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眼年华 动人幽意 从林徽因到张爱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6.29
4.4折
¥
59.9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鹤 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60119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9元
货号1202075403
上书时间2024-11-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言
吕碧城:奇女子惊才绝艳
杨荫榆: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黄逸梵:行踪飘忽的旅客
苏雪林:有时自省有时狂
蒋碧微:爱是有摧残性的
冯沅君:三寸金莲一级教授
董竹君:娜拉出走之后
程俊英:由绚烂归于沉潜
曹诚英:梦魂无赖苦缠绵
石评梅:无穷红艳烟尘里
陈小翠:翠楼清韵成绝响
陆小曼:一生半累烟云中
林徽因: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周炼霞:"炼师娘"锦心绣口
沉樱:春意阑珊樱花未残
胡蝶:竟能消几番风雨
杨绛:偶尔遇见的传奇
赵萝蕤:幽兰渐染风霜
王莹:用书香抵御浮艳
赵清阁:清流笛韵翠阁花香
潘素:山明水秀写淡远
韩素音:伤残之树叶成荫
林海音:难得福慧双修
张爱玲:说不说钱都荒寒
聂华苓:三生三世在水边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本书探寻林徽因、陆小曼、韩素音、张爱玲等25位才女的人生际遇。作者梳理如烟往事,以现代视角、女性直觉,走近那些风华绝代的人物,体味她们的坚韧和落寞,展现她们的美丽与哀愁。 这些活跃在民国文坛、画坛和演艺界的女性,依靠天时地利施展才华,追求职业与婚姻的自由白主。她们跌宕起伏的经历,既有投身时代浪潮的幸运,又显露了自身的性格力量或局限,也带给后来者人生启迪。
精彩内容
仙家风度本清狂
辛亥革命后,北洋女子公学停办,吕碧城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秘书(一说任公府咨议),她1915年辞职,此后不再涉足政界。当年办学于天津时,她就被袁世凯延请为家庭教师,教授袁家女眷。所以,她与袁世凯次子、“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很早就有唱和,过从密切,袁克文对吕碧城的词评价甚高。尽管他比吕碧城小六岁,但他俩的关系,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吕碧城离开政界后在上海经商。她说自己并未从家庭继承遗产:“于家庭锱铢未取;父母遗产且完全奉让(予无兄弟,诸姐已嫁,予应承受遗产),可无告罪于亲属矣。”她还说:“余素习奢华,挥金甚巨,皆所自储,盖略谙陶朱之学也。”吕碧城经商收益丰厚,无疑跟她活跃京津时在社会上层积累的宽泛人脉和旺盛人气密切相关,她只说是“略谙陶朱之学”,显然太过轻描淡写。许礼平的《旧日风云》一书写到吕碧城,说她当时得到英国驻上海总领事之助,投资外汇、证券,“数年间获利丰厚,积聚巨资,遂得以生活优裕,环游世界,兼可捐款行善”。
吕碧城后来回忆,早年未闻佛法时,从头到脚都“沉溺于声色货利之中”。她在上海自建的小洋楼陈设华丽,生活方式新派,旅游、跳交谊舞、学英文、穿西式裙装……在民国初年相当引领风尚。她的各种消费,手笔也很大:几次游历欧美,入住豪华酒店,因衣着考究、气度雍容,出入当地上流社会,被人认作东方公主,势利者待她还格外恭谨。吕碧城也乐善好施,1920年出国留学前,曾捐10万元巨款给红十字会,在海外也连续捐款。抗战中她多次挥资赈灾,也常捐款保护环境或放生。著名诗人、吕父的进士樊增祥夸赞她:“以一弱女子自立于社会,手散千金不措意(留意,着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
吕碧城只身行走江湖,居然风生水起,取决于一出道就被当时的知识精英接纳、推举的幸运处境;此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她突破藩篱、我行我素的叛逆性格。她在《敬告中国女同胞》中曾写道:“吾常语人日:无论古圣大贤之所说,苟其不合乎公理,不洽乎人情,吾不敢屈从之。”
著名诗人易顺鼎誉吕碧城为“香闺奇才”,赠诗说她“花落花开等闲耳,神州无恙恣芳游”“往返人间何所似,仙家风度本清狂”。她的“仙家”风度,也包括为人处世的恣意任性、放逸不羁吧。
英敛之对吕碧城有知遇之恩,她的绝代风华也曾令他一度目眩神迷。王忠和著《吕碧城传》讲述,在吕碧城结识英敛之夫妇、其《满江红》词亮相《大公报》的次日,英氏夫妇陪着她游览天津芥园,费资为她购买香水、胭脂粉、胰皂等。英敛之日记记载,1904年5月13日,他居然难以成眠,凌晨5点就起身填词。文人墨客一旦有了心事,总是将乱纷纷的千丝万缕揉成诗情,抛洒出去又收拢回来:“莫误作,浪蝶狂蜂相游冶。叹千载一时,人乎天也。”他有点惶然、气恼地感觉到自己的“怨艾颠倒,心猿意马”!午后,吕碧城与英夫人淑仲上楼写字。随后,英淑仲跟丈夫长谈,表示她想去北京念书。
英敛之为何辗转反侧、心神不宁又强自按捺?英淑仲又为何突然想去研习学问?5月17日,吕碧城暂回塘沽舅舅家,英敛之与她“暂时惜别,相对黯然”,英淑仲则发奋写字、阅读,似有奋起直追之念。19日晚,淑仲“因种种感情,颇悲痛,(英敛之)慰之良久始好”。很显然,吕碧城翩然临近英家,前后不过十余天,已让英氏夫妇内心各有莫名震动。
当然,英敛之的那番心旌摇荡,浅尝辄止。待到吕碧城任北洋女子公学总教习期间,他与她已渐行渐远,分歧日增。英的日记里不时出现与她观点相异、言语不合的记载,从开始的“闻碧城诸不通语,甚烦闷”,到觉得她“虚骄刻薄,态极可鄙”,两人的关系已发展到难抑愤懑、厌弃,见了面甚至都不肯交谈,心不合面亦不合。后来,英敛之跟吕碧城已经很疏远的二姐吕美荪反倒走得很近。
1908年,《大公报》上刊出一篇《师表有亏》的言论,认为女教习的装束打扮不宜太招人耳目:“我近来看着几位当教习的,总是打扮得那么妖艳呢?招摇过市,不东不西……叫人看着不耐看。”吕碧城认为是在讥讽自己,遂在《津报》撰文反击。此时他俩显然芥蒂已深,英敛之日记说她的反驳文章“强词夺理,极为可笑”。几天后她又给英敛之写了一封信,“洋洋千言分辩”。英的回信也报以同样篇幅。此后吕碧城不再去《大公报》报馆,两人交情断绝。
清末著名教育家、翻译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给外甥女何纫兰的信里,提到吕碧城与英敛之的交恶和舆论对她的严苛:他认为吕碧城唾弃陈腐观念,又常发出毁裂纲常的言论,因此受谤不少;加之她声名大噪,风头太盛,也惹人嫉妒、不快。
(吕)现在极有怀谗畏讥之心,而英敛之又往往加以评骘,此其交所以不终也。即于女界,每初为好友,后为仇敌,此缘其得名大盛,占人面子之故。往往起先议论,听者大以为然,后来反目,则云碧城常作如此不经议论,以诟病之,其处世之苦如此。
P15-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