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0.33 5.8折 69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柯雷(Maghiel van Crevel) 著 张晓红 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7621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1201436746

上书时间2024-11-30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柯雷(Maghiel van Crevel),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有名汉学家;曾任莱顿大学中文系主任、区域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诗歌及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等问题。主要著作有Language Shattere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and Duoduo,与马高明合作选译的《荷兰现代诗选》等。
    张晓红,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荷兰莱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已出版专著和合著五部、译著八部,在靠前外非常不错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五十多篇。

目录
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

目录

“新诗研究丛书”出版说明

中文版序(1)

序言(1)

章中国先锋诗:文本、语境与元文本(1)

节回顾(1)

第二节民间诗坛和先锋派(5)

第三节语境:精神、动荡和金钱的时代(12)

第四节文本:从“崇高”到“世俗”,从“什么”到
“怎么”(21)

第五节元文本:诗歌形象和诗人形象(29)

第六节个案研究,以及本书的写作目的(50)

第二章真实的怀疑:韩东(63)

节拒绝朦胧诗(65)

第二节一种原创的诗学观(77)

第三章“死亡传记”和诗歌声音:海子(92)

节“死亡传记”(96)

第二节诗歌声音(126)

第四章精神高于物质,物质高于精神:西川(141)

节精神性与物质主义、野蛮人(142)

第二节另一种诗歌声音:诗歌崛起,诗人跌落(148)

第三节语词捕捉意象,意象捕捉语词(169)

第五章外围的诗歌,但不是散文:西川和于坚(176)

节奇妙含混的“诗歌”定义(177)

第二节《致敬》和《0档案》:诗歌还是散文?(182)

第三节外围的诗歌(198)

第六章客观化和长短句:于坚(200)

节“客观化”和“主观化”(204)

第二节长句和空格(229)

第七章叙事节奏、声音、意义:孙文波(236)

节内容偏见(239)

第二节《节目单》:内容与情节(243)

第三节《节目单》:形式(250)

第四节叙事性及其语境(258)

第八章“下半身写作”:尹丽川和沈浩波(261)

节“下半身”诗歌(262)

第二节诗学谱系(295)

第九章非字面意义:西川的明确诗观(302)

节自释、问题、炼金术(304)

第二节更大的画面(318)

第十章去神圣化?韩东和于坚的明确诗观(322)

节韩东和于坚眼中的诗人形象(323)

第二节元文本风格(351)

第十一章为何这般折腾?
——“民间”与“知识分子”的论争(356)

节大家在论争什么?(357)

第二节大家为什么论争?(396)

第十二章说起来,就不光是写作了:颜峻(414)

节三维表演(415)

第二节写作、活动文化和诗歌的开放(426)

引用文献(430)

致谢(471)

内容摘要
    《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初》以“”以来的中国当代诗歌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早期朦胧诗之后的先锋诗歌。作者从文本(诗歌作品)、语境(诗歌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和元文本(关于诗歌的各种话语)三个方面切入,既关注审美问题,也关注文化社会学问题;既涉及诗人身份等社会学问题,也探讨各种个案,如个别诗人研究(如韩东、海子、西川、于坚、孙文波、尹丽川、沈浩波、颜峻)及文学目前的重要现象;既是文学史,也是文学批评。本书体现了一个“局外人”对中国当代诗坛多方面的深入而独到的观察、理解,其英文版 Chinese Poetry in Times of Mind, Mayhem and Money自2008年出版后,已在国外引起广泛反响。

主编推荐
    一个老外,一个资深汉学家,从“局外人”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当代的“诗歌江湖”。
    他在中国走过很多路,读过很多书。
    在《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这本书中,他不仅从“文本”和“诗人身份”这样的文学和社会学角度探讨诗歌,也关注诗歌的“声音”,以及它与音乐的奇妙勾联。更鲜明的是,支撑在所有这些学理性的探讨背后的,是他长期大量、务实的“田野调查”,和广泛的、巨细靡遗的材料收集。

