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
  • 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9.3 6.1折 9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丁帆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9143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2180025

上书时间2024-12-03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丁帆,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评委。发表文章400多篇,共500万字,出版主编各类著作40余种。培养博士、硕士生共160多人。

目录
绪言

第一编 晚清及“五四”:现代文学制度之创立

第一章 清末:现代文学制度萌芽期

第一节 文学独立性地位的确认

第二节 现代文学制度结构性要素的萌芽

第二章 “五四”:现代文学制度草创期

第一节 北洋政府的文化管理机构与文化政策

第二节 文学社团的组织结构及运转

第三节 新文学的出版与流通

第四节 新文学读者的结构变迁

第二编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制度的多元化时代

第一章 文艺政策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文艺政策的由来与文化领导权的争夺

第二节 抗日统一战线与文学合法性的竞争

第三节 《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四节 战时文艺政策与抗战文学的版图

第五节 文艺政策的区隔策略与噬食策略

第二章 出版制度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国民党的出版制度与言论钳制

第二节 预先审查、事后检查与潜在检查

第三节 文艺自由的诉求与审查制度的无形瓦解

第三编 “十七年”:文学制度的确立与调整

第一章 第一次文代会与共和国文学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文学的计划体制

第二节 制度设计与文学转折

第二章 文学期刊与文学风尚——以《人民文学》为中心

第一节 文学导向

第二节 作者策略

第三节 文体偏向

第三章 “红色经典”的生产模式——以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中心

第一节 英雄生产线

第二节 青年生力军

第三节 幕后的辛酸

第四节 文学与宣传

第四章 稿酬制度与“十七年”文学生产

第一节 稿酬政策的演变

第二节 稿酬的合法性问题

第三节 稿酬变迁与文学环境

第四编 “”:旧制度的去势与新制度的登场

第一章 旧的文学制度从衰落到崩溃

第一节 “”前夕:清算“十七年”文学规范体系的开始

第二节 从“牛棚”到“干校”:对作家队伍的身份改造

第三节 围剿“黑八论”:理论规范与批评范式的更新

第二章 新的文学制度的全面建构

第一节 “”主流文艺创作的生产机制考察

第二节 文学场域的权力博弈:“”后期文艺刊物的涌现

第三节 写作组现象及其运行机制考察

第四节 《忆向阳》论争:文学批评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

第五节 文学出版、文学会议、文学教育及其他

第五编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制度的重建与衍变

第一章 文艺政策的转轨与文学制度的重建

第一节 “二为”方向的确立

第二节 国家现代化的想象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艺政策的钟摆现象

第二章 文学机构的恢复与重建

第一节 文联、作协等组织的重建

第二节 文学干部的制造

第三节 文学生产的动员

第三章 文学媒体的恢复与繁荣

第一节 文学媒体的复刊、新创

第二节 作为体制的出版

第三节 多元空间的有限开创

第四章 文学评奖的新创设

第一节 文学引导方式的变化

第二节 “引力”与“斥力”:评奖的期待效应

第三节 边缘游走:评奖的自性诉求

第五章 文学批评的艰难重建

第一节 个性色彩的复苏

第二节 批评为何而鸣?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规训功能

第六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空间与自由幻象

第一节 自由及其幻象:作家的身份变换与认同困惑

第二节 文学出版转型与期刊改制

第三节 大众、主流、知识分子文化的对峙与合谋

第六编 新世纪:文学制度的新变

第一章 新世纪中国发展格局对文学制度的影响

第一节 文化产业化与文学制度

第二节 西部开发与“西部文学”的崛起

第三节 新的经济环境与底层文学

第四节 城市化中的文学制度变革

第二章 文化制度沿革与文学制度的新变

第一节 网络文化机制与网络文学

第二节 影视文化机制与影视文学

第三节 新世纪中国大陆文学民刊与文学制度的民间因素

第四节 新世纪文学奖项与评价机制

第七编 港台地区:特定时空下的文学制度

第一章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制度

第一节 在开放与封闭之间:日据时期台湾的出版与传媒制度

第二节 秩序与差异的强调:日据时期台湾大学教育制度与文学教育

第三节 从“呼应”到“动员”:日据时期台湾的文学组织活动情况

第二章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文学制度

第一节 文艺政策的倡导和文艺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文艺团体和文艺组织的建立与活动

第三节 “出版法”及出版状况

第四节 大学教育和文学机制、文学评论

第三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文学制度

第一节 以“文建会”为中心的文艺规划与指引

第二节 政治意识与市场化影响下的台湾文学媒介

第三节 文学社群的多元发展:文学团体与研究机构

第四节 引导与建构:文学奖与文学补助计划的发展

第五节 文化观念的变化与大学文学教育的发展

第四章 香港文学制度/机制

第一节 香港文学制度/机制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香港文学制度/机制的生存方式和呈现形态

第三节 香港文学制度/机制的特性分析和基本评价

内容摘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精)》以清末鸦片战争以后现代文学制度的萌芽期为研究起始点,下限到21世纪,在依托大量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纵向的史的体系和横向的空间比较体系,重点关注“有形文学制度”和“无形文学制度”如何建构、如何支撑和支配着文学史的发展走向等问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进行理论的审察和历史的分析,在宏观的理论和微观的历史细节之间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的变迁,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文学现象中的制度因素如何产生作用及影响于文学的实质性演变?这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也是文学研究包括文学制度研究的侧重点。作者们并非直接进行广义的社会学、政治学范畴中的制度研究,而是尤其注重对制度实践的考察,即文学遭遇和面对的制度性操作问题,而非一般理论或宏观意义上的制度问题。这一研究思路及观点对于当代文学制度建设及文化强国的战略都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使本书具有较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编推荐
文学与制度的纠缠,以及制度对文学的干预与渗透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而复杂得多。从制度的角度研究文学是一个相对新颖的学术领域,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都为数不多。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学制度,作家的创作、文学文本、读者的阅读与文学的生产、流通、消费发生着紧密联系,作家的职业性和社团归属,作品传播对报刊和出版以及文学批评、文学论争、文学审查和文学奖励的参与等,共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强大的制度力量。文学制度是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表征形式,厘清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发展过程中这些纷繁复杂、犬牙交错的文学制度,是一个繁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本书把制度引入文学研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视域,着重从文学制度与文学、文学制度与文学史写作、文学制度与文学理论的建构、文学制度与具体的文学现象等方面对我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空间,形成了新的文学研究格局,客观上也把文学社会学研究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孟繁华文学制度研究可以称之为文学的过程研究和文学的生态研究。将文学制度和文学理论建构、文学史研究与写作联系起来,文学的体制问题无论是对中国文论建设,还是中国文学史研究都该成为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学术话题。目前对文学的社会背景、文学的出版与传播、文学的社团与流派、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已经涉及了文学的制度问题,却鲜有专门论著上升到文学制度的理论高度,且缺乏制度研究的“自觉意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一书,研究对象的时间上限划定在清末鸦片战争以后现代文学制度的萌芽期,下至21世纪,以文学制度研究为方法和切入角度,全方位梳理、分析和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系统论述了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建制化历史,不仅有利于阐明百年新文学历程中的若干疑难问题,更可以为今后文学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有助于相关学术研究的推进和我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具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陈晓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