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麐诗集
正版库存特价书籍
¥
62.4
3.0折
¥
20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姚蓉 鹿苗苗 孙欣婷 著;[清]郭麐 编校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文学
上书时间2024-10-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姚蓉 鹿苗苗 孙欣婷 著;[清]郭麐 编校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2
-
版次
1
-
ISBN
9787020116645
-
定价
20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542页
-
字数
1230千字
- 【内容简介】
-
前言
三百多年前的乾嘉時期,舒位仿《水滸傳》及《東林點將錄》著《乾嘉詩壇點將錄》一書,爲當時詩壇衆人排坐次,給吳江詩人郭麐以“浪子”綽號,並下讚語曰:“東京燕,東林錢,合傳之體司馬遷。”大約在舒位及時人眼中,郭麐如水滸浪子燕靑一樣出身低微,如東林浪子錢謙益一樣性格狂簡,且與這兩位浪子一樣多才多藝吧。如今,細繹郭麐之生平,細讀郭麐之詩作,覺舒位讚語雖精到而猶有未盡,特細述之。
一
郭麐(一七六七 —一八三一),字祥伯,號頻伽、舟罍、蘧庵、復庵,因生而右眉全白,人多呼爲“郭白眉”。先世浙江秀水人,明中葉移家江蘇吳江之蘆村。家世業農,祖父郭鍔以纖嗇筋力治家不得,卒事於學,並教子以學業成敗爲責。父郭元灝(一七三四 —一七八六),字清源,自號海粟居士。幼聰穎,好讀書,不問生產,師事吳江名賢陸燿。年二十二補博士子弟員,後屢試不售,遂絕意進取,爲詩古文以自娛,里居授徒以終。陸燿嘗謂人曰:“郭君交與行俱爭*流,惜其不見知於世也。”(郭麐《先君子行略》)姚鼐《郭君墓誌銘》亦謂其“篤爲學,文可稱,守有介,行中繩,進而與之君子朋”。嫡母迮氏,吳江迮雲龍之女,出自文學世家。生母翁氏,秀水寒門之女,婉約有德孝。乾隆三十二年丁亥(一七六七)正月二十日,郭麐降生到這個正在努力轉換門庭的家庭,並給郭家由農家向書香門第邁進帶來新的希望。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同日出生,似乎已經預示了郭麐將有不俗的文學才能。而郭麐自小就比弟弟郭鳳更爲聰穎,父親郭元灝見狀,任郭鳳與村童爲伍,專心培養長子郭麐。郭麐在《授經圖詩序》一文中回憶道:“余幼從先君子受讀。七歲學爲詩。九歲學爲文。十一而就試。時人頗以神童見譽。顧先君教督綦嚴,不少假以顏色。”父親的心血沒有白費,郭麐十六歲即補諸生,意氣風發地邁上科舉這條“光榮的荊棘路”。可惜的是,此後郭麐幾次參加鄉試皆不售,始終未能在科舉中再進一步。
成爲秀才,郭麐不僅有了科舉入仕的可能,也有了坐館授徒的資本。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十七歲的郭麐找到了平生*份工作 —— 與好友徐濤同館於胥塘倪筠家,教授倪家子弟。也是在這一年,十七歲的郭麐首次參加鄉試,試卷得到同考官廬州府舒城縣令金黻的賞識和推薦,郭麐下第歸,金黻還千里寄書相慰。此後數年,郭麐的生活重心一如十七歲時那樣,一邊坐館以糊口,一邊讀書以應舉。只是在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郭麐二十歲時,因爲父親去世,養家糊口的重擔驀然壓到了郭麐肩上,且“值歲饑,米一石直錢五千,母及弟妹日或一食”,郭麐只能“衰絰出外”,教授於泰興延令書院,“得束修以養母”(郭麐《族祖父漢沖公權厝志銘》)。童年幸福、少年順暢的郭麐在成年伊始,就不得不直面生活的艱難,內心的苦楚可想而知。接下來的日子,郭麐輾轉於徐州、淮安、鎮江、揚州、南京、蘇州、杭州、紹興等地,旅食謀生,備嘗生活的酸辛。同時,郭麐在科舉中也屢受打擊。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秋,郭麐與友袁裳、袁鴻兄弟赴金陵,似乎是爲鄉試而去,然其《樗園消夏錄》卷上談到此段經歷只說“袁鴻以疾歸里”,袁棠“入闈試”,大約他本人尚在服喪期間,並未與試。但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郭麐入京應試,卻是抱著極大的決心和希望去的。出發前,郭麐在淮陰坐館時的東家、南河同知嚴守田,專門致書刑部員外郎金光悌,爲郭麐假館。到京城後,郭麐就住在金家,與法式善、吳錫麒、張問陶、李如筠等著名文士交遊,爲諸公所重,名噪京師。然而秋榜公佈,郭麐又一次名落孫山。所謂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更何況郭麐在京城這半年一直被讚譽所包圍,正處於對自己的才華極其自信的時期,所以落榜帶給他的心理衝擊也來得格外猛烈,以致“自傷上負先人屬望之深,下慚師友期望之厚”,“悲憂摧沮,遂無意於進取”(郭麐《山礬書屋詩初集序》)。郭麐在離開京師南還途中寫的詩句“心怯三千里路遠,自知二十九年非”(《渡江舟中先寄故鄉諸子用東坡常潤道中韻》),可謂是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此次科場失利,雖然已使郭麐心灰意懶,甚至否定了自己二十九年來的人生追求,但“平生齟齬百不悔,尚望科名爲親在”(郭麐《將之武林遲蘭村竹士不至獨遊欲歸作詩示之醉後走筆不知道何語也》)。既然是他前半生的執念,要絕意進仕又談何容易。故而在嘉慶五年(一八○○),三十四歲的郭麐重出江湖,再赴金陵應試。此時他已無應京兆試時的志在必得,只有“席帽麻衣,復尋舊跡。輕煙澹粉,重入歡場。竿木偶然,毷氉久矣”(郭麐《白下集》小序)的逢場作戲之感,無非是去碰碰運氣而已。當然,他的運氣仍然不佳,結果也仍然是鎩羽而歸。至此,郭麐對進仕徹底絕望,以“年年下第歸,歲歲飲墨汁。麻衣非無淚,淚盡不知濕”(《九月望日重集東莊用東坡歧亭韻三首同丹叔獨遊作》)的詩句總結了自己慘澹的應舉經歷,從此遠離了科場。
