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9.27 2.6折 35 八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达德利·安德鲁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48807

出版时间2013-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1845743209524351489

上书时间2024-11-18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语摘要
 迄今为止梳理最清晰透彻的电影理论入门导读!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是美国电影理论家、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达德利·安德鲁经典力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自1983年台湾出版陈国富先生翻译的中文繁体版以来,首次发行中文简体版。

作者简介

  达德利·安德鲁(J. Dudley Andrew),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委员,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谢尔顿·罗斯荣誉教授。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法国文化艺术勋章、美国电影与传媒研究会授予的“杰出终生事业成就奖”,著有《主要电影理论》(The Major Film Theories)、《电影理论概论》(Concepts of Film Theory)、《巴赞传》(André Bazin)、《悔恨的迷雾:法国古典电影的文化和敏感性》(Mists of Regret: Culture and Sensibility in Classic French Film)等15本著作,最新力作为《电影是什么!》(What Cinema Is!)、《打开巴赞》(Opening Bazin)。

 

 

 

  译者简介:
  李伟峰,湖南人,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就读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获电影学硕士学位。



目录

致中国读者

 

自 序 

 

前 言

 

 

 

第一部分 形式主义传统理论

 

第一章 于果·明斯特伯格 

 

1.1 素材和方法 

 

1.2 形式和功能

 

第二章 鲁道夫·爱因汉姆

 

2.1 素 材 

 

2.2 对媒介的创造性运用 

 

2.3 电影形式 

 

2.4 电影的目的 

 

第三章 谢尔盖·爱森斯坦

 

3.1 电影的素材 

 

3.2电影方法:经由蒙太奇的创作 

 

3.3 电影形式 

 

艺术机器 

 

有机的类比 

 

3.4 电影的最终目的 

 

修辞学

 

艺 术 

 

第四章 贝拉·巴拉兹和形式主义传统6

 

4.1形式主义电影理论小结 

 

4.2俄国形式主义 

 

4.3贝拉·巴拉兹 

 

4.4电影艺术的素材 

 

4.5电影技巧的创造潜力 

 

4.6电影的形式 

 

4.7电影的功能 

 

 

 

第二部分 写实主义电影理论

 

第五章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5.1 素材和方法 

 

5.2组成形式 

 

5.3电影的目的 

 

5.4反 驳 

 

第六章 安德烈·巴赞 

 

6.1素 材 

 

6.2电影的方法和形式 

 

巴赞 VS 传统理论

 

画面的造型

 

蒙太奇的方法

 

6.3蒙太奇的运用和误用:电影的目的 

 

6.4电影的功能 

 

 

 

第三部分 当代法国电影理论

 

第七章 让·米特里

 

7.1 素 材 

 

7.2 电影的创造潜力 

 

7.3电影的形式和目的 

 

第八章 克里斯蒂安·麦茨和电影符号学 

 

8.1素 材 

 

符号学的 

 

电影的

 

8.2电影的表意方式 

 

电影不是一门真正的语言

 

无论如何,电影还是像一门语言

 

8.3电影的形式和可能性 

 

8.4符号学和电影的目的 

 

第九章 来自现象学的挑战:阿梅代·艾弗尔和亨利·阿杰尔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出版后记 



内容摘要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的经典著作,清晰透彻地挖掘了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分节依据,从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观、目的和价值四个维度出发,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将形式主义与写实主义相对照,并结合了现代法国电影理论,对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斯坦等重要电影理论家的观点及其背后涉及的心理学、哲学等思想根基作了详实的溯源与说明,揭示出其中的严密、坚实或矛盾、偏狭之处,进而“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以使读者更轻松有效地阅读电影理论的名家名作,从中得到启发与鼓励,重新思考经典电影理论之于当下的价值与意义。



主编推荐

  《经典电影理论导论》看点:
  推荐一:美国电影理论家、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达德利·安德鲁经典力作。
  推荐二:自1983年台湾出版陈国富先生翻译的中文繁体版以来,首次发行中文简体版。
  推荐三:清晰透彻地挖掘经典时期主要电影理论的传统与核心。
  推荐四:让不同阵营的理论家在同一问题上辩论。
  推荐五:找到各派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独特性。



