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 30.96 6.2折 ¥ 49.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陈蕾编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06497442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23335830
上书时间2024-10-18
前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色彩不仅把一切自然景物打扮得生机勃勃,也把人类的工作、生活装饰得绚丽多姿。眼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我们通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视觉形象基本上都是通过色彩和明暗变化所体现的。色彩是人们有效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何认识和使用色彩——这是摆在每位设计师和艺术家面前的重要问题。色彩设计学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色彩,进而指导关于艺术设计的色彩实践。同时,色彩设计又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等相关理论在其中都有所体现。对于色彩设计的学习需要多方涉猎,如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绘画、雕塑、电影、戏剧、舞蹈等。这样我们可以多层面地感受色彩存在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在相关的艺术活动中。色彩设计学科的实践性、交叉性,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它在艺术设计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基础地位。
本书主要从八个章节论述色彩设计的内容。部分(章、第二章)着重从物理学的角度介绍色彩,即光与色彩、物体的固有色和环境色、色彩的分类以及相关(物理、化学)原理、色立体及其表色特征等。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六章)研究人的色彩视觉效应,包括色彩的混合、对比与调和、色彩的调性及其特点、色彩视知觉的多种表现形式等。第三部分(第七章)主要探讨色彩的心理效应、心理与色彩的内在联系以及外在表象、色彩肌理与人心理的关系等。第四部分(第八章)主要介绍一些拓展性训练课题。其中,第二部分作为本书的重点,配有大量的图例说明和学生作业,以及色彩设计相关规律在其他学科与领域内的应用分析等。重点章后都配有作业与训练课题,用以指导学习实践。
色彩设计在教学和应用中的特性可以概括为如下两点:
,注重色彩的功能性。这种功能性体现为科学功能和艺术功能两个方面。
色彩的科学功能,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各个范畴,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都市人的形象设计、现代战争的军事隐蔽技术、现代医学的用品(环境)设计等。色彩的科学功能不仅能够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改善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丰富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而且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色彩的功能也在发生悄然改变,许多新兴事物的出现对色彩的设计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高度发展的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使色彩科学也日趋成熟,促进了色彩功能的进步与多元化进程。
色彩的艺术功能,主要体现为由色彩所引起的视觉现象与心理作用。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在与目标对象接触的前20秒钟内主要看到的是色彩,随着观看时间的延长,形态因素才逐渐进入视觉感知。色彩是视觉形式中的关键元素,它不但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而且能够调动人们对大小、膨胀、收缩、冷暖、轻重、远近等心理物理感受,唤起人们各种情感联想。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表现出热烈兴奋、华丽富贵、文静典雅、朴素大方等不同的气质,引起人们审美情绪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心理与情感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色彩的这种艺术功能具有地域和时代的特性,人类对色彩特有的敏感决定了色彩艺术功能的存在和发展。
第二,强调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结合。色彩设计的研究综合了多门学科、多个领域、多种关系,具有系统的理论层次和完善的理论框架,客观、全面的理性思维模式在色彩设计的学习中必不可少。许多同学实践时容易单凭主观感受,忽视学科中的规律和方法,这样导致许多练习成为色彩写生,而缺少了归纳、概括、抽象、变化等理性思维的成分,大大削弱了练习的效果。