此次金陵科考的失利,固然與郭麐厭倦科舉的思想態度有關,更是他自京兆試至金陵鄉試之間家多變故,累於生計所致。繼二十歲喪父之後,嘉慶元年(一七九六)郭麐三十歲時,又逢生母翁夫人之喪。弟弟郭鳳的年方兩歲的孿生子,郭麐親爲命名的姪子郭梓、郭漆,也先後夭折。嘉慶二年(一七九七),妹婿鄭籛亡,時與其妹成婚尚未及一年。此年十一月,郭麐葬祖、父於嘉善澄湖港,在《先君子卜葬於澄湖港詩以述哀三首》其三小註中還提到“時有家釁”,只是語焉不詳,無從確知是何糾紛。喪親之痛與家庭變故連番襲來,令郭麐心力交瘁,又使得他原本不佳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無奈之下,郭麐將“我生之老屋,逼迫償鄰逋”(《甘亭見贈五言詩五章感離念舊悲往傷來友朋之重情見乎詞累歎不足輒走筆如數答之其卒章兼題余靈芬館圖故僕亦有結鄰之約並示蓮裳芙初手山陸祁生繼輅》其四),於嘉慶四年(一七九九)二月,從江蘇吳江蘆移居至浙江嘉善魏塘,先是借居於友人黃凱均的馴鹿莊,後來賃屋而住。蘆與魏塘,雖然僅有汾湖一水之隔,但故土難離,郭麐又是爲生活所迫而遷居,心中總有“情不能忘,事非得已”(《移家集》小序)的不甘,以致發出“難忘東西屋兩頭,卜居賦就足離憂。勞生絕似搬薑鼠,拙計真成避雨鳩”(《移居四首》其一)的慨嘆。直到嘉慶九年(一八○四)十二月,郭麐又從魏塘賣魚橋移居至魏塘東門江家橋北,“蓋來魏塘六年,至是始買宅定居焉”(《後移家集》小序),郭麐才對魏塘有了真正的歸屬感。
絕了科舉之念,郭麐的生活似乎更加單純,大多數時候是春節後出門謀食,或坐館,或入幕,辛苦掙錢,歲暮時歸家休養,或吟詩作對,或探親訪友,逍遙度日。但坐館與入幕的職業並不穩定,郭麐感慨著“虛名不救身饑劬”,奔走於“北燕南越東西吳”(《題丹叔閉門卻埽圖》),大致行蹤如下:十七歲在胥塘倪筠家坐館;十八歲被吳江縣令龍鐸招入縣署;十九、二十歲在泰興延令書院坐館;二十一歲至徐州;二十三至二十五歲師從姚鼐,讀書於金陵鍾山書院;二十六至二十八歲在淮安,入南河同知嚴守田幕;二十九歲入京應試;自嘉慶元年(一七九六)三十歲起接下來的十餘年,主要活動在浙江杭州、紹興、諸暨、餘姚等地,曾入杭州阮元幕,曾主講於毓秀書院、蕺山書院等處;嘉慶十二年(一八○七)四十一歲應金光悌之邀至江西南昌,次年復至江西;四十三、四十四歲遊食杭州、蘇州、真州、揚州等地,四十五歲至溧陽入陳鴻壽幕;四十六歲以後多在淮安坐館,年復一年往返於魏塘與袁浦之間;道光十年(一八三○)六十四歲時應嚴烺之招至濟寧;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去世前幾個月,還應潘恭辰之邀至杭州。可見,郭麐就像如今的“勞務候鳥”,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過著“家如傳舍難常住,身似奔輪愛小停(《重五日退庵見招不赴次來韻柬之》)的飄泊生活。
長年胥疏江湖,雖是迫於生活的無奈,但郭麐同時也得到了遊歷四方、交結友朋的機會。郭麐這一生,交遊極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三教九流,可謂無所不包,概言之約可分爲五類:一爲官場大吏,如有“清朝包靑天”之稱的刑部尚書金光悌,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的阮元,主持風雅於揚州的兩淮鹽運使曾燠,曾官河東、江南河道總督的嚴烺,“大度領江淮”的兩江總督陶澍,曾虎門銷煙的兩廣總督林則徐等人;一爲文壇名流,如“乾隆三大家”之一袁枚,桐城派主將姚鼐,秀水詩派代表錢載,“吳中七子”之一王昶,無書不讀的汪中,得乾隆帝賜名的法式善,以“陳楊”並稱於詩壇的陳文述、楊芳燦,及張問陶、吳錫麒、王芑孫、彭兆蓀、孫原湘、查揆、屠倬、倪稻孫、宋大樽、姚椿、王嘉祿等一批著名文士;一爲藝壇名家,如創造“改派”畫風的松江改琦,以精於篆刻並稱爲“西泠八家”的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工詩畫、尤工刻印的揚州張鏐,善畫花卉的杭州曹瀾,擅畫山水的杭州錢杜,善畫花鳥、山水的休寧汪鴻等人;一爲里中知交,如吳江摯友徐濤、朱春生、袁棠、顧虯、吳鵾、潘眉等人,嘉善摯友沈大成、黃凱鈞、黃若濟、黃安濤、錢清履等人;一爲方外及閨閣之人,如釋本白、釋與宏、釋寄虛、釋竺書,及顧麟徵妻王姮、陳基妻金逸、徐達源妻吳仙瓊等。以上所舉,還只是郭麐友朋名錄中的一小部分,郭麐詩文中提到的與之唱和贈答的文人就有二百六十餘人之多。
馮登府《頻伽郭君墓誌銘》說郭麐“性通爽豪雋,好食酒,酣嬉譏罵,時露兀傲不平之氣,不折身以市於貴勢,每鉏牙不合而去”,光緒《吳江縣續志》卷二十二郭麐小傳亦云:“麐才氣高岸,目懾儕輩。”可見,郭麐性格確有狂簡、張揚的特徵。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七記載了這樣一則軼事:
郭頻伽秀才寄小照求詩,憐余衰老,代作二首來,教余書之。余欣然從命,並札謝云:“使老人握管,必不能如此之佳。”渠又以此例求姚姬傳先生。姚怒其無禮,擲還其圖,移書嗔責。余道:此事與岳武穆破楊幺歸,送禮與韓、張二王,一喜一嗔。人心不同,亦正相似。劉霞裳曰:“二先生皆是也:無姚公,人不知前輩之尊;無隨園,人不知前輩之大。”
此故事明面上讚揚了姚鼐的剛直守禮,袁枚的隨和寬容,實則暗諷郭麐狂不知禮,倒正合了郭鳳爲郭麐三十七歲小像所題像讚:“其目無人,其心無我。與世周旋,謂狂也可。”因爲才高之人常有的這幾分狂氣、傲氣,郭麐爲許多權貴所不喜,無法長期共事,以致頻繁流轉各地,不斷變換效勞對象。即便如此,郭麐仍宣稱自己“漂泊年多未悔狂”(《京口舟次先寄丹叔並示素君》),難怪馮登府《頻伽郭君墓誌銘》稱讚他“其狂可殺志不折”。
