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2.15
5.7折
¥
56
全新
仅1件
作者尚新建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1892
出版时间201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1200358227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编者絮语
中国哲学卷
《论语》谈“文”论《诗》
试论《庄子》中的“化”
权力的自我节制
――对老子哲学的一种解读
浅论哲学经典的解释问题
――以《庄子》的解释为例
王夫之《乾》卦阐释的两个面向
卦序与时义:程颐对王弼释《易》体例的超越
论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
道、自然、自由、和谐
――略谈老子道家的基本思想
由《礼经》看古代丧祭之礼中所蕴涵之形神与身心观念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
从身心关系理论审视精神超越之可能
中国现代哲学的源、流与结构考
合法性、视域与主体性: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反省与前瞻
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事实、评估和可能
美学卷
儒道哲理与中国艺术
美与美感的关系
中国美学在2l世纪如何“接着讲”
艺术美是宗白华美学的拱心石
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
中国美学缺少什么
宗教卷
从夏禹天文到灵宝五符序――以神话拼接进行道教经典分析的可能性例释
略论天台智者的“秘教”思想
简析华严宗的实践法门及其与教义思想的关系
《大乘起信论》“三疏”比较
牟子《理惑论》中的宗教观
婆罗门教哲学经典中的主要理论模式
民族、回族与回族文化初探
王徵圣爱观中的儒耶融合
论五种宗教对话观
政府在世俗化过程中的角色
内容摘要
本书是北大哲学系百年系庆丛书之一,全书汇集了建系百年来具有深刻影响的中国哲学、美学、宗教学方面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史价值。
精彩内容
政府代表了新兴公民的价值观。中国革命是一个由外来力量刺激的革命,不是本土社会变迁的结果。新兴工商业、城市化生活、学校教育等因素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也造就了新兴的社会阶层。这个新兴的阶层是破坏旧文化的力量。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新兴的社会阶层一直是少数派,并且主要居住在城市,但是他们掌握了中国发展的支配权,掌握了政府。在1978年以前,一直在摧毁旧宗教,但是进入21世纪,有了利用旧宗教的趋势。在当今中国城市里,对于旧宗毅的解释权掌握在这个阶层手里,也就是掌握在政府手里。这个阶层有新的宗教崇拜方式和消费方式。他们对古代的宗教资源也在做重新的解释。在目前的北京东岳庙里有两个机}勾在管理着。一个是传统的道士教团,一个是民俗博物馆。道士提供的宗教服务基本上是传统的,而民俗博物馆方面的服务则是对传统的改造利用。东岳论坛就是民俗博物馆改造利用旧宗教的舆论阵地。在第一届东岳论坛上,民俗博物馆馆长提交的论文指出:“市场经济作为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所释放出来的个性自由意识、人人平等观念,促进了私人意识日益觉醒,这就使私人时间的公共化倾向得到了有力的遏制,从而使私人时间实现了真正的私人化,国家的力量对私人时间不再有可进人性。”她还指出:“主流文化已经不能成为人们私人时间的主要消费对象。”“东岳庙在向民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供人们消费私人时间的同时,也形成了民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时间场域,在这个场域里,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②我本人在1999年第一届庙会上听到天津游客对利用天津泥塑艺术的传统再造殿堂神像表示嗤笑,但是这说明博物馆在建设之初的指导思想就不是复古。他们固然找不到传统造像的匠人,但是他们更喜欢有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头衔的泥人张工艺。前者是宗教,后者是艺术。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有很好的业务知识构成。他们在艺术考古、历史文献研究和展览馆设计方面都有专业训练的人才,对于道教的历史教义的解释更能适合新一代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政府在改造利用旧宗教的过程中顺应了世界的潮流和公民的消费需要。民俗博物馆的建设是现代知识的传播,是对传统的再解释。作为文化产业,他们也在创造市场需要,塑造所谓的公共时间。但是他们明确地认识到新一代公民的消费特征。在这方面,他们不输于卢克曼的认识。更重要的,他们本人就是属于这个阶层的,他们表达的是他们自己的审美方式,而不是信仰方式,所以他们不承认自己是旧宗教的信徒。2010,年他们举办了口琴收藏展览,这个题目显然反映了20世纪中期新市民阶层的历史记忆。博物馆在居民社区举办的端午节纪念活动里虽然安排了贴神符、系长命缕的传统信仰节目,不过馆方对中医防疫健身的含义做了突出的宣传。所以,民俗博物馆的基本形象不是复古,而是移风易俗。这个移风易俗不是自觉地贯彻政府的旨意,而是反映了全体工作人员作为新市民阶层的世界观。
4.本文不能褒贬政府领导宗教的现象,而是设法找到理解政府作用的角度。既然中国在大趋势上也受到宗教变迁的影响,为什么政府不能退出宗教活动的领域?从前面三点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的角色在不断变化,或者是有多角度的面相。特别是在今天,各个阶层都想从政府拿到资源和权利,所以我们会在政府的作用里看不同的社会背景。我认为要注意的是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兴起的社会阶层的宗教组织形式。从辛亥革命开始到1927年国民党结束割据的乱局,新兴的社会力量掌握了政府。在大陆1949年以后,政府在打压传统宗教的同时也开展了宣传新宗教的运动。人民公社、文字拼音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都是宣传新宗教。政府的文化教育部门在把一种新的世界观灌输给公民。无论这些新兴公民的来源是新教背景的教会学校还是共产国际,他们都属于伯格说的“全球化的精英文化”的一部分。伯格把这部分人及其文化看做世俗化的中坚力量。但是我认为,既然他们控制了“官方”定义的教育、媒体和法律制度,为什么不可以说这些制度就是他们的宗教组织?在中国这个性质更加明显。这三个制度是这个阶层自我生产、自我确认和自我保护的制度。与此相关的制度还有就业体制、医疗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等,至少在目前它们都不是全民享受的。由于我们过分注意到传统宗教的存在形式,于是我们把新兴的生活方式叫世俗化运动。更由于我们注意到传统宗教的复活,或者说某些学者为了矫正世俗化理论的偏颇提出了非世俗化的说法。卢克曼理论的意义在于他努力探讨宗教如何变化形式继续存在,而不是用世俗化这样的论断影响对宗教的认识。卢克曼反对把某一时期或某一种宗教的存在形式作为定义宗教的标准。所谓世俗化或者“去世俗化”的说法都有这样的偏颇。他们都不承认他们所说的世俗化的人们也是宗教的人。这或者是他们社会学的需要。从清代末年开始中国城市逐渐生长起一个新的阶层,他们有新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到了今天,这个阶层已经和全世界的精英阶层联成一体,但是他们在中国的生长方式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是依靠着政府的力量生存的,或者说这个新的政治体制他们按照自己的信仰建立的。中国传统宗教的衰落只是输给了新兴的宗教,输给了政府,并不是中国社会世俗化了。最近,中国社会学家越来越注意到独立于政府的公民社会的生长①,说明政府的代表性复杂多元了。自从清末民初开始逐渐壮大的新的信仰的民众开始形成新的组织形式,不再单纯依赖政府表达他们自己。民俗博物馆是这样的组织形式之一。民俗博物馆也说明政府并没有彻底退出与其他宗教竞争的市场。P456-45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