同时,视觉是一种人类的基本生理感觉,色彩作为视觉要素,直接的体现就是感受。所以,对色彩的认知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心理因素的影响,进行色彩设计时也应关注心理和情绪的作用。与此同时,想象力这一感性思维的要素也同样不可或缺。有些同学在练习时容易陷入对现有作品的模仿,而缺乏自己的想象和特点,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尽量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结合,既注重理论和规律的学习,又尊重心理和感受的影响,理论联系实践,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感谢为本书做出大量工作的中国纺织出版社的各位编辑们!感谢长期以来与我共同实践色彩构成课的同学们!由于本书所录用的学生作业很多,个别作业无法找到作者姓名,敬请见谅。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色彩设计扮演着关乎学习与应用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沟通了平面造型与色彩、立体空间与色彩的知识范畴,而且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特别意义。本书在讲授色彩相关理论的同时,加入了大量设计艺术实例,从实践的角度对色彩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力图揭示生产、生活以及艺术设计领域内的各种色彩规律。本书在每一章的后半部分,基本都安排了相关训练课题。丰富的训练成果配合特定课题的开展,有助于深入理解色彩的理论知识。本书的*后一章在前面诸内容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些拓展性的课题训练,主要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与想象力,并且建立色彩设计与学生的不同专业学习之间的联系。
陈蕾,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教师,毕业于清华美术学院绘画系。
基础理论
章.色彩的本质
节.光与视觉
第二节.色彩与设计
第二章.色彩的分类与特性
节.色彩的分类
第二节.色彩的特性
第三节.色彩的表达与色立体
第四节.训练课题
理论兼实践
第三章.色彩的混合
节.加色混合——色光的混合
第二节.减色混合——色料的混合
第三节.视觉的生理混合——中性混合
第四节.训练课题
第四章.色彩的知觉
节.人眼的生理构造及机能
第二节.视觉适应现象
第三节.色彩的错觉现象
第四节.色彩的识认度
第五节.色彩的同化
第五章.色彩的对比
节.色相对比
第二节.明度对比
第三节.纯度对比
第四节.影响色彩对比的其他因素
第五节.训练课题
第六章.色彩的调和
节.什么是色彩调和
第二节.色彩调和原理
第三节.色彩调和的分类与具体构成手法
第四节.训练课题
第七章.色彩心理
节.不同色彩的性格特征
第二节.色彩的功能性
第三节.色彩的错觉性
第四节.色彩的联想
第五节.训练课题
课程拓展
第八章.拓展性训练课题
节.色彩与空间关系的训练
第二节.图形创意与色彩联想的训练
第三节.面部彩绘与色彩设计的训练
第四节.瓶子彩绘与色彩设计的训练
第五节.T恤彩绘与色彩设计的训练
参考文献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色彩设计扮演着关乎学习与应用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沟通了平面造型与色彩、立体空间与色彩的知识范畴,而且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特别意义。本书在讲授色彩相关理论的同时,加入了大量设计艺术实例,从实践的角度对色彩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力图揭示生产、生活以及艺术设计领域内的各种色彩规律。本书在每一章的后半部分,基本都安排了相关训练课题。丰富的训练成果配合特定课题的开展,有助于深入理解色彩的理论知识。本书的*后一章在前面诸内容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些拓展性的课题训练,主要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与想象力,并且建立色彩设计与学生的不同专业学习之间的联系。
陈蕾,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教师,毕业于清华美术学院绘画系。
基础理论
章.色彩的本质
课题名称:色彩的本质
课题内容:光与视觉
反射与漫反射、固有色与环境色
课题时间:4课时
教学目的:本章从物理学的角度,即光与色彩的关系切入色彩的生成,探讨不同物体所呈现色彩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与物体材质、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由不同的色彩观念所产生的东西方艺术的不同面貌。
教学要求:1.理解单色光与复合光的区别与联系。
.. 2.掌握反射、漫反射、透射几种不同的概念。
3.区别固有色与环境色的概念。
课前准备:思考不同色彩现象的区别及其成因。
章.色彩的本质
节 光与视觉
阳光照亮了我们的世界,当阳光普照万物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光明和五彩缤纷的事物。如果没有光,在漆黑的空间中,我们无法辨别方向,更谈不上区分任何色彩。光既是我们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发现色彩的条件,是色彩产生的前提。
今天,我们对光的认识主要建立在17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关于三棱镜透光实验的基础之上。牛顿发现,当一束白色日光透过三棱镜时,会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如同彩虹一样。而在牛顿之前,人们认为三棱镜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可以将透过它的白光染上颜色。牛顿证明了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并且,他还将透过三棱镜的彩色光再次聚合并穿过一块三棱镜,结果,这些彩色光又重新聚合为白色光(图1-1)。
基于这些实验,牛顿认为色彩来源于光。他将光谱分为七个基本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一、光与色彩
(一)单色光与复合光