不過,狂只是郭麐性格的一個側面,不能就此認爲郭麐是不知天高地厚、看誰都不順眼的“刺球兒”。事實上,郭麐和他的一些幕主或東家關係良好,甚至建立了深厚的交誼。他與金光悌一家的交往就是如此。金光悌(一七四七 —一八一二),字汝恭,號蘭畦,安徽英山人。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進士,由宗人府主事累官至刑部尚書。在部二十多年,執法甚嚴,不循私情,更因主審和珅貪污大案而名揚天下。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郭麐入都應京兆試時,就館於金光悌家,除得到金光悌的靑眼外,還跟金的長子金宗邵、次子金嘉、三子金勇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十二年之後,金光悌在江西巡撫任上,邀請郭麐入其幕中。郭麐在江西,與金氏兄弟相得甚歡。次年夏,金宗邵還到魏塘拜訪已回鄉的郭麐。後金嘉、金勇兄弟侍母入都,道出吳門,郭麐特偕弟郭鳳爲他們送行。嘉慶十五年(一八一○)金嘉卒,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金宗邵、金光悌先後卒,金勇從京師千里寄書,請託郭麐爲父兄三人寫作墓誌銘,足見金氏父子對郭麐的倚重。在杭州謀食時,郭麐也很得幕主阮元的賞識。阮元(一七六四 —一八四九),字伯元,號芸臺,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進士,授編修,歷任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湖南、江西巡撫,湖廣、兩廣、雲貴總督,兵部、禮部、戶部、工部侍郎,體仁閣大學士等職,致仕時加太傅銜,卒諡“文達”。阮元既是乾嘉道三朝名臣,又是一代文宗,精通文學、經史、數學、天算、輿地、校勘,兼工書,尤精篆隸,生平著述甚富。阮元於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八月至嘉慶三年(一七九八)九月任浙江學政,嘉慶五年(一八○○)至嘉慶十年(一八○五)閏六月、嘉慶十三年(一八○八)三月至嘉慶十四年(一八○九)九月兩任浙江巡撫,其間郭麐數至杭州依阮元,對其執弟子禮,爲其校理《兩浙輶軒錄》等書,助其設立靈隱寺書藏並作後記。而阮元至浙後不久,就親至蘆探望郭麐,後爲郭麐《靈芬館詩二集》作序,並在其《靈芬館第三圖》上題“人間亭館知多少,可有浮眉一卷詩”之句,盛讚郭麐之詩。二人的交遊,足稱文壇佳話。郭麐與曾燠的交誼,亦是歷久彌堅,一直持續到兩人去世之時。曾燠(一七五九 —一八三一),字庶蕃,一字賓穀,晚號西溪漁隱,江西南城人。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進士。曾官兩淮鹽運使,主持風雅於揚州,辟“題襟館”召納文士。曾燠本人能詩擅畫,駢文與洪亮吉、孫星衍、袁枚、吳錫麒等人並列爲清代八大家之一。嘉慶九年(一八○四)二月,三十八歲的郭麐在揚州參加了曾燠主持的虹橋雅集,與會者共有二十四人,皆一時名士,主客皆極得文酒之歡、賓朋之樂。郭麐謂“羈旅得此有不能已於言者”,寫作多詩奉呈主人曾燠。十年(一八○五)冬及十一年(一八○六)六月,郭麐又到揚州,與曾燠及張鏐、樂均、劉嗣綰、彭兆蓀、金學蓮、江藩等“題襟館”文士交遊,冬作銷寒六會,夏作《樗園銷夏錄》。此後兩人一别十餘年,直到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秋天,五十三歲的郭麐才與六十歲的曾燠再次聚首,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並沒有被時間沖淡,郭麐寫下“十載纔通一紙書,須眉喜見笑譚餘”(《喜晤賓穀中丞即用前歲見寄韻奉呈》)的詩句,喜悅之情見於言表,曾燠在和詩中則慨嘆“白頭相見尚傭書,落落知交涕淚餘”,充滿餘生再見知交的慶幸之感。兩人雖然是一個喜笑一個落淚,卻都是真情流露,令人感動。此後幾年,兩人時有會面。道光四年(一八二四),五十八歲的郭麐應曾燠之邀游鎮江焦山、蒜山,一起唱和賦詩。這年的中秋節,郭麐也是在揚州和曾燠一起度過。九月,郭麐離開揚州時,還主動向曾燠索酒帶到船上喝,很不講客氣,而曾燠不僅滿足了他的要求,還贈以松菌油、蘿蔔鮝、木瓜等侑酒之物,由此也可看出郭麐與曾燠是交情極深、彼此無需客套的好朋友。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春,七十二歲的曾燠卒於都中,郭麐作詩二首,深情挽之。幾個月後,郭麐亦病逝,無乃追隨曾燠“泉路續題襟”(《挽賓谷先生》其二)乎?郭麐一生,在淮安謀食的時間*長。清代江南河道總督署設在淮安清江浦,郭麐早年入南河同知嚴守田幕,甚得其激賞,與河道衙門的同知沈植蕃、徐寶善等人亦頗有交情。四十六歲時郭麐再至清江,則是受淮安府外河北岸通判嚴烺的邀請。嚴烺與郭麐相識於伯父嚴守田的待菘軒中,兩人交遊“垂四十年”(嚴烺《靈芬館詩續集序》)。縱然嚴烺累官至江南、河東河道總督,也沒有因富貴而忘舊交,與郭麐的關係更加親密。就在郭麐去世前一年,嚴烺山東濟寧任上思念知交,以書相招,郭麐亦不辭年老,千里相從。兩人“同至蘭陽行館,翫竹色於庭中,聽河聲於枕上,酒邊話舊,意興猶昔”(嚴烺《靈芬館詩續集序》),如此良辰美景,有如此良朋與共,不亦人生樂事?在清江,郭麐除與河道官員們往來,與當地士紳也建立了良好的關繫,如與汪慎、汪敬叔侄的交誼,就十分深厚。汪慎在爲郭麐《踰淮集》所作的序言說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郭麐“以司馬沈公之聘復來浦,以廨宇湫隘,塵雜不耐,遂主於予家”,此後郭麐幾乎年年至淮,基本上都是館於汪家。好幾次郭麐在淮安過年,也是與汪氏叔侄一起守歲。綜觀上述郭麐與幕主或東家的交遊情況,便可知他並不總是端著狂傲的架勢,見到“貴勢”便“鉏牙不合”的,故而張維屏在《國朝詩人徵略二編》卷五十六中謂“頻伽雖狂,然極近情,極服善”,或更接近郭麐性格的情實。
