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五院(增订本)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8.18
5.1折
¥
55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温儒敏 著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4000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1201689288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温儒敏,广东紫金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等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和语文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目录
增订本序 005辑一 书香五院 001书香五院 003难忘的北大研究生三年 011北大中文系诞生100 年摭谈 021北大“三窟” 029我与北大出版社 03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往事 043北大中文系的“系格” 049与友人夜论北大 052燕园生活开始的祝福——在北大2002 年新生迎新会上的讲话 059这一刻会永远珍藏在你们的记忆中——在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入学典礼上的讲话 063保留一块自己的精神园地——致2007 届毕业生一封信 068在北大中文系建系95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072“守正创新”与“文脉”的延续 080大学的文学教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人文教育——答纽约大学学生访谈 083北大也应该为中小学语文教育做点事——就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答记者问 095中文系应当讲求“文气” 100文科博士生培养质量如何把关?——答《科学时报》记者问 105《北京大学中文系简史》序言 114《百年学术:北京大学中文系名家文存》前言 117辑二 五院人物 121写出的与写不出的 123王瑶先生的三大贡献 127林庚:仙风道骨一诗家 131坦诚傲气的小说家吴组缃 133名士派陈贻焮 135“甩手掌柜”季镇淮 138“学术警察”吴小如 141樊骏:一个“有故事”时代的消歇 143刘复与北大语音乐律实验室 147“严上加严”的严家炎 151“王门”大弟子孙玉石 155孟二冬: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 158“课比天大”的李小凡 162钱理群的脾气与学问 166老吴印象 173曹文轩的“古典追求” 177龚鹏程真是“读书种子” 181孔庆东:传媒时代的“行为修辞” 184辑三 大学本义 191《北大新生作品集》序言 193中文学科:传统深厚路向开阔 197关于中文系学习问题的答问 205北大应坦然宣布“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为校训 209北大清华人大三校比较论 217大学到底有什么用? 224大学“五病” 229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 234本科教育应是大学立校之本 245通识教育的本义是什么? 248辑四 治学之路 251谈谈我学术与教学的生活——答记者问 253我讲现代文学基础课 270附 录 285办教育要“守正创新” 舒心 287温儒敏:澹泊敬诚的问学之道 王彬 298
内容摘要
《书香五院(增订本)》属于面对2018年北大校庆的“北大记忆丛书”,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近年来的散文随笔,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靠前部分是对北大中文系故人往事的追忆和思怀;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北大求学、生活、教学及行政工作的自述,另有作者在中文系诸次印新毕业等仪式上对学生们的讲话发言;第三部分则为近年来作者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专题文章,作为“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相关文章广受社会关注。 本书对北大五院的回忆篇章尤其充满人情味道,文字优美舒缓,特别是描述与当年诸师友求知交游的细节,历历在目,感人至深。人事回忆之外,书中收录的作者在中文系历次迎新和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则显得语重心长,教诲谆谆,对今天的年青学子独具启发;而作者长期身居中文教学管理的前端,由此生发出的诸般思索对今天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汉语建设都独具意义。
主编推荐
《书香五院(增订本)》:一部私人记忆中的北大中文系发展史。
精彩内容
来访中文系的名家大腕总是络绎不绝,每学期少说也有五六十人,作报告一般就不用借教室了。不过这些年研究生、博士生多了,“考研族”“旁听族”蹭课的也不少,报告厅常常坐不下。在外边找教室也不难,提前到教务部预约即可,大概由于五院的风味比较“学术”,老师们还是乐于在这里开讲。也有稍微麻烦的情况。记得有一回我邀请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来开讲座,80多人的报告厅挤进近150多人,临时换教室来不及,许多人只好站在过道和讲台旁边听。人多热情高,余先生大受感动,更是情怀激越,诗意盎然,妙语连珠,讲座大获成功。和报告厅相对的楼下,还有一间小会议室,主要供开会或者论文答辩用。许多从这里毕业的硕士、博士生可能终生忘不了这个地方,因为他们答辩通过后便在这里和老师拍照,从此翻开人生新的一页。
顺着北边楼梯上去二楼,靠西一间稍大的,是会客室,也曾做过“总支会议室”。70年代末我们读研究生时,每隔十天半个月一次的小班讲习,就在这里。每次都由一位研究生围绕某个专题讲读书心得,接着大家“会诊”,很后由王瑶、严家炎、乐黛云、孙玉石等导师总结批评,比较有见地的就指点思路,整理成文。记得钱理群讲“周作人思想研究”,吴福辉讲“海派作家”,赵园讲“俄罗斯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凌宇讲“沈从文小说”等等,我也讲过老舍与郁达夫研究。每人风格各异,但初次“试水”,都很好投入。老钱一讲就是情思洋溢,以至满头冒汗;凌宇则狂放不羁,声响如雷。当初讲习者如今大都成了知名学者,他们学术研究的“入门”,很早入的就是五院的“门”。
如今北侧楼上除了会议室,是几问系行政班子的办公室,面积窄小,好在朝南都有一排大窗户,推窗外望,花木扶疏,小榭掩映,倒也别有韵致。1995年,费振刚教授执掌中文系,拉着我担任副系主任,主管研究生工作。我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就和费老师及另外一位副主任三人合用一间。分给我的只有一张桌子,歪歪扭扭的。有时找研究生谈事,没有地方坐,就对站着说上几句,倒是可以节省时间。后来图书馆系(原在西侧地下一排)从五院搬出,中文系宽裕一些了,每位负责行政的老师才有单独的办公室。1999年我担任系主任至今,办公室一直就在西侧楼上紧东的一间(就是刚才说的詹明信教授讲学那一间)。说来我与这个房间有特殊的干系。1986年冬我赶写博士论文,那时家住畅春园55楼,筒子楼,房小挤不开,每晚只能到五院,就在这个房间用功。80年代初北大不像现在热闹,即使周末晚上隔离的“二体”有舞会,十一点钟差不多也就收场。夜深了,窗外皓月当空,树影婆娑,附近果园不时传来几声鸟叫虫鸣,整个五院就我一人在面壁苦读,是那样寂寞而又不无充实。我的靠前本书《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就杀青于此。想不到十多年过去,这里又做了我的办公室。 办公室十五六平方米,只能摆一张桌子和几个书架、沙发。我每天都要收到好多书刊,几年下来,房间就被图书占去一半,许多书刊上不了架,只好临时堆在地上。我又有个坏习惯,自己的书刊只能自己整理,怕别人代劳找不到,而自己又难得来办公室,结果一摞一摞的书都快把沙发给淹没了。不过,和师友交谈或者会见校内外文人墨客,甚至外宾,我都不太喜欢到会议室或咖啡馆,尽量还是在五院的办公室,尽管书堆得很挤很乱,端杯茶都不知放哪里好,但我知道读书人对书并不反感。
近十多年,北大多数院系都盖了新楼,每个教授有一间专用办公室,硬件大大改善。唯独文史哲等几个“穷系”没钱盖楼,教授也无地“办公”。校方发善心,决定拨款在未名湖畔建一座人文楼,定制几个文科系使用。请人设计了图纸模型,拿到系里征求意见,让大家选择式样,老师们好像不是特别有兴趣。2007年底新楼终于奠基了,很排场的仪式,校领导都来参加,校新闻网还专门发了报道。(P8-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