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正版 我在中国的岁月/澳大利亚人看中国系列丛书 C.P.菲茨杰拉尓 9787555263456 青岛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华正版 我在中国的岁月/澳大利亚人看中国系列丛书 C.P.菲茨杰拉尓 9787555263456 青岛出版社

新华书店直发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开票联系客服

16.87 4.3折 39 全新

仅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C.P.菲茨杰拉尓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63456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9804488

上书时间2024-08-17

建德书局的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尧(1946-),资深翻译家,悉尼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西悉尼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西悉尼大学人文与交流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翻译四十余年,翻译出版英美澳大利亚文学、文化、历史著作五十余部,其中多部作品获奖。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为什么我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02-1923)
第二章  六十年前的中国
第三章  “学汉语的人都是疯子”
第四章  “骡子比人值钱”
第五章  是真革命吗
第六章  湖北佬
第七章  战争中的军阀们
第八章  “好十年,坏万年”
第九章  “好人不夜行”
第十章  被遗忘的北京(1931-1932)
第十一章  云彩的南边
第十二章  虎跳涧
第十三章  真正的革命
第十四章  围困北京

内容摘要
     第一章 为什么我与中国结下了不解 之缘(1902-1923) 我的家庭中,父母双方都有南非的亲属。外祖父菲茨帕特里克是殖民地部的一名法官,晚年在开普敦供职。在早期的官宦生涯中,他一直是爱尔兰自治运动领导人巴涅尔的秘书。后来,到殖民地部任职时,被委派到那时的殖民地黄金海岸,即现代的加纳。那时,加纳被称为“臭名昭著的贝宁海岸”,出入那里的人都是九死一生。我的外祖父虽然从黄热病中死里逃生,但疾病已经损害了他的健康。外祖父有三个女儿、四个儿子。我母亲年龄优选。她出生在爱尔兰,但从童年时代起,就在开普敦长大。外祖父的长子培尔西(后来称培尔西·菲茨帕特里克爵士),布尔战争前后,在南非政坛十分活跃,著有《南非灌木丛中的爱尔兰乡下小伙子》一书。该书讲述他早年在西非旅游时的见闻,此外,他还写过几本有关政治的书。外祖父的另外两个儿子分别死于1896年马塔贝利人①的叛乱和布尔战争。 我父亲一方的家史,因为是用传统口述的方式留传下来的,所以颇富传奇色彩。大约在18世纪末叶,当法国的革命军侵占奥地利的尼法兰(比利时)的时候,我的曾祖父与弟弟马里奥一起来到南非。他身穿齐膝的短裤和丝质长统袜,脚蹬饰有银质扣形饰物的皮鞋。有人说他穿扮得像个18世纪的绅士。他在开普殖民地北部靠近奥兰吉河的地方获得一片土地。也许在那时之前,或者正在那个时候,英国刚刚占领了那个地区。他对任何人都不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只让人叫他桑依尔。桑依尔是流经他故乡的一条河流的名字。那条河不大,部分流经现在的比利时,部分流经卢森堡。那时,这两个国家都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或者如通常所说,奥地利的尼法兰。曾祖父会讲法语、荷兰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他不讲英语,甚至在刚到那里的时候也不讲。 曾祖父到达南非以后的某个时期,也许在1805年左右,与一位姓理查德的法国小姐结了婚。她出身于一个胡格诺教徒②家庭。理查德一家可能也是逃避欧洲革命的流亡者,因为我的曾外祖母讲的是法语。几年过去了,滑铁卢战役以后,曾经有两位绅士从欧洲来南非找我的曾祖父。他们在曾祖父的农场里待了两天,试图劝说曾祖父返回祖国。这件事是我那位年迈的姑妈——我父亲的第二个妹妹,1929年告诉她的妹妹M·弗兰彻·穆兰的。我姑妈说,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和我的曾祖母一起住在开普殖民地东北部曾祖母的农场里。她的祖母告诉了她这件事。那一定是1850年左右。那时,我的曾祖母可能已经七十出头了。 她说,那两天,两位客人与我曾祖父整天在农场屋前的游廊里走来走去,争论得很激烈。可是曾祖母听不懂他们使用的语言。他们说的既不是荷兰语,也不是法语。最后,曾祖父向全家宣布: 那两位绅士历经千难万险,不远万里前来找我,劝我返回祖国。我对他们的关怀和为我的利益而进行的努力深表谢意,但我拿定主意,坚决不回法国。此外,我将永远不暴露我的真实姓名。我在这里的朋友们也已表示,他们也不会说出我的真实姓名。我们将永远留在这里。 就这样,他们在那里扎下根来,下一代被进一步同化。在父亲著的《过去的非洲》(伦敦,1937年)一书中,只字不提他的家世,对他的家庭也同样含糊其词。书中谈到,祖父是一个基督教徒,一度曾在奥兰吉自治州做官,后来好像又搬迁到奥兰吉河旁的开普殖民地。祖父的宗教信仰十分坚定。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的姑妈或者叔父都不曾虔诚地信仰过任何一个教派。我的父亲更没有。我母亲是作为一个罗马天主教教徒成长起来的,而我父亲却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加尔文主义信徒。开普敦成见很深的神父拒绝我父母亲在教堂里面举行婚礼。他说,他俩的婚礼只能在教堂外侧的走廊里举行。我母亲回答说:“倘若我不能在教堂里举行婚礼,我将不再踏进教堂一步。”她未能走进教堂。他俩举行了一个没有宗教仪式的婚礼。 P1-3

