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

①一般下午5点前订单,当日发货,开发票联系客服②教材,学习,考试类书默认有笔记(或做过)③其他类书一般无笔记,提前与客服沟通好再下单,否则本店不承担责任)④部分图书籍采用标准图片,可能存在不同印次不同封面,内容一致⑤出版时间过长的书都可能有自然发黄现象。

7.88 2.6折 30 八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波]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65452

出版时间2014-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0元

货号1449195632241264128

上书时间2024-11-15

休闲图书吧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前言

  碎语、奇迹市场或希望
  “我不想成为上帝或英雄。只想成为一棵树,为岁月而生长,不伤害任何人。”这是波兰诗人米沃什的诗句,用来总结米沃什的好友——另一位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一生极其贴切。八岁起,辛波斯卡随父母迁居到波兰南部古城克拉科夫,并在这里居住了大半个世纪,直至生命的终点。她的家位于市中心,是一所两室小屋。2012年2月1日深夜,辛波斯卡就在这所屋子里安静地闭上眼睛,她在沉睡中完成了八十八年的生命。这是从一次完整而静谧的生命中延伸出来的死亡。她的窗外有一株白杨。我们可以想象,她每天走到窗口凝视树木时的静默神情:
  生前栽于屋旁花园中的树
  仍在为他生长。
  这句她参观歌德故居后写下的诗,似乎是为她自己写的。辛波斯卡声称所有的写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她生存其中的世界。她的诗行随着世界的节奏而起伏。在具有挽歌性质的《植物的静默》一诗中,她以谦逊的姿态与植物所代表的万物交流,她自己则作为终有一死的侍奉者出现于诗中:
  与你们的交谈是如此必要,却不可能。
  如此紧迫,却被永远搁置,
  在这次仓促的人生中。
  在她的诗中,我们能够领受到世界的令人惊异之处、生活的苦难,人类的尊严和内在的束缚、承受世界的坚忍与真诚,以及地平线上隐忍的希望。
  1996年10月7日,在波兰《选举报》记者安娜·鲁德尼茨卡、塔杜施·内切克对她所作的访谈《我站在人们一边》中,她说道,“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令人赞叹。”两个月后,她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发表演说时,她一直在强调对于世界的“我不知道”的态度:“在诗歌语言中,每一个词语都被权衡,绝无寻常或正常之物。没有一块石头或一朵石头之上的云是寻常的。没有一个白昼和白昼之后的夜晚是寻常的。总之,没有一个存在,没有任何人的存在是寻常的。”这是对世界永恒的未完成状态的尊重,也是人类希望的来源。
  作为二十世纪波兰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诗人,辛波斯卡总是与傲慢和雄辩无缘,有时候,甚至会给人以柔弱的感觉。然而,在这柔弱之中,她倾注了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大限度的爱。她是备受苦难的二十世纪波兰的女儿,但并不钟情于政治,也不关注热门的宏大主题。她专注于日常生活中微小的事物。米沃什在《论辛波斯卡》中曾说:“她在诗中是弱小的。她的诗只是一句碎语。”然而,她不是无聊生活的粉饰者、低级情感的推销员。瑞典学院院士布里吉塔·特罗泽克夫人的评价是,辛波斯卡“把诗歌当作生命的回答,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和责任的语言工作的方式”。她在柔弱的细节中发现奇迹,坚持不懈地领悟生活和人性中最深刻的秘密、困境和希望。她为每一首诗赋予优美的形式、精确而又富于层次的内容,为此,瑞典学院赠予她一个称号——诗界莫扎特。
  瑞典学院为辛波斯卡撰写的诺奖授奖辞是极其精确的:辛波斯卡的诗“通过精确的反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反讽不是廉价的幽默,相反,她善于精妙的错位、偶然和断裂,唤醒根植于我们内在的对世界的忧伤、乡愁和依恋,在我们享受审美愉悦的时候令我们发出叹息,随后又引发我们的赞美。
  1923年7月2日,辛波斯卡生于波兹南附近的小镇布宁(现属于库尔尼克)。这座波兰小镇上有许多新哥特建筑。她出生的房子是一所两层楼的大房子,红色屋顶,现在仍保存着,临近一个狭长的湖泊。她的父亲是个小职员,1936年去世,当时辛波斯卡才十三岁。她还有一个比她大六岁的姐姐玛丽亚·诺沃耶卡。她在诗中不太写私人事务,家庭成员也极少出现于她的诗中。只有在《终于,记忆》一诗中,父母的形象隐约出现,然而是在一个梦中:“他们的脸庞如两盏灯,在黄昏,发出幽暗的光”。《赞颂我姐姐》一诗中则出现了姐姐,一位从不写诗,却喜欢寄明信片的姐姐。除此之外,我们对辛波斯卡的家庭几乎一无所知,正如我们对她本人的生活所知甚少。她喜欢将作品推到前景,希望我们只阅读她的作品,而她自己则藏身于作品背后,正如墨西哥诗人帕斯说的:“诗人没有传记,写作才是他们的传记。”