因爲“近情”,因爲“服善”,所以郭麐結交的朋友,更多的是那些沒有高高的地位,沒有顯赫的名聲,但和他有著共同的心聲、共同的文學愛好的下層士人。郭麐在《鐵簫庵詩鈔序》一文中說:“生平文章性命之友凡三人,曰:袁棠湘湄、朱春生鐵門、彭兆蓀甘亭。”袁棠(一七六○ —一八一○),字甘林,一字無咎,號湘湄,吳江人。監生,嘉慶元年丙辰制科孝廉方正。少習詩文,工五律,亦填詞,有《秋水池堂集》。朱春生(一七六○ —一八二四),字韶伯,一字鐵門,吳江人,諸生。工詩與古文,有《鐵簫庵詩文集》。郭麐曾在詩中說“兩君總角交,長我皆七歲”(《因鐵門之亡追悼湘湄舟中獨飲忽忽不樂作此寄丹叔》),從小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他們三人志趣相投,一起流連在同里竹溪堂,帶著一群士子共結竹溪詩社,一起到金陵謁見文壇前輩袁枚。彭兆蓀則是郭麐三十一歲時在淮陰認識的知己。彭兆蓀(一七六九 —一八二二),字湘涵,號甘亭,江蘇鎮洋人。諸生,道光元年舉孝廉方正,未赴而卒。工詩詞,有《小謨觴館集》。郭麐與彭兆蓀一見如故,滿懷激情寫下長詩《兩生相逢行贈彭甘亭兆蓀》,以志訂交之喜,彭兆蓀亦有《相逢行》長詩答之。在相交的日子裏,郭麐與他們在生活上互相扶持,如自己在淮陰得到嚴守田賞識,便推薦袁棠到嚴家坐館,自己在清江汪慎家謀食,也提攜朱春生館於汪家,郭麐入揚州曾燠幕府時,彭兆蓀也同在其中。在文學事業上,他們更是互相激賞、互相幫助,相聚時一起飲酒酬唱、賦詩聯句,離别中以詩詞傳遞思念,關注彼此的文學成果,爲彼此的詩文集作序,更感人的是嘉慶七年(一八○二),袁棠、朱春生、彭兆蓀皆住到郭麐家,助其成《金石例補》一書。袁棠、朱春生、彭兆蓀三人去世後,郭麐更是以搜羅編訂他們的遺文爲己任,爲袁棠《洮瓊館詞》、彭兆蓀《懺摩錄》及朱春生的文集作序。“人生見交情,豈復論生死”(《昔渡江之金陵與湘湄鐵門偕行湘湄爲作便面事隔廿年矣湘湄已歸道山鐵門近客淮浦死生契闊衋然於心再用前韻》),正是郭麐與這三位友人交誼的*寫照。郭麐與吳鵾的交遊,也堪稱貧賤之交的典範。吳鵾,字獨遊,蘆人。故農家子,少業縫工以事母,中年“爲博徒、爲逋客、爲傭保”,“生平蹤跡爲里人所賤辱”(郭麐《天寥遺稿序》)。然吳鵾誠心向學,見郭麐兄弟談詩,常找機會竊聽之,並以自己的習作就正,郭麐讀其詩,不覺歡喜讚歎,以爲古未嘗有也,故不嫌其出身低微,傾心以交。郭麐遷居魏塘以前,吳鵾是其親密的追隨者。郭麐對吳鵾也是著意培養,教他詩法,任他借讀架上詩書,當吳鵾吟出“有性情語”,郭麐更是予以肯定和鼓勵。郭麐遷居魏塘以後,吳鵾也時相過從。兩人相交的三十餘年中,一起在汾湖周邊探親訪友、尋梅賞景、流連詩酒,兩人都留下了許多互酬唱和之作。五十歲那年,吳鵾爲了生活依胥塘雁塔寺廣信爲僧,法號天寥,郭麐同郭鳳、黃凱鈞等人鄭重相送,並分韻賦詩以紀之。兩年後,吳鵾卒,郭麐爲其遺稿作序,謂吳鵾學作詩之時,里中人“莫不目笑之”,然“里中被儒衣冠學爲科舉享田廬妻子之奉者何限,一旦溘然,欲求一字之留於後不可得”,而吳鵾有二百餘首詩歌流傳後世,“亦可無恨焉爾矣”(《天寥遺稿序》)。從此序可見,郭麐對自學成才的吳鵾是很讚賞和維護的,這也正體現了他“極近情,極服善”的性格吧。
除“生平樂友朋”(郭麐《寄鐵門湘湄用東坡岐亭韻》)之外,郭麐的另一大樂事就是與弟弟郭鳳晨夕與共、白首唱和。郭鳳(一七七二 —一八四一),字丹叔,成童受經,未畢,家貧服賈,後復爲學。晚年爲童子師,藉以自給。著有《山礬書屋詩》初、二集行世。比郭麐小五歲的郭鳳,曾因家貧和天資不如哥哥而被父親放棄,中途輟學,年紀輕輕就跟著岳父學做生意。一次在外行商時,昏夜墮水,幾乎喪命。母親心疼兒子,不再讓郭鳳學商。於是,郭麐鄭重其事地將十八歲的弟弟託付給吳江名師顧汝敬。顧汝敬“有人師經師之目”,亦是郭麐好友袁棠、朱春生的老師。郭鳳在顧先生的培養下,成爲“竹溪七子”之一。郭鳳“好爲詩,時有性靈語”,似乎人生*的樂趣就是與哥哥郭麐一起討論詩歌、彼此唱和:
花晨雪夕,賓侶不至,或命酒相對,此倡彼和,輒至夜分,忻然不知明日之無炊也。(《(光緒)重修嘉善縣誌》卷二十五)
晨夕相對的日子,兩兄弟一起賞花賞雪、訪山水訪友朋,其樂融融;分别兩地的時候,兩兄弟彼此記掛思念、寄家書寄詩篇,情意切切。對郭麐、郭鳳來說,家境或困窘或小康,居處或蘆或魏塘,人生或順暢或挫傷,都不曾影響他們之間這種基於血緣、成於志趣、深於歲月的兄弟之情。郭麐晚年寫給郭鳳的詩句“殘年斗粟惟君共,試作新詞招我魂”(《疊前韻寄丹叔》),酸楚中流露出慶幸,對此生有這樣一個相依相伴的弟弟的深深慶幸。
窮也好,達也好,狂傲也好,任情也好,交滿天下也好,顧影自憐也好,郭麐只是一個落魄但不潦倒的“小人物”而已。道光十一年辛卯(一八三一)七月初六,郭麐因病卒於家,年六十五。妻某,妾名素君。生一女,名茶,適山西浮山知縣夏寶晉。無子,以弟郭鳳子郭桐爲子。
二
乾嘉詩壇,影響*的應屬袁枚的“性靈說”和翁方綱的“肌理說”。郭麐與翁氏並無交往,但他的老師、桐城詩派創立者姚鼐是翁方綱的好友,兩人曾經深入討論文法和詩法。翁氏論詩講究“義理”,強調“學問”,姚鼐持論亦與之相近,他說“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惡。詩文皆技也,技之精者必近善,故詩文美者,命意必善”(《答翁學士書》),亦認爲詩文以義理爲重,他還說“近日爲詩當先學七子,得其典雅嚴重,但勿沿習皮毛,使人生厭。復參以宋人坡、谷諸家,學問宏大,自能别開生面”(郭麐《樗園銷夏錄》卷下),亦是主張以學問爲詩。郭麐二十三歲時拜姚鼐爲師,從學於金陵鍾山書院近三年,其間生活困窘,“典衣寄銀”以養母,姚鼐“時以束修益之”(《樗園銷夏錄》卷下)。因爲這層關係,郭麐常被視爲桐城詩派陣營中人。但郭麐的詩學觀念,與姚鼐頗有不同之處。郭麐嘗說“余*厭宋人妄議昔賢優劣”(《靈芬館詩話》卷八),其《靈芬館詩話》、《靈芬館詩話續》、《樗園銷夏錄》、《爨餘叢話》諸書於乾嘉詩人行實及作品記錄雖多,但從不妄加貶抑。故郭麐論詩,亦無門戶之見:
詩之風格,隨時而遷。始必有一人倡之,已而衆人和之。久之厭生,又必有一人變之,而衆人又從而和之。當其倡也,足以一新學者之耳目。沿襲既久,流弊滋多,於是起而矯之,矯之或過,而流弊又從之而生。自余有識以來,所見文字之場、翰墨之林,爭雄競長,已屢變不一。變苟非卓然自立而以古爲程者,鮮不從風而靡然。而山林伏處之士,不涉事故,不爭時名,托物適興,嘐嘐自鳴,漻然淡然,以吟詠其所欲言,雖聲華不著,而性情獨存。(《聽香館吟稿序》)
一代有一代之作者,一人有一人之獨至。氣盛則沛,詞達則偉。簡而不枯,腴而不華,無背於六經之旨,如是而已。(《與汪楯庵論文書》)
夫人心不同,所遭亦異,托物造端,惟其所適。但論真贗,不問畛畦。(《江聽香詩引》)