精彩内容

 
 
   
    
    

内容简介

 
   
 
    
    
       这本回忆录写于作者的垂暮之年。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有相当的研究。他献身于研究中国的事业,在中国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配以当时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可读强,兼具珍贵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澳]C.P.菲茨杰拉尔德(C.P.Fitzgerald),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研究的澳大利亚学者。他以历史学家深透的目光而不是从意识形态出发去观察中国,并且把中国介绍给西方世界。他以中澳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为己任。

  

  李尧,翻译家,悉尼大学和西悉尼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翻译澳大利亚、英美文学作品五十余部。其中长篇小说《浪子》(The Ancestor Game)、《红线》(The Red Thread)、《卡彭塔利亚湾》(Carpentaria)获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翻译奖”。2008年,澳大利亚授予其贡献。

  

  郇忠,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1984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学院,曾任教于内蒙古大学。主要译著有《飘》《石乡行》《红线》《哈尔滨档案》《亡命天涯》《心中的明天》等。
     
    
   
   
    
    

目录

 
    
    
         章 为什么我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02-1923)

章 六十年前的中国

第三章 “学汉语的人都是疯

第四章 “骡子比人值钱

第五章 是真r>第六章 湖北佬

第七章 战争中的军阀们

第八章 “好十年,坏万年”

第九章 “好人不夜行”

第十章 被遗忘的北京(1931-1932)

第十一章 云彩的南边

第十二章 虎跳涧

第十三章 真正的

第十四章 围困北京
     
    
    
   
   
    
    

精彩书摘

 
    
    
    
       19世纪70年代初期,我父亲离家去苏格兰的爱丁堡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在那期间以及返回南非之后,他在南非中部城市金伯利的钻石矿当了几年卫生官员。后来,又到约翰内斯堡,在曾任开普殖的塞西尔·罗兹手下工作。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从事过医学工作。他曾经远征到马塔贝利人聚居的津罗本格拉(现在的津巴布韦),与另外一位随员一道,陪同罗兹去迈托普山脉,与马塔贝利人的首领会晤,并且终达成协议。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在他著的那本书中都有详尽的描述。大约在布尔战争期间——也许是1901年——父亲到伦敦为罗兹管理财务。我认为,这次的移居也许和我父亲在布尔战争中坚定不移地站在英国一边有关。而他的几个兄弟和其他亲属都站在布尔人一边。

  我出生在威斯特布恩大街二号的一幢房子里。我上的幼儿园在切尔沃斯大街,而我的住址在格卢西斯特大街。这条街正好在上面说的那两条大街中间。这也许让人想到某种连续,而事实上,在我的一生中,并不存在这种连续,更不存在地域上的天意安排。所幸,只有那些早期维多利亚式的建筑物保持了它们七十多年前的建筑风格。所有那时的私人住宅,现在有的变成饭店,有的夷地,连那所幼儿园也改造成一家地毯公司的办公楼。不过,那些街道的外观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我的记忆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我父亲在罗得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和赞比亚)有房地产。记得,我因为听说我们全家都要去那儿作时间的旅行而惶惶不可终日。因为据说那里的房子周围都是六英尺多高的荒。我还知道那里有凶猛的野兽。狮子、豹子和其他猛兽成群结队地出没在离布拉约市不远的地区。于是,我预见到一种索然无味而又担惊受怕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们几乎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些身处险境的人在狮子从藏身之地跳出来之前,可能会发疯似的隔壁的大门。

  实际情况与我的想象有相当大的距离,但那些想象中的情景在我的记忆中仍然那么清晰。对我们四个孩子来说,罗得西亚农场的生活谈不上单调乏味。偶然还有几个惊险场面。庭院里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蝴蝶。比我年长三岁的哥哥和我对它们着了迷。我渴望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在自由飞的理想的蛊惑下,我爬到停在马厩围栏里一辆高大的拉货四轮马车的车轮上。车轮足有五英尺高,设计得足以越过非洲南部丛林地带的任何障碍。我摆好姿势,伸开双臂,口中念念有词:“好,潘蒂要飞了!”身子猛然前倾,向坚硬的地面纵身跳去。结果可想而知——重重的撞击碰坏了我的脸、膝盖和手臂,也摧毁了我那自由飞的信念。