被三棱镜分离出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被称为单色光,而由这些单色光构成的白色光被我们称为复合光。这七种单色光形成了色彩的基本色相,并由此装扮着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视觉中的色彩
经过几个世纪、几代物理学家的毕生努力研究,终于完整地探索到了光的实质。光具有波与粒子的双重“身份”。从波的角度来讲,光是太阳发出的一种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长范围极宽,短的为宇宙射线,长的为交流电波,而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光属于电磁波中较短的部分。其中,红色与橙色波长,波长为600~740nm;绿色与黄色波居中,波长为500~600nm;而紫色与蓝色光的波长短,波长为400~500nm。
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色彩也是光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们感觉日常物体的色彩仅是色彩本身,但实际上,物体的色彩之所以成为“色彩”,也是因为有光源照射在物体表面并反射出部分光线,人的眼睛接收了这些反射光的刺激,而后我们才真正地“看见”物体。同时,还有一种物体对光的接收方式——透射光。比如玻璃等透明材质所透射的光,我们透过教堂的彩色玻璃所看到的色彩就是这种透射光。可见,一切物体的色彩都是光,我们对于色彩的研究应充分注重光这一基础概念。
二、反射与漫反射
我们知道了光源光与反射光的原理之后,有必要了解一下反射与漫反射(图1-2、图1-3)的概念。
(一)反射
反射指的是光源光照射在物体表面之后,光几乎不被物体所吸收而被大量反射的一种情况。这些物体之所以能够大量反射光源光,是由自身的材质特点决定的。例如,一些表面比较光滑的物体,如金属、光滑塑料、漆制品等(图1-4)。因为大量的光源光都被光滑的材质表面反射出去,所以物体本身的色彩感觉就会相对变弱,给人锐利、干脆、整齐的视觉印象。
(二)漫反射
漫反射指的是光源光照射在物体表面之后,光被物体本身大量吸收后形成的一种反射情况。漫反射多发生在一些表面比较粗糙的物体上,如裘皮、呢绒织物、疏松的土壤等(图1-5)。由于这是物体大量吸收了光源光之后所形成的反射现象,所以物体自身的色彩感觉就会比较饱和、强烈,给人柔软、温和、更加亲近的视觉印象。我们去彩扩店印照片,工作人员会问我们需要光面相纸还是哑光相纸,这两种不同的附膜相纸会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光面的照片干净清爽,色彩效果更加锐利,适合新闻摄影和公务场合;而哑光照片具有一种绒面质感,色彩瑰丽而饱和,更加温馨和亲切,适合人物摄影和家庭合影。光面相纸和哑光相纸正反映了反射与漫反射现象的差别和用途,类似的例子在平面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图1-6),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当然,还有一种光的呈现方式,就是前面所说的透射光,即光通过玻璃、水、透明塑料等通透感较好的材质时所形成的光线情况。透射现象能够较大程度地反射光源光,并发生一些由材质所产生的光线变化,从而形成灵动多变的色彩效果。透射现象可以带来更多光的变化之美,有时候还兼具一种神秘气息,在一些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中均有体现(图1-7、图1-8)。
第二节 色彩与设计
一、固有色与环境色
当我们把一个蓝色瓷盘放在一块白色衬布上时会发现,盘子周围的衬布呈现出一种偏蓝色的感觉,如果将白色衬布换成黄色或者红色,盘子就会被笼罩在一种偏暖色的氛围当中。蓝色瓷盘会对环境的颜色产生影响,同时环境色也会作用于盘子的色彩。这说明,物体的色彩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物体的表面都有一种物理特性,可以吸收某种波长的光,反射另一些波长的光。例如,蓝色物体的表面,主要具有反射蓝色光的性能,同时也能微弱地反射一些邻近的光谱色,并吸收其他色光,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蓝色。如果我们用其他颜色的光照射同一个物体,就会发现物体的色彩发生了变化(图1-9)。特别是当儿童玩具上的某些部位与所照光线呈互补色关系时,这些部位就会呈现出较灰的颜色,比如红色按钮在绿色光照射下、绿色玩具模块在红色光照射下、紫色车轮在黄色光照射下等。这说明,物体的色彩是由它的固有色与环境色共同决
定的。
在现代设计中,固有色与环境色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光与环境的联系,其中灯光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建筑设计、舞台美术设计、服装设计以及新兴的多媒体艺术设计等,都更加注重光源的色彩和形态,以及整体环境的光色效应(图1-10~图1-15)。
二、固有色与环境色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意义
艺术领域中环境色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初。19世纪之前,不论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中的色彩都主要指固有色。固有色来自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是对现实色彩的概括和抽象。
传统的东方绘画秉承的主要是固有色的色彩意识。在中国传统的工笔画中,不论人物、花鸟还是风景,都是以对象本身的色彩来表现和概括画面的(图1-16、图1-17)。受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影响和绘画工具的限制,中国工笔画勾线、晕染、平涂的创作手法也更适合表现固有色的艺术面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将画面进一步抽象,不但在造型上提炼为笔与墨的勾勒皴擦,而且几乎摒弃了丰富的颜色,只在局部使用一些颜料,以概括自然的色彩(图1-18、图1-19)。平面、单纯、抽象是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的基本面貌。东方的其他地区,如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绘画也反映出同样的特征(图1-20、图