郭麐認爲詩風變遷,是文學求新求變的必然結果,但對只顧追隨文學潮流、不能卓然自立的文人卻頗爲不屑。他主張詩人的創作要有“獨至”之處,要“氣盛”“詞達”,*重要的是,要“性情獨存”,能抒發真情實感。以此,對於老師姚鼐注重擬古、風格雅正的詩歌,郭麐不客氣地指出:“《惜抱軒詩》如彝器法物,古色斑爛,未敢褻觀,恨少適用。”(《爨餘叢話》卷三)在郭麐看來,詩歌是用來抒寫“性情”的,如囿於詩法,只重形式之典重、文字之出處,便爲“彝器法物”,令人敬而遠之了。
郭麐重“性情”的詩學觀念,其實更接近袁枚的“性靈說”。郭麐認識袁枚猶在師從姚鼐之前,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二十二歲的郭麐在吳江拜見了當時已名滿天下的袁枚,激動地寫下“生尚識公休恨晚,天留此老亦情多”(《呈隨園先生袁枚》)的詩句,爲自己能與之相識而萬分慶幸。此後在金陵,郭麐也是隨園的常客,對袁枚亦執弟子禮。袁枚以標舉“性靈”聲聞天下,其“性靈說”的核心即是主性情,如《隨園詩話》卷七言“詩難其真也,有性情而後真”,便是認爲有真情然後有真詩。再看上文郭麐論詩所說“但論真贗,不問畛畦”、“性情獨存”等語,不難看出他對“性靈說”的接受與認同。另外,袁枚論詩雖尚才情,但也不廢學力,認爲二者不可偏廢,如其《隨園詩話》卷二云:“後之人未有不學古人而能爲詩者也,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求劍。”在這一點上,郭麐的觀點也跟袁枚一致,他在《南雷〈明文案序〉書後》一文中說:
文之無情者,固不足以傳。有其情而才與學不足以達之,則情雖至而文不至,鄙陋闒茸,豈足行遠?譬如詩言格律,固不足以盡之,然廢是則無以爲詩。
袁枚提倡要善於學習古人,郭麐則進一步指出學習前人的“詩言格律”是作詩的基本功。並且,郭麐在《靈芬館詩話》卷八中還專門替袁枚辯護:
隨園出而獨標性靈,天下靡然從之,然未嘗教人不讀書也。余見其插架之書,無不丹黃一過。
袁枚重性靈抑格調的詩學觀,容易給人造成他不重學力的印象。郭麐爲免天下人解而特别指明袁枚“未嘗教人不讀書”,亦是對袁枚“性靈說”的進一步闡發。
在詩歌觀念上,郭麐認同袁枚的“性靈說”更甚於姚鼐的“桐城詩法”,在詩歌創作上,郭麐也是一任性情,惟心所適。郭麐流傳下來的詩歌有四千多首,實際創作的數量還遠不止此,他刊刻《靈芬館詩初集》時,將十餘年的作品“凡十一卷,二千餘首,刪爲四卷,僅五百首,猶以爲不足存”(孫均《靈芬館詩初集序》),由此既可見郭麐作詩之勤,也可見他對自己作品要求之苛。縱然流傳下來的作品只是他全部詩作的一小部分,但內容已極爲豐富,可以說是完整地記錄了他一生的軌跡:《靈芬館詩初集》四卷,收錄了郭麐從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十七歲到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二十九歲間的作品;《靈芬館詩二集》共十卷,卷一《近遊集》收錄嘉慶元年(一七九六)正月至次年四月的作品,卷二《近遊後集》收錄嘉慶二年(一七九七)四月至年底的作品,卷三《探梅集》收錄嘉慶三年(一七九八)正月至三月的作品,《會吟集》則錄此年四月以後的作品,卷四《移家集》收錄嘉慶四年(一七九九)三十三歲時的作品,卷五《山陰歸櫂集》收錄嘉慶五年(一八○○)正月至六月的作品,卷六《白下集》則錄此年七月以後的作品,卷七、卷八《櫧概集》收錄嘉慶六年(一八○一)、七年(一八○二)的作品,卷九、卷十《竿木庵集》收嘉慶八年(一八○三)正月至九年(一八○四)十月的作品;《靈芬館詩三集》共四卷,卷一《後移家集》收錄嘉慶九年(一八○四)十一月至十年(一八○五)五月的作品,《得閒集》收十年六月至十月的作品,卷二《邗上雲萍集》錄十年十一月至年底的作品,卷三《雲萍續集》收錄嘉慶十一年(一八○六)四十歲時的作品,卷四《剛卯集》收錄嘉慶十二年(一八○七)的作品;《靈芬館詩四集》共十二卷,卷一、卷二《旅逸集》收錄嘉慶十三年(一八○八)至嘉慶十五年(一八一○)九月的作品,卷三《江行倡和集》錄十五年十月起盡一年的作品,卷四、卷五《皋廡集》收錄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正月至十七年(一八一二)八月的作品,卷六《踰淮集》收錄十七年十月至嘉慶十八年年底(一八一三)的作品,卷七、卷八《五嶽待游集》收錄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二十年(一八一五)的作品,卷九至卷十二《蘧庵集》收錄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五十歲至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五十三歲間的作品;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十二月廿二日,郭麐在清江所住汪氏依光樓失火,郭麐“僅跳而免,所著皆燼”,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歲所寫的詩作還不及刊刻,全部爲大火所吞噬,“友朋掇拾,間以抄寄,不復次第,得即存之”(《爨餘集》小序),將此三年殘存作品編爲《爨餘集》;《靈芬館詩續集》共九卷,卷一《解祟集》收錄道光三年(一八二三)五十七歲時的作品,卷二《解祟集》收錄道光四年(一八二四)的作品,卷三《迴向集》收錄道光五年(一八二五)的作品,卷四至卷九《老復丁庵集》收錄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六十歲直至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去世時的作品。如此體例,真好像是郭麐有意以詩爲載體,在爲自己的人生堅持不懈地寫“日記”。
