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哲学文献丛刊
全95册
¥
70350
7.5折
¥
93800
全新
仅1件
作者马建强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5299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3800元
上书时间2024-08-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近代中国哲学文献丛刊
书号: 978-7-5402-5529-9
主编:马建强 编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册数:95册 开本:16开
中图法分类号: B25-55
出版説明
晚清及民國時期,伴隨著近代中國社會之變遷,中國傳統思想(哲學)亦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現代性轉化的問題。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與創新,不僅受到這一時期中國哲學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的範式的影響,而且需要對其遺留問題作出回應或反思。因此,編撰一套全面而系統的近代中國哲學文獻叢書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要完成編撰,就必須清楚哪些著作屬于近代中國哲學的文獻,而這又涉及中國哲學如何界定的問題。
首先來回顧一下近代中國對『哲學』及『中國哲學』概念的認知歷程。眾所周知,『哲學』是一舶來語,最早來自日本學者西周對西方『Philosophy』這一學問的翻譯,後因出現在黄遵憲《日本國志》中而漸爲國人所知悉。一九〇一年,蔡元培在《哲學總論》一文中認爲,哲學是以宇宙全體爲目的,考究其間萬事萬物之真理、原則之學問。王國維一九〇三年在《哲學辨惑》中指出,哲學猶中國之理學,研究哲學必博采、稽考衆説而唯真理是從。一九一二年北大建『哲學門』,講授『中國哲學史』的陳黻宸説:『歐西言哲學者,考其範圍,實近吾國所謂道術』『然則儒學者,乃哲學之極軌也。』(《陳黻宸《中國哲學史・總論》)一九一六年,謝無量在其所著《中國哲學史》的緒言中説,中國『古有六藝、後有九流,大抵皆哲學範圍所攝』。可見,此間近二十年人們皆是從最寬泛的意義上來談哲學的,認爲它是窮究世間萬物根本原理的學問,因此中西哲學能夠互通或類比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隨著對西方哲學的深入了解,尤其是在國外受過西方哲學教育的學者看來,這種籠統的類比没有認識到中西方思想(哲學)的差異,所研究的也並非是真正的中國哲學,仍只是傳統的思想史而已。這一點首先體現在胡適一九一九年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中。一九三三年,馮友蘭在其兩卷本《中國哲學史》中更加明確地指出:『所謂中國哲學者,即中國之某種學問或某種學問之某部分可以西洋哲學名之者。』
胡適和馮友蘭皆爲兼通漢學和西學的大家,比起陳黻宸、謝無量等人,對中西方思想之異同有更爲清晰的認識,他們的哲學史觀對黑格爾關於中國無思辨之哲學的批評有所回應,而且直接推動了中國哲學的現代性轉化。但是,這種『傍以西學』的研究方法不僅導致了老生常談的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更在某種程度遮蔽了中國傳統思想的本來意義。因此,我們在選擇中國近代哲學文獻時,將近代中國學者所著的關于宇宙、社會、人生基本問題的著作皆納入其内。儘管這與陳黻宸、謝無量對哲學或中國哲學的理解是相似的,但我們並非主張回歸當時的研究方法,而是將『哲學』視爲一個具有普遍性質的大共名,對于各種不同哲學之間的特質和差異則暫時擱置起來以待學者研究。這樣做也是爲了避免以某種主觀理解的哲學概念去限定選擇範圍,從而達到較爲全面和系統地展示近代中國哲學發展及演變過程的目的。
從『哲學』的最寬泛意義上來看,除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外,近代中國哲學大有以下四個發展向度。
第一,發揮傳統經學之大義以『救世改制』。晚清時期,康有爲發揮公羊春秋之微言大義,同時又受進化論的影響,作《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主張效仿孔子以『托古改今制』。他還和其弟子陳煥章提倡改儒教爲孔教,以孔教統攝中華文明,進而達到以新的宗教拯救中國社會之目的。這一主張得到夏曾佑、王闓運、廖平等晚清今文經學家的支持。然而,這種以學術之『微言大義』緣飾政治的做法使得學術成了附庸,其思想自然缺少生命力。雖然譚嗣同所著《仁學》力圖從哲學的高度,以『仁』匯通中外古今、融合儒釋耶三教,但其理論顯得較爲龐雜,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傳統綱常倫理和清朝專制統治的批判方面。
