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声将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9.74
3.8折
¥
7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王桂宏 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94054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2600484
上书时间2024-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王桂宏,笔名路石。江苏省泰州姜堰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镇江市写作学会会长。先后在《安徽文艺》《前线文艺》《春台》等文艺期刊发表文艺作品,出版有《野桂花》《野梅花》《浮茶》《乡愁·泰州卷》《乡愁·苏州卷》《乡愁·镇江卷》等著作。其中篇小说《无墓坟》获中国小说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小说奖。
目录
楔子
一、天香阁主码头急回
二、春雷声中添新人
三、赵声,字伯先
四、记忆超凡
五、崇拜岳飞
六、踏青登圌山
七、童子试出神童
八、东岳庙练武
九、落榜不落志
十、青石板上练字
十一、神笔功书法
十二、闯狱救良民
十三、庙会力驱恶少
十四、喜鹊报喜
十五、离开大港
十六、指点江山
十七、立志反清报国
十八、孝母娶妻
十九、“端茶”侍母
二十、蘸泪祭母文
二十一、赴金陵授馆
二十二、思父返大港
二十三、授馆遭责
二十四、考水师文笔冠绝堂
二十五、狮子山论江防
二十六、破格进陆师
二十七、心中的明灯
二十八、结识黄兴
二十九、创办阅报社
三十、培植革命后备军
三十一、同乡同志
三十二、《保国歌》
三十三、传发《保国歌》
三十四、北极阁演讲
三十五、重逢黄兴
三十六、韬光破计
三十七、酒楼相会
三十八、河间秋操运动新军
三十九、偶遇郭人漳
四十、返宁任管带
四十一、一门三军
四十二、练兵有方升标统
四十三、身先士卒
四十四、玄武湖曙光
四十五、入盟宣誓
四十六、冷静应对端方
四十七、军警摩擦
四十八、俞标受辱赵声受挫
四十九、重回九镇忙策应
五十、应召赴粤
五十一、穗城遇盲妹
五十二、独马赴义营
五十三、钦州起义受挫
五十四、赵声遭贬
五十五、桃李将军花
五十六、共研义策
五十七、老父唱双簧
五十八、香港谋划
五十九、送父别妻
六十、干柴烈火
六十一、东渡晤中山
六十二、槟榔屿定策
六十三、会先锋坐港筹划
六十四、再任总指挥
六十五、孚琦遇刺
六十六、先锋绝命书
六十七、争当前指
六十八、赵声黄兴心连心
六十九、羊城枪炮声
七十、战友相逢无语
七十一、赵声自责
七十二、烈士血染黄花岗
七十三、英年早逝
尾声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关于清末著名的革命党人、同盟会元老级人物赵声的传记文学。赵声将军一生传奇,他是晚清新军杰出将领,文武全才,成为孙中山的左右手、同盟会长江盟主、黄花岗起义总指挥,却于英年赍志而殁。他与黄兴、胡汉民、谭人凤、章士钊、吴樾等人相交莫逆,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并培养了陈铭枢、张云逸、邓演达、蒋光鼐等杰出人才,著名的《保国歌》就是出自他的手笔。辛亥革命成功后,他被中华民国政府追赠为上将军。
《赵声将军》还原了一个革命家的成长和奋斗的历程,再现了晚清民国间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龙虎风云际会,并以革命者的视角,重述中国近代走向共和的艰难之路。
精彩内容
一、天香阁主码头急回
清朝末年。
早春时节的扬子江,带着寒气的滔滔江水绕过南京的燕子矶,沿着宁镇山脉的江岸一路奔腾往东流去。势不可当的波涛拍打着宁镇山脉的江岸,弯弯曲曲的江滩边留下一片哗哗啦啦的浪涛声,漂向山村,漂向蜿蜒连绵的山岗,漂向层峦起伏的密密树林。
京杭大运河由北往南一路悠悠地流淌过来,到了镇江与从西往东奔腾的扬子江呈十字交汇。长江与运河在镇江亲密地交汇后继续沿着弧形的青龙山脉往谏壁、大港、大路,一路往东气势磅礴地奔向大海。混浊而肥沃的江水滋润着南岸山脚下芦草茂密的江滩。
