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及全球碳排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73.5
7.5折
¥
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方精云 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0407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1713158
上书时间2024-12-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方精云,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优选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40余篇,总引用超过3.5万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先后担任12个靠前学术刊物的编委和5个靠前学术机构(组织)的成员,目前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生态学卷》主编等职。
目录
1 全球气候变化与不确定性 001
1.1 气候变暖及其不确定性 003
1.1.1 气候变暖的观测事实 003
1.1.2 气温变化的不确定性 009
1.2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不确定性 010
1.2.1 温室气体的作用 011
1.2.2 气溶胶的作用 013
1.2.3 太阳活动的影响 013
1.3 CO2排放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015
1.3.1 全球碳循环与大气CO2浓度增量的来源 015
1.3.2 碳排放与增温的关系 017
1.4 结语 019
2 全球及主要国家的碳排放 021
2.1 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023
2.1.1 碳排放和人口GDP数据 023
2.1.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义 023
2.1.3 碳排放指标的计算 023
2.2 历年排放量及累计排放量 024
2.3 人均排放量 029
2.4 单位GDP碳排放量 031
2.5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 035
2.6 世界及我国的碳排放形势 039
2.6.1 碳排放历史序列的变率分析 039
2.6.2 我国近30年的碳排放形势 040
2.7 结语 043
3 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 045
3.1 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与工业化程度 046
3.2 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 047
3.3 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与就业率 049
3.4 碳排放与GDP 050
3.4.1 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与人均GDP 051
3.4.2 人均排放量与人均GDP 053
3.4.3 碳减排与GDP增长 059
3.5 结语 061
4 全球碳平衡与贡献排放量 063
4.1 全球碳平衡 064
4.1.1 全球碳平衡原理 064
4.1.2 碳平衡组分变化 066
4.2 全球及主要国家的贡献排放量 070
4.2.1 假定各国碳汇能力均等下的贡献排放量 070
4.2.2 考虑各国碳汇能力差别的贡献排放量 072
4.2.3 三种“贡献排放量”比较 075
4.3 结语 076
5 全球未来碳排放与碳减排国际分配方案 077
5.1 碳排放配额 078
5.1.1 基于“两个趋同”原则的全球碳排放分配方案 078
5.1.2 基于“人均累计贡献排放量”的碳排放配额 080
5.2 全球减排方案 088
5.2.1 意大利G8峰会全球减排方案 089
5.2.2 “国际碳减排分配和国家发展权”减排方案 099
5.3 结语 105
6 我国未来碳排放预测 107
6.1 中国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 108
6.1.1 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108
6.1.2 中国的碳排放驱动因子 110
6.2 基于GDP目标和我国碳排放强度历史变化的预测 113
6.3 基于发达国家GDP碳排放强度的预测 116
6.3.1 基于GDP目标和发达国家碳排放强度历史变化的预测 116
6.3.2 基于GDP目标和2050年碳排放强度假定情景的预测 117
6.3.3 预测结果与中国碳排放配额的比较 119
6.4 其他研究的预测 119
6.4.1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9)的预测 119
6.4.2 国家《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预测 121
6.5 不同研究碳排放预测结果的比较 122
6.6 2030年峰值排放路径 130
6.6.1 情景设定 130
6.6.2 峰值排放路径 133
6.6.3 不同排放路径的预测结果 135
6.6.4 不确定性分析 136
6.7 结语 137
7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过去和未来 139
7.1 我国陆地碳汇的估算 140
7.1.1 主要方法——基于地面观测的尺度转换方法 141
7.1.2 结果与讨论 147
7.2 我国森林碳汇预测 150
7.2.1 基于转移矩阵法的预测 151
7.2.2 基于年龄-生物量密度关系法的预测 153
7.2.3 森林生物量碳汇潜力小结 156
7.3 陆地碳汇对化石燃料排放量的贡献 157
7.4 结语 158
8 我国省区碳排放格局及碳减排策略 161
8.1 我国不同省区及区域的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 162
8.1.1 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162
8.1.2 1995~2007年各省区的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 164
8.1.3 1995~2010年省际碳排放强度差异及其分解 168
8.2 区域碳排放强度差异及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169
8.2.1 不同产业和行业的能源强度 169
8.2.2 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173
8.2.3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 177
8.2.4 2005~2007年不同省区的产业结构 179
8.3 国内碳减排策略 184
8.3.1 加快能源市场化改革 184
8.3.2 推进碳交易 186
8.3.3 优化产业结构 187
8.3.4 发展清洁能源 188
8.3.5 低碳城市发展战略 189
参考文献 193
附录1:控制全球温暖化的主要国际公约 215
1.1 引言 215
1.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18
1.3 《京都议定书》 219
1.4 “巴厘路线图” 220
1.5 《哥本哈根协议》 221
1.6 《巴黎协定》 222
1.6.1 《巴黎协定》的形成 222
1.6.2 《巴黎协定》的主要内容 223
1.6.3 《巴黎协定》在中国 224
附录2:有关附表 227
附表1 全球及主要国家排放量及人均排放量十年平均变率 227
附表2 1980~2010年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228
附表4 全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与人均GDP 230
附表3 世界主要国家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与富裕程度的关系 230
附表5 我国1980~2008年排放总量与人均排放量的变化率 232
附表6 基于GDP发展目标和碳排放强度预测的中国碳排放 232
附表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碳排放预测结果 233
附表7 按照2050年碳排放强度假定情景的预测结果 233
附表9 不同地区1995~1999年碳排放相关计算指标 235
附表10 不同地区2000~2004年碳排放相关计算指标 237
主要名词和术语索引 239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所获部分成果的总结,前后历时8年完成。
作者用翔实的数据、严密的方法、全新的视角,忠实于事实,从优选变化与碳排放的关系着眼,阐明了中国及当今世界碳排放的格局,探讨了碳排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利用优选碳平衡原理,提出了“贡献排放量”的概念,并对优选主要国家的碳排放配额进行了测算,对不同靠前减排方案进行了评估;根据现有气候谈判所设定的减排目标,对我国的碳排放路径进行了预测;很后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我国各省区碳排放的格局,并初步提出碳减排的策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