在內容上,郭麐的詩歌亦如日記一樣,事無巨細,無所不言:有國家時事,如爲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二月新疆叛亂之首領張格爾被擒而寫的《次韻和芥航河帥喜聞張格爾就禽四首》和《口號八首》等詩;有民生疾苦,如反映天旱民勞的《水車謠》、反映杭州火災的長詩《哀孼火》等;有江山勝景,如《望金山作》、《莫釐峰望太湖作》、《七月十三日西湖夜泛作》、《從靈隱入韜光寺》、《小秦淮泛舟至平山堂》等大量遊覽各地景物的詩歌;有自然風雨,如《欲雪》、《新凉》、《秋雨》、《陰寒二首》、《五月十日大風雨作》等反映氣候變更的詩歌;有草木榮枯,如《白桃花》《秋晚牽牛花將退房矣以詩餞之》、《紅梅水仙盛開戲作》、《白胡蜨花二首》等感慨花開花落的詩歌;有節日風俗,如記錄民間祭祀祠山王生日的《二月八日戲作》、關於六月六日貓犬生日的《浴貓犬詞並序》、描寫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間祭灶神習俗的《醉司命詞》,及大量的花朝、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節日詩;有宴遊集會,如《同人招飲城西道院水軒記事》、《頻伽齋夜集分韻得*字》、《除夕同竹士丹叔過飲友漁齋分韻得阿字》等及與諸友在揚州作銷寒六會、在淮安作銷寒九集、在家作銷夏七會時所作詩歌;有贈答醻和,如《次韻答聽香見慰之作》、《子履以歲晏避債四十韻見示次韻答之》、《揚州小泊歷亭丈見和吳門唱酬之作賦答二首仍用前韻》、《次韻丹叔梅雨即事》等與親友往來唱和的詩歌;有題圖題像,如《題蕭梅生光裕寄廬鐙影圖》、《題隨園先生八十遺照》、《陳迦陵放鶴圖照夢琴屬題》、《題改七薌琦爲余畫鍾馗弔屈幛子》、《題桑連理館圖二首》等一大批題畫之作;有旖旎情緣,如《檇李雜詩》中那若有若無的情事,《章江柳枝詞》中與江西女子謝湘霞未能踐行的情約,《上元後七日自山陰放舟還魏塘舟中示素君》、《素君水閣塗妝小影二首》、《寄素君》等詩中與妾素君的纏綿情意等;有親愛家人,如《阿茶》、《午日示丹叔及桐兒枏姪二首》、《語兒道中》等與家人和樂相處的詩歌;有羈旅征途,如《上饒道中》、《京口阻風》、《弋陽道中曉發》等及《旅逸集》、《江行倡和集》中大量記錄人在旅途的詩歌;有送别懷人,如《送笠帆廉使之黔中方伯任》、《揚州送鐵珊入都三首》、《送雲巢都轉移任天津》、《送子卿歸于湖》等贈别友人之作及《寓樓寄懷湘湄鐵門竹士諸君》、《病起懷人詩三十首並序》、《續懷人詩十二首》、《寄霽靑都門三首》、《中秋懷友各寄一詩》等思念友人之作;有悼亡傷逝,如哀悼妻子的《至揚州得內人凶問》詩及《夜雪悼江庵二首》、《挽賓谷先生》、《金蘭畦尚書挽詩四首》、《芝亭挽詩四十韻》、《因鐵門之亡追悼湘湄舟中獨飲忽忽不樂作此寄丹叔》等悼念友人之作;有孝義節烈,如《詹烈婦詩》、《臧孝子詩》、《黃孝子聖猷詩》等歌頌孝子烈女的詩歌;有遊仙參禪,如《小遊仙詩》、《逃禪詩三十二首並序》、《寫首楞嚴經畢漫題二絶》等尋找心靈寄託的詩歌;有飲食起居,如《夜半飲酒丹叔已堅臥不起以詩嘲之》、《食菊葉餅和丹叔韻》、《京口食鮆魚》、《食蟹有感再用前韻》、《余日食不及一合諸人少之作此爲解用吳子野絕粒不睡韻》、《新造一廊形若磬折遂以名焉甚苦勞費喜於垂成作此柬退庵芝生》、《齒痛戲成》等關涉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詩歌。以上所舉,還遠不是郭麐詩歌的全部內容。郭麐的詩歌,正如他自己所宣稱的“托物造端,惟其所適。但論真贗,不問畛畦”,突出體現了“真”的特色,抒寫的都是自己的真實人生和自己的真性情。
後人論郭麐之詩,多讚其“善言情”:
國朝詩人善言情者不少,以黃仲則、樂蓮裳、郭頻伽三家爲*。頻伽含情若抑,吹氣如蘭,於憔悴婉篤之中,有悱惻芬芳之致。(張維屏《聽松廬詩話》)
吳江郭頻伽明經麐,少有神童之目。一眉白於雪。屢試不售,櫜筆江湖,詩名噪一時。所著《靈芬館集》,氣骨清雋,洗淨俗塵。余*愛其言情之句。(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一)
詩人善於言情的先決條件是內心擁有豐沛的情感,郭麐正是這樣一個“情多每恨兒女態,遇窮或出危苦詞”(《贈楊雲珊元錫即題其覽輝閣詩集》)的多情善感的才子。隨著人生際遇的變化,郭麐詩歌言情的重心也有所改變。早年,郭麐以天縱之資,“輕視世路無崎嶇”(《題丹叔閉門卻埽圖》),意氣飛揚,但閱歷有限,詩筆所及,多山川風物、友朋往來,更多有少年情懷、男女情事。郭麐自己也說:“香奩一體,余少時酷好爲之。”(《靈芬館詩話》卷二)《靈芬館詩初集》中此類詩歌比比皆是,如《延令竹枝詞》、《分湖款乃歌》、《東湖曲》、《紅橋曲》等。郭麐的香奩體詩,雖然不乏綺詞麗句,脂粉之氣,但因情真意長,而少空泛之病。何曰愈《退庵詩話》卷二十論郭麐此類詩歌云:
余生平不喜豔體詩,以蘊藉者少,而猥褻者多也。若郭頻伽之“詩思逢秋容易瘦,美人如月本來孤”、“遠道人來煙雨外,傷心事在别離前”、“明知相見難爲别,便恐重來不是春”、“容易相逢如夢寐,不多時節又黃昏”、“粉黛獨饒名士氣,畫圖原是女兒身”,則香沁心脾,感均頑豔矣。
以上所舉郭麐詩句,或詠閨閣美人,或詠私情密約,或詠相思離别,雖題材香豔,但其中繚繞著一股淡淡的惆悵和憂傷,别有一番動人情致。隨著歲月的遷移,郭麐嘗盡功名的失意、生活的困頓、羈旅的苦辛、親朋的零落,詩歌抒情的重心,不再是男女情事,抒發的情感,也不再是淡淡輕愁。郭麐的詩中,更多的是“天以功名磨士氣,人將骨相與秋爭”(《歸自白門邀同獨遊至舍並柬壽生》)的失意與無奈,“夢中仍作無家别,身上依然遊子衣”(《舟過黎里同鐵門訪山民於新詠樓留詩爲别山民時以趙秋穀詩幅見遺即用秋穀韻》)的飄泊與孤獨,“狂因醉後輕言事,窮爲愁多廢著書”(《寄壽生獨遊》)的佯狂與愁苦,“憂果能埋何必地,人猶難問況於天”(《夢中得埋憂二語爲足成之》)的沉重與滄桑……人生百味,在郭麐詩中匯成一部厚重濃郁、真切動人的交響曲。
