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文脉丛书(全260册 原箱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四川文脉丛书(全260册 原箱装)

本編文獻在選目上兼容並包,文獻類型有總集、别集以及部分專門著述,具體内容涉及文學、史學、宗教等領域。所收各書皆爲古代版刻中的精品,其中有多種宋、元時期的珍稀版本。全編影印發行,對于四川歷史文化研究以及當代文化建設,將不無積極的助益。

161250 6.5折 250000 全新

仅1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四川大学复性书院主编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60422

出版时间2021-0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250000元

货号2404

上书时间2024-02-21

建安文化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漢代的蜀學,如司馬相如、嚴遵、揚雄、王褒等人,都透露出偏于文學的傾向。唐宋以後,太白、東坡、升庵都以文名。歷來論者都以爲蜀文受到山水的滋養。近代學者汪辟疆説,﹃蜀中山水,青碧嵌空,奇秀在骨;靈芬所發,乃在高文﹄。生長蜀中者無論,﹃即寓公客游,如少陵、山谷、劍南諸家,其客蜀所作,亦頗與蜀山蜀水之青碧爲近。蓋山川與文章相發,寓于目者不可弭于胸,其理固不可誣也。﹄
在中國古典思想的語境中,﹃文﹄具有某種本體論的意義。如孔子説﹃文不在兹﹄,又説﹃博學于文﹄。其所謂﹃文﹄幾乎可以視爲﹃道﹄或﹃理﹄的别名。孔子守文抱道的經典形象,爲後世的文學家樹立了典範。到西漢後期,文章可以不朽的觀念逐漸形成。方孝岳先生舉揚雄爲例,説他﹃一生榮利聲名,皆不屑意,但只默默地作文章。他實在是有樂于此,認爲這是一種了不得的事﹄。在揚雄的潛意識中,﹃「文」和「道」比起來,文的不朽性和感人之點遠勝于「道」。﹄(見《中國文學批評》)這種認識爲古典文學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蜀人作家群體中表現得尤其明顯。比如東坡與二程同時,但思想始終異趨,不能相合。明代楊升庵在《與周子籲書》中説:﹃文即道,道即文,非有二也。仰以觀于天文,即天道也。文可觀,道不可觀,觀文即觀道也。夫以天地之大也,一言以蔽之,曰文而已矣。﹄以類似的觀念爲基礎,發展出古代文學史上的﹃文統﹄説,見于唐宋古文運動以及近代桐城派的有關論述。這種表述如此普遍,可與﹃道統﹄説相提並論。四川古代作家群體以其傑出的作品及其思想傾向,成爲古代﹃文統﹄的重要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在經典解釋上,嚴遵、揚雄都重視《周易》《老子》。史稱嚴遵﹃專精《大易》,躭于《老》《莊》,常卜筮于市,日閲得百錢,則閉肆下帘,授《老》《莊》,著《指歸》,爲道書之宗。﹄揚雄博學,﹃以爲經莫大于《易》﹄,故擬《周易》作《太玄》,《太玄》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極富原創力的作品。《周易》《老子》都是中國古代文化上的原始經典,《周易》的神秘主義傾向以及《老子》博大寬容的思想品格經常被視爲後世蜀學的特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推三蘇。歷史學者錢穆曾概括三蘇學術的特點,以爲:﹃他們會和著莊、老、佛學和戰國策士,乃及賈誼、陸贄。長于就事論事,而卒無所指歸;長于和會融通,而卒無所宗主。他們推崇老、釋,但非隱淪;喜言經世,又不尊儒術。他們在學術上,似無準繩,好像僅恃聰明,憑常識,僅可稱之曰俗學,而卻是俗學中之無上高明者。他們是當時的策士,但這是在統一時代而又是儒學極盛期的策士,所以和戰國策士甚不同。他們是道士,但又熱心政治,乃是一種忠誠激發的道士,又與隱淪枯槁者不同。他們是儒門中之蘇、張,又是廟堂中之莊、老。非縱横,非清談,非禪學;而亦縱横、亦清談、亦禪學。實在不可以一格繩,而自成爲一格。﹄錢穆先生對三蘇學術的描述,或者不完全準確,但卻有索隱的價值。其中最重要的兩句話,應當是﹃長于和會融通,而卒無所宗主﹄。事實上,中國古代文化歷經數千年的衍變,而仍能與時俱進,没有徹底地淪爲骨董,或者正是因爲其長于融通,并不偏執固守。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高峰,同期的蜀學人才輩出。佛教傳統中湧現出馬祖道一、圭峰宗密、圓悟克勤等傑出的學者。在文學、史學領域,李白、三蘇、范祖禹、李燾、李心傳等人代表當時的最高成就。元、明以後,四川遠離政治中心,文化發展相對落後,當時風行全國的學術潮流,如明代心學、清代樸學,蜀人皆接觸不多,人物較少。晚清以來,風氣漸開,在新舊思潮的激蕩之下,産生了廖平、宋育仁、劉咸炘、吴虞、謝無量等衆多學者,爲中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國古代有悠久的歷史文獻學傳統,這種傳統與鄉土意識結合,歷代很多學者都注意收集整理地方文獻。四川地方文獻的匯總編輯,從宋代以來,有《成都文類》《全蜀藝文志》《蜀中廣記》《函海》等優秀成果。編者等人長期從事古文獻的研究與整理工作,今輯蜀學歷史文獻多種,彙編爲《四川文脈叢書》。全編中除衆所周知的揚雄、李白、蘇軾等人的文獻,也收録部分曾經入蜀的人物的文集。這些人物,或避難于蜀,或宦游于蜀,對四川文化有很大的影響,其文集中也往往保存有四川歷史文化的珍貴記録。有一些著名的例子,如南宋紹興初年,浙江諸暨人馮時行出任丹棱令,其集中有《楊隱父墓表》,記録了大雅堂的建造者楊素的世系及其家族情况。又如清康熙年間,北京人張能鱗宦游于蜀,主持修復三蘇祠,集中有《復眉山三蘇祠記》記其事。如此者不勝枚舉,不可以其籍貫而有所疏外。
本編文獻在選目上兼容並包,文獻類型有總集、别集以及部分專門著述,具體内容涉及文學、史學、宗教等領域。所收各書皆爲古代版刻中的精品,其中有多種宋、元時期的珍稀版本。總體而言,本編選目詳于古代,而于近世文獻則稍稍簡略,這一方面是因爲近世文獻較多,非一編所能容納;另外,近世文獻的發掘整理,目前已有很多相應的成果,讀者利用較爲方便。本編所收各書,不分體制,概以作者生卒年月爲次,而于蜀人土著及入蜀宦游者則稍稍分别。全編影印發行,相信對于四川歷史文化研究以及當代文化建設,將不無積極的助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