江南岸边的山岗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山草和荆条。山岗的绿坡上不时会见到一两棵高大的古槐或榆树,虽然造型不那么优美,但枝丫挺拔,昂然向上。山岗与山岗的坡地间,点缀着一小片一小片荒凉的村庄。民宅建在不成规则的山道边,因地制宜形成了一个一个规模不一的江边小山村。虽然,这些小山村的古宅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显得那么破旧,但滔滔奔腾的江水和村庄里那袅袅缭绕的炊烟,透出一股勃勃生机。
江滩在江水的滋润下,形成了一片一片的湿地。湿地上长着生命力极强的蒲草和芦苇。绿得发亮的蒲叶和节节挺拔的芦苇秆在江风的吹拂下,像宽阔江面上涌动的波浪,一波一波地伴着江水涌向江滩。江滩的蒲草和芦苇丛中不时飞出一群群水鸟,叽叽喳喳地鸣叫着飞向江边山村周边的一簇簇茂密的小树林。 江浪涌动着一路往东,流过青龙山脉那美丽的江滩湿地来到一处江湾。江湾是一处风水宝地,处在青龙山脉和固山山脉的中间地带。江水流过青龙山脉的脚下,顺势往东绕了一个大大的弧圈,来到高高的圃山山脉的脚下。圃山山脉呈弧形往东北延伸过去,最顶端的山头像一只巨大的乌龟伸入滔滔的江水中。这里是有名的龟山头。从这里往东看长江,江面宽阔,一望无垠。当地人说这里是聚宝盆。湍急的江水奔腾到江湾后,流速减缓,从上游被江水带来的宝贝都沉淀下来。于是在江湾处居住的人开始多起来。渐渐地江湾的岸边就形成了一座远近闻名的古镇,它的名字叫大港。
江湾处的古镇取名大港,绝对名副其实。这里的江岸地基稳固,江阔水深,水流缓慢。最适合建港口码头。镇江县城沿江东60里江畔,山明水秀,历史悠久。镇江境内西南高,东北低,南延茅山余脉,中部起伏宁镇丘陵,东、北及沿江圩区低平,三块沙洲由西向东横亘江中。3000多年前这里为西周宜侯封地。春秋时属吴国,名朱方。吴亡属越,越亡属楚,更名谷阳。秦始皇时正式设县,当时称为丹徒,中间曾经改名武进,唐代又复名为丹徒。清末丹徒县有18个市乡,只有两个市,大港市是其中之一。大港在宋朝时设镇,居于圃山西麓,临江而建。大港虽称“港”,但没有码头,只是在大港镇北边鸿溪河的入江口的江滩上有一个简易的渡口。
一百多年前,大港的渡口只能停靠几吨级的木船或舟舨。穿越集镇的大港(鸿溪)河入江口两边是一大片高高低低的丘陵坡地。沿着坡地的江边是江滩湿地,长满了绿茵茵的厚密的蒲草和芦苇。从鸿溪河入江口的北侧一条土堤伸向茫茫的芦苇丛。土堤傍水处堆砌着不规则的石块,江水长年累月地冲刷,形成一块块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土堤两边栽种了不少垂杨柳,树干虽然被江浪冲得横来竖去,但很挺壮。每到春天,泛绿的柳条晃悠悠地垂到了江滩的芦苇丛里,分不清芦苇还是柳枝,一片绿色随着涌动的江浪起伏晃动。渡口虽简陋,但江水浩荡,堤柳成行,再加上蒲草芦苇茂密成片,像起伏的绿色海洋,不失为大港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渡口不仅是一道风景线,更是大港人出行、办事的一条重要通道。别看渡口场地不足三百平方米,来这里接船的、乘班船出行的大港人可不少。在熙攘的旅客和接船的人群中,有一位三十开外的年轻人不时翘首朝江面张望。太阳已经升起丈把高了,从厚厚的云层里露出脸来,洒下一片金色的阳光。初春时节的江风带着微微寒气一阵一阵吹过来,江面上泛起金色的波浪。不少篷船乘着江风悠悠地从江面上漂过去。在来来往往的白色篷帆船中,不时会驶来一艘蒸汽大轮船,低沉的汽笛声从江上传来,飘向很远的地方。同治十二年(1873年),大港镇公营轮船招商局镇江分局成立,开辟了长江区间航运,开始有小轮船往返于镇江和姚桥、镇江和口岸,中途停靠大港。为了方便小轮船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大港的渡口改成了码头。其实渡口改成码头,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对通往江中的土堤进行了加固,并将渡口场地四周填石填土,加砌了防止江浪冲刷的护堤坡。渡口场地一下扩大了一倍,近六百平方米。在小山岗下建了两间砖瓦小平房。小平房后面的山岗上有一棵大槐树,树冠像一把撑开的巨伞。不下雨,旅客们一般在槐树下聊天候船,下雨刮风才到小平房里避雨。大港人称码头上有两大候船室,一是露天的,敞亮通风;二是在两间小平房内,避风雨但憋闷。每次轮船快到大港江面时,旅客们就会沿着江堤走向江滩,来到渡口小广场。堤坡那边拴着几条小舟舨。轮船因江堤边水浅,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