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人生是一场游戏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
10.31
2.6折
¥
39.8
九品
仅1件
作者 [美]吉尔·莱波雷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 9787505734142
出版时间 2014-1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定价 39.8元
货号 978252878706229257
上书时间 2024-11-1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本书探讨了关于生死的历史,从17世纪的英国人威廉·哈维(William??Harvey),一直说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人罗伯特·艾丁格(Robert??Ettinger)。前者认为生命是从蛋里诞生的,而后者试着把死去的人冷冻起来。如果维克多·弗兰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出现在这本书里,他的位置会介于“蛋男”和“冷冻男”之间。不过,弗兰肯斯坦不会出现在这本书里。因为在关于生死的历史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能囊括在内,而你不得不进行取舍。 历史写作通过讲故事来陈述观点。所以,这本书首先是一本故事书。书里的故事均独立成篇,每个都对过去发生的事加以解读,综合起来则有利于读者理解当下。这些我必须讲述的故事横跨几个世纪,有一点儿像轮回的怪圈。不过,这种怪圈只存在于 17世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怪圈便消失了。我认为,大发现时代、进化论和太空时代的出现,让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变得极度混乱。新世界的发现,即是旧乐园的终结。我谈到的观点大多和美国有关。 生命曾是一个轮回:尘归尘,土归土。财富曾是不断滚动的车轮。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分为三个阶段:青年、壮年和老年,分别代表早晨、中午和夜晚。中世纪作家也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有些人则将人生按照季节分为四个阶段,从象征春天的童年到象征冬天的暮年。还有些人根据天象将人生划分为七个阶段。无论将人生分为几个阶段,相关的比喻都来自于自然界中不断循环的东西。后来,人类的寿命延长了,人生的阶段也越来越多。1800年,美国平均每个妇女生育七个孩子,人均寿命是16岁,活到40岁就可以算是长寿了。到了2010年,美国的生育率降至平均每个妇女生育两个孩子,人均寿命是37岁,活到80岁也不算稀奇了。全世界的人都经历了这种改变。生命不再是一个轮回。 寿命延长后,所有的圆都变成了线:财富,是账单上的数字;生命,是生长进化的过程。20世纪后半叶,关于发展的讨论被关于创新的讨论取代,但两者其实是一回事。与此同时,对生死问题的探讨从书斋转移到了实验室,从人文层面进入了科学层面。 线,和圆不同,是有终点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关于未来,线性的科学解释承诺了另一种永恒——人类的不朽。但说到地球灭亡后该怎么办,科学家只能含糊地表示,人类可以移居到另一个星球,就算当时找到的星球不够理想,日后也总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居所,让人类得以延续。当对生死问题的探讨从书斋转移到实验室,历史就越来越不受人重视。无限的未来战胜了有限的历史。年轻人战胜了老年人,因为死亡对前者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生命不朽的观点越普遍,接受死亡的人就越少,甚至连接受“变老”的人也会变少。医生和科学家也包括在内,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难接受死亡和变老。把死去的人冷冻起来,就像期望在另一个星系永生一样,是很荒唐的,但这么做和女人抹去皱霜其实相去不远。 简而言之,本书想说的是: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生命有何意义以及死亡时会发生什么事,这是三个很大的问题,当人们被迫回答这些问题,或仅仅是提出这些问题时,就会显得不切实际。 亨利·菲尔丁(Henry??Fielding)曾发现:“荒谬的唯一来源就是故弄玄虚。”我想,菲尔丁在读《信徒离世之日比出生之日更荣耀》(The Day of a Godly Man’s Death Better Than the Day of His Birth)这本由波士顿的托马斯·福克斯克罗夫特(Thomas Foxcroft)在1722年凄冷冬日出版的布道书的时候,脑海里大概会呈现以下场景:牧师刚开始布道没多久,底下的教民就睡得东 倒西歪了。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忍不住浮想联翩。 我还得再说一句话:关于生死的问题和信仰、知识、希望和绝望紧密相关。尽管探讨这些问题最终往往会变成政治论战,但这些问题本身与政治无关。通常情况下,当某人认为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开始迫使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时,麻烦就接踵而至了。如今,战争已经比从前少得多了。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关于“生命文化”(culture??of??life)的重大问题,比如堕胎、临终关怀、干细胞研究、死亡权利等等,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已经演变成了“为美国灵魂而战”的战争。这些通常被认为和科学、宗教有关的辩论,其实和历史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为生死问题辩论时,往往会坚定甚至是虔诚地相信,自己认定的生死观(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观点)才是亘古不变的。但即便是古老的观点也会随着世事变迁——在一个年代被奉为圭臬的观点,在另一个年代可能被斥为异端。而一些看上去似乎不受时间影响的真理,比如“生命神圣不可侵犯”或“带着尊严死去”,不过是刚出现没多久的新思想。这些历史值得我们去挖掘。然而,过去发生的事虽然有教育意义,却很少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人们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珍视自己珍视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很久以前发生过的事,而更多是出于其他原因。这本书是历史著作,而不是教义问答。 本书的章节划分遵循人生的各个阶段:始于生前,终于死后。中间的章节依次是婴儿期、童年、成长、婚姻、工作、育儿、衰老和临终。但在这些章节开始之前,会有一章导论,其中的核心观点是:人生是一场游戏,本书书名即拜这一观点所赐。曾经有一款非常流行的桌面游戏名为“幸福公寓”,也以人生为主题。 一本书,就像人生一样,是一段旅程;这本书始于生前,终于死后;游戏棋盘就是你的旅行地图。 