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原理(微课视频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7.87
7.3折
¥
79
全新
仅1件
作者孙学宏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50778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202133831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孙学宏,男,汉族,1974年6月出生,党员,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宁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自治区信息化建设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协作委员
目录
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通信的发展历史 2
1.3 通信系统的组成 4
1.3.1 通信系统一般模型 4
1.3.2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5
1.3.3 数字通信的特点 7
1.4 通信系统的分类 7
1.4.1 通信系统分类 7
1.4.2 通信方式 8
1.5 通信系统的度量及性能指标 9
1.5.1 信息及其度量 9
1.5.2 有效性指标和可靠性指标 10
1.6 本章小结 12
习题 13
第2章 信号分析 14
2.1 确知信号分析 14
2.1.1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 14
2.1.2 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5
2.1.3 冲激函数及冲激函数序列 16
2.1.4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17
2.1.5 信号与系统带宽定义 20
2.1.6 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21
2.2 随机信号分析 21
2.2.1 高斯平稳随机过程 22
2.2.2 窄带高斯噪声 25
2.2.3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28
2.2.4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30
2.3 现今信号分析研究介绍 31
2.3.1 时频变换与滤波技术 31
2.3.2 共信道独立分量分析技术 32
2.4 本章小结 32
习题 33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35
3.1 信道的定义 35
3.2 信道的分类 36
3.2.1 无线信道 36
3.2.2 有线信道 39
3.2.3 水下通信技术 43
3.3 信道的数学模型 47
3.3.1 调制信道模型 48
3.3.2 编码信道模型 48
3.4 通信信道特性 49
3.4.1 恒参信道 49
3.4.2 随参信道 51
3.5 信道中的噪声 57
3.6 信道容量 60
3.6.1 离散信道容量 60
3.6.2 连续信道容量 60
3.7 本章小结 62
习题 63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65
4.1 线性调制与解调原理 65
4.1.1 常规调幅 65
4.1.2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 68
4.1.3 单边带调制 69
4.1.4 残留边带调制 75
4.1.5 线性调制的一般模型 76
4.1.6 相干解调与包络检波 77
4.2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79
4.2.1 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 79
4.2.2 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80
4.2.3 常规调幅包络检波的抗噪声性能 83
4.3 模拟非线性调制系统 86
4.3.1 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 87
4.3.2 调频信号 89
4.3.3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93
4.4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97
4.4.1 非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 97
4.4.2 调频系统中的门限效应 102
4.4.3 预加重和去加重 102
4.5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104
4.6 频分复用及其应用 105
4.6.1 频分复用 105
4.6.2 OFDM技术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107
4.7 本章小结 108
习题 109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 110
5.1 数字基带调制系统的组成及信号分类 110
5.1.1 数字基带调制系统的组成 110
5.1.2 数字基带信号的常见种类 111
5.2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及波形 112
5.3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 114
5.3.1 随机脉冲序列的波形及其表达式 114
5.3.2 数字基带信号功率谱密度 115
5.3.3 数字基带信号功率的计算 116
5.4 数字基带信号中的码间串扰 117
5.4.1 码间串扰 117
5.4.2 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系统的模型和数学分析 118
5.5 无码间串扰的传输特征 119
5.5.1 无码间串扰的传输函数 119
5.5.2 几种常用的无码间串扰及其传输特性 120
5.5.3 噪声对无码间串扰的影响 121
5.6 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22
5.6.1 二进制双极性基带系统 122
5.6.2 二进制单极性基带系统 124
5.7 眼图 124
5.8 时域均衡 125
5.8.1 时域均衡的基本原理 126
5.8.2 均衡准则与实现 128
5.9 本章小结 131
习题 131
第6章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133
6.1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134
6.1.1 二进制振幅键控 134
6.1.2 二进制频移键控 138
6.1.3 二进制相移键控 141
6.2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44
6.2.1 2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44
6.2.2 2F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50
6.2.3 2PSK和2D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54
6.3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159
6.4 多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161
6.4.1 多进制振幅键控 162
6.4.2 多进制频移键控 162
6.4.3 多进制相移键控 164
6.4.4 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 169
6.5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74
6.5.1 M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74Ⅷ
6.5.2 MF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76
6.5.3 M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79
6.5.4 MD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81
6.6 本章小结 181
习题 182
第7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184
7.1 模拟信号的抽样 184
7.1.1 低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 185