精彩内容
 与爱因汉姆和明斯特伯格相比,爱森斯坦对电影的见解无疑更为丰富和复杂。事实上,他本身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电影创作者,这种声望也确保了他的著作拥有更专业和更广泛的读者群。
虽然他也是个充满活力且兼容并蓄的思想家,但与前两者不同的是,他没有也无法从正统的哲学理论出发推演出一套电影理论。支撑他理论的资料大都来自于他个人丰富而零乱的阅读经验,他一生都在坚持
阅读,且至少涉猎四种以上语言文字。
虽然公开推崇马克思和列宁,也认同他们的许多理论,但爱森斯坦并不是那种只接纳一种观点或传统的人。他对各种不同的事物及理论都有兴趣。他经常在书店和图书馆浏览群书,同时搜集各种事实和学说运用于他所钟情的电影上。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观点看起来像通俗(而非专业)理论,关于这点,只要看看他的论文《色彩与意义》[ColorandMeaning,见《电影感》(TheFilmSense)]就能明白了。在这篇文章中,他列出了一张丰富却冗长的色彩理论清单。总的说来,这种罗列颇具吸引力,令人印象深刻,并将在以后的色彩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这些罗列的理论中确实隐藏着很多令人疑惑与矛盾之处,而他又似乎并不急于解决这些疑惑与矛盾。为了证实他对色彩和电影关系的直觉,他匆忙地用上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可是其中的很多和他的理论并无关联,这种情形在他的写作中比比皆是。他的写作总是呈现出一种戏剧性的进程:看起来,他好像是突然被直觉击中,然后转向历史、经济、艺术史、心理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寻求立论依据。在有些情况下,他的新观点甚至完全来自于其偶然看见的一本书、一件事或一个人。比如,他在论文《意外》[Theunexpected,参见《电影形式》(FilmForm)]的开头就写道,“最近有歌舞伎剧团来此地表演……”,接下来便开始对他在观赏表演时突然想到的一套电影画面理论展开
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如此行动——先产生
直觉,然后为直觉寻求理论依据——但像爱森斯坦这样如实地将其展示出来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他在电影创作中非常强调“震撼力”(shock),其实这也是他电影理论写作战术的一部分。只要浏览下论文《电影形式的辩证法》(ADialecticalApproachtoFilmForm,参见《电影形式》),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爱森斯坦是如何热切地想让他的观
点震撼到读者的,他甚至为此牺牲了理论的逻辑性。随便抽出他的两篇论文,我们都会发现许多不连贯的转变,他也不愿意去消解或减损某一个观点来取得理论的一致性。正如他宣称我们应该注意镜头间的并置产生的含义一样,我们也应该用这种态度来研究他的众多论文。
上述各种因素一起使得爱森斯坦的著作既有趣又含混,也使得概
述他的观点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尝试使用前面提到的几个范畴来对他的理论进行解析。当读者漫游于爱森斯坦构建的雄伟的理论大厦,在其中数不尽的寓所、大街和后巷中晕头转向时,希望我的工作可以为他们提供路标和立足点。
这里必须指出,本章的目的之一,就是尽量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爱森斯坦写作时经历过的疑惑与挣扎。虽然他的每个论点都显得武断而终极,但我们必须将其看成是相互限定的。这是真
正的辩证思维,爱森斯坦本人也是这样践行的。
起初,他认为电影的素材是单镜头(这是普多夫金一直坚持的信念),后来他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吸引力”(attraction)。
这个概念没有单镜头那么机械,在创作者的创作外还考虑了观众的心理活动。即便如此,爱森斯坦从未完全抛弃过他早期的决定论观点,即通过对吸引力结构的精确计算,电影创作者可以决定观众的心理进程。
其次,在创作方法上,虽然一般认为他对蒙太奇的态度独断而教条,但实际上,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有很多戏剧性的转变。关于他在各种蒙太奇观点中的游移与挣扎,我们可以从他对相关心理学说态
度的转变中看出来。一开始,他似乎是站在巴甫洛夫(Pavlov)心理学模式,或至少是联想派的立场来看蒙太奇,但他后期的理论却更接近让·皮亚杰(JeanPiaget)的发展心理学。在早期
简单而机械的观念一再受到质疑后,他开始发展一种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的理论,后者将更多地考虑到观众本身的能力和人类认知与理解的神秘运作方式。
简单、可预知和机械的电影创作方法,与复杂、
不断发展的观影经验之间的张力,明显体现在爱森斯坦看待电影形式与目的的双重标准中。他有时把电影看作机器,有时又看成有机体。
他有时把电影形容为有力的修辞说服工具,有时却说成是了解宇宙的神秘方法(一种自主的艺术)。后面我们将会分别看看这两对辩证的矛盾(机器和有机体,修辞和艺术)。我以为,正是这种试图把握两种相反观点的挑战性,使得爱森斯坦可以去质疑每一个观点,从而在30年里都保持着
多产和创意。他的文章之所以才情洋溢也正因为无处不在的反面观点的对照。他时刻感受着这种对抗,不论是在自身,还是整个世界,或者在他穷尽毕生精力想要了解的电影中。P31-3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