第二,古代中國哲學史研究。與清代樸學主要集中于對儒家經典的考證不同,晚晴至民國時期的學者多致力于對諸子學以及中國古代思想史進行全面的梳理與研究。出現這種轉變,一是由于清代樸學已經完成了對儒家經典的系統考證,研究對象必然發生變化;二是由于在内外交困的社會背景的影響下,學術研究需要突破儒家經典的藩籬,重新發掘先秦以來各家學説的意義與價值。當然,如前所述,由于學術旨趣或對『哲學』的理解不同,在中國哲學史研究方面,也呈現出不同的研究進路。如上文提到的陳黻宸、謝無量等雖以哲學爲名,但仍按照傳統史觀來研究中國思想(哲學)史。其後,梁啓超既本于中國傳統思想,又廣泛吸收西方近代學術思想,他所著《論中國學術變遷之大勢》《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不僅在研究對象上開闢了新天地,而且用新的歷史眼光整理了中國舊有之思想。胡適受實驗主義影響,提倡以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推動了傳統學術的現代轉型,其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則確立了『以西解中』的哲學史範式,不過正如金岳霖所説,胡適是用一種西方的主張而不是形式來寫中國哲學史,因而難免牽强附會。馮友蘭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則避免了這一問題,他在充分尊重傳統宇宙、人生理論的前提下,引入了科學的哲學方法,『就中國歷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西洋所謂哲學名之者,選出而敘之』(《中國哲學史・序》)。這種方法既是對西方哲學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的結果,也是强烈的民族觀念的體現。然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哲學史研究中的『比附』現象。如以中國的名學比附西方之邏輯,以《管子》《韓非子》等法家思想比附西方之法學,以理學比附西方之形而上學,等等。在民國時期,已有學者對此『以西解中』的方式有所反思,如羅根澤認爲,『近來的學者,知道科學方法了,但又有隨著科學方法而來的弊病,就是好以各不相謀的西洋哲學相緣附。乃至以西洋哲學衡中國哲學。』(羅根澤《中國學術思想史的計劃》)
第三,科玄論戰。粗略地看,古代中國提倡社會之和諧,哲學重在倫理和道德;西方崇尚對自然的探索與改造,哲學重在邏輯與思辨。在面臨歐風美雨衝擊的近代中國學術界,自然免不了對這兩種思想之價值和意義進行深層思考與激烈討論。王國維在早期的《自序》中已經指出這種衝突,他認爲知識上的實證論雖然是可信的,但並不如倫理學之快樂論和美學之經驗論可愛。在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四年之間,以張君勱爲首的玄學派和以丁文江爲首的科學派更是將人生觀和科學觀的討論推向了高潮。張君勱認爲,人生觀具有主觀、直覺、綜合、單一、自由意志等特點,是没有客觀標準的,因此無論科學如何發達,都不能解决人生觀問題。丁文江則反駁道,科學的材料包括所有人類的心理内容,科學不僅僅是物質的,也是重視個性直覺而且是大有益于人心的,離開人的心理而獨立的客觀實在及其規律是不可知的,只能『存而不論』。隨著討論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了論戰。玄學派的代表人物還有梁啓超、張東蓀、林宰平等,科學派的代表人物則還有胡適、吴稚暉、唐鉞等。此次論戰不僅充分討論了科學與哲學的内容、科學與人生觀的關係,而且涉及如何面對西方學術的方法和範式以及如何處理中西文化等問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意義重大且影響深遠的思想大論戰。
第四,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學的新儒學。早期的新儒家以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等爲代表,他們皆對西方哲學有所了解,讚成西方的民主與科學,同時又認爲其有所不足,主張以中國傳統的儒家心性之学爲本原和核心,在儒家人文主義的基礎上吸納和融匯西方文化。具體而言,馬一浮的『義理名相論』認爲,義理是人們所要認識的實理,是本體,需要内心的體認即自證;名相是語言表述和思考之對象,是『義理之用』。他進而提出,傳統的六藝之名相中包含著一切義理,因此六藝可統攝包括自然科學在内一切中外學術,而六藝之間又相互統攝,並且統攝于一心。梁漱溟將文化分爲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三種類型,並且認爲具有持中、調和精神的中國文化將來必定會復興,能夠統攝向前的西方文化與向後的印度文化,此即『文化三路向説』。