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8.18
4.3折
¥
88
全新
库存36件
作者马嘉鸿著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73163
出版时间2024-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1203433630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马嘉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学士,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国际社会史研究所(IISH)博士后出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思想史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在《哲学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读书》《文化纵横》等学术刊物发表中、英、德文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之为一种理论和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之为一种理论和实践
二、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
三、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时代
四、国内外关于罗莎·卢森堡的研究和译介
五、本书的研究进路及结构
第一章 改良还是革命
第一节 改良主义的兴起:论争背景
一、第二国际的改良趋势
二、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国
三、马克思学说的正统性及其捍卫者
四、论争前的改良主义潜流
第二节 罗莎·卢森堡的首演
第三节 其他批评者:帕尔乌斯、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
一、帕尔乌斯
二、普列汉诺夫
三、考茨基
第四节 围绕伯恩施坦主义的论争
一、辩证法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
二、灾变论及其局限性
三、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科学”概念
四、阶级斗争的政治策略
第二章 疲劳还是斗争
第一节激荡的1905年
第二节 耶拿与曼海姆代表大会(1905—1906)
一、缘起
二、耶拿代表大会始末
三、曼海姆代表大会始末
第三节 《群众罢工、党和工会》(1906)
一、主旨及理论特色
二、俄国革命的一般经验
三、俄国经验的适用性问题
四、德国工会和政党的关系
第四节 中派与左派的分手
一、1907—1909德国国内外局势的变化
二、党内保守势力的增长
三、《取得政权的道路》(1909)
四、考茨基与卢森堡公开论战
第三章 民主还是专政
第一节 论争背景:俄国与德国的国情
第二节 有关政党组织原则的论争
一、《怎么办?》面临的三组竞争关系
二、作为理论源头的马克思学说
三、卢森堡与列宁论争的原委
四、立论依据与各自的政治环境
第三节 有关民族自决的论争
一、波兰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
二、卢森堡对马克思的理解与继承
三、卢森堡与列宁有关民族问题的论争
四、民族议题与殊异的政治任务
第四节 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论争
一、风云际会的1917年革命
二、马克思的相关阐述及意涵
三、对“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界定
四、同一话语与迥然的政治形势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形势、任务与判断
第二节1917年俄国革命和1918年德国革命
第三节 卢森堡之死
第四节 卢森堡的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人物罗莎·卢森堡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她积极参与的三场理论论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罗莎·卢森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三场论争分别围绕德国资本主义的新趋势和社会民主党的新任务、德国群众罢工的领导权和储备金问题、俄国实现革命的道路和策略问题,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本书通过对比分析德国革命失败和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关注所论及人物的思想与其面临的形势之间的关系,重新评价卢森堡的思想遗产及其理论价值。
主编推荐
一开始,国际妇女节是定在3月5日,是为了纪念罗莎·卢森堡。在1919年遇害时,列宁曾悲痛地评价“她始终是一只鹰”。1871年3月5日,罗莎·卢森堡于巴黎公社爆发的同年出生于俄属波兰扎莫希奇一个犹太木材商人家庭。15岁中学毕业后直接参加了俄国和波兰的地下组织,投身革命活动。27岁时她迁居柏林,到德国社会民主党工作,展开反对伯恩施坦的批判。1910年,她就政党罢工的方式问题与党内正统派考茨基展开针锋相对的论辩。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虽然激励了卢森堡对世界革命的信心,但也激化了早在此之前她和列宁在有关党的组织原则等相关问题上的分歧。为此,卢森堡坚持阐明马克思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等相关学说的意涵,并与列宁展开了激烈论战。
这三次理论论争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关于论争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的分析收入《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中,这些丰富而有价值的讨论仍待后来者接续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传统,进行理论迭代和知识更新,对指导当下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仍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