  辛波斯卡的童年和少年并不安定。1926年,辛波斯卡一家移居波兰小城托伦,她在那里上小学。1931年,全家又移居克拉科夫,她在这里上完小学后,进入一所修道院学校,并尝试写作。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突然降临,辛波斯卡的生活秩序被打乱。战争期间,她只能在一所地下学校获取毕业文凭。她写下了一些诗歌,在某次搬家期间,她还写了一个短篇小说,不过从未发表,以为这是一篇没有什么价值的作品。1943年,为躲避进入德国的劳动营,她在一家铁路公司当职员。两年后,她入读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专业是波兰语言文学,随即转入社会学。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具有前途的专业。战后的波兰迅速斯大林主义化,社会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科而正被取消。她只学习了一年社会学。她并不清闲,上学的同时,还在一个小编辑部做校对工作。
  1945年3月14日,对辛波斯卡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波兰日报》副刊《战斗》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搜寻词语》,她作为诗人的生涯以此为起点,虽然这中间似乎具有一种偶然性。她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说过,如果最初发表的是小说,她也许会成为小说家。可是命运偏偏让她成为了诗人。然而对偶然的忠诚才能成就命运,这也是辛波斯卡在诗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她在生活中也是这么实践的,她的一生是忠诚于诗歌的一生,当然,她真正忠诚的是生活。
  当时,波兰诗人亚当·符沃德克在《战斗》编辑部工作,他是一名已出版过十几本诗集的诗人,负责联系辛波斯卡。符沃德克十分欣赏她的处女作,发现辛波斯卡读的诗集那么少,他惊讶得头发都竖起来了。小时候,辛波斯卡家里只有卡斯普罗维奇、泰特马耶尔的两本小诗集。她对现代诗歌几乎一无所知。出于偶然,同学送她一本战争前出版的布岑科夫斯基诗集,她在沦陷期读了这本诗集,这也许是她接触的仅有的先锋派诗歌。而符沃德克藏书丰富,她经常去借书看。两人迅速相恋,并于1948年结婚,不过,这段婚姻并不圆满,只持续了六年。
  辛波斯卡的第二位丈夫科尔内尔·费利波维奇是一名作家,二战期间曾参加地下抵抗运动,不久被关进德国集中营,战后被解放回波兰,随后从事小说创作,出版过二十余部小说,1990年去世。他在辛波斯卡的内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993年的诗集《结束与开始》中充满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对过往岁月的沉思、对命运的恐惧,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生命的澄澈领悟。在其中一首《事件的版本》中,她写道:
  个体的命运
  被赋予我们,为了审视:
  多数命运被我们拒绝,
  带着恐惧与忧伤。
  以及:
  爱吸引着我们,
  是的,但必须是
  兑现承诺的爱。
  他们通过这次婚姻兑现了爱情的承诺,也履行了在尘世的爱的义务。尤其是那首饱含深情的《一见钟情》,更是由爱的激情进而深入了对命运和机遇的思考。这首诗广为流传,打动过不少读者,包括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结束与开始》出版当年的圣诞节,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华沙街头的一个书摊上无意中发现了这本诗集,本来想把诗集送给《三色》的译者罗曼·格林,因为辛波斯卡是格林最喜欢的诗人。当他翻阅诗集时,读到了《一见钟情》,这首诗的主题与他正在拍摄的《三色》最后一部《红》十分接近,于是他留下了这本诗集。
  辛波斯卡并非横空出世的天才诗人,而是一名逐渐演变、丰富、深邃的诗人,写诗对她来说是思考生命的最佳方式。她的诗就像树木的年轮,经受着岁月的磨砺,生长出清晰的脉络。1949年,她试图出版一部诗集,却因当时的波兰审查制度而流产。这部诗集中有这样的诗句:
  我们曾把世界弄得先后没有秩序,
  —— 它是那么细小,两只手就能抓住它,
  那么平易,可以面带微笑地将它描写,
  那么普通,就像祈祷中的古老真理的回声。
  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发现辛波斯卡诗歌的胚芽。不过,她随即遏止了这一胚芽的生长。1952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我们为此而活着》,这本在艺术上并不成功的诗集,涉及苏波友谊、战后重建、帝国主义等宏大主题,里面只有几首爱情诗以低沉的语调透露着她未来诗歌的走向,大多数诗歌显得空洞而虚假。这是一个完全令人感到陌生的辛波斯卡。然而,这本诗集一出版就迅速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同年,她加入了波兰作家协会和统一工人党。(1966年,因不满哲学家列舍克·科瓦科夫斯基被开除,她宣布脱离统一工人党。)
  1954年,她出版第二部诗集《向自己提问》,在这本集子里,政治主题并未消失,却有所削弱,高亢的诗歌中掺入了一些低语。比如《向自己提问》一诗,她通过一系列质疑开始自觉地搜寻并辨认出自己的声音——对人性困境的敏感、对爱和真实的渴望和对沉默的敬意。在《被激怒的缪斯》一诗中,她写下了这样有力的句子:
  幸运的是我知道,
  应该怎样去对待这种沉默。
  如果我甚至不敢
  去触及带刺的玫瑰,
  我又怎能容忍
  雄壮的诗句向我尖叫?