熊十力認爲哲學不僅僅是思辨的『愛智』之學,還包括更根本的内在體證之學,他在總結中國哲學以及吸收西方哲學思想的基礎上,致力回應西方哲學對東方哲學的挑戰,建立了其富有特色的本體論。近代新儒學還有張君勱、馮友蘭、唐君毅、牟宗三等諸多代表性人物,這種以中國傳統心性之學爲本體,致力于從傳統内圣開出新外王的探索是近代中國最具獨創性和生命力的哲學流派之一,其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雖然近代中國哲學處于中國傳統思想(哲學)的轉型期,但即使在今天看來,當時對哲學或中西方哲學的理解也是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的。也許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其中的缺陷,但這些缺陷不一定是因其思考能力和學識的缺乏,更多是由于作者在那個時代所採取的立場,我們决不能因此而忽視其學術價值。本叢書編者基于較爲寬泛的『哲學』概念,收録了以上四個向度的近代中國哲學文獻,目的是希望全面而系統地展現近代中國哲學的發展演變的階段和過程,爲後續的創新性研究打下堅實基礎。當然,由于編者學識有限,編撰過程中或有諸多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近代中國哲學文獻叢刊》總目録
第一册
經學歷史 皮錫瑞 著 清光緒三十二年思賢書局刊本一
經學通論(一)皮錫瑞 著 清光緒三十三年思賢書局刊本一三五
第二册
經學通論(二)皮錫瑞 著 清光緒三十三年思賢書局刊本一
第三册
大同書 康有爲 著 中華書局 一九三五年一
孔子改制考(卷一至卷五)康有爲 著 一九二二年萬木草堂刊本四七九
第四册
孔子改制考(卷六至卷二十一)康有爲 著 一九二三年萬木草堂刊本一
第五册
新學僞經考(卷一至卷八)康有爲 著 清光緒十七年萬木草堂刊本一
第六册
新學僞經考(卷九至卷十四)康有爲 著 清光緒十七年萬木草堂刊本一
第七册
仁學 二卷 譚嗣同 著 清光緒國文報社鉛印本 一
孔教論 陳煥章 著 一九一二年孔教會刊行一二三
中國倫理學史 蔡元培 編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三年三四五
第八册
諸子考略 姚永樸 編著 北京資研編譯社 一九二八年一
諸子通考 三卷 孫德謙 著 清宣統二年存古學堂刊本 一七五
諸子略説(上下)章太炎 著 章氏國學講習會 一九二五年五〇九
第九册
墨子集解 張純一 注述 世界書局 一九三六年一
第十册
墨子閑詁箋 張純一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二二年一
第十一册
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 蔣維喬 著 中華書局 一九三四年一
楊墨哲學 蔣維喬 編 商務印書館 一九二八年一八一
第十二册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啓超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二三年一
墨子學案 梁啓超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二三年三二七
第十三册
老子哲學 梁啓超 等著 大法論書局 一九四七年一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啓超 著 上海民志書店 一九二九年一〇九
第十四册
節本明儒學案(上下册)梁啓超 編 商務印書館一
第十五册
周易雜卦證解 周善培 著 交通書局 一九四八年一
論性 王國維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四〇年 靜庵文集本三八一
釋理 王國維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四〇年靜庵文集本四〇三
國朝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説 王國維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四〇年靜庵文集四三一
原命 王國維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四〇年靜庵文集續編四四五
第十六册
論語集釋(一) 程樹德 著 國立北平編譯館 一九四三年一
第十七册
論語集釋(二) 程樹德 著 國立北平編譯館 一九四三年一
第十八册
周易對象通釋 徐昂 著 一九三七年排印本一
第十九册
楊朱哲學 顧實 著 東方醫藥書局 一九三一年一
儒墨之異同 王桐齡 著 北平文化學社 一九二二年一八三
第二十册
中國理學史 賈豐臻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七年一
