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8 5.0折 52 全新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聂艳,于婧 著 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78781

出版时间201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1201033414

上书时间2024-11-24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聂艳,男,1977年9月生,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土地估价师和房地产估价师。主要从事资源评价与规划、3S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和地方政府委托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实验教材和专著各1部,参与出版专著2部。 

于婧,女,1982年5月生,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主要从事精准农业、资源评价与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和地方政府委托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余篇,参与出版实验教材和专著各1部。

目录
1耕地质量评价对象
1.1土地
1.1.1土地概念
1.1.2土地的基本性质
1.2土地利用
1.2.1土地利用的概念
1.2.2土地利用分类
1.2.3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
1.2.4土地利用分类的方法
1.2.5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1.3耕地的基本概念辨析
1.3.1耕地的一般定义
1.3.2耕地的基本类型
1.3.3耕地的确认标准
1.3.4耕地质量
1.3.5耕地利用现状
1.4耕地的基本性质
1.5耕地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国外研究进展
1.5.2国内研究进展
1.5.3中国耕地质量现状
1.6耕地质量发展趋势
1.6.1耕地质量评价发展趋势
1.6.2耕地质量提升发展趋势
2耕地质量评价概述
2.1相关概念辨析
2.1.1基本概念
2.1.2评价目的
2.1.3评价任务
2.1.4评价原则
2.1.5评价意义
2.2基础理论
2.2.1土壤肥力理论
2.2.2级差地租理论
2.2.3区位理论
2.2.4可持续利用理论
2.2.5生态系统理论
2.3耕地质量评价类型
2.3.1耕地生产能力评价
2.3.2土壤肥力评价
2.3.3耕地适宜性评价
2.3.4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2.3.5耕地生态风险评价
2.4耕地评价思路与流程
2.5耕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5.1气候要素
2.5.2地形要素
2.5.3土壤要素
2.5.4生物要素
……
3耕地质量评价模型与方法
4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案例
5耕地分等方法与案例
6耕地定级估价方法与案例
7耕地生态风险评价与案例
8耕地质量评价信息系统及案例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围绕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程序和几种典型评价进行内容组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耕地质量评价的对象,介绍了相关基本概念、耕地性质、土地利用分类、耕地质量评价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内容。第二章,耕地质量评价概述,介绍了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评价类型、评价思想与流程、耕地资源的构成要素等内容。第三章,耕地质量评价模型与方法,依据耕地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数据获取、评价数据量化、评价等级划分5哥阶段系统介绍了多种模型与方法。第四章,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案例,介绍了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两种典型性的适宜性评价系统、适宜性评价的模型和方法,并以江汉平原后湖农场为样区介绍了基于生态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宜性评价实例。第五章,耕地分等方法与案例,介绍了耕地分等的基本概念、分等方法与流程、分等标准样等的设置方法,并以宜都市为例介绍了基于CIS的耕地分等评价实例。第七章,耕地生态风险评价与案例,介绍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生态风险分析程序、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典型土壤污染生态化风险评价。第八章,耕地质量评价信息系统与案例,介绍了相关基本概念、系统分析与设计、组织实施与测试、系统维护升级与评价,并以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估为例介绍了系统开发中数据的标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等。

精彩内容
    土地的适宜性只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用途或利用方式才有其确切的意义。例如,地势低洼的土地可以种植水稻,但对农业的其他利用或造林就不一定适宜。设立哪些评价用途是根据规划需要确定的。例如,要评价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就设宜耕荒地类、宜耕废弃地类。又如,要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发展方向,就设宜城镇建设土地类。
    
2)持续利用原则
    
土地对某种用途或利用方式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在长期持续利用条件下的适宜性。经评定的适宜用途,是指在该种用途和利用方式下土地能持续利用,不会导致土地退化或其他不良后果。例如,陡坡开荒种植农作物,在初期能够得到一定的产量,但随着土壤侵蚀,土层变薄,最后导致基岩裸露,完全不能利用,因此,从持续利用的角度来看,陡坡开荒是不适宜的。在评价中应考虑土地用途改变引起的土地质量的变化,考虑土地退化和土地污染的危险,避免短期行为。
    
3)比较原则
    
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质量的鉴定,有比较才有鉴别。评价中要重视三个方面的比较,一是土地利用的需求与土地质量的匹配。土地质量能否满足一定土地利用的要求,主要是将土地质量的指标特征值与土地利用要求的条件的指标进行匹配,土地质量的指标特征值高于土地利用的限制性指标而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的。例如,橡胶林地的选择,必须首先明确橡胶能否生长及割胶的生理生态指标,然后依此指标来寻找其适生环境,再根据其适生环境中土地质量来具体评价。二是土地投入产出率比较。几乎任何土地都可以用作任何用途。但只有产出大于投入,即土地利用可以带来效益或利润的前提下,才能说明土地适合于一定的土地利用。三是土地适宜的多种用途的各自效益比较。
    
4)辩证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要采用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以主导因素为主。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效益的高低受土地自然属性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研究和分析各种因素的有机联系与综合效应,保证土地评价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但是,影响土地质量的各个要素对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效益的作用与影响并不能等量齐观,在评价中必须找出土地利用与土地质量匹配中的主要矛盾或主导因素。只有坚持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才可以保证其科学性与简捷性。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