郭麐詩歌的感人之處,不僅在於其真實深厚的情感,還在於其頗具靈氣的詩風。阮元曾讚郭麐道:“其爲詩也,自抒其情與事,而靈氣入骨,奇香悅魂,不屑屑求肖於流派。”(《靈芬館詩二集序》)張維屏亦曰:“頻伽以靈芬名集,其心靈,其筆靈,真得乾坤清氣者。”(《聽松廬詩話》)一個“靈”字,可謂極爲中肯地概括了郭麐詩歌的風格。如:“二月落花如夢短,一湖春水比愁多”(《西湖春感四首》之二),將短夢輕愁融入落花春水,意境靈動,搖曳生姿;“滿眼靑山秋士老,打頭黃葉酒人來”(《歷亭丈招同奚鐵生岡鐵門同集待菘軒次歷亭丈韻》),以靑山黃葉襯托秋士情懷,清氣靈長,自然灑脫;“定爲情死爲愁死,是不能尋不忍尋”(《曠野》之一),把生死情愁化作艱難一問,迷中見智,幽深靈慧;“身能自主除非夢,事本難言賴有詩”(《檇李雜詩》之八),任身世沉浮寫入一首小詩,深深歎息,靈韻悠悠……難怪阮元謂郭麐《靈芬館詩》有“吸露餐霞,不食人間煙火者”(《定香亭筆談》卷一)。在考據學問之風盛行的乾嘉文壇,郭麐的詩歌能不爲格律所縛、不爲學問所拘,獨樹一格,與他在創作中轉益多師的作法很有關係。王昶說郭麐詩“初效李長吉、沈下賢,稍變而入於蘇、黃”(《湖海詩傳·蒲褐山房詩話》),沈其光說“頻伽詩不拘流派,蓋鎔冶唐宋香山、誠齋諸家詩而自成一體”(《瓶粟齋詩話》三編卷三),或許都有一定道理。嚴迪昌先生《清詩史》更認爲郭麐是清代*個成功學習楊萬里詩風的詩人,並對此有詳細論證,茲不贅述。總之,郭麐的詩歌成就與他不拘流派但偏於性靈的詩學觀念、不拘師承但偏於誠齋的詩歌取法、不拘題材體裁但寫真性情的創作實踐是密不可分的。
郭麐只有四百多首詞作,就數量而言,遠不能與其詩歌相比,但是郭麐在乾嘉詞壇的地位卻並不低,他是浙西詞派後期的骨幹作家,在理論和創作上爲變革浙派後期日漸靡弱的詞風做出了重要貢獻。浙西詞派是清代詞壇歷時*久的一個詞派,由朱彝尊創始於康熙前期,經厲鶚光大於雍乾時期,至嘉道時流風猶在。浙派標舉南宋後期姜夔、張炎等人的詞,爲清代詞壇確立了“清空”、“醇雅”的新宗尚。然一味求“清”求“雅”,使得浙派後期逐漸失去鮮活的生命力,陷於“浮膩”、“薄弱”之弊而受人指斥。郭麐是後期浙派的健將,在詞學上對朱彝尊推崇備至,認爲“本朝詞人,以竹垞爲至”(《靈芬館詞話》卷一),也服膺朱彝尊“詞實至南宋而始極其能”(《靈芬館詞話》卷一)的觀點。但郭麐對後期浙派的流弊也看得很清楚:
倚聲家以姜、張爲宗,是矣。然必得其胸中所欲言之意,與其不能盡言之意,而後纏綿委折,如往而復,皆有一唱三歎之致。近人莫不宗法雅詞,厭棄浮豔,然多爲可解不可解之語,借面裝頭,口吟舌言,令人求其意恉而不得。此何爲者耶。昔人以鼠空鳥即爲詩妖,若此者,亦詞妖也。(《靈芬館詞話》卷二)
對於浙派末流堆砌詞藻、故作高深、無真情實感的創作,郭麐直接斥爲“詞妖”。而針對這一弊端,郭麐援引他的性靈詩學觀來說詞,主張“寫其心之所欲出,而取其性之所近”(《無聲詩館詞序》),並在《靈芬館詞話》卷一中把詞分爲四派,又作《詞品》將四派擴展爲十二品,皆是對浙派詞學觀的重要變革,只求放寬視野,多方取法,跳出浙派專宗南宋的樊籬,以補浙派詞虛浮不實之弊。
在創作上,郭麐也是遵循浙派軌轍,詞作風格以“清”爲主。如其《疏簾澹月·寒月》一詞:
澄澄寒水,漸浸入玉階,冷清清地。一個愁人獨自,披衣夜起。小窗瘦影初斜矣,怕難禁、清寒如此。梅花閣下,蘆花簾外,那人睡未?此際遣懷無計。況殘砧鄰笛,一時俱至。獨立閒庭惹起,幾番心事。孤鴻吊影霜天裏,驀回頭、月明千里。今宵酒醒,一聲霜角,清愁而已。
詞中所用“寒水”、“瘦影”、“孤鴻”、“霜角”等意象,空靈雅潔,所敘“披衣夜起”、“獨立閒庭”、“今宵酒醒”等舉止,清愁縈繞。全詞以清冷幽靜的氛圍襯托清寒愁悶的心境,滿是“清幽”之氣,正符合浙派詞的審美情趣。但相對於浙派末流言之無物、故作清空的詞作,郭麐詞因與其詩一樣注重抒寫真性情,故而能“清”而不“空”,另有一種感人的情致。如以下兩詞:
深院斷無人,拆徧秋千紅索。一桁畫簾開處,在曉涼池閣。潛行行過曲闌干,往事正思著。猶認墮釵聲響,卻梧桐葉落。(《好事近》)
秋水淡盈盈,秋雨初晴。月華洗出太分明。照見舊時人立處,曲曲圍屏。風露浩無聲,衣薄涼生,與誰人說此時情?簾幙幾重窗幾扇,說也零星。(《賣花聲》)
這兩首詞意境清靈,情深脈脈,於含蓄蘊藉中見相思懷人之旨,堪稱佳作。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三誇“頻伽詞專摹小長蘆,清折靈轉,幾於具體而又過之。所錄名篇雋句,生香活色,絕少俗韻”,可謂言之有據。
總的來說,以“性靈”入詩詞是郭麐作品的*特色,其佳處在此,短處亦在此。能抒性情,故其詩詞真實動人,可見赤子之心;然以性靈爲先,難免疏於格律、學問、典雅,也常給郭麐詩詞帶來“薄”、“滑”、“俗”的譏評。譚獻在《復堂詞話》中说他自己“初事倚聲,頗以頻伽名雋,樂於風詠。繼而微窺柔厚之旨,乃覺頻伽之薄。又以詞尚深澀,而頻伽滑矣,後來辨之”,即是一例。
三
郭麐頗有藝術長才,“詩、書、畫、金石”俱精。李浚之輯《清畫家詩史》己下中言其“工詞章,善篆刻,間畫竹石,别有天趣,書法山谷”。盛叔清輯《清代畫史增編》卷三十五亦云其“工詩文,能篆刻,行楷書宗山谷,筆力峭勁,風骨嶄然。偶畫竹石,别有天趣。”郭麐之詩文著述更是數量驚人,據《清史列傳》卷七十三記載,有“《金石例補》二卷”、“《靈芬館詩》初集四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四集十二卷、續集八卷(筆者按:實爲九卷)、《雜著》二卷、《雜著續編》四卷、《江行日記》一卷、《樗園銷夏錄》三卷、《靈芬館詩話》十二卷、《續詩話》六卷、《蘅夢詞》、《浮眉樓詞》、《懺餘綺語》各二卷”,還有《清史列傳》未提及之《雜著三編》八卷、《爨餘集》一卷、《國志蒙拾》二卷、《爨餘叢話》六卷,陸續刊刻於嘉慶至道光年間(一七九六—一八五○),彙集成《靈芬館全集》。
郭麐《靈芬館全集》中的詩作,*早刊刻的是《靈芬館詩二集》,刻於嘉慶八年(一八○三)至九年(一八○四),之後郭麐又將三十歲之前的作品輯爲《靈芬館詩初集》,刊刻於嘉慶十二年(一八○七),《靈芬館詩三集》刻於嘉慶十三年(一八○八),《靈芬館詩四集》刻於道光三年(一八二三),《靈芬館詩續集》是在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也就是郭麐去世後一年,由友人嚴烺出資付梓。至於郭麐詞集,《蘅夢詞》二卷錄三十歲以前作品,《浮眉樓詞》二卷錄三十歲至三十七歲作品,此四卷詞與《靈芬館詩二集》同時刻於嘉慶八年至九年。《懺餘綺語》二卷錄三十七歲以後至四十一歲時的詞作,與《靈芬館詩初集》同刻於嘉慶十二年(一八○七)。《爨餘集》刊刻於道光九年(一八二九),錄身遭火災後殘存之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歲所寫詩作,及四十一歲之後至《爨餘集》刊刻時所存詞作。
