾者,用功如掘井,未及于泉,无所沾溉,故曰无沾。若谓余虽幼年出家,浅尝法味。但以下劣愚鲁,习气尚在。以致行道未证妙理,何能沾溉及人。盖一以示谦退,一以观来机。因问者泛云正法。以下愚故,不能悬鉴他心。莫知问意所属,从何说起耶?故下文紧接云:辱子之问,莫知何说也。
  标宗大乘大乘是体,即吾人一念之心性。今不曰标题,而曰标宗者,体之与宗,本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全性起修,则不二而二。全修在性,则二而不二。然此番问答,皆是说修。如曰:大乘行法,谨即奉持。又曰:要藉行成其德,皆修也。故以标宗目之。前科是泛标正法,兹乃确指大乘。小乘戒定慧三学,各别而修,不能圆融。大乘则戒中即有定有慧,定中即有戒有慧,慧中即有戒有定,法法融通。举一即三,而三而一,此大乘小乘之别也。
  外人曰:“唯然大德,愿无惮劳,为说大乘行法。谨即奉持,不敢遗忘。”
  外人,即前番请法之人。然前曰有人,今曰外人者,何故?前不知其为何等人,故泛称有人。今彼请问大乘行法,乃是由外向内之人,故称外人,并非贬其为旁门外道。须知外字普赅凡圣,若其未悟三谛融通妙理,则心游理外,虽证阿罗汉辟支佛圣果,亦名外人;虽是凡夫,而已了得此理者,即非外人。即别教十住十行十向菩萨,亦外人也。何以故?因其先空、次假、后中,次第历别而修,不了圆融妙理故。盖凡心有内外者,皆名外人。是故能知心外无法,万法缘生,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此名字位内人也;依此起行,观行位内人也;从修而悟,相似位内人也。如诸大菩萨,如理亲证,乃分证位内人,佛为究竟位内人。此内外之分也。唯然者,敬诺之词。大德者,褒赞之称。说大乘行法,甚不易易,故曰愿无惮劳。既曰大乘,又曰行法,可见请法者,非仅欲闻大乘之名,乃愿得大乘之法门而实行耳。末二句,至诚之极。谨字,即表显其至诚。即者,闻斯行之,不敢稍懈。奉者,奉以自度。持者,持以度人。可见此人便是菩萨心肠,大乘根器。不敢遗忘者,非但不忘所说之法,亦不敢忘其说法之恩也。
  沙门曰:“善哉佛子,乃能发是无上之心,乐闻大乘行法。汝今即时已超二乘境界,况欲闻而行乎?然虽发是胜心,要藉行成其德。但行法万差,入道非一。今且依经论,为子略说大乘止观二门。依此法故,速能成汝之所愿也。”
  善哉佛子,赞叹之词。先用善哉二字以慰其心,能请大乘行法,又能谨即奉持,故善而称之曰佛子。下数句,正明佛子之义。无上心者,菩提心是,即大悲心也。惟菩提心,称为无上。试观世人,莫不但求自利而不利他,发此大心,实为甚难。此人乃能发心担荷大法,岂非大悲心乎?惟大悲心能拔众生之苦,故曰无上。发菩提心,必克菩提之果,为佛亲种,堪绍佛位,故称之曰佛子也。乐者,欢喜也。乐闻大乘行法,正明其能发无上之心。二乘者,罗汉辟支是。二乘人于菩萨法,无好乐心,故能发大心,即超二乘。即时已超者,言即此发心之时,已超过矣。云何即超?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外一心。所以发此因心,即超二乘。夫但能发心,并未进修,即已超过。况闻即行之,则超过二乘多多矣。胜心,即无上之心。要,必也。藉,仗也。德者,三谛之理。未修成,谓之理,即俗谛真谛中谛是也。已修成,谓之德,即俗谛成解脱德,即真谛成般若德,即中谛成法身德是也。愿如海,必须行如山,方能成就其愿,故言必仗修行以成其德。万差者,方便有多门也。行门既有万差,故入道非止一途。有从空门入者,有从假门入者,有从双亦门入者,有从双非门入者。每教有四门,四教即十六门。引而伸之,其数无量,故曰万差非一。必依经论者,示其言不越轨。所谓佛祖言说,皆是一鼻孔出气是也。略者,要略也。略说者,大乘行门,具有万差。今则惟说止观,故曰略。所以惟说止观者,以此法门,能生一切法,摄一切门故。又大乘止观法门,经论广备。今则说其纲要,故曰略。又广作分别,尚在后文,此处但略开示名义耳,故曰略也。依此修习,不离当念可以成德,故曰速能成汝之愿。如大师于一夏中,即修成六根清净位次,即是速能成愿榜样。
  外人曰:“善哉愿说,充满我意。亦使余人展转利益,则是传灯不绝,为报佛恩。”
  善哉愿说,欢喜踊跃之词。展转,有横竖二义:由一传十,由十传百,普遍无边,此横也;师弟父子,递相传说,尽未来际,此竖也。若能展转相传,则利益大矣。佛法,乃佛之心灯。闻此法门,自得利益,欲他亦得利益,是为以心印心,即是传灯不绝,灯绝则不能展转利益矣。今之愿展转利益,灯灯相传者,何故?为报佛恩故。佛以说法度生为事,惟传佛法,能报佛恩耳。
  沙门曰:“谛听善摄,为汝说之。所言止者,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所言观者,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犹如幻梦,非有而有,故名为观。
  谛听者,审实而听,一心而听。若身在道场,而妄想纷驰,即非谛听。此闻慧也。善摄者:善,善巧也;摄,收摄也。谓将一切妄想放下,将心摄在听处。盖必善巧收摄其心念,方能谛听。此思慧也。从闻思而起修,三慧具足,方是真闻法人。此谛听善摄句,是诫词。下为汝说之句,是许词。若不能谛听善摄,说复何益?故先诫后许也。自此以下,正示止观矣。讲者固须广说,听者宜择要而行,诸君其善听之。
