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生态文献丛书(全131册 )
¥
97500
7.5折
¥
130000
全新
仅1件
作者杨学新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5459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30000元
上书时间2024-09-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京津冀地区,古称幽燕、燕赵,历经蓟合于燕、燕赵对峙、幽冀并立、河朔三镇、宋辽之分等阶段,至元定都北京,北京一跃成爲大一统国家的中枢,其周边地区则成爲拱卫京师的『腹里』,四方聚物;明清进一步强化了元的建置,以北京爲核心的京畿地区,成爲政治军事要地,区域间的联系也愈趋紧密,京津冀地区的整体性开始显现。进入新历史阶段,京津冀这个区域性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国家制定了京津冀一体化与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我国政府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藩篱,对区域治理理念、思路、模式的一次创新。由于历史等多重原因,目前京津冀地区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大衆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强烈。『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二〇一三年四月十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对环境保护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在京津冀一体化与协同发展战略中,生态优先、緑色发展被置于了重要地位,『青山緑水』—生态环境优势,将作爲核心竞争力实现向生态经济优势的转化,以满足人民不断升级的生态需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华夏文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对于生态保护的思想,我国自古就有文字记载可寻。于自然哲学,多坚持『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之道等。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即是主张人的主观活动只有遵从自然规律,方能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儒家的『民胞物与』『和乐自然』『节用时禁』等思想,也藴含了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朴素自然观。于生态伦理,主要表现爲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万物的爱护与珍惜。儒家的『仁民爱物』,表达了对万物一视同仁的普世价值和伦理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则告诫人们要善待一切生命,担负起对自然万物应负之责;要顺应自然,而不能任意改造。庄子在《秋水》中说『物无贵贱』,在《天下》中讲『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亦是同理。于生态保护的实践,讲求尊重自然规律,取用有节等。《论语·述而》中『子钓而不纲,弋而不射宿』,讲孔子钓鱼不用排网大量捕鱼,不射归巢之鸟;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和曾子『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礼记·祭义》),都是讲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此外,生态理念还在施政、生産劳作中得到应用,如虞衡制度的确立(虞衡是古代掌管山林川泽的政府机构的泛称)、《田律》的颁布(秦时颁布,是迄今爲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环境保护法律文献)等;秦汉时确立的二十四节气、《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讲要『顺天时,量地利』等反映了古人在农耕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可以说,从思想观念、政令到科学,乃至艺术,中国文化中充满了各种生态元素,这是中国人对生态问题的历史思考。这些古代智慧在当代中国仍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到国家生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小到个人的环保意识与行动等。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元素犹如壳中之珠,广泛地散布在浩瀚的典籍当中,需将其一一撬开,串起,方能展现全貌。本书编纂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系统挖掘有关京津冀文献中的生态内容,爲读者展现京津冀地区生态历史发展原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