易之哲學 賈豐臻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一年二五七
第二十一册
吕氏春秋集解(上下)王心湛 著 廣益書局 一九三六年一
第二十二册
孔子哲學 王治心 著 上海國學社 一九二五年一
墨子哲學 王治心 著 南菁宜春閣 一九二五年一九九
第二十三册
東方大同學案 劉仁航 著 中華書局 一九二六年一
第二十四册
先秦學術概論 吕思勉 著 世界書局 一九三三年一
理學綱要 吕思勉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七年一七一
第二十五册
孔子 謝無量 著 中華書局 一九二八年一
韓非 謝無量 著 中華書局 一九四八年二三五
第二十六册
中國哲學史 謝無量 編 中華書局 一九一六年一
第二十七册
王充哲學 謝無量 著 中華書局 一九一七年一
朱子學派 謝無量 著 中華書局 一九三二年二三七
第二十八册
陽明學派 謝無量 著 中華書局 一九三四年一
中國先哲人性論 江恒源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二七年二〇三
第二十九册
新唯識論 熊十力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四七年一
第三十册
讀經示要 熊十力 著 南方印書館 一九四五年一
第三十一册
論語古議 楊樹達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四年一
墨子考證 許嘯天 著 上海群學社 一九二八年三二九
第三十二册
泰和宜山會語合刻 馬一浮 著 一九三九年復性書院叢刊本一
復性書院講録 二卷 馬一浮 著 一九三九年年復性書院叢刊本二四五
第三十三册
周秦諸子選粹 劉永濟 編 泰東圖書局 一九二五年一
第三十四册
經學通志 中華書局 一九三六年一
周易解題及其讀法 錢基博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五年二五九
第三十五册
民族復興之學術 張君勱 著 再生社 一九三五年一
明日之中國文化 張君勱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六年四七三
第三十六册
科學與人生觀 張君勱 丁文江 等 著 亞東圖書館 一九二三年一
第三十七册
孫先生之思想及其主義 陳安仁 著 國民圖書出版社 一九三四年一
第三十八册
先秦諸子批判 杜守素 著 作家書屋 一九四八年一
先秦諸子思想 杜守素 著 三聯書店 一九四九年二五五
第三十九册
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 侯外廬 杜守素 紀玄冰 合著 三聯書店 一九四九年一
第四十册
淮南鴻烈集解 劉文典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一年一
第四十一册
孔子社會哲學 羅運炎 著 美以美書報部 一九二六年一
諸子概論 陳柱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二年一九三
公孫龍子集解 陳柱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七年三七九
第四十二册
浙東學派溯源 何炳松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二年一
孟子會箋 温晋城 著 正中書局 一九四六年二二三
第四十三册
墨子大義述 伍非百 著 國民印務書局 一九三三年一
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胡適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二六年二一一
第四十四册
中國古代哲學史 胡適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二九年一
第四十五册
戴東原的哲學 胡適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二七年一
第四十六册
諸子通考 蔣伯潛 編著 正中書局 一九四八年一
第四十七册
諸子與理學 蔣伯潛 等著 世界書局 一九四七年一
諸子學纂要 蔣伯潛 編 正中書局 一九四七年二五五
第四十八册
李石岑論文集 李石岑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二七年一
李石岑講演集 李石岑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五年二四一
第四十九册
群經概論 范文瀾 著 樸社 一九三三年一
第五十册
先秦諸子思想述要 嵇文甫 著 北平開拓出版社 一九三二年一
晚明思想史論 嵇文甫 著 商務印書館 一九四四年一七七
左派王學 嵇文甫 著 開明書店 一九三四年三〇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