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量600部】《天工开物》(一函六册)
  • 【限量600部】《天工开物》(一函六册)
  • 【限量600部】《天工开物》(一函六册)
  • 【限量600部】《天工开物》(一函六册)
  • 【限量600部】《天工开物》(一函六册)
  • 【限量600部】《天工开物》(一函六册)
  • 【限量600部】《天工开物》(一函六册)
  • 【限量600部】《天工开物》(一函六册)
  • 【限量600部】《天工开物》(一函六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限量600部】《天工开物》(一函六册)

1480 全新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明)宋应星撰

出版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年代2022-05

纸张其他

刻印方式其他

装帧线装

尺寸29 × 18 × 5 cm

册数6册

上书时间2022-11-23

雪桥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讲》  程启坤 姚国坤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年一版一印 16开平装
《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讲》 程启坤 姚国坤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年一版一印 16开平装 ¥42.00
《诗经名物笺》 诗经名物笺谱 木板水印 陈义时大师绘刻印作品 双色宣纸版 锦盒装(约二十图,共四十张) 慕宋阁出品
《诗经名物笺》 诗经名物笺谱 木板水印 陈义时大师绘刻印作品 双色宣纸版 锦盒装(约二十图,共四十张) 慕宋阁出品 ¥580.00
《沈尹默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线装全新
《沈尹默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线装全新 ¥798.00
[限量编号本]《诗集传》[宋]苏辙  著 限量200部编号056号  宋版原书原貌影印 一函三册共二十卷 宣纸四色印刷 宋锦函套 带外包装 为现诗集传版本中的精华 极具收藏价值
[限量编号本]《诗集传》[宋]苏辙 著 限量200部编号056号 宋版原书原貌影印 一函三册共二十卷 宣纸四色印刷 宋锦函套 带外包装 为现诗集传版本中的精华 极具收藏价值 ¥4350.00
《黄牧甫旅粤书迹图证》毛边签名钤印版  黄耀忠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12开平装全新
《黄牧甫旅粤书迹图证》毛边签名钤印版 黄耀忠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12开平装全新 ¥350.00
慕宋阁制笺:十二花神 木版水印,精选芙蓉、菊花、荷花、梅花、百合、桃花等十二种花卉套色印制,每种三张,共三十六张,安徽泾县手工宣纸,锦盒装。
慕宋阁制笺:十二花神 木版水印,精选芙蓉、菊花、荷花、梅花、百合、桃花等十二种花卉套色印制,每种三张,共三十六张,安徽泾县手工宣纸,锦盒装。 ¥268.00
《儿童杂事诗》(红印编号本,编号二十),周作人手稿木刻红印雕版,16开本,线装一函一册全
《儿童杂事诗》(红印编号本,编号二十),周作人手稿木刻红印雕版,16开本,线装一函一册全 ¥1880.00
[线装蓝印本]《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一函两册)  手工雕版影刻宋本印制
[线装蓝印本]《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一函两册) 手工雕版影刻宋本印制 ¥980.00
《焦窗九录》  影印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的一部札记性的著作,分类杂记其见闻,是书首纸录,次墨录,次笔录,次砚录,次书录,次帖录,次画录,次琴录,次香录 。据1914年西泠印社木活字本影印重刊,字迹秀雅,卷尾有西泠印社吴隐跋文
《焦窗九录》 影印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的一部札记性的著作,分类杂记其见闻,是书首纸录,次墨录,次笔录,次砚录,次书录,次帖录,次画录,次琴录,次香录 。据1914年西泠印社木活字本影印重刊,字迹秀雅,卷尾有西泠印社吴隐跋文 ¥108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塑封未拆
商品描述
       本书连函尺寸:18.7×29.5厘米,厚6厘米。本书限量发行600套。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年(1637)初刻本高精扫描,四色制版,按原大尺寸,以泾县手工宣纸彩色印制,封面用蓝绫,书签请青年书法家王维题写印制,双层托裱,装为一函六册。为方便大家了解内容,特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魏毅先生撰序一篇。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章,并附有121幅插图,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天工开物》自明崇祯十年初版面世以后,历经数次刻板重印,就文献学意义而言,初刻本(即“涂本”)无疑最能反映该书的原始面貌。《天工开物》的初刻本原名《天工开物卷》,分上、中、下三册线装印行。“涂本”序末“时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之题款为他本所无,目録各章节名目后亦较他本多“卷”字。据其序中所言,该版本由作者的友人、时任河南信阳兵备道的涂绍煃(字伯聚)资助刊刻,故此得名“涂本”,其刊刻地点为江西南昌府,时间为一六三七年四月。该版本作为《天工开物》的初刻本,不仅在文字上占据母本的权威意义,更珍贵的是该版本中的极具写实风格的百余幅插图,由于其直接来自作者手稿,以图象形式精确表达了文字叙述的技术内容,这种文本价值是其后版本中的插图所不具备的。“涂本”目前已知有三部存世,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本次复印所据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年刻本,现装六册,框高二十一点四厘米,宽十四点二厘米;每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单边。此本钤有“墨澥楼珍臧书画钤记”印记,盖其原藏于浙江宁波墨海楼,清末转藏于同邑萱荫楼,一九五〇年代转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收藏。《天工开物》初刻本的复印出版有助于学界对该书的进一步研究,并让更多读者了解这部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珍贵典籍。

