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与沉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6.85
4.0折
¥
118
全新
库存47件
作者马勇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14328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1201957837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马勇,安徽濉溪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特聘或兼任教授。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超越革命与改良》《中国文明通论》《重寻近代中国》《重新认识近代中国》《“新知识背后”:近代中国读书人》《晚清二十年》《晚清四书》(《觉醒》《维新》《国变》《革命》)、《晚清笔记》,以及董仲舒、严复、章太炎、梁漱溟、蒋梦麟等人传记,另有论文百余篇。
目录
目 录
章 成也文人,败也文人
节 外交新麻烦 /
第二节 新教育与新政治 /
第三节 党争与想象的保守派 /
第四节 多重误解误读 /
第五节 政变,谁的政变? /
第六节 变革戛然而止 /
第二章 康有为七上皇帝书:背景与志趣
节 上清帝书:何来维新 /
第二节 上清帝第二书:公车,拒和、迁都、变法 /
第三节 上清帝第三书:变法下手处 /
第四节 上清帝第四书:变法体要 /
第五节 上清帝第五书:亡后之图 /
第六节 上清帝第六书:统筹全局 /
第七节 上清帝第七书 /
第三章 康有为对儒家精神的理解与误解
节 综合汉宋 /
第二节 何来维新 /
第三节 “新学伪经”与“孔子改制”:独创与因袭 /
第四章 梁启超:维新旗手
节 爱国志士 /
第二节 维新导师 /
第三节 走向极端 /
第五章 严复:在救亡与启蒙之间寻求平衡
节 原强:怀疑传统 /
第二节 救亡:走西方的路 /
第三节 寻求富强 /
第四节 走进丛林 /
第五节 有如三保 /
第六节 拟上皇帝书 /
第七节 为什么没有被重用 /
第六章 从革政到革命:维新时代之章太炎
节 有学问的维新志士 /
第二节 “革政”:倡导与力行 /
第三节 被制造的革命家 /
第四节 “与尊清者游”:“客帝”与“分镇” /
第五节 革命的理由 /
第七章 罗振玉和他的朋友圈:戊戌时期
节 蒋黼、刘鹗与汪康年 /
第二节 农学会的一批朋友 /
第三节 《农学报》 /
第四节 推广新农学 /
第八章 “会能保国?”:戊戌知识人的集结
节 新文化人登台 /
第二节 坐而言起而行:京沪强学会 /
第三节 “会能保国,岂不大善” /
第九章 “南梁北严”:戊戌报人与报刊
节 “南梁”:由北而南 /
第二节 “北严”:《直报》与《国闻报》 /
第三节 《湘学报》与《湘报》 /
第四节 不可忽视的各地小报 /
第十章 何来新旧:湖南戊戌维新纪
节 创办湖南时务学堂 /
第二节 办学方针的确立与改变 /
第三节 异端与正统的冲突 /
第四节 时务学堂终结 /
第十一章 废八股改科举:知识人的失望与希望
节 废科举方案的提出 /
第二节 想象中的守旧者 /
第三节 适可而止:社会所能承受的改革力度 /
第四节 兼顾新旧的新科举方案 /
第十二章 戊戌关键:创办京师大学堂
节 现代新教育的提出 /
第二节 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动议 /
第三节 几份不同的创建方案 /
第四节 创建方案越来越明朗 /
第五节 对大学堂章程的不同意见 /
第六节 惹是生非的总教习权限 /
第七节 孙家鼐改定大学堂章程 /
第八节 新知识中的“生意”
内容摘要
本书是关于戊戌变法的史学专著,探讨中国知识人群体在甲午战争之后的觉醒,对维新思潮、实践的推动,着力描摹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罗振玉等人的历史形象,聚焦寻求救亡、废八股、创报刊、建京师大学堂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近代知识人的所思所为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但其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冲突、意外。
主编推荐
1.近代史学名家马勇先生,用严谨的阐述、丰富的史料,走近风起云涌的一八九八年。
2.全景式展现戊戌变法经过,此外,立体描摹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章太炎、罗振玉等变法时期中国知识人,以及创办京师大学堂、创建学会、创办报刊、废八股等重大历史事件,还原变法前后那个多变的时代。
精彩内容
题记
2018年,又见戊戌。
这意味着一百二十年前惊天动地的戊戌变政与戊戌政变又到了一个重要的纪念日。一百二十年,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的改革主导者固然不必说已经成历史人物,任人评说。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戊戌变政、政变,都是为了大清帝国的利益,但是正像进入民国严复所追问的那样,当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主观诉求或许是为了大清之江山永续,但结果却是葬送了大清,甚至葬送了光绪帝:“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何以言之?德宗固有意向之人君,向使无康、梁,其母子固未必生衅,西太后天年易尽,俟其百年,政权独揽,徐起更张,此不独其祖宗之所式凭,而亦四百兆人民之洪福。而康乃踵商君故智,卒然得君,不察其所处之地位为何如,所当之沮力为何等,卤莽灭裂,轻易猖狂,驯至于幽其君而杀其友,已则逍遥海外,立名目以敛人财,恬然不以为耻。夫曰保皇,试问其所保者今安在耶?必谓其有意误君,固为太过,而狂谬妄发,自许太过,祸人家国而不自知非,则虽百仪、秦不能为南海作辩护也。”[ 严复:《与熊纯如书之三十》,严复著,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2页。]
严复的说法当然并不全对,康、梁当年的爱国热情、救世情怀,无论如何依然值得肯定。只是两个甲子过去了,文化人、知识人,也应该认真反省,这场原本可以进行下去的改革究竟是因什么原因而夭折?满洲贵族之守旧者不思进取,不懂分权,不知现代政治为何物,固然是变政失败的直接原因,但是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值得检讨的空间呢?
过去二十多年,我的主要兴趣在研究近代中国的大转型,因为我觉得这个转型就是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巨变,我们还在这个变化之中而不是之后。因而,晚清,不论是甲午,还是戊戌、庚子,都是我阅读的重点,断断续续也写了一些感想。值此重大历史节点之纪念,四川人民出版社李明犊先生约请写一本戊戌文人的书,由于与我的理念极为接近,于是欣然从命,有了这本小书。
我希望通过这本小书,探讨中国知识人群体在甲午战争之后的觉醒,对维新思潮、实践的推动。由于现代知识体系在这个时候尚未真正形成,戊戌文人还带有浓厚的尚未分化的士大夫情怀,因而他们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育、进步,另一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引发一系列完全可以不必发生的冲突、意外,进而使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变革戛然而止。因而,我也希望从一个知识人的视角反省政治的专业性,知识人对政治干预的边界、限度与惊醒。
马勇
2018年2月28日星期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