7.1.2 带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 185
7.2 模拟信号的量化 187
7.2.1 量化原理 187
7.2.2 均匀量化 189
7.2.3 非均匀量化 190
7.3 波形编码 194
7.3.1 脉冲编码调制 194
7.3.2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195
7.3.3 增量调制 196
7.3.4 自适应增量调制 196
7.3.5 自适应差分编码调制 197
7.4 参数编码及语音信号的产生模型 198
7.5 混合编码 200
7.6 本章小结 201
习题 201
第8章 复用 203
8.1 常见复用技术 203
8.1.1 频分复用 203
8.1.2 时分复用 206
8.1.3 码分复用 207
8.2 现代复用技术 208
8.2.1 极化复用 208
8.2.2 OAM复用 210
8.3 正交频分复用 216
8.4 本章小结 221
习题 221
第9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222
9.1 数字信号的统计特性 222
9.2 关于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准则 224
9.3 确知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机 226
9.4 2FSK信号的最佳接收 227
9.4.1 随相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227
9.4.2 起伏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228
9.4.3 实际接收机和最佳接收机的性能比较 230
9.5 数字信号的匹配滤波接收法 231
9.6 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237
9.6.1 理想信道的最佳传输系统 237
9.6.2 非理想信道的最佳传输系统 240
9.7 本章小结 241
习题 242
0章 同步技术 243
10.1 载波同步技术 243
10.1.1 载波同步的实现方法 243
10.1.2 载波同步的性能 246
10.2 位同步技术 248
10.2.1 位同步的方法 249
10.2.2 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其相位误差对性能的影响 250
10.3 群同步技术 253
10.3.1 群同步方法 254
10.3.2 群同步性能 257
10.3.3 群同步保护 258
10.3.4 起止式同步 260
10.3.5 自群同步 261
10.3.6 扩谱通信系统的同步 262
10.4 网同步技术 265
10.5 本章小结 271
习题 272
1章 差错控制编码 274
11.1 概述 274
11.2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277
11.3 纠错编码的性能 280
11.4 简单的实用编码 281
11.4.1 奇偶监督码 281
11.4.2 二维奇偶监督码 281
11.4.3 恒比码 282
11.4.4 正反码 282
11.5 线性分组码 283
11.6 循环码 287
11.6.1 循环码原理 287
11.6.2 循环码的编解码方法 291
11.6.3 截断循环码 294
11.6.4 BCH码 294
11.6.5 RS码 296
11.7 卷积码 296
11.7.1 卷积码的基本原理 297
11.7.2 卷积码的代数表述 298
11.7.3 卷积码的解码 301
11.8 Turbo码 308
11.8.1 Turbo码编码器的组成 308
11.8.2 Turbo码的译码 309
11.9 本章小结 310
习题 311
2章 现代通信网 313
12.1 网络融合 313
12.1.1 三网的定义 313
12.1.2 电信网 313
12.1.3 有线电视网络 314
12.1.4 计算机网络 315
12.2 无线通信网 317
12.2.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317
12.2.2 IEEE802.11协议标准 318
12.2.3 移动 Ad-Hoc网络 320
12.2.4 蓝牙技术 321
12.2.5 ZigBee技术 322
12.2.6 窄带物联网技术———NB-IoT 323
12.3 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 325
12.3.1 正交编码 325
12.3.2 伪随机序列 326
12.3.2 伪随机序列扩展频谱通信 330
12.3.3 蜂窝通信系统 331
12.3.4 4G通信中的多天线 MIMO-OFDM技术 333
12.4 智能通信新技术 336
12.4.1 智能通信的概念 336
12.4.2 智能通信技术基础及现实意义 336
12.4.3 智能通信的基础设施NGN 337
12.4.4 智能通信核心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 339
12.4.5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 342
12.4.6 认知无线电技术与发展趋势 344
12.4.7 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346
12.5 本章小结 350
习题 350
3章 5G及新时代通信技术 351
13.1 5G移动通信系统 351
13.1.1 5G概述 351
13.1.2 5G的场景与应用 352
13.1.3 物联网与5G的关系 355
13.1.4 5G面临的挑战 356
13.2 5G新型多址技术 358
13.2.1 非正交多址 358
13.2.2 稀疏码多址 360
13.2.3 交织分多址 362
13.3 5G的新波形 363
13.3.1 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 364
13.3.2 F-OFDM 365
13.3.3 UF-OFDM 366
13.4 5G新编码技术与终端直通通信技术 367
13.4.1 极化码 368
13.4.2 终端直通通信技术 373
13.5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374
13.5.1 MassiveMIMO概要 375
13.5.2 单用户MIMO 375
13.5.3 多用户MIMO 377
13.5.4 MassiveMIMO应用场景 378
13.5.5 大规模MIMO实现的基本形式 378
13.6 5G的毫米波通信技术 380
13.6.1 毫米波概述 380
13.6.2 波束赋形技术 382
13.6.3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384
13.7 新型网络架构 385
13.7.1 面向5G的C-RAN网络架构 386
13.7.2 超密度异构网络 389
13.8 6G通信前景与展望 390
13.8.1 6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391
13.8.2 AI在6G技术中的应用 392
13.8.3 6G使能技术 393
13.9 本章小结 395
习题 395
参考文献 397
附录 398
内容摘要
本书以通信系统为主线,共分为13章,深入浅出地介绍通信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本书对于概念的表达清晰易懂,对于理论的分析由浅入深、条理清楚,重在讲清原理和分析方法,将物理概念与必要的理论推导相结合,减少冗长的推导。同时,本书还介绍了 OAM 复用技术、5G关键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及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技术等新的通信技术,紧跟实际和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可读性好。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网络类及相近专业的本科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主编推荐
"《通信原理》或《现代通信原理》是我国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占着很好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综合类院校大多数都设有这些专业,每年招收的院校数百所,招收规模数十万,教材需求量大。全书以通信系统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通信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全书共分为12章内容,分别为绪论和信号分析、信道与噪声和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数字带通传输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复用、数字信号很好接收、同步技术、差错控制编码、现代通信网。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