商品简介 人生是一场游戏,游戏棋盘就是你的旅行地图。 在人生的这场游戏当中,有奖励也有陷阱。有一千种方式来闯关,你可以自己选择。 出生是游戏的起始,死亡是游戏的终结。大部分关于生与死的问题,都没有答案,特别是这三个:生命从何而来?生命有何意义?死亡时会发生什 么?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但每个人都在尝试。 这是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冒险,你对永恒怎么看?你对金钱怎么看?你的将来是怎样? 这是你的游戏,下一关会是什么?答案……由你决定。 【媒体评论】 作者兼具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出色的记者本能,吸引你买下了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愉快的阅读之旅。 ——加里威尔斯(GARRY WILLS), 著有《林肯在葛底斯堡》(Lincoln at Gettysburg) 书中包含一系列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文章,探讨了不同时代的个人如何领悟生死。吉尔莱波雷是美国*有学问、*创造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琳达柯莉(LINDA COLLEY), 著有《伊丽莎白马什落难史》(The Ordeal of Elizabeth Marsh) 莱波雷以丰富的学识和睿智的文笔向人们证明,我们*重视的生死观,其实是*容易发现变化,也是*容易受时代束缚的。 ——苏珊雅各比(SUSAN JACOBY), 著有《美国非理性时代》(The Age of American Unreason) 吉尔莱波雷已经成了我*喜爱的历史学家,因为她聪明,机智,视野开阔,鞭辟入里。 ——詹姆斯格雷科(JAMES GLEICK), 著有《信息》(The Information) 以善意的嘲讽和深刻的洞察力写成的《假如人生是一场游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这是一本极具原创性的精彩指南,引领我们回顾人生的轮回是如何被想象出来、受人操纵、被人管理、经历宣传,直到当代被人贬低的。从位于生命游戏起点处的“蛋”,到妄图击败死神的疯狂空想主义者制造出来的巨大冷冻箱,莱波雷在其间巧妙地穿针引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条清晰可辨的逻辑线索。这是一部轻快幽默而又广博深刻的作品,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 著有《大转向: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作者简介 吉尔·莱波雷(Jill Lepore),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哈佛历史及文学项目主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莱波雷写作叙述能力高超,知识背景深厚,能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她也是网易视频《哈佛大学公开课:立大志》系列的主讲人之一。 2013年,莱波雷凭借本书英文版The Mansion of Happiness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非小说类作者奖。 王岑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毕业,策划并编译有“新东方双语书话译丛”,译有《自控力》《自控力2》《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疯狂的简洁》《CIA特工之王》《唤醒沉睡的天才》《红圈:海豹突击队前狙击手总教练回忆录》《疯狂行为学:来自猩猩的你,为什么总会失去理智?》等。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我们从何而来 第二章 哺乳这件事 第三章 孩子应该读什么 第四章 关于勃起的一切 第五章 更好的婚姻 第六章 高效工作,每天奋斗八小时 第七章 称职才算好父母 第八章 精彩晚年 第九章 生与死的边际 第十章 如果能复活,死亡就不是终结 内容摘要 人生是一场游戏,游戏棋盘就是你的旅行地图。 在人生的这场游戏当中,有奖励也有陷阱。有一千种方式来闯关,你可以自己选择。 出生是游戏的起始,死亡是游戏的终结。大部分关于生与死的问题,都没有答案,特别是这三个:生命从何而来?生命有何意义?死亡时会发生什么?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但每个人都在尝试。 这是一场从摇篮到坟墓的冒险,你对永恒怎么看?你对金钱怎么看?你的将来是怎样? 这是你的游戏,下一关会是什么?答案……由你决定。 主编推荐 ★哈佛大学知名学者、网易公开课主讲人,全新力作重磅上市 作者吉尔·莱波雷(Jill Lepore),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负责哈佛大学历史文学项目。同时,作者还是《纽约客》特约撰稿人,本书正是作者在《纽约客》专栏文章集结而成,最后一章更是亲自采访撰写的对未来展望。 此外,莱波雷也是个水平不错的演讲者,网易视频《哈佛大学公开课:立大志》系列当中,就有她主讲的一集,所讲内容就是本书当中的主题“人生是一场游戏”。 与其他深居象牙塔的学者不同,莱波雷一直活跃在舆论前言,无论2012年《时代》主编扎卡里亚涉嫌对她抄袭因而停职,还是2014年她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骂战都引来了十足的关注。 作者凭借本书英文版本The Mansion of Happiness曾获201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非小说类作者奖。 ★将人生比作游戏,观点新颖,风趣幽默 把人生视为一场可以玩好、也可以弄糟的游戏,这种观点在东方和西方都由来已久。即使在今天,游戏公司仍然不断推出类似的产品。 游戏将人生各个环节设置成桌面游戏的一个个小格子,能让人体会:命运无常,但人生最重要的并非运气,你总有办法赢得这场游戏。 本书将人生比作桌面游戏,将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受精、出生、童年、成长、婚姻、工作、育儿衰老、临终、到死亡串联到一起,生死虽然是个严肃的话题,作者语言风趣幽默,本书完全可以当成故事书看,每章有独立主题,可以分开阅读。 ★涉猎领域众多,内容全画幅多视角引人思考 死生事大,本书内容上可追溯到17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脱离蒙昧阶段,一直讲到21世纪的现状并展望了人类未来的发展。 作者学识渊博,内容旁征博引,涉及文学、哲学、电影等领域,人物众多,但条理始终清晰。大发现时代、进化论和太空时代的出现,让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变得多元。 这些故事横跨几个世纪,关于生死的讨论一直不断,关乎科学宗教,关乎历史,更直击人的心灵。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有所不同,正是如此,只有直面生与死,考量生命的价值,才能更有益于我们每个人。这样我们才会更加坚定,相信自己所相信,珍视自己所珍视。
媒体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