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9.37
2.6折
¥
36
八品
仅1件
作者王以培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77487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1497820500394100736
上书时间2024-11-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王以培编著的《往生》介绍了,从鱼嘴住家里老奶奶对身后之事的思量,到忠县老人关于年轻时代的回忆;从对故土老友的追思与祭奠,到聆听与记录曾经的歌谣。一座座老城,一条条老街,一段段故事,构成了这份属于三峡淹没区的特殊记忆,其中有失望也有希望,有故亡更有新生。家园可以被淹没,但故事却永远留在人的心中。
商品简介
本书为“长江边的古镇”系列之五,是作者2013年夏再度走访三峡淹没区故人故景时所撰写的散文。
往生,便是从逝去中生发出新生的过程,它既是逝者的解脱,更是生者的智慧。作者王以培先生的此番创作缘起于母亲的故去,昔日的追忆与当下的哀思化作了对往生的思索。十余年来在长江三峡淹没区的行走、采风,历经若干物是人非之后,激发了他对生命、人生的全新感悟。
作品文辞优美、含义隽永,收录的民间歌谣更是展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与文化的传承。
作者简介
王以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诗人,作家。多年来于长江三峡沿岸考察、写作
和摄影,对这段独特的山水寄于深情与思索。已出版“长江边的古镇”系列四部作品《白帝城》《江有氾》《沉沙》《河广》,诗集《这一夜发生了什么》《寺庙里的语言》《荒凉石窟·醉舟》《情识集》《采真》,童话集《布谷鸟》。
目录
引子
上篇
第一章鱼嘴里的金竹寺
第二章洛碛信鸽
第三章水深潆洄者
第四章天地君亲
第五章忠县汽笛
第六章孔明灯
第七章今宵离别天
第八章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第九章清静当深处,虚明向远开
第十章汉土丰盛
第十一章云阳旧城
第十二章龙角
第十三章新津口
第十四章太阳溪
下篇
第一章万州码头
第二章密溪沟
第三章孤单之日
第四章石人拉船
第五章新城旧声
第六章九龙坡
第七章普安普安
第八章云门深深
第九章梅溪河
第十章风土显灵
内容摘要
本书为“长江边的古镇”系列之五,是作者2013年夏再度走访三峡淹没区故人故景时所撰写的散文。
往生,便是从逝去中生发出新生的过程,它既是逝者的解脱,更是生者的智慧。作者王以培先生的此番创作缘起于母亲的故去,昔日的追忆与当下的哀思化作了对往生的思索。十余年来在长江三峡淹没区的行走、采风,历经若干物是人非之后,激发了他对生命、人生的全新感悟。
作品文辞优美、含义隽永,收录的民间歌谣更是展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与文化的传承。
主编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从鱼嘴住家里老奶奶对身后之事的思量,到忠县老人关于年轻时代的回忆;从对故土老友的追思与祭奠,到聆听与记录曾经的歌谣。一座座老城,一条条老街,一段段故事,构成了这份属于三峡淹没区的特殊记忆,其中有失望也有希望,有故亡更有新生。家园可以被淹没,但故事却永远留在人的心中。
精彩内容
下午两点,炎炎烈日在头顶晃动,而走进鱼嘴却并不感到炎热,只因满目凄凉:原先的东风路,那条温暖的老街,我曾一路经过种子门市、酒坊、茶馆、
纸火铺、花圈店……2002年1月,这里人来人往,老
人背着腊梅,孩子提着花灯,街边的小摊摆满各种旧书、古玩,人们匆匆赶路……当时的情景近在咫尺;而眼前已是一片荒芜,荒草一人多高,街边仅存三两间残屋;店主仍默坐在屋里,卖烟酒杂货。我进去买了两瓶矿泉水,边喝边往废墟里走,往杂草深处走。
店主在身后看着我,也没说什么,或许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可谁知荒草不荒,废墟不废,其中尽是故人故居,走过去就能与他们促膝谈心;谁知青藤缠住我的手,荒草替我擦去汗水;那些赭红的木屋从乱石野土中立起来,敞开窗门迎接我;我这就走进去喝杯茶,茶馆烟雾腾腾……烈日下一切都在冒烟,脚下的土