导语摘要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是诺奖诗人维斯拉瓦·辛波斯卡诗作精选。书里收录从早期至后期的诗歌佳作近百首,内容涉及对生活的记叙,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和随感。此外特别收录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一篇。《万物静默如谜》出版,不仅入选“新浪中国”“深圳读书月”等各大年度“十大好书”榜,更是创造了十年来诗集的出版奇迹,一年内畅销十万册,是二十年来,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

作者简介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2012)
  一九二三年生于波兰小镇布宁。擅长以幽默、诗意的口吻描述严肃主题和日常事物,以诗歌回答生活。当代最为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
  一九九六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史上第三位获奖女诗人。
  二○○一年成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名誉会员,系美国授予杰出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二○一二年二月一日,于克拉科夫逝世。同年,《万物静默如谜》出版,不仅入选“新浪中国”“深圳读书月”等各大年度“十大好书”榜,更是创造了诗集的出版奇迹,一年内畅销十万册,使她成为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



目录

译序 碎语、奇迹市场或希望
辑一 在黄昏,我们点起灯
告别风景
金婚纪念日
写自旅馆 
确信
底片
谢幕休息
归鸟
喜剧的序幕
发现
星期天,与自己的心交谈
记一次不存在的喜马拉雅之旅
纪念
动作

辑二 世间的每一个人和我
种种可能 
终于,记忆
赞颂我姐姐
喜剧演员
流浪汉
无题 
歌谣
醉酒
花腔
我太近了……
笑声
出生
养老院
冰结的动作
音乐大师
自杀者的房间
葬礼II
伟人故居
一见钟情
墓志铭

辑三 一粒沙看世界
惊异
在众生中
生日

植物的静默
恐龙骨架
从无馈赠
一粒沙看世界
洋葱 
我致力于创造一个世界 


辑四 灵魂朴素,如梅子的核
火车站
洞穴 
从天而降
风景画 
向超音速飞机致敬 
π
托马斯·曼 
在赫拉克利特的河中
画像
分类广告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发生两次
故事梗概

辑五 别的房间,别的声音
与死者密谈
卡珊德拉的独白 
一幅中世纪微型画 
躲入方舟 
在冥河上
罗得之妻 
活着
拉撒路去散步 
人口普查
在盛大的白昼 
死者来信
影子 
特洛伊城中的片刻
亚特兰蒂斯

辑六 有些事发生时那么寂静
事件的版本 
评一首尚未写下的诗 
雅斯沃附近的饥饿营 
无辜 
与孩子交谈 
自断
赞美诗
谈论死亡,不带夸张 
世纪的没落 
时代之子 
酷刑 
结束与开始 
现实在要求 
有些人
词汇

辑七 最远处的灯已点亮
三个最奇怪的词
小喜剧
也许这一切 
戏法表演 
悲哀的计算
现实世界
无需标题
考古学 
错误的号码 
过剩 
怯场 
仓促的生活 
在一颗小星星下

诺奖演说辞 诗人与世界



内容摘要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是辛波斯卡继《万物静默如谜》之后又一经典诗集。
  在这本诗集中,诗人用机智、迷人的声音与语调,诉说了对家人的怀念与赞美、对世间种种生活的爱、对消逝的时间与国度的迷恋、对日常和万物的诗意描摹,隐隐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丰富世界和她的寂寞生活。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中收录《告别风景》《事件的版本》《从无馈赠》《我致力于创造一个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的河中》《时代之子》等80多首隽永的诗作,同时重译了《万物静默如谜》中广为流传的《一见钟情》《种种可能》《在一颗小星星下》等10余首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译文中窥见经典的韵味。



主编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当代最为迷人的诗人之一——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激发幾米创作灵感,令陈绮贞着迷,受基耶斯洛夫斯基推崇
  继《万物静默如谜》畅销10万册后,又一经典诗集《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入选“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以及国内外个版本教科书
  王安忆、野夫、柴静、陈坤、刘瑜、高晓松……他们都对辛波斯卡一见钟情



媒体评论
辛波斯卡以准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辛波斯卡用她的日子证明,抽签探望病人、出席葬礼、绑紧鞋带、填写履历表,这些就是诗人该做的事,该记录的永恒。
——“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授奖辞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