  年,1906年,我们举家回到英国,并且在格洛斯特广场旁边的一幢房子里定居下来。新居与以前的房子依然在同一个街区。那时,我们常去海德公园或者金森顿花园散步。在维多利亚门,从兰开斯特门吐博汽车站向上的一道斜坡上,我次看到置于低速档的公共汽车嘎吱嘎吱地响着,缓慢地驶向坡顶。‘这是未来的象征。这种征兆给人的感觉,与相对久远的过去给人的那种迷人而模糊的感觉十分相似。每当天气晴朗的下午,我们动身去公园散步。穿过苏塞克斯广场的时候,从广场的一幢住宅会驶出一辆敞篷马车。车上坐着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她的衣服可能是五十多年前流行的款式。在驭者座上,坐着马车夫和一个男仆,他们都身穿号衣:帽顶有花结的黑礼帽,红外套,白裤子,长筒黑皮靴。老太太身后坐着一名身穿同样号衣的小听差。拉车的是两匹漂亮的灰色高头大马。更令我们兴奋不已的是,马车的后车轴,跑着两条没有锁链、步态优雅的达尔马提亚狗。它们从不偏离指定的位置入公园之后,老太太和她的护送者们乘马车览一圈风,便回到住宅。

  我对事件的个记忆也发生在1906年。这个事件是日本和俄罗斯之间的对马岛海战。保姆给我和哥哥读了报纸上的一条新闻。那是关于俄罗斯旗舰后沉没时悲壮而浪漫的一幕:“当旗舰倾侧而沉没的时候,舰队司令依然站在舰桥上立正敬礼。”舰桥?我不明白什么是舰桥。我知道桥是什么样子。金森顿公园有一座桥。那座桥横跨在弯弯曲曲的河上,我们不仅亲眼见过,而且几乎每天都跨过它。可是,在一条船上,难道能有类似于桥的东西?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无疑这才是我牢牢记得这件事的真正原因。几年以后,我才明白对马岛海战意味着什么。
     
    
    
   
   
    
    

前言/序言

 
    
    
    
       辑“澳大利亚人看中国”系列丛书(共六卷)让我们想起,澳大利亚自从1901年建立联邦以来,有了多么巨大的发展。澳大利亚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为主体的社会地转型为令人骄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在如今的2500万公民中,拥有华裔血统的人达1 20万。这套重要的丛书凸显了诸如C.P.菲茨杰拉尔德(C.P.Fitzgerald)教授这样的学者价值连城的作品。菲茨杰拉尔德教授作为英国历史学家,把中国的奇迹介绍给二十世纪的澳大利亚民众,激励了许多澳大利亚年轻人潜心于中国研究。今天,中国已经科伦坡计划”奖学金项目中澳大利亚青年学生的之地。

  澳大利亚作家、剧作家尼古拉斯·周思(Nicholas Jose)著述颇丰。他的散文集《细语中国》(1995)以其在中国的经历为基础,又一次做出不乏真知灼见的贡献。周思1985年到1987年在中国教授澳大利亚研究课程,1987年到1990年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梅卓琳教授(Jocelyn Chey)是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首任文化参赞(1975-1978)。她以自己由外交官转型为贸易专员,而后又成为学者的自身优势经历撰写了这部引人入胜的自传,为我们了解澳大利亚和中国从建立外交关系之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段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户。梅卓琳曾担任澳中理事会创会秘书长。该理事会成立于1978年,其创办旨在深化澳中关系的发展。2019年3月宣布成立的“澳中国立基金会”将在澳中理事会基础之上继续发挥价值。

  韦迈高(Michael Williams)和苏菲·洛伊-威尔逊(Sophie Loy-Wilson)深入的学术研究使得这套丛书帮助我们更加地了解华人的散居状况,从1849年到1949年的华侨运动(韦迈高所著),到澳大利亚人在上海谋生的故事(苏菲·洛伊一威尔逊所著)。这套丛书还显示了文学作品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乔治·约翰斯顿(George Johnston)的小说《漫漫长路》帮助澳大利亚人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规模与悲壮。

  感谢李尧教授、各位译者和青岛出版集团将这些作品带给中国读者。我深信,这一步加深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
     
    
    
   

 


  • 新华正版 我在中国的岁月/澳大利亚人看中国系列丛书 C.P.菲茨杰拉尓 9787555263456 青岛出版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