【引  言】
       2021年新春伊始,《典籍里的中国》横空出世,《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徐霞客游记》《道德经》《周易》《传习录》十一部典籍依次重磅登场,演绎出一幕幕蕴藏在古老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里,《天工开物》作为17世纪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其著者宋应星与今人袁隆平院士跨时空对话,科技的魅力历经三百余年,熠熠生辉。

       公元一六三一年,江西奉新人宋应星已四十四岁了,这一年也是他第六次参加科举考试。此时的他正焦急地等待一个结果,一个可以改变人生命运、实现理想抱负的结果。

       宋应星自幼便聪颖异常,过目成诵,于是被家道中落的族人寄托了重振家业的期望。在二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试获得第三名,这个名次让他和他的家人觉得家族复兴或许不再像镜中花、水中月那样遥不可及了。次年,意气风发的宋应星随同他的兄长宋应昇一起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考试。对于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而言,金榜题名是其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然而,每一次科举考试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榜上者凤毛麟角,落榜的举子多如成群的候鸟匆匆飞回原籍,等待下一次季风的来临。宋应星或许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这庞大候鸟群的一员,更不会想到一飞就是十几年。

       结果出来的那一日,宋应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和绝望,从小就被灌输“学而优则仕”“修、齐、治、平”等圣贤文章,科举无疑是他学习先贤、施展抱负的唯一通道。现在,这条通道又一次对他关闭了大门。

       从江西奉新到北京,再从北京返回江西奉新的六次途中,宋应星亲眼看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一幕幕人间惨剧,大明王朝正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坍塌着、瓦解着。宋应星无法从平日熟读的八股文章中找出可以改变这种状况的答案,一直追求的功名大事也在逝去的年华中逐渐动摇,但他并没有放逐自己、纵情于山水间,而是重新选择了一条通向乡野与坊间的小路。

       与其他读书人不同的是,宋应星自小除了四书五经、八股文章外,他还对自然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想知道谷物如何种植、食盐怎样提取、武器何为佳兵;他更想知道万物从何而来,人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前半生的六次科举之路没有为他带来高官厚禄,却为他打开了自然之门。每到一处,他都会深入市井小巷,了解当地手工作坊的生产技术;他的脚步也时时停驻于沿途的乡野田间之中。他常常惊叹世间万物的精巧,更深深折服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于是,他决定用手中的笔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取名《天工开物》。“物自天生,工开于人。”人类从诞生之初就开始摸索如何改造并利用万物,经过漫长的时光,人类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熟练的自然法则。宋应星觉得总结并记录下这些人类过往的经验,远比悬浮于空中的圣贤之道更有意义。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从庙堂到江湖的转变很多时候受外力所限,结果往往证明转变也许是正确的决定。

       《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中卷为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下卷为五金、佳兵、丹青、曲糵、珠玉,遍及农业和手工业的方方面面。宋应星还亲手绘制了一百二十一幅插图,便于使用者更加详细的了解每种技术。图上的人物,或农人,或工匠,皆栩栩如生,灵动鲜活,三百年前劳动的场面一一展现,如在眼前。

       公元一六三四年,宋应星担任袁州府分宜县教谕一职。在任的最后一年,他的好友涂绍煃出资捐助《天工开物》一书的刊印。涂绍煃和他同年参加乡试,取得第四名,次年高中进士,从此于宦海中沉浮。或许是早年间结下的深厚情谊,也许是被宋应星寻求自然真理的执著打动,总之涂绍煃成为这部书诞生的关键性人物。公元一六三七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正式问世,此本亦被称为“涂本”,以此纪念出版史上的这段因缘。

       此书刊刻后虽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在士人阶层却没有引起重视。后来书商刊印也多是为了满足底层民众的使用需求,或作为日用技术类书籍远销海外。目前可知的有书林杨素卿刊本,存世仅三部,分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台北史语所和法国国家图书馆。据专家考证,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台北史语所的杨本应该是在明末流入日本,再由日本回流。入清以后,全本的《天工开物》再也没刊刻过了,甚至一度成为禁书。与此同时,海外却掀起了一股“《天工开物》热”,无论是隔岸的邻国日本,还是西欧各国,根据书中提到的技术经验,进而改良自己国家的工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催生着新技术时代的到来。诞生此书的国度却与这场改变世界的革新运动擦肩而过。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来到了中国,本意是想调查战乱年代里中国科技发展的情况。在他来中国之前,西方绝大多数人不承认中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认为中国是落后、蛮荒无知的。李约瑟走访了大半个中国后,震惊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于是决定写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作。在他完成的那部书中提及的古代科技绝大多数见载于《天工开物》,他将宋应星称为“中国的狄德罗”。李约瑟同时在书中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答案虽无定论,从《天工开物》一书的遭遇可略见一斑。

       最早刊刻的涂本保存至今的也只有三部,分藏于国家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文库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整个偌大的国土,竟然只剩下一部,不得不让人叹息。国内的这部涂本,曾被宁波蔡鸿鉴、李植本等收藏。建国后,经郑振铎先生协调,该书正式入藏国家图书馆。此次,我们将这套国家图书馆藏涂本《天工开物》高精扫描,四色制版,按原大尺寸,以泾县手工宣纸彩色印制,封面用蓝绫,书签请青年书法家王维题写印制,双层托裱,装为一函六册。为方便大家了解内容,特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魏毅先生撰序一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塑封未拆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