1-21)。
西方古典绘画虽然空间深邃、质感真实,但在色彩方面,我们看到同样是对固有色的刻画(图1-22~图1-26)。人物的服装通常表现为一种色彩,除了明暗的变化,几乎鲜有其他颜色的影响。这样的画面简洁、概括,更加趋向艺术的单纯性与宗教的神性,发挥了其在一定时期和地域的社会功能与艺术功能。
西方艺术发展到19世纪,由于近代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印象派绘画开始出现(图1-27~图1-30)。有别于西方的古典绘画,印象派绘画把目光从庄严的教堂转移到室外,从虔诚地歌颂上帝到真实地表现自然。印象派画家勤奋地作画,以一天数张的速度努力地捕捉大自然瞬息万变的色彩,明媚的阳光、通透的空气、波澜的河水都令他们异常兴奋。印象派画家认为,一切物体的色彩均在光的控制下,日光在各个时间的色彩都有变化,因此物体的色彩也不是固定的。比如莫奈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同一个教堂、同一个草垛,画面却呈现出不同的美好色彩(图1-31、图1-32),他将自然生命的光与色都捕捉下来,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之美。
强调固有色与环境色的艺术形式是否具有可比性以及到底孰优孰劣?这是一个涉及东西方艺术审美内涵的深刻问题。固有色概念源起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初感受和直接的色彩体验,成为人类早期艺术的基本色彩形式。所以,在现代艺术兴起之前,艺术表现中的色彩大多以固有色为主。固有色倾向于呈现客观对象的直接色彩面貌,色块感觉明确,艺术形式简洁、概括,整体性强,艺术手法更趋抽象、更富于表现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令艺术作品的语言更加单纯,以至于超越了客观对象本身形与色的限制,从而使固有色艺术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特点。
环境色概念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来的。现代物理学构成了其主要的学科基础,光学中有关三棱镜的发明、色光性质的探究以及反射现象的研究都为光做出了更为深刻和科学的解释。这些科学现象的发现不但为人类揭开了光与色彩的神秘面纱,而且带来了艺术界的革命,印象派绘画正是这一革命的开篇之作。印象派绘画限度地呈现了光与影的魅力,开启了西方艺术注重环境色的先河,环境色与物体的固有色浑然一体,相互关联并共同构成了变化丰富、微妙细腻的色彩效果。在这艺术界的革命中,不仅产生了印象派绘画,而且还出现了印象派雕塑、印象派音乐,其中,“丰富性”是各个不同艺术类别的共同特点。强调环境色的绘画艺术注重丰富的色彩关系,倾向表现客观对象的色彩变化,能够更真实有效地记录物象的特点。
可见,固有色与环境色的概念只是艺术的观察与表现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面貌。两种艺术形式不分伯仲,更不存在东西方艺术高低、优劣的差别。
图1-1 三棱镜与七色光
图1-2 反射
图1-3 漫反射
图1-4.汽车表面光亮的喷漆所产生的反射现象
图1-5.疏松的土壤表面发生的漫反射现象..
图1-6 哑光硫酸纸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美国)詹尼弗.马丁(Jennifer.Martin),马瑞昂.英格利士(MarionEnglish)
图1-7 透射现象:玻璃艺术 (法国)大卫.詹姆斯(David James)
图1-8.透射现象:巴黎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玻璃金字塔 (美国)贝聿铭(Leoh Ming Pei)
图1-9 物体的固有色与环境色
图1-10 灯光对形态具有很强的修饰作用:英国伦敦的Soho.Soho.餐厅 (英国)维吉尔&斯通联合有限公司(Virgileand Stone Associates Ltd.)设计
图1-11 运用金属反光进行的固有色与环境色设计:英国伦敦肯辛顿花园
图1-12 建筑中灯光的设计反映出固有色与环境色的巧妙关系:Ma and Pa 中餐厅 (英国)里克.马瑟(RickMather)
图1-13 灯具设计实际是对固有色与环境色的设计:台灯 (法国)武宣五十岚(Takenobu Igarashi)
图1-14 平面设计也需要注重固有色与环境色的关系:(美国)耐克(NIKE)公司
图1-15 首饰设计中的材质对比带来不同的光线折射效果,实际上也体现了固有色与环境色的关系。
图1-16 《鹅笼图轴》 (明)陈洪绶
图1-17 《花篮图》 (宋)李嵩
图1-18 《晚安图》 (清)八大山人
图1-19 《传綮写生》 (清)八大山人
图1-20 日本浮世绘 (日本)喜多川歌麿
图1-21 阿拉伯细密画
图1-22 《逃亡埃及途中的休息》 赫拉德.戴维 (Gerard David)
图1-23 《皇后的列队》(局部) (意大利)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
图1-24 《庙宇前的祈祷》 (意大利)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
图1-25 《女子肖像》 (比利时)罗吉尔?凡?德?韦登(R.V.Weyden)
图1-26 《瓶花》 扬.达维茨.德.海姆(Young David Cide Anaheim)
图1-27 《白杨树》 (法国)保罗.塞尚(Paul Cé zanne)
图1-28 《沐浴者》 (法国)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
图1-29 《巴黎蒙特戈依街道:1878年6月30日节日》 (法国)克劳德?莫奈(Clande Monet)
图1-30 《维特依教堂》 (法国)克劳德?莫奈(Clande Monet)
图1-31 《麦草堆:清晨》(法国)克劳德?莫奈(Clande Monel)
图1-32 《麦草堆:雪景》(法国)克劳德?莫奈(Clande Monet)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