精彩内容
    2003年5月,于北京。
有几所学校凭借诗人、学者和批评家的声音在当代中国诗坛打下了烙印,北京大学是其中的一所。2002年12月,在北大中文系的一次非正式研讨会上,校友黄亦兵(即诗人麦芒)生动地追忆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北大诗歌。数月后,2003年3月26日,即北大五四文学社举行年度未名湖诗歌朗诵会的日子,参加第21届活动的人包括梁晓明、车前子、宋琳、孙文波等。自90年代以来,朗诵会日期就是有名诗人、北大校友海子固定的纪念日。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自绝于山海关。
跟近几年一样,今年的朗诵会标志着3、4月诗歌节系列活动的开始。2003年的主题句改写自笛卡尔的名言,用“诗”替代了近音字“思”:“我诗,故我在。”用一条音译的反双关语,可翻译成I sing,therefore I am(“我唱,故我在”)。活动节目包括女性诗歌朗诵会,地址是雕刻时光咖啡馆。以前,雕刻时光位于北大小东门外,但如今那里仅存的几座老式胡同建筑群早就被拆毁,为了给新建的北大科学园腾地方,咖啡馆随后迁至魏公村。朗诵会在城西北香山脚下雕刻时光咖啡馆的另一家门店的花园里举行。不同年代的诗人分别由潇潇、童蔚、尹丽川、曹疏影和周瓒等人代表,周瓒是很有影响力的民间女性诗歌杂志《翼》的创刊人和编辑。4月份的活动包括周瓒关于诗人穆青的讲座,以及杨小滨论当下诗歌叙事性的讲座。接下来几周,原计划请臧棣和唐晓渡作报告,但由于“非典”,活动被取消,就像北京其他所有有组织的、人数超过三五个的聚会都被取消了一样,为的是降低传染的风险。4月8日,在北京“非典”真实的感染人数(嗯,或许应该说是刚开始的近似感染人数)被公之于众前一周,第三次朗诵会仍然蒙混着办了。很值。
“非典”时期的诗歌:但愿尽快抑制住病毒的蔓延,在得天独厚的沿海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医疗设施经费也能大大增加,多到足以消除人们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联想。至4月初,在首都,“非典”蔓延的谣言盛传一时,足以让人提高警惕,并形成了某种集体意识,使得人们比平时更费劲地抑制着咳嗽和打喷嚏的冲动。但在颜峻的朗读会举办之际,气氛还远没有像后来那么紧张。实验电子乐队fm3和影视艺术家兼VJ师武权为了给颜峻做技术性和艺术性伴奏而戴上了口罩,纯粹是一种戏剧化举动。
颜峻(1973—)以前住在兰州,在西北师范大学学习中文,后来当过编辑,直到1999年移居北京。从此,他以乐评家、出版人和艺术家的身份成为民间乐坛的核心人物。他也在诗歌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首先是作为民间刊物《書》(对,是繁体字)的撰稿人和编辑(《書》从2001年起先后出版三期,包括颜峻专辑),后来又出了民间个人诗集《次声波》(2001),入选诗作写于1991—2000年(本书成稿时又有补充:2006年,颜峻非正式地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诗集,书名为《不可能》,书的一面采用“传统的”线装形式。颜峻,2006年(b)。读者很快发现,另一面是用胶水黏合而成,应该被打开阅读的地方,正是线装书合上的地方。2007年4月,在北京西北部圆明园的单向街书店里举办朗诵会期间,颜峻开始朗诵之前炫耀式地“强行”打开了新书《不可能》)。
4月8日,颜峻在Thinker咖啡馆里表演。咖啡馆的英文名(意为思想者)可能是原名,而并非源于中文的(音)译名。刚好相反,中文名字“醒客”可能源于英文的Thinker,是新词,让人想到“侠客”,意思大概是“清醒的客人”或“清醒的旅行者”。醒客咖啡馆是美妙的万圣书园的一部分,坐落在北大和清华之间的成府路上。万圣书园曾经以几间房子为基地,与原雕刻时光咖啡馆同处一条街巷,后来拆迁队一进驻为科学铺路,它也同样从废墟上拔地迁址。