地热浪起伏。这里属淹没区,但尚未被淹没。行至今日我才发现,在广大的淹没区存在大片这样的荒地,正如后来鱼嘴老人告诉我,这里以1981年洪水淹没线为准:凡淹没线以下的地方,就属于淹没区,哪怕这座房子,这半截(1981年)淹了,那半截还在,就拆这半截,留那半截。而眼前的江水在175米水位线之下(约147米)。而之所以这样“划线”,是为了三峡涨水之后,可以“防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而我后来才了解到,还有一些地区,如长寿,拆迁水位是178米;因为三峡水位将涨到175米,须“预留”3米的“风浪区”。万州新田也是如此,白水溪边,位于(水位)145米至175米之间的狭长地带,原先的古镇、良田,都成了废墟——尚未被淹没,已然被遗弃,“留待”水位涨到175米。另有一些老城古镇至今“悬而未决”,比如洛碛老街,将来如何,是重建新城,或留待淹没,没有人知道,也没人能说清。
就这样我钻进鱼嘴,在废墟间发现了真相。烈日如瀑布,浇灌着眼前荒草与荒凉身心。欲哭无泪的不仅是我,还有“墟中人”,他们与乱石一同堆在路边,并在荒草间低声歌吟,我只听见一句:“故园美好……”是的,一路走来,我仍有足够的信心像十年前一样,从头至尾记录眼前的情景——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斑驳的路面;两辆摩托车停在路边的黄桷树下;一顶花阳伞像是从水上漂过,滑下狭窄的石梯;下面就是张开的鱼嘴;两侧灰楼堆积,都是旧公房,从前我认识的一位陈师傅就住在这里。
陈师傅的父亲是一名国民党高官,解放后被投进监狱。陈师傅一辈子生活艰难,老来从重庆蔬菜公司退休,在重庆买不起房子,就独自领着孙女迁到鱼嘴,就住在这片旧工房里的不知哪一幢。我来过,见过他们,那年他的外孙女刚满十四岁。陈师傅怕她学习好,她偏偏爱读书,而且成绩优异。将来怎么办,如果考上大学谁来供她读书?陈师傅为此忧心忡忡。也不知他们是否还住在这里,近况如何;走下石阶,望着烈日下的旧工房,我只有在心里为他们祈福。
再往下走就是背街和鱼嘴老街;老街(东风路)几乎拆完了,上排的背街还在;再往下就看不见人了;好端端的石板路,四周草木茂盛,却不见人影。
再走下一个斜坡,只见几幢残屋,门锁着,青藤沿灰砖墙爬上屋檐,褪色的旧木门边挂着“江北县鱼
嘴卫生(院)”的木牌(最后一两个字被一堆旧木板挡住了,大约是“院”或“诊所”)。顺着石阶往下走,四周都是蝉鸣,没有人声,绿荫之中却到处是人影。墙头上覆盖着杂草藤蔓。再往下,木屋七零八落,东倒西歪,褪色的旧门板后面,有人居住。在一间支着蓝色篷布的小屋里,仍开着一家小店;店主看见我走来也不打招呼,经过时,我感觉自己成了“墟中人”。而再往前走,野草丛中,隐约听见有人叫我,我却不能也不敢回头。
一坡石梯弯曲起伏,像一架变形的旧钢琴,琴键脱落;再往前就是“鱼嘴镇农技站”,与对门一座破旧的穿斗房子相对;阳光在木门和土墙之间画出一道圆弧,路也是弯的。几户人家的窗前开着太阳花;南瓜花还在前面,开在竹架上,因为太热,都快蔫儿了。背后是一排废弃的穿斗房子,白墙黑瓦已经塌陷,连同其中的生活;大片的爬山虎从屋檐垂落,覆盖着
黑洞洞的窗口。屋里好像还坐着一个人,他的店铺像是多年没开张了。想起十年前在这里见过的一户人家,窗台上搭着个小铺面,而就在他们家外墙的窗户顶端,我看见1981年发洪水时留下的一道明显的水印。
而那道水印,就是鱼嘴今日的淹没线。
再前面的“荣霞时装”早已关门歇业,铝合金的门帘拉下来,留着不到一尺的缝隙。左边是一扇褪色的红木门,右边是蓝色和棕红色的木门;房顶的一排灰白的防火墙,翘起黑色檐角。再往前,是一片空场,太阳明晃晃的,炙烤着水泥地上的乱石、枯草,我经过时心里却不寒而栗。而再往前,除了左侧上排的背街还在,就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是什么?
是乱石坟场,白茫茫,空荡荡。这就是我从前轻抚着
木门石墙一路走来的鱼嘴老街——“拆完了,全拆完了。”之前就听路人这么说,还不愿相信;直到亲眼
看见、亲身经历之后,我也只能这么讲:“拆完了,全拆完了。——从前可不是这样的!”我庆幸自己十年前初到鱼嘴时,尽可能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当时的情景。而我至今认为,文字仍是无可取代的。可还有什么好说的?面对这样一片空场、
废墟。P6-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