  吾人自无始来,念念流动,不得停息。止者,即止其流动也。夫人之不能止其流动之念者,无他,随一切诸法而转耳。若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一切诸法,惟是一心,有何分别?如能作如是观,妄想自能不流,不流则止矣。此中自所言止者,至故名为止三行文,极关紧要。若能洞知此等道理,对境随缘,皆作如是观,尚复有何妄想?妄想既息,非止而何?知字观字,当注意。倘不能如是知,如是观,而勉强止之,如何能止?是为以石压草,妄想更多,反增其病矣。今将此三行文,分三节详说之:即一、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二、当知一切诸法,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三、当知彼一切从虚妄因缘而有之诸法,有即非有,惟是一心,体无分别。所谓一切诸法者,何法耶?如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以及十法界等,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凡由因缘和合而生之法皆是,故以一切字诸字包括之。此一切诸法,就表面上看去,生灭不停。吾人不察,迷为诸法实有,乃随之而妄想纷起,此大误也。必须从其根本上体会,而知诸法本无自性,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既是诸法无性,是为非有,当体不生。本既不生,今何有灭?故曰: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也。此理,约三止言,名为体真止;约三观言,名为从假入空观,即《中论》所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也。此节之要理,吾人必应知之者也。
  又因缘所生诸法,固性自非有,然而不无虚妄幻相。有幻相故,所以非有现有。故又曰: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当知非有而有,乃是幻有。若真实有之,即不得云非有而有矣。此理,约三止言,名为方便随缘止;约三观言,名为从空入假观,亦即《中论》所云,“亦名为假名”是也。此第二节之要理,吾人必应知之者也。
  又彼因缘和合而有之诸法,既是幻有,本自无生,则是有即非有矣。诸法既非有而有,有即非有,本无生灭而见有生灭者,当知唯是一心变现之虚相。若泯相入体,本无有与非有之可言。故又曰: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也。无分别者,空有二边,皆无分别。何以故?空有是对待法,心体绝待无外故。此理,约三止言,名为息二边分别止;约三观言,名为中道义观,即《中论》所云,“亦名为中道”是也。此第三节之要理,吾人必应知之者也。
  若明得此三节中法由心起,心外无法之理,事事皆作是观,则不为境转,妄念不流,不流则息,故名为止也。此种功夫,便是背尘合觉。虽然若但修止行,则住在不生不灭中,心体大用,几乎息矣,故又必修习观行功夫。本文曰: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虽者,未尽之词也。心性缘起者,此心不守自性,随缘而起,所谓随染缘净缘,造十法界是也。以其随缘即起,故有应世之用。然虽有世用,须了知其虚妄。有世用而不了知虚妄,是为凡夫。我佛说为流浪生死,莫出苦轮者,便是此辈。知虚妄而无世用,是为二乘。我佛说为堕无为坑,焦芽败种者,便是此辈。此中虚妄世用四字,字字紧要,不可不知。犹如幻梦非有而有二句,正明虚妄世用之义。梦字范围极广,睡时固是梦,醒时亦是梦。且如凡夫见思烦恼,二乘尘沙烦恼,菩萨无明烦恼皆梦也。究极言之,惟佛无梦耳。何以故?佛是究竟觉故。幻者,假也,如做戏然。明明知其假,却随缘而做,然虽做却不可不知是假。诸善知识,一切诸法,无非是幻。有是幻,空是幻,中道亦是幻。十方诸佛,即是大幻师。我辈今日建道场,作佛事,亦是以幻除幻。永明大师曰:降伏镜像魔军,大作梦中佛事。广度如化含识,同证寂灭菩提。此之谓观。此种功夫,便是全体起用也。须知此一行余文中,虽知本不生今不灭句,即是随缘不变。以三止三观配之,即体真止,入空观也。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句,即是不变随缘,亦即方便随缘止,入假观也。犹如幻梦非有而有,即息二边止,中道观也。又此大乘止观法门,极圆极顿。虽止观分说,实则止观不二。寂而常照,言止而观在其中;照而常寂,言观而止在其中。且不止而止,止而无止,无止无不止;其观亦然,是之谓妙止观。吾人若于此妙止观道理,略得消息,受用不尽矣。

媒体评论

   谛闲法师是近代天台宗的泰斗,著作众多。本书主要收集了他的《大乘止观述记》、《教观纲宗讲义》、《始终心要略解》三部书。
  《大乘止观法门》为南朝陈代慧思大师所著,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基础,阐述了大乘止观的学理及修行方法,对后世天台宗及禅宗都有极大的影响。《大乘止观述记》即是对本书的讲解,重点揭示了本书的主旨及止观修行的方法。
  《教观纲宗》是明末蕅益智旭大师阐扬天台教观的名著,天台宗教义与观行并重,理论与实修双运。本书是研究天台宗和修学佛法的***书。
  《始终心要》为唐代湛然大师所著,阐释了真谛、俗谛、真谛三谛及空观、假观、中观三观,提出立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的思想,是一部很重要的佛学经典。
  谛闲法师对这三部经典做了讲解,是理解天台宗及佛学的很好的入门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