虽说颜峻是诗坛上的年轻声音,但他因诗朗诵的特别音响效果而名声大噪,灯光熄灭时,咖啡馆里已聚集了一大群观众。颜峻的声音低沉有力,不羞于放声咆哮和歌唱,比如当他参加2002年11月广州“诗人发声”活动时,面对近500名观众,也毫不怯场。再者,他习惯于伴随音乐和音景朗诵诗歌。2002年12月,颜峻在助阵黑大春和目光摇滚乐队的一次诗朗诵时,亲自上阵操作声响设备。那是一场不错的诗朗诵,但比不上在醒客咖啡馆这次,实验电子乐队fm3和武权在视听方面很给力,使颜峻能专注于嗓音的表达。
这次诗朗诵的总体效果是一次三维诗歌表演。技师、艺术家们面对观众,把一幅动态的、时而带有诗性重复的纪实影像拼贴画投影到大屏幕上,这是维度。这些拼贴画由模糊不清、新闻短片式的连续镜头组成,比如美英入侵伊拉克、地面行动,以及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和萨达姆·侯赛因等政治精心策划的事件。其中交替出现另一个世界的掠影,例如一家医院的内部,既聚焦于患者兼受害人的孤苦无助,又聚焦于医务人员慰藉心灵而又恐怖可怕的力量,即中国报纸所赞颂的“非典”战斗先锋“白衣军队”。一个孩子在学识字,是另一个重复出现的画面,在与其他画面相交叠的语境中,意味着把教育看作另一种貌似不言而喻的权力关系维系的“体系”,跟政治体系和医疗体系一样。涂刷在居民区房屋墙壁上的“拆”字,也让观众大开眼界。“拆”是中国当代城市地方特征之一,也是通常被扮酷的另类、非主流青年用来装饰T恤的玩意儿。如果一定要对拼贴画的总体政治立场作什么解释的话,那么,举世闻名的、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国家某地一尊巨大的列宁雕像被拆毁的连续镜头,作为反复出现的画面之一,则释放出了明确无误的信号。
但是,除了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主题的画面以外,还有很多画面是沉思的、静态的镜头,比如一只鸟、乘风破浪的船尾、十字路口交通机械的、舞蹈设计式的动作。还有,始终通过色彩和对比度设置的调整,以及不同画面的覆盖式投影来对拼贴画进行视觉上的操控。虽然整场秀展露了明显的社会介入意识,但这并未妨碍其美学品质。其总体基调是异化、压抑和荒凉,同时也带有痛苦而甜蜜的忧伤、怀旧和悲悯,让人联想起高佛雷·雷吉奥(Godfrey Reggio)的电影《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印第安赫必语中的一个词)。
之所以有这个联想,一个原因在于:颜峻的拼贴画一如雷吉奥的电影杰作,伴随画面的并不是作品自己的声音。在《失衡生活》中,自然和人造环境惊心动魄的景致存在于·格拉斯(Philip Glass)时而庄严壮丽时而疯狂躁动的音乐声中。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陌生化。它同时强化了画面和音乐各自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可矛盾的是,它也拆散了两者的结合,因为观众的意志行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把画面和音乐分隔。同样地,颜峻的拼贴画中的画面获得了新的意义,因为伴随画面的有似音乐非音乐的、电脑生成的音景,以及颜峻的诗歌朗诵。这就是演出的第二个维度。
在上述画面下方,投射着颜峻的诗歌书面形式的只言片语,形成了第三维度。至关重要的是,这些“字幕”很少与颜峻大声朗诵的文本保持一致。所以,(一)坦克和士兵,拉姆斯菲尔德或萨达姆或列宁,医生和护士,学生和老师,无名平民百姓和其他无生命物体的模糊画面由(二)怪诞音景中颜峻的声音来伴随,说出“废除精神奴役制”或“反对我们自己,反对我们所反对的一切”之类的话,(三)再加同步字幕,视觉画面可说又被“译”为诗歌的书面碎片,比如“我听到乌云的声音”,抑或“锢在歌中,燃烧着,像消失在艺术之谷的梦,永远地”或“欢迎来到地下!”总之,有让观众“触电”的感觉。
像醒客咖啡馆里的诗朗诵,或许是实现和体验颜峻诗歌的很好场景,但如果单独考察其写作文本,也确实自有价值。他的散文诗《反对一切有组织的欺骗》(2000)是上述引文和表演时字幕的来源,让人想到一个反常的互文本组合: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西川的作品(尤其是《致敬》)。《反对一切有组织的欺骗》和《致敬》的相似之处是在诗节结构和句子层面(比如并联短语)的技巧上,偶尔也表现在特定意象上。《反对》一诗中的跳跃式联想,也是颜峻和西川共有的特征,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巴勒斯的小说相似,尤其表现在对碎片式历史、虚构、如梦或痴狂体验的处理上。和金斯堡之间的互文性很清楚的地方是颜峻矢志不渝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承诺,及其无政府主义倾向。
颜峻的写作和表演的文学社会语境,形成于近些年来其他的一些诗潮中,年轻作者以颓废、傲慢或理想主义的方式表现社会关怀,他们的风格同时也是接地气的、率直的、不拘于传统的。看起来,这些诗人在根本上是平实的,并且与目前大多数先锋作者相比,不那么执迷于诗人形象的伟大。北京的“下半身”诗人尹丽川和沈浩波是很好的例子,他俩各具一格。诗人文盲也一样,他是重庆人,曾在中国北方生活数年,现居广州。文盲的作品中充满秽语和亵渎之言,表达对社会问题急切的、寻衅般的控诉,言说者的自我放纵偶尔会减弱控诉的口吻。他在《原创性写作》等民刊上发表过作品,并把自己的许多诗歌制作成音乐,非正式地发行了一张名为《到处都是我们的人》(2003)的光碟。其中的音乐乱七八糟的,这既是它的魅力也是它的败笔。
颜峻今年4月份在醒客咖啡馆的演出也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他计划把一些影像资料做成光盘,贴上“Subjam/铁托工作室”的标签,通过某些渠道发行。下面是《反对一切有组织的欺骗》的全文。这首诗在朗诵会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该诗杂乱散漫,但有一种古怪的能够给予读者或听者以活力的能力。文字中有不少“中国”元素,大部分来自当下社会粗糙的一面。诗里也有自嘲和幽默、愤怒和堕落下流,涉及不同的资料来源:余华、李白、马克西姆·高尔基、“民间”与“知识分子”论争、巴黎1968年“五月风暴”、《晋书》、、《靠前歌》、约翰·列侬等,不一而足。诗里有戏谑但严肃的沉思,有世界性的反叛、勇气和风尚,也有对于这些的轻松的自我意识。总之,颜峻那里是真有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