光緒五年(一八七九),經許增校訂後補刻之《娛園重訂靈芬館全集》,乃郭麐作品*精善之版本。許增(一八二四 —一九○三),字益齋,一字邁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著名的學者、藏書家。在杭州建“娛園”(又名“榆園”)以奉母,居於其間勘訂書籍,所校刻《唐文粹》精核無比。許增喜作詞,對郭麐十分欽服,嘗自署“靈芬私淑弟子”,因此耗時耗力重訂郭麐《靈芬館全集》。此外,許增於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至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之間輯《榆園叢刻》時,又再次校訂郭麐《靈芬館詞》,並請張預、沈景修等人作重刊序言,收入《叢刻》中。其中《蘅夢詞》、《浮眉樓詞》、《懺餘綺語》三種刻於光緒五年(一八七九),《爨餘詞》一卷刻於光緒六年(一八八○)。郭麐之《爨餘集》原是詩詞合集,許增重訂《靈芬館全集》時將詩詞分爲二種,詩作仍名《爨餘集》,詞作改稱《爨餘詞》。
除《靈芬館全集》所錄詩詞外,尚有二種輯佚之集。一是上海圖書館藏郭麐友人朱春生手錄之《靈芬館集外詩》一卷,所收乃郭麐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二十歲至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二十四歲五年間的作品,皆爲全集未收之作,十分難得。二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郭頻伽先生手書詩稿》上下兩冊,乃郭麐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二十五歲至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二十七歲間的作品,大部分詩詞爲全集所未有,一部分詩作可見於《靈芬館詩初集》卷二、卷三,少數詞作可見於《蘅夢詞》,然多數字句有異。此乃郭麐手稿,本已彌足珍貴。更何況,對照此稿本與刻本,可以推知郭麐早年作詩、改詩、刪詩的情況,頗具參考價值。
本書在校點過程中,曾得北京大學圖書館沈乃文先生、上海圖書館梁穎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吳國武学兄的熱情協助,在此致以真誠的謝意。本書之校點,先由研究生鹿苗苗、孫欣婷二君將六十多萬字的書稿打字录入電腦,再與底本及各種校本對校,在她們校過兩遍的基礎上,筆者又逐字逐句對校全書,整個過程耗時近三年。此外,附於集後之《郭麐年譜簡編》,由鹿苗苗初撰,筆者逐條訂正編成;《傳記》、《評論》由鹿苗苗、孫欣婷、許昱君三君搜羅核對而成。因筆者才學疏淺,古籍整理又亟需功力,故校勘再三,仍難免有疏之處。祈海內外方家學者有以教之。
姚蓉
辛卯年四月十八日於韓國外國語大學新安寓所
- 【作者简介】
-
郭麐(1767—1831),字祥伯,号频伽、舟罍、蘧庵、復庵,因生而右眉全白,人称“郭白眉”。诗、书、画、金石具精。其诗文著述数量惊人,有《金石例补》《灵芬馆诗》《杂著》《江行日记》《樗园销夏录》《灵芬馆诗话》《浮眉楼词》《忏馀绮语》等。
姚蓉,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词学。曾著有《明清词派史论》《明末云间三子研究》等。
- 【目录】
-
目錄
前言一
凡例一
靈芬館詩集序 屠倬
靈芬館詩初集序 孫均
靈芬館詩二集序
一 吳錫麒
二 查初揆
三 阮元
靈芬館詩三集序
後移家集序 楊芳燦
邗上雲萍集序 彭兆蓀
剛卯集序 朱文翰
雲萍續集序 樂鈞
靈芬館詩四集序 馬洵
江行倡和集序 彭兆蓀
踰淮集序 汪愼
五嶽待游集序 夏寶晉
靈芬館詩續集序 嚴烺
蘅夢詞浮眉詞序 陳鴻壽
自序 郭麐
懺餘綺語序 郭麐
重刻靈芬館詞序 張預
重刻爨餘詞序 沈景修
靈芬館詩初集
卷一
欲訴癸卯
寒食甲辰
水仙謠
題徐江庵濤畫
水閣和江庵韻
贈汪竹香元諒
寄袁實堂先生穀芳二首乙巳
記夢
延令竹枝詞
樓外
曉發
聞蟄
淩晨
慶雲寺
哭倪裴君筠三首
重陰一首
鷄鳴
早春即事丙午
出關
寄懐朱鐡門春生袁湘湄棠
延令雜詩
記夢詩并序
題王進士洪序五峰草堂圖
燕巢
酬沈瘦客大成一首
王山長洪序索題延令書院效江西體君江西人,僑居金陵
被酒後作
檢舊所作詞有感寄湘湄
題馬蕉庵元勛蕉雨軒圖
答瘦客
寄鐵門湘湄用東坡岐亭韻
霜林
送王延庚蘇北上仍用岐亭韻二首
寄江庵
寒夜書事
寄舍弟鳯
哭朱存原并序
晚步
分湖欸乃歌
彭城旅館對月丁未
彭城中元
九月八日舟次袁浦寄彭城友人用東坡九日黃樓詩韻
九日仍用前韻
望金山作
舟行即事
新葺所居三楹遲鐵門諸君不至示江庵一首戊申
寒食夜作
贈袁篴生鴻即次其韻
寄瘦客
繡毬花
移竹寄弟
雪夜舟中懐舍弟
呈隨園先生袁枚
元日和江庵韻己酉
花朝坐蘅夢樓得詩二首
春波橋
雨中過桐鄉
弄珠樓
東湖曲
頻夢見
隨園先生招同姚惜抱夫子小飲花下賦呈
古詩三首呈惜抱夫子
芍葯同秦楞香大光作
即事
題陳止君夫人合箾樓詩集應令子胡鎬屬
贈楞香
送鮑覺生桂星
登金山塔頂同鐡門賦
爲湘湄題畫五首
逼除獻歲百端茫茫愁憂無方率成四律
呈顧蔚雲先生汝敬二首
商山子像蔣氏老僕能詩曾識詞科前輩
以湘湄所臨李伯時天閑五駿圖遺龍劎庵光斗媵之以詩
紅橋曲
醉司命後一日過集竹溪堂四首
探梅絕句庚戌
由馬家山至鄧尉小憩還元閣登絕頂望太湖中諸山三首
循元墓麓取道至石樓題壁
得覺生書
題金陵酒肆
奉和姚惜抱夫子送行之作
食梅醬戲作
送龍雨樵先生鐸謫戍塞外四首
檇李雜詩
江庵病少間矣而余將有遠行賦此志别
懷惜抱夫子
哭江庵六首
江庵淺厝泗洲寺側同其弟過而哭之
夜雪悼江庵二首
越三日復雪閉門弔影追悼江庵不已仍作三首其卒章乃以自遣也
……………………
附錄
附錄一:郭麐年譜簡編
附